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44|回复: 4

[人文文化] 欧洲文化之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22: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1985 雅典 · 1986 佛罗伦萨 · 1987 阿姆斯特丹 · 1988 西柏林 · 1989 巴黎 · 1990 格拉斯哥 · 1991 都柏林 · 1992 马德里 · 1993 安特卫普 · 1994 里斯本 · 1995 卢森堡市 · 1996 哥本哈根 · 1997 塞萨洛尼基 · 1998 斯德哥尔摩 · 1999 魏玛 · 2000 雷克雅维克 · 卑尔根 · 赫尔辛基 · 布鲁塞尔 · 布拉格 · 克拉科夫 ·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 阿维尼翁 · 博洛尼亚 · 2001 鹿特丹 · 波尔图 · 2002 布鲁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萨拉曼卡 · 2003 格拉茨 · 2004 热那亚 · 里尔 · 2005 科克 · 2006 帕特雷 · 2007 卢森堡市大区(Greater Region) · 锡比乌 · 2008 利物浦 · 斯塔万格 · 2009 林兹 · 维尔纽斯 · 2010 埃森 · 伊斯坦布尔 · 佩奇 · 2011 图尔库 · 塔林 · 2012 马里博尔 · 吉马良斯 · 2013 科希策 · 马赛 · 2014 于默奥 · 里加 · 2015 蒙斯 · 比尔森 · 2016 圣塞瓦斯蒂安 · 弗罗茨瓦夫 · 2017 奥胡斯 · 帕福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惠泽深远

  按前欧盟文化委员菲格尔的说法,“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活动是20多年来“欧盟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其奥妙可概括为关注度高、社会效益好、惠泽深远,对城市发展、城市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可以预见,与“欧洲文化之都”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的“东亚文化之都”,也将为泉州注入神奇的活力,带动这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再一次腾飞。

  提升城市文化软硬件

  “我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巨大的钢铁蜘蛛等艺术品出现在街头时,大家都惊呆了”——2008年,在当年的“欧洲文化之都”英国利物浦,年近五十的利物浦旅游局长布伦戴尔这样感慨。

  “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始于1985年,是欧盟授予的一个荣誉称号,初衷是以文化为桥连接起欧洲人民,营造多元文化的欧洲共识。从1985至今,每年都有一座或者两座城市荣获这个称号。在享受称号的一年中,该市不仅有机会展示本市、本地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亮点、文化遗产和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创新,还吸引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艺术家、表演家到该市表演和展出。

  公共文化设施是“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有形遗产中最令人瞩目的地方。在2011年“欧洲文化之都”芬兰古城图尔库,约9000平方米的活动主场馆洛戈莫展览中心由废旧厂房改建而成,投入不多但文化效果已经显现。在荷兰城市鹿特丹,2001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收获的“文化设施”不是建筑“硬件”,而是“软件”——从那时到现在仍运作顺畅的大量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如“儿童艺术实验室”和“斑马别墅”项目组织机构仍在为孩子们提供着优质的艺术教育和熏陶服务。

  拉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在欧洲有这样一个说法,“欧洲文化之都”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一旦当选“欧洲文化之都”,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吸引新的投资,带来经济繁荣。

  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英国城市格拉斯哥自1990年举办“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后,经济再次起飞。2003年奥地利格拉茨在担任“欧洲文化之都”的1年中,举办了6000个活动和108个项目,迎来了300万游客,当地旅馆客房使用率比往年上升了25%。

  据一篇题为《法国里尔受益于文化之都》文章报道,2004年里尔举办“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收入大大超过投入。里尔主要景点的游客人数增加10倍,过夜游客至少翻一番。里尔还受益于世界媒体的宣传,约1000家广播和电视公司参加了报道,3000多位记者写出上万篇报道里尔文化制度活动的文章,刊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和杂志上。

  激发文化融合新思维

  文化的交融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荷兰官方评价报告说,鹿特丹“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打破了荷兰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隔阂,人们开始拥有更具创造性的思考力。”文化交流、融合与新思维,关乎城市文化和发展的新基因,也是“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出发点。

  □本报记者 游怡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22: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欧洲文化之都”展开的思考

    一、对“欧洲文化之都”的阐析

    “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是由欧洲联盟(1993年前为欧洲共同体)统一组织的高规格文化活动,旨在推进相关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自1986年希腊雅典首开先例至今,已有来自25个国家的46个城市承办过“欧洲文化之都”活动。

    “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管理与操作体现出以下几条关键理念:

    1.注重在相关国家之间的机会平等:在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至2012年仅有塞浦路斯和马耳他这两个国家尚未得到承办“欧洲文化之都”的机会,且它们已经分别被安排在2017和2018年承办此活动。在过去27年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连续两年承办,“欧洲文化之都”的机会在文化积淀和经济实力差距甚大的欧洲各国间得到相当平等的分配。

    2.注重权衡活动的竞争性与公益性:“欧洲文化之都”承办国的城市需经历竞争性申办过程,通常会有3至5个城市参与,经过几轮严格比选,确定最终优胜者。同时,各国大多未刻意将机会偏向给首都、大都市,特别是那些著名文化大国,更重视发挥此活动对中小城市和衰落城市的公益性。如3次承办的意大利,其首都罗马至今尚未中选,两次承办的英国,也尚未推出其首都伦敦,而3次承办的德国,除1988年出于政治考虑,推出统一前的西柏林外,后两次机会也没有交予慕尼黑、科隆、汉堡这样的大都市。

    3.并非刻意复古,更多是寄意复兴:“欧洲文化之都”尽管大多选择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承办,但其目的绝非刻意复古,令城市完全再现历史时期的建筑、环境和人文风貌,而是寄意于对城市的本质复兴,是对传承久远的城市精神进行挖掘、演绎与弘扬。相对以物质形态记录某一历史节点的文化实物而言,以非物质形态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显然是城市发展的真正根源与希望。例如,英国北爱尔兰地区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就通过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欧洲文化之都”申办权竞争重新树立了城市文化精神,从而有效提升了市民荣誉感与凝聚力,尽管最终落选,但该市实现了由“衰落”而“复兴”。

    4.足够尊重文化边缘人群和非物质文化:“欧洲文化之都”的承办城市都不仅凸显已具相当知名度的主流文化内容,还特别重视对本地边缘文化人群和非物质文化的解读与展示。“欧洲文化之都”并不只是一个令自身声名远扬的头衔,它更应是一个令城市中所有人群抛却芥蒂,和谐相处的绝佳机会。为此,为那些不受重视的弱势人群和行将消失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与世界握手的机会,将是令其真正融入城市和重现生机的必然选择。例如,利物浦作为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承办城市,就在突出本地著名的海事文化与工业文化之外,特别展现了其广纳全球移民和常开风气之先的文化特质,并总结为“世界一城”(The World in One City)这一提振人心的城市精神语。由此,利物浦重现鼎盛时期的城市活力,真正成为英格兰西北部地区的中心。

    “欧洲文化之都”的上述理念令其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规格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城市文化和品牌形象方面,还体现在城市产业方面,能令相应城市在申办、筹备和活动前后的约十年间实现产业体系显著升级,特别是体验旅游和创意文化这两个产业门类,通常都能达到国际高端水平,成为城市所在国的样板。

    二、“欧洲文化之都”关键理念在适用性

    我国与“欧洲文化之都”相类似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已发展至120座城市。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包括以下几点:

    1.历史文化名城为指定性而非竞争性: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确认,彼此间不存在“你上我下”、“轮流坐庄”的竞争关系,这导致其往往不过是城市众多头衔中的一个。

    2.历史文化名城评选诉求偏于传统和物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中绝大部分定量和定性内容指向街区面积、建筑数量、古城格局、历史风貌等物质性条件。

    3.历史文化名城产业侧重相对过度:相对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导向下的产业方向过于偏重旅游部门,直接“套现”物质遗产价值,而对大文化产业的整体推动不足,欠缺对城市产业体系可持续性的真正提升

    鉴于此,可将“欧洲文化之都”的适当成功经验引入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与操作中,以实现其更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主要措施可包括:

    1.组织年度名城巡礼活动以扩大品牌影响力:社会大众目前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认知较为模糊,需要由相关城市轮流承办“年度名城巡礼”活动,来树立和强化鲜明的品牌形象。承办城市可适当倾向中小城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级媒体提供政策和宣传支持。

    2.评选中加入现代文化产业定量与定性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不应只是对传统建筑街区的修缮和对新城区的“穿衣戴帽”,其更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演绎,推进城市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传媒、影视、工业设计、会展、文博等。

    3.对城市人文精神和非物质文化给予更多关注:城市经济与品牌应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成果而非目的。需以城市人文精神复兴为目的,真正调动起市民的自豪感与文化热情,令其自觉自愿的重拾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从某个角度看,只有市民全心参与其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名城”。

    三、结语

    “欧洲文化之都”作为实证成功的城市文化复兴与发展活动,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等类似评选与活动具有切实而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需更加明确目标,注重过程,以社会进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以大文化产业引领城市未来的新型发展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30 15: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4 18:46 , Processed in 0.0661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