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940|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说广济文化与广济文化交流发展学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30 18:2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一
      本不是什么文化人,对文化之类比较厚重的东西有种本能的拒绝。我想,这种本能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功夫不深。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还谈什么文化,即便谈也谈不到什么名堂,于是害怕涉及;二是生性随意。有时闲云野鹤般放荡,有时呼朋呼友式取乐,喜欢简单、自由、率性,于是不愿涉入;三是担心露馅。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常年跟在文化人身边滥竽充数的混,总有一天要露馅。因此,最好是多作思考状,少张言论口,谨记言多必失,于是不敢进入。

      二
      前些年,因在小报小刊上发了一些豆腐块,被文化圈中人士认定为文艺青年,时常被邀参加文联和作协组织的各类活动,与许多饱读诗书、学贯中西的大师们走动,耳濡目染、耳提面命,久而久之,本没有什么文化的我,也多少沾上了点文气。大家谈文艺,说文学,侃文化,我也跟着瞎搀和,鹦鹉学舌,刻舟求剑,自有一番乐趣在其中。
      文化没多大长进,友谊到收获颇丰。从乡镇走到城市,特别感到欣慰的是,一个曾经举目无亲的乡下小子,在这个心目中的大都市里,现在随处都有自己知根知底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没有多少知识,没有多少学问,没有多少文化的我,于是有了一些底气,感觉到他们就是我的文艺,他们就是我的文学,他们就是我的文化。

      三
      文化,这两个字时常只能被我拿来装点一下虚掩的门面,我知道自己确实离文化很远很远。
      有一天,突然发现,我虽然没有文化,却完全可以思考文化,这与有没有文化是两码事。就像打斗场上的旁观者,吵嘴场合的劝解人,足球场上的裁判,文艺圈中的评论家,他们不一定善于驳嘴打架,他们不一定会踢球码字,但,他们却可以分析问题,左右局势,甚至可以盖棺定论。这一发现让我特别兴奋。
      那一天是2008年5月7日,市文联组织文艺家们到仙姑山采风,想借此激发文艺家们的灵感,多出好的作品,为仙姑山量身定作一本旅游书。这一天,艺术家们打着五颜六色的旗子,行走于山水亭台之间,寻古迹,听佛音,悟禅意,论古今。看到这些艺术家们在奔走,在忙碌,我却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我能够做什么,其实,我真的做不了什么。然而,我却发现了一个现象,一个在武穴从未发生过历史现象。
      那一天,是武穴历史上文艺界、宗教界、旅游界的第一次携手,也是他们对历史、对文化的第一次集体觉醒。这一天,这一重大发现,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有文化思想的非文化人,于是,当天写下了一篇自我感觉有点文化思想的文章—《佛的觉醒》。也许,这也是我对文化的第一次觉醒,或者说,这是佛境让我有了第一次禅悟。
      四年后的2012年4月3日,再一次游仙姑山,心中却又有了另一番感叹。现录下这一天日记的部分内容:
      人间四月,应是春意盎然,然而,今年的仙姑山却没有往年那番春天景象,仿佛还处在冬季,看不到花,看不到草,树木也没有葱郁,桃李也不见花开,幸亏有那成片的竹子向外浸润着绿意。也许仙姑山正在修建吧,机械在嗡嗡运作,道路尽是砂砾,被斩辟的山体向游人示威似的呈示着伤痕累累的残体。仙姑山有了现代气息,却少了原来的自然古朴。一般寺庙都崇尚恬淡清静,因此必建在深山丛林之中,远离人烟,不近尘俗,而仙姑山好象有点反其道而行,建了通山公路,建了现代的水池,建了现代别墅,现在还在辟山,不知道还要建设什么。也很难为这座山了,它不太高,不太大,变出一丁点花样就会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山顶,仙姑洞前原来是一条很窄的小道,现在也都是宽敞的水泥大道了。洞前左边原来那个破旧的小亭子不见,可能是修路时拆了。亭子不见了不可惜,因为,在仙姑洞的右侧已建了一个气势恢弘的观音亭,可惜的是原来那亭子上一幅对联也随着亭子消失了:洞中仙子自来去,岭上浮云无古今。
      这样的人生体悟,这样的文字记述,这样的文化感叹,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有点像个文化人。

      四
      2011年7月14日,在武穴论坛看到一篇文章—《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作者七秩龄童。这篇文章从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思想意识等三个方面,极力为当时的执政者广济建市定名武穴辩护。
      看完这篇文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为广济正名》一文(呵呵 ,有点夸张)。也从历史、时代和思想等三个方面予以辩驳。满腔热血,振聋发聩,有根有据,有理有节,就像讲一个美丽动人、凄婉清绝的故事,是瓜甜蒂苦,滴水不漏。
      文章发到网上,心里舒服了,这件事便也忘了。
      有一天,到张弓处小坐。张弓笑说,你这人没有修养,一个小孩跟大人打架,大人让你,不跟你理论,你还一个人在那里有滋有味的。我问,什么意思?张弓说,你知道吗,七秩龄童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是我们市委大院的退休领导。我笑说,这我哪里知道呀,我只是就事论事。
      话虽这样说,心中还是为自己的鲁莽而自愧。于是到网上查看七秩龄的文章,才知道他是武穴通,对广济的今生来世了如指掌,于是,从心底佩服。
      后来,我们一起在政协召开的文化座谈会上见了面,知道他的名字叫史记,一个很文化很历史的名字。我俩一见如故,成为了望年交。谈到那篇《为广济正名》的不敬,向他表示歉意。他哈哈一笑说,各有道理,道理就是争出来的。

      五
      今年3月13日,政协晓青主席主持召开了一个广济与禅宗的文化座谈会,会上,大家多次提到武穴文化一词,却不能够界定到底什么是武穴文化,武穴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会上,有人说武穴是吴头楚尾,南北交汇,人文交错的地方,我们的文化都是与全国一样,是共性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有人说武穴是码头文化;有人说武穴是佛教文化。到最后都没有形成一个让大家满意信服的全面准确的对武穴文化的表述。
     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肯定武穴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性文化,这种文化分别由不同的子文化集合而成,这些子文化分别是佛教文化、码头文化、商贸文化、山乡文化、湖泊文化、戏曲文化、战略文化、武术文化。这些子文化连同竹艺文化、食品文化等汇集成一个共同的名字——广济文化。其中,佛教文化和码头文化是广济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广济文化”四个字的提出,我们事先都没有想到。也许只有在那种热烈的文化讨论氛围中,才能灵光一现,脱口而出。广济文化不是单一的过去式,而是承载人文历史走向未来。有了广济文化,广济的历史与文化才不会因为改名武穴而断裂;有了广济文化,武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厚重人文的浇灌和滋润。
      这一天,我写下了《广济文化的春天》。这一个春天,也是我文化思想生根发芽的春天。

      六
      2007年6月18日开始进入武穴论坛,因为那里有一个我十分热爱、每天必去的地方-武穴文学版块。我曾是那个版块的版主,那时时间多,将一个小小版块搞得风生水起,人气爆棚,文学版成为了论坛的灵魂地。在那里,写了许多疯言痴语的文字;在那里,交了许多清新洒脱的文友;在那里,留下了许多浪漫而美好的回忆。
      现在我仍是论坛超版,文学文化版总版主,挂着超版名却未履超版责,很长时间不上一回,有时上了也只是看看,一言不发。时常觉得心中有愧,叫村长将我下了,却老是不肯,不知留一个挂名的有什么有。
      文学文化版下面曾有一个分版叫广济与禅宗,因了那次会议后,改成了广济文化。广济文化版自开版以来,集聚了七秩龄童、燕山上人、干仕钓叟、广济小虫、广济湖海、玉猴、四王等一大批热衷于广济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同仁,还有其他版块的广济山牧、hlx、小白杨一棵、张冠楠、梦兰、爱彻底、白棉花、水墨人生、苏伟峰、小溪水、酒的王朝等一大批关注武穴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网友,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广济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有一天,看到七秩龄童、燕山上人、干仕钓叟们所撰写的体现广济历史价值和人文情怀的大量文字,突然感觉很可惜。就像许多珍珠洒落在砂土里,闪光的金子遗失在草丛中。我感叹这些珍珠和金子,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埋进土壤,消失草间。
      我没有文化,所以,也许我会比有文化的人更热爱文化。此时的我,很想为文化搭个台,为同仁们建个窝。
      2012年7月25日,我与志同道合的文友德军、苏琳、银华、曙霞共同发起,正式成立广济文化交流发展学会。

                                                                                             2012年8月3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8-30 18:44:03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老说自己没文化!文化是什么?种田的会下秧是农民的农化,工人会生产也是文化,商人会做生意也是文化。我相信你们会有大作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8-30 19:20:13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欣赏到楼主的美文,学习了!{:soso_e17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8-30 21:43:12 | 只看该作者
俺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但心中抱着对武穴的热爱,对古建筑颓败的忧虑、对传统习俗遗忘的痛心、对方言消亡的惜意....如此种种,为种历史的责任,俺生于斯长于斯,为何不能担起一角的责任?
唯有呐喊、力行......

点评

我知道陈老师有大量广济文化的摄影作品,,特别是常年往返横岗山,有不少佛道教文化摄影精品, 陈老师对艺术有着超过一般人的执着和追求  发表于 2012-8-31 1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30 22:23:58 | 只看该作者
江总版太谦虚了{: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8-30 23:15:2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江版此文,感觉广济文化的复兴和振兴大有希望。让文学为文化鸣锣开道,让文化为文学载歌载舞!希望有一天,广济的厨师、农夫、农妇、工匠、商业巨子、流浪艺人乃至像舟舟一般的残障人士都能够登上广济文化的舞台,为广济这一共同的故乡而献上自己的一份精彩!广济文化飘荡在广济袅袅的炊烟中,广济文化回响在老爷爷、老奶奶战战兢兢地杵着拐杖的咳嗽里, 广济文化闪亮在广济流动的河水里,广济文化舞动在广济的繁花绿草中,广济文化流淌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每一个广济游子的血脉与爱恨缠绵里......雕花床,石板路,蒲公英,老碓臼,丝茅和狗尾草,唢呐、喇叭和鞭炮......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把这份文化的基因携带到哪里,直至你皱纹凝滞、心儿永不欢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8-31 00:51:59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下:

儒家与儒教文化、道家与道教文化、科技与工业文化(广济药业的维生素与杨济泰等的医药科技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水利治理等)、建筑文化、各种神秘文化等,也是以后应该留意加以深入探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8:47:07 | 只看该作者
苏伟峰 发表于 2012-8-30 18:44
不要老说自己没文化!文化是什么?种田的会下秧是农民的农化,工人会生产也是文化,商人会做生意也是文化。 ...

嗯,说得有道理,鼓励是最好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8:47:45 | 只看该作者
青子 发表于 2012-8-30 19:20
再次欣赏到楼主的美文,学习了!

谢谢青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8:50:45 | 只看该作者
葱葱乱草 发表于 2012-8-30 21:43
俺不知道是不是有文化,但心中抱着对武穴的热爱,对古建筑颓败的忧虑、对传统习俗遗忘的痛心、对方言消亡的 ...

心同此心!
正是因为武穴有许许多多像你这样有责任感的人,才展现出希望之光!
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7-2 10:53 , Processed in 0.0514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