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间是反秦农民武装起义的发源地。其中,英布的农民军,是起兵于武穴武山寨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英布姓“英”,是被楚国于公元前600年顷讨灭了的英国人的后代,年青时英布坐过牢,脸上被剌过字,受过“黥”刑。出狱后,便坦然呼自己为“黥布”。当陈胜与吴广起兵大泽举起反秦大旗时,黥布因势发作,据兵
于今武穴的浔阳水泊,与春秋吴王夫差的七世孙,
任为番阳令的吴芮相呼应,雄踞于彭蠡古泽的浔阳水泊。不久,就与项羽的叔父项梁、陈婴、刘邦的农民军汇合,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号召天下,只用了三年多点时间,就倾覆了强秦的统治。
历史书记载,“黥布六人”。“六”一般书藉均指称在今安徽省六安市附近,既是“附近”,当然也包括秦汉时“六”管辖的今武穴市境。引据宋乐史《太平广记》记载:“蕲之广济,秦汉时六”。今武山湖边有古城遗址,明弘治(1488-1506)《黄州府志》即记载:“为九江王英布所筑。”上推至《晋书•志•第四》,早已载明:公元373年时,“于九江王英布旧城(侨)置南蔡郡。”其王城具体地点,据清何绍基1871年版《长江图说》考证所作指示:广济县“武山湖滨有武山,旧有樊哙城,相传为九江王英布宅。”
反秦起义打天下时,楚汉一家,英布的功业至少有三项:首先,以“楚王”名义组织的反秦义军中,起始不足七万人,其中项梁不过八千人,而英布所带的浔阳兵则多达两万多人,是一支重要的义军力量。第二,英布没有政治野心。他拥有重兵,却听从调遣指挥,使起义得以顺利成功。第三,英布英勇善战。司马迁说英布“所挡者破,所击”;还生动地描写说:“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而英布则常常是楚兵中的“冠军”,使各路兵马无一不称赞:俺们可是象看演出一样的,观看楚兵们的夺关斩将啦!这所观看的,则多是英布所指挥的浔阳楚兵。英布是“粗人”,其过失是失于刚愎残暴,有不少盲动行为,如奉命“坑”秦兵二十万,账记在英布头上;进咸阳指挥举火烧“那房子和宫殿”(并不是秦始皇动手准备修建的“阿房宫”),账也记在英布身上。对这一点,我们无妨不必苛责历史上的农民英雄。
强秦既灭,楚汉相争,英布顺应人心,站到了刘邦一边,为刘邦只用五年时间,就统一天下作出了不没的奉献。有三年时光,英布于打进咸阳,参加了诸侯大会“罢兵戏下”后,即跟项羽分道扬镳,退隐回到武山寨里,照旧以武山寨王自称。在刘邦处于最危难的时刻,英布微服潜行,投身刘汉阵营,并尽全部力量,组织垓下大决战,既不争名,也不讨利。不象韩信和彭越,他们俩也可谓功劳大大的,但若不裂地分封,就拒绝进兵。英布则一但答应,就什么都不计较。所
以英布帮助刘邦建立汉家天下,属开国元勋之一。
刘邦统一天下后,英布于淮南王位子上安享了七年尊荣。本来,他如果同他的好友吴芮一样,也对汉家排斥和打击迫害非刘姓八王容忍不言,逆来顺受的话,至少可以守着王位传个几代人。但是,这英布没学过在忍字上下功夫,虽然己经强忍到刘汉王朝逼走了韩王信,连杀了五个异姓王: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到倒数第二的时候己忍无可忍了,才发出恨心。当他眼见刘邦杀戮功臣,甚至还送上来一份梁王彭越的人肉羹,强迫英布要当众吃下,以“献”示忠心时,他容忍不下了。汉十一年(公元前195年)秋七月,英布起来造反。十二年十月(汉初以十月为年初!)与刘邦交锋中,阵亡于造反的战场。而同时,刘邦也受了英布一箭,这年的四月二十五日“甲辰”(6月1日)不治身亡。这对反目成仇的起义英雄,于同年先后都离开了人世。
英布于汉元年在咸阳受顶羽封“九江王”。汉二年到汉四年七月前的三年多时间,没有另外的封赠。英布虽然受过九江王王位之封,因为这王位是杀了他全家人的项羽封给他的,来到汉营后再不让人以项羽给他的“九江王”封号相称于他,英布说:“嘿嘿,我是响马出身,当过寨王!大家只需叫我为武山寨的大王好了。”于是汉军们,
包括汉王刘邦在内,均尊重英布的意见,咸以“武王”称呼英布,所以到了汉四年(前203年)七月,楚汉垓下之战前汉王封英布为淮南王时,文件记载的也是:“立武王(英)布为淮南王”。司马迁著《史记》至少有三处均是如此下笔成文的。因此,英布是秦汉交替之际唯一用了九江王、武王和淮南王三个王称的历史英雄。
(本广初稿于1996年5月3日应约登于《武穴报》。此据初稿作了文字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