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野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言献策] “十三五”征文:哭泣的休止符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5-2-27 15:57:38 | 只看该作者
很给力!!

——但是,

几条街道都搞不清爽的武穴人,面对这么复杂的汽车,会麽样办法??{: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5-2-28 14:50:17 | 只看该作者
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 西方国家不给中国机会

[导读]  最近有媒体发表文章认为:“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显加速苗头,与以往不同,一直被日本视为高度机密并密闭起来的核心技术,部分或将随之转移到中国。”甚至有人认为,这次日本产业大转移将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利外因。

  最近有媒体发表文章认为:“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显加速苗头,与以往不同,一直被日本视为高度机密并密闭起来的核心技术,部分或将随之转移到中国。”甚至有人认为,这次日本产业大转移将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利外因。

  但是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告诉记者,日本在前沿技术方面一直都非常封闭,极少向别国转移高端或核心技术,虽然日本制造业局部地区在大地震中受损严重,但不到万不得已日本是很难将高端技术转移到中国的。

  日本东北部是电子、半导体产业级中的地区,由于地震造成严重影响,工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造成停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修复;地震导致交通中断,包括港口冲毁、高速公路毁坏,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产品亦无法外运,影响了合同的及时履行;缺水缺电状况严重,企业恢复生产难度较大;地震严重影响了订单企业的信心,为避免风险,很多订单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

  其实,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由于日本制造面向全球,地震对日本各产业都有严重的冲击,这也是早有多次教训的,但是日本企业的心理是:再困难也要保住核心技术。日本是岛国,缺乏天然资源,国内市场也不大,因此就靠“一招鲜”来吃遍天下,如果没有了这“一招鲜”,日本的产业也就衰落了。这就是为什么屡遭地震,仍然坚守本土生产的原因。

  什么叫核心技术?在日本看来,已经从总成、零部件这一层进入到三、四级配套,包括核心元器件、重要原材料。我在15年前曾经遇到过一个三洋公司的人,他在中国寻找生产车载CD机的合作伙伴,CD机手掌般大小,他准备在中国找人生产机架和外壳,自己生产核心的器件光头、导轨、减震器(减震器里面的减震液是从全球几百种植物油当中筛选出来的)。机架在体积和重量上占90%,但是价值只占百分之十几,其余的价值都在小小的光头、导轨、减震液里面。

  汽车也是这样。在一般机械加工方面,中国的企业已经可以把成本压得很低,无人再与中国竞争,一般的塑料件也可以在当地生产,但是高精密零件加工(比如内燃机的喷嘴、直喷泵等)中国干不了。

  据商务部发言人的介绍,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前几位的产品,第一位的就是集成电路,年进口额140亿美元;第二位是钢材,年进口额88亿美元;第三位是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年进口额分别是80亿美元和76亿美元。其实前两项也与汽车工业密切相关,如芯片、电子元器件、高强度钢板、特殊钢等。

  此次日本地震一个意外的发现是日本企业在上游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垄断程度之高。目前,在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零部件上,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无论是日系车还是欧美系车都很大程度依赖日本制造。

  此次地震之后,国内的IT 产业迅速列出了很长的一份清单,上面都是依赖日本提供的元器件、原材料,如CPU、RAM、MCU、SOC芯片,NAND、DRAM内存,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池芯、保护IC,电容、晶体谐振器、磁性材料,BT胶(芯片封装树脂,日本产量占全球90%)。据报道,克鲁兹变速器控制模块中的TCU(通讯部件)、大众TSI的涡轮也是由日本企业提供的。据美国媒体报道,福特汽车公司发言人表示,一种名为“Xirallic”的涂漆原料一直由日本供应商提供,该原料是黑色和红色涂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涂料供应告急,福特已经限制预订颜色为燕尾服黑的大型皮卡,还将缩小红色涂漆的使用比例。

  过去讲,汽车是由三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缺一个零部件也无法完成整车组装。现在看,缺了任何一种元器件和原材料也无法成车。

  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目前日企采取的方法包括:积极扩大其他生产基地和海外生 产基地的产量;延长交货时间,缓解生产压力;业务外包,将一部分订单外包给其他有生产能力的企业。

  日本宫城县负责经济发展的地方官员伊藤正博说,歇业或停产的公司若无法履约交货,可能很难再接到生意,而这也有可能将导致生意永久流失。因此摆在日本企业面前的,不是一道短期补救策略的选择题,而是长期战略的推倒重建。

  据报道,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日本震后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地震之前,全球最大的微处理器生产厂瑞萨电子公司已计划在2013年前将晶片生产外包比率由之前的 8%升至25%,现在打算进一步提高外包比率。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战略性避开中国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产业规划过程中最深刻的考量,因为需要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但是又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要保留核心的技术。一位日本企业人士指出:“中国的仿制能力那么强,如果搬到中国,一是产品质量无法控制,二是核心机密可能泄露。目前看,尼康的高端产品不会迁往中国,而是会迁往马来西亚。”

  80年代,一位美国人说:美国在亚洲培养了一个日本,不能再培养第二个日本。

  曾任日产柴顾问的小泽教授在《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史》中指出:“日本的汽车公司对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一般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对手看作伙伴,采取共同分享市场的办法,如对欧美,日本人尽管顽强地打进了这个市场,但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自动限制出口汽车数量,并在欧美设厂生产,以增加当地人就业的机会。另一种态度史把对手仅仅看作交易场上的交易对象,彼此之间就是买卖关系,要从对手身上得到最大好处。90年代,东京某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说:日本希望中国的技术赶不上日本,至少要让中国的技术落后十年。

  男儿当自强。中国汽车工业不要奢望发达国家向我们转让核心技术,还是要靠自己来研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5-2-28 15:03:46 | 只看该作者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石墨烯在自然界也有产出,它体现为高能物理状态下的圈量子的粒子态相。

石墨烯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只约10-8 Ω·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其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

石墨烯电池或将引领改革:充电10分钟跑1000公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5-2-28 15:0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5-2-28 15:0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5-2-28 15:07:21 | 只看该作者
全球涌动石墨烯热(科技前沿)

2015年02月26日 04:10:27 来源: 人民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5-2-28 15:19:33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是目前国内电子元件进口的最大来源国

2014-10-9 10:39| 发布者: 军事

http://news.meyet.com/article-119583-1.html

中国工业迫切需要升级,而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化问题,扼住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喉咙。比如,中国数控机床的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仍然主要依靠进口。2012年国内高档系统的自给率不到5%,约95%依赖进口,其中日本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约占三分之一。

机床行业专家坦言“中国数控机床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起码15年”。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2005年5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文章说,在汽车制造业,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高达3500小时,也只有日本制造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

全球二十大半导体厂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07:21:5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小椰树推荐参考资料!{: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2 03:39 , Processed in 0.0672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