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南望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街谈巷议] 武穴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21:00:50 | 只看该作者
三、隋唐及五代十国
(一)隋朝
西魏奉车都尉达奚长儒,入隋进位大将军。隋开皇二年(582年),突厥十余万人南侵被击退,达奚长儒以功授上柱国,授襄州总管,后任荆州总管。
隋车骑将军杨文记官安州总管,带兵往齐安(今黄冈市西北),迎陈降将李瑗,在途中击走陈部将周法尚。隋灭北周后,史祥入隋,从征伐陈,克江州,拜蕲州总管。
隋开皇五年(585年),撤销原置州郡,实行州县制,黄州由邾县(今新洲区)移置于今治黄州北禹王城,设黄州总管府,治所在南安县。领南安县、梁兴县、黄陂县、信安县。 仍在今蕲春县设蕲州,称蕲州总管府,辖巴河以东长江以北地,领齐昌、蕲水、浠水、新蔡、永宁县,今武穴市境当属隋蕲州总管府蕲春郡永宁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省西陵县(江南黄石矶)、鄂县并入武昌县(今鄂州市)。改阳新县(陈土、富、洄、豪、泉五州地)曰富川县。又改黄州府为黄州,改蕲州府为蕲州,将永兴县改为新蔡县(今黄梅县),永宁县(今武穴市)并入齐昌县,西阳县并入南安县,在义城置罗田县(属义州)。今武穴市境由蕲州府永宁县改属隋蕲州齐昌县。
隋开皇十二年(591年),省保城县(黄冈县境)入上蔡县(上蔡县在黄冈、蕲春间),废永兴县(武穴西南对江)入富川县(今阳新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富川县复为永兴县(今阳新)。同年,将齐置南安县、齐安县合并改名黄冈县,黄州治所黄冈县。同年,改梁兴县为木兰县(今属黄陂)。同年,以338年后赵部将麻秋在阎家河筑有麻城,遂改信安县为麻城县。同年,因新蔡县有黄梅水南流入威湖(今称龙感湖),今县治西40里有黄梅山,山多梅,遂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同年,改齐昌县复为蕲春县,今武穴市境由蕲州齐昌县改为蕲州蕲春县。自此省并后则黄州领有黄冈、木兰、黄陂、麻城四县;蕲州领蕲春、蕲水、浠水、黄梅四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罢州置郡,全国复以九州统之。改荆州为南郡,改鄂州为江夏郡,由荆州统之,今武穴西南部对江永兴县(今阳新)属焉。改黄州为永安郡,黄冈县、黄陂县、木兰县、麻城县属焉,由荆州统之。改蕲州为蕲春郡,由扬州统之。蕲春郡治所在蕲春,辖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同年废义州,以其属县罗田改属蕲春郡)五县,今武穴市境当属隋扬州蕲春郡蕲春县。是年,废北江州、亭州、义州。是年隋以江北巴河为荆、扬二州界,则西为荆州境,东为扬州境。
隋高祖受禅时封达奚长儒为蕲春公国,称蕲春郡公,后历襄、荆诸州总管。
广济有隋朝吏部徐俭墓,地在广济县内惠山。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统一全国,废寻阳郡并入江州,以州治县。同年,废柴桑县复名寻阳县,治所移治湓口城(今九江市西二十里)。十八年(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治所仍在湓口城。大业三年(607年),废彭蠡县又改名湓城县,治湓城(今瑞昌市湓城镇)。唐武德四年(621年),湓城县改古寻阳县加有三点水的浔阳县,治所由湓城移治今九江市。天宝元年(742年),改江州置浔阳郡,治所仍驻浔阳(今九江市),辖都昌、德安二县以北江南地。乾元元年(758年),浔阳郡复改江州。治所浔阳(今九江市)。五代十国南唐初(937年),由浔阳县析置瑞昌县,以湓城镇为治所,同时由浔阳县改名德化县,治所在今九江市,辖境含江北今黄梅县孔垄以西地。元至元中江州改为九江路;1361年,明朱元璋改为九江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九江府改为九江道;国民党统治时期改称行政督察区。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由德化县改名九江县,德化县江北地划属黄梅县。今武穴市龙坪镇及黄梅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地属华东,其上海名牌计划供应商品均可在此买到。因地域行政区划属湖北省,故黄梅、广济又属华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九江县城区及近郊成立县级九江市,九江县治则迁驻沙河镇,同时设立九江专署,治所在九江市。后九江专员行政公署改名九江地区行政公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撤销九江地区行署,与县级九江市合并为地级九江市,辖境同唐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21:04:51 | 只看该作者
(二)唐朝
前北周安州总管、隋帝国太原留守李渊,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在太原举兵反隋,攻入长安,称唐王,立杨侑为帝,次年逼杨侑逊位自立,国号唐。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代隋称帝。后梁宣帝萧詧曾孙罗县令萧铣亦于同年叛隋称帝,都江陵,隋灭后归附者日众,其势东到九江,西至三峡,南尽交趾(今越南河内),北距汉水,拥兵40万。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助父李渊进行全国统一战争,自黄梅经永宁县(今武穴市)大藏寺到田家镇,乘船跃马赴江南,命堂兄李孝恭为荆州大总管,命李靖为行军总管,攻伐梁王萧铣,唐军顺江而下围江陵,萧铣兵败被杀。唐开国功臣尉迟恭曾在此间游广济横岗山,其游山碑文尚存。
唐代隋称帝,拥有天下。唐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627年),太宗省并天下为十道。其江南道有鄂州及江夏郡之七县属之,今武穴市西南对江阳新(时称永兴县)是之一,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属江南西道。
唐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复改为黄州,置总管府。州领黄冈、木兰、麻城、黄陂四县,其年省木兰县入黄冈县,分黄冈置堡城县,分麻城置阳城县。仍于麻城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其年,于黄陂县置南司州。武德七年,废南司州,黄陂县复属黄州。其年,省堡城县入黄冈县。武德八年,省阳城入麻城,废亭州入黄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淮安杨士林平朱粲,改隋蕲春郡复为蕲州,设总管府,领蕲春、蕲水、罗田、黄梅、浠水五县。其年省蕲水入蕲春,省罗田入浠水,又改浠水为兰溪,又析蕲春县复置永宁县(今武穴市境),治所仍为梅川。同年,在黄梅县境析置南晋州,领黄梅、义丰(治所今大河铺两里许)、长吉(治所今濯港镇郭家嘴)、阳唐、新蔡五县(其四县析黄梅置)。蕲州领蕲春、兰溪、永宁三县。
武德八年(625年),南晋州废,以属县入黄梅,改属蕲州,以黄梅县来属。蕲州自此领蕲春、黄梅、兰溪、永宁四县。武穴市境属唐扬州淮南都督府蕲州永宁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太宗李世民撤销淮南都督府,以扬州改设淮南道,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今湖北境有蕲州、安州(孝感)、黄州属之。同年,罢黄州总管府为黄州。今武穴市境当属唐淮南道蕲州永宁县。
蕲州黄梅人弘忍,俗姓周,七岁从司马道信学佛于庐山,又从至双峰山之东山。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四祖道信传依钵于弘忍,是为禅宗五祖。五祖寺在黄梅县东北冯茂山,一名真慧寺,唐高宗咸亨间(670—674年)五祖弘忍禅师所建。弘忍晚年舍其弟子神秀,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在莲花寺以神秀所作“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之偈语,不如慧能所作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将法衣传给舂米行者慧能,使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弘忍后被唐代宗谥为“大满禅师”,南唐加谥“地广禅师”,宋真宗加号“贞慧禅师”。河北涿县人慧能得弘忍秘授《金刚经》及法衣饭钵,后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成为六祖正宗,是为禅宗南宗之祖,被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开封尉氏人神秀在弘忍死后赴当阳玉泉山传授禅法,在北方提倡渐悟法门,得武则天、中宗、睿宗礼遇,成为禅宗北宗创立者,唐中宗赐谥号曰 “大通神师”。
唐僧存装(即陈玄装)和尚远游暹逻(今泰国)后来到广济,建大藏寺(今余川镇彻石村小矶山)居之,从暹逻引进并亲手栽培菩提树一株。该树干粗大可三人合抱,于1954年枯死。泰国太子曾到大藏寺修行。李世民曾过大藏寺为其题写匾额。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僧陈玄装自父亲为官处荆州起程,曾途经广济大藏寺往长安赴西天印度取经。大藏寺僧人属南岳系诸山派之临济宗。明清之际,绿雨卓锡大藏寺传经戒坛,向为广济县内佛教活动的中心地。
开元时(713年),淮南道治所移至扬州,领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及十一州:楚、滁、和、寿、庐、舒、光、蕲、黄、安、申州,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海,西至湖北应山一带。同年,罢蕲州总管府为蕲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改黄州为齐安郡,改蕲州为蕲春郡,均属淮南道。同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同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742年9月27日),因蕲春郡永宁县名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等地同名,且唐时县境庙宇林立,有庙千座,宗教昌盛,古称佛国,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遂改永宁县为广济县,是为广济定名之始。蕲春郡领蕲春、蕲水、黄梅、广济四县。今武穴市境当属唐淮南道蕲春郡广济县。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丙申,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道、江南道节度使,镇守江陵,起兵自雄,自江陵沿长江东下,败死。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秋天,因永王李璘夺位事件,唐朝大诗人李白被流放夜郎,会赦,还浔阳,自黄州游历鄂东各地,在黄梅蔡山江心寺写下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名句。李白曾在江夏、浔阳、金陵间多次云游经广济,在乘船舟游郑公塔至黄梅间太白湖时,湖因李白以成名。李白自黄梅蔡山至安徽境松县云游住一宿,后改松县为宿松县。
乾元元年,即唐肃宗至德三载(758年),广陵郡复为扬州,又改齐安郡为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同年,改蕲春郡复为蕲州,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四县,今武穴市境属唐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唐建中四年(783年)三月,李希烈占汴州称帝,国号楚,淮南道节度使曹王李皋率部转战广济、黄梅、蕲州、黄州、应山、安陆、随州等地,大小战斗32次,杀叛将李希烈部33000余人,俘16000余人。伊慎随李皋在攻克蔡山战斗中杀李部千余人,夺下蕲州后,被任安州刺史兼黄州节度使。
唐贞元八年(792年),永兴县(今阳新县)移治于长乐乡深口(今阳新县城)。
唐贞元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贬官途中,曾游四祖道场双峰山正觉寺,在桥下岩石上书有石刻“碧玉流”三字,并赋诗一首。
唐会昌二年(842年)春,唐代著名诗人,时任监察御史的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他考证确认了黄州赤壁即为三国赤壁古战场之遗址。
唐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率3000余农民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几个月后,黄巢率领数千义军在冤句(今属山东)起兵响应。875年7月某日,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起义军在曹州城(今属山东)会师。起义军三四万人迅速南下,横扫千里,于乾符三年(876年)底兵临蕲州城下,唐蕲州刺史裴渥登上城楼观望,只见围城起义军阵容齐整,旌旗蔽日,为首的两面大旗上一书“王”字,一书“黄”字,斗大金题,耀人眼目,吓得裴渥胆战心惊。
在“王”字旗下面一位四十来岁的大汉端坐马上,正是义军首领王仙芝,他眺望城楼,左顾右盼,混浊的眼里透出急不可奈要攻城的神色。站在“黄”字旗下面的副帅黄巢横枪立马,血气方刚,以威武洪钟般的声音向蕲州守敌喝道:“裴渥老贼,有种你出城应战。”但老奸巨滑的蕲州刺史裴渥坚壁不出,义军只好鸣金收兵回营。
唐僖宗李儇得知起义军将蕲州封锁得水泄不通,调派援军又来不及,就采用诱降的手段分化瓦解起义军。王僚被义军俘虏后,当了谋士,王仙芝很信任他,但暗地里却和唐朝统治者有联系。他三番五次地劝说王仙芝投降,并在唐僖宗、裴渥和王仙芝之间穿针引线,先和王仙芝相约停止进攻蕲州城,然后大排酒筵,用金钱和官位为钓饵,哄骗王仙芝上钩。最后,唐僖宗给王仙芝安了一个“左神策军押衙兼监察御史”的头衔,即担任禁卫军管理仪仗和负责禁卫的武官兼任执行监察工作的文官,实际两个官衔都是挂名而没有多大实权的闲差。王仙芝接到朝廷委任状后心想要当官,显得很高兴,但遭到义军副帅黄巢的质问和斥责。王仙芝见势头不对,退回了朝廷的委任状,降唐未成。
此后,起义军在王仙芝和黄巢的指挥下,一鼓作气攻下了蕲州城,刺史裴渥只身逃往鄂州。
传说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黄巢率领五万农民起义军在蕲黄广一带驻扎,与朝廷对抗,百姓纷纷逃避。王仙芝的副帅黄巢,忽见一妇女背上驮一个七八岁的大孩子,手中牵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心想这一定是一个不贤德的泼妇。黄巢喝问,要其招来。该妇女说他哥嫂在去年蕲州战乱中死去,背上驮的是他们的一条根,手上牵的是自己亲生的,说完泪流满面。黄巢听后称她是个贤德好女子,险些错怪了,叫其带着孩子回家。那妇女说回去也不得安宁。黄巢见蕲春河边有菖蒲,地边有艾蒿,扯上一把交给那妇女,并对她说“回去后把这把菖蒲和艾蒿插在门窗上,就会保你家平安无事。”那妇女千恩万谢回去后,并叫众乡亲都在门上插艾蒲,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日端阳节。妇女走后,黄巢命部下所到之处,在见到门和窗户上有艾蒲的就要保护,不准进去打扰。直到现在,人们为了避免灾星,在每年端午节的这一天,在门窗上都要插上蕲艾和菖蒲。
蕲州是蕲艾之乡,艾蒿即是蕲艾,产于蕲黄广一带,属菊科,也是名贵的中药材,是为吉祥之物。有道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至今民谣曰:“五月五日午,天师跨艾虎,蒲剑斩蜈蚣,百虫归地府。”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是为蕲州四大名产之一。
黄巢、王仙芝率农民起义军攻克蕲州后,黄巢于877年率一部回山东,王仙芝则留在鄂东转战于长江流域。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率领的五万义军与唐招讨使曾元裕在黄梅激战,全部壮烈牺牲,王仙芝在回斾岭被杀,尸首被曾元裕解送长安请功,尸体被当地人民葬在黄梅县苦竹多云山。王仙芝余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时曾元裕在黄梅东北驻兵,筑有百万城,一名桐柏砦,下有百万坡。黄巢被义军将士推举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自定年号“王霸”。
878年,赵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横渡长江,迅速攻入江西、安徽和浙江的许多州县。短短一个月,又从浙江突入福州。879年,起义军攻占广州,活捉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随后又转战湖北、江西、浙江、安徽,队伍发展到60万余人,于880年10月攻占唐东都洛阳,同年12月,突破潼关天险,夺取张安,唐僖宗窜逃四川。12月13日,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即位当皇帝,定国号大齐,年号金统。黄巢派义军大将朱温负责长安防备,但他后来投降了唐朝,黄巢被迫于883年退出长安。884年7月13日,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失败,拔剑含恨自杀。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黄州及黄冈县治所由禹王城迁至今驻长江边赤壁。北周之黄州,因黄祖筑黄城镇之名,地在黄陂县独家村,将置于黄城镇的南司州改名黄州,移治于新洲县之邾城镇。隋之黄州由邾城移治于黄冈县禹王城,与春秋古黄国不相涉,只是其古黄国地。唐中和以后黄州治所是由禹王城移治江边赤壁之故,即今黄冈市。
唐僧惠普住广济县西青著寺,刀耕火种,卉服布裘达30年。
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踞扬州。唐乾宁元年(894年),攻占黄州。897年,杨行密攻武昌节度使杜洪,杜请援于朱温,五月,朱温攻占黄州。唐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受唐封为吴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21:03:51 | 只看该作者
(三)杨吴及南唐
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部将刘存占鄂州,执杀武昌节度使杜洪。
唐天祐四年(907年)丁卯,早在883年投降唐朝的前黄巢起义军防守长安的大将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是为后梁太祖,从此,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割时期。鄂州、黄州、蕲州属杨吴,自此今武穴市境属五代十国之杨行密吴国淮南道蕲州广济县。至937年杨吴为南唐所代,后又被后周所取代,杨吴、南唐和后周,其州县隶属均沿袭唐朝旧制未变。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楚兵攻入黄州,大掠而去。
杨吴武义元年(919年),以唐永兴县(今阳新)新丰之一乡置羊山镇。南唐中兴二年(959年),析永兴县(今阳新县)羊山镇为治所改建通山县。
937年,李昪代吴称帝,建都今南京,国号唐,史称南唐,今湖北东部鄂州、黄州、蕲州属其地。今武穴市境属五代十国之南唐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升杨吴905年析永兴县(今阳新县)所置大冶青山场院为大冶县。
后周显德三年,即南唐李璟保大十四年(956年),周世宗柴荣率兵攻占蕲州。五年(958年),平淮南,始划长江为界。今湖北东部鄂州仍属南唐,江北黄州、蕲州属后周。今武穴市境当属周柴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郭荣)之子熙诲封为蕲王国,称蕲王,后周亡,不知所终,蕲王国即蕲州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21:05:18 | 只看该作者
四、宋元明清
(一)北宋
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即柴宗训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灭后周,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匡义灭南唐止的16年间,南唐疆域日益萎缩,长江以北地尽为赵宋所辖,今武穴市境属宋淮南道蕲州广济县。
广济县北部太平山,主峰双峰山(今在黄梅县境)海拔1484米,是为西周时古匡国地,匡山由是得名 。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称,北宋为避赵匡胤讳改匡山为大王山,匡山之名自此消失。后又因战乱居民避乱大王山中,故改今名太平山。南庐(山),北匡(山),匡山名失,名入匡庐。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五代十国结束 ,全国统一,分淮南道改为淮南东、西两路。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又改淮南东、西两路并为淮南路,治所在扬州,辖境南至长江,东至海,西至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北逾淮水,包有今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各一部分和河南永城、鹿邑等县。今武穴市境当相继属宋淮南西路、淮南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左拾遗王禹偁被贬为黄州知州,次年,改任蕲州知州,1001年,在蕲州病卒。他所写《黄州竹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成为千古名篇。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英山人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用一种细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的泥活字印刷方法,是我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改革和突破,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对后代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生卒于英山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建树卓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创造者。
庆历四年(1044年),蕲州、黄州始有教授办学,训导生徒。庆历五年,广济于梅川镇东北始设县学,又称儒学,元末毁。至明初首任广济县令胡昇重建,后任知县陈景昌迁至梅川东南一里,明正统初,知县陈显重修。
北宋景佑三年(1063年)八月,我国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贬为夷陵(今宜昌市)令,途经广济遇大风,泊港2天,应渔民请求,以该港货物盘上盘下,遂以为盘塘取名。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又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淮南西路治所在寿州(今安徽凤阳县)。淮南西路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和县以西,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以东的淮南、江北地区,元废。宋朝今湖北境有黄州、蕲州属之。黄州齐安郡属县有黄冈县、黄陂县、麻城县,蕲州蕲春郡属县有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英山等县。今武穴西南对江永兴(阳新)及大冶、通山属江南西路兴国军。今武穴市境当属宋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宋元丰年间,广济县设有灵泉乡、永兴乡、太平乡、安乐乡。
宋元丰三年(1080年),大文豪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而谪居黄州,贬为团练副使,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故称苏东坡。他与建树卓著的蕲水名人北宋医学家庞安时交往甚密,称其为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间,多次来黄州,写下了《赤壁怀古》等许多著名诗文。苏轼游历鄂东各地,在黄州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成为千古绝唱。其在悬崖上所题赤壁二字,盖住了赤壁之战古战场的名声,真成了文武同赤壁。
元丰五年(108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辞去丞相职务后,以61岁高龄来到黄州,并赴罗田登上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在此所写《九井》长诗,表达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宋元祐八年(1093年),以蕲水县石桥镇分蕲水县复置罗田县,属蕲州。

(二)南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汴梁。次年,金俘徽、钦二帝北上金都,北宋亡。宋钦宗赵桓30个儿子、30个女儿在靖康之难时仅有一个儿子赵构逃出,是为高宗,赵构南逃至临安(今绍兴)后,建立了南宋朝廷。南宋基本以淮河为界与金对峙,在大别山北麓设置对金贸易区。在今安徽安庆以西和湖北黄冈巴河以东设舒(州)蕲(州)制置使,由岳飞统辖舒州、蕲州。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真定叛军张遇攻黄州。二年,东平府兵马提辖孔彦舟叛,渡淮,攻黄州。宋高宗诏谕流民、溃兵(逃难的人民及被金兵击败的散兵)之为盗贼者,释其罪。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陷黄州、济江,自大冶趋洪州(南昌)。十一月,淮南义军刘忠攻蕲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义军李成趋蕲州,开仓赈淮南、京东、京西流民(汴京、洛阳皆失陷,人民纷纷南逃,政府不为安置,故李成发仓赈之)。五月,大将军张俊所领官军与李成战于黄梅,叛军李成败走。
1131年,岳飞为讨伐李成,随张俊驻兵黄梅。1133年岳飞进军洪州(南昌),将第四子岳震留守黄梅。1141年岳飞被害后,其第五子岳霆及孙子岳甫等亲属亦逃到黄梅、广济一带,隐居张家改姓鄂,将岳家拳传给了张氏,后复岳姓。今广济建有岳飞武校,其岳家拳在广济发扬光大,故张氏成为岳家拳传人。
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镇压江西农民彭友起义,得高宗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宋室南渡后,岳飞任江南西路舒(州)蕲(州)制置使。遂从江西大量移民至江北淮西,从这一时期迁入广济的有50余姓(董、张、刘、胡、陈、舒、程、郭、潘、饶、蓝、郑、梅、居、乐、虞、冯、夏、吴、王、邓、龚、陶、杨、赵、范、贾、雷、卢、鲁、柯、何、游、毛、戚、韩、桂、文、叶、解、朱、梁、黄、武、袁、查、安、詹、周、杜),明至清初,江西各地又有不少人经江西瓦屑坝(今鄱阳县莲湖乡瓦燮坽村)朝廷指定移民聚散地鄱阳湖码头中转乘船西上,来广济定居。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伪齐刘豫军,收复襄阳等六郡,遂以岳飞为荆湖南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五年(1135年),岳飞从张俊镇压杨么起义,将兵平杨么,六月湖湘悉平,七月,收复失地,免蕲州上供及租税三年。
宋绍兴五年(1135年),清远军节度使、荆湖南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废广济县升格为广济镇(为军事建制单位),屯垦开发广济湖区,以供军需。后改镇复置广济县,今武穴市境当属宋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绍兴五年(1135年),废罗田县,是年复置。
宋高宗赵构一直担心徽、钦二帝回来使自己帝位不保,故在秦桧等投降派的怂恿下一味与金议和,不愿抗金接回徽、钦二帝,且不惜杀害抗金将领岳飞。
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宋金议和岳飞被秦桧杀害后,金军撕毁和议,兴兵南下,声言直捣光州、黄州。京西宣谕使汪澈自鄂发兵,戍守黄州,使攻光、黄之金军不能得逞,而攻荆襄之军亦败退。1167年,汪澈又兼鄂州安抚使,使金军一时不敢进攻。
宋乾道元年(1165年),孝宗赵慎在今英山境黄鹰山下筑城,是为鹰山城,亦称英山城,英山县地名由此谐音而成。
宋乾道六年(1170年)六月,南宋于黄州、蕲州置监铸铁钱,以供军需。及与金在大别山北麓交易所用。今武穴市田镇办事处铸钱炉村名当源于此。1843年,明荆王亦曾在此铸造铜币。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将仆散安南侵,至洪门山,宋将在黄土关(今麻城县北90里)保关不出。安真分左右军登山岭下瞰,守关者溃。金人南入梅林关,陷麻城,抵大江,蕲、黄二州相继涂炭。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二月,金兵大举攻淮南,破黄州,攻汉阳。二月十八日,十万金兵大举东侵蕲州、广济。蕲州知州李诚之组织民众在罗州古城进行抗金保卫战。同月24日,200多名广济人组成的民军突破金兵重围,冲进州治罗州城(今漕河西北五里处蕲春师范附近),分担北隅防守重任。三月四日,金兵破广济县城梅川,毁县署。三月十六日,金兵破蕲州。广济200余民军全部在罗州城抗金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南宋救兵不至,因众寡悬殊,知州李诚之先令家人自刎,后自己引颈自刎。南宋朝廷追赠李诚之朝散大夫,封“节正侯”。蕲州通判秦钜(秦桧曾孙)与李诚之协力守城,曾求救于武昌、安庆,援军不至,策应官徐辉弃城潜逃。城破,秦钜仍与敌进行巷战,士卒死亡殆尽,他回府急令属吏火焚诸库,自己赴另室跳火自焚。有老卒见后冒火抢救,他吒之曰:“我为国死,你可自求生存。”秦钜二子亦同死。朝廷追赠秦钜为“火烈显节侯”。三月底,南宋各路援军挺进蕲州、黄州,金兵败走。
南宋宁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次年,开始灭宋战争。三年(1236年),史嵩之出任沿江制置使兼鄂州知州,节制光、黄、蕲、舒等州。同年三月,蒙古军进入蕲、黄,辞官还乡的广济人余玠应蕲州地方官征召,协助官府组织民军守蕲州城,击败入侵之蒙古军。
1237年(宋嘉熙元年)十月,蒙古军攻扰黄州,袭破蕲州。州治移驻鸿宿洲。同年,在蒙古军压境的情况下,又废罗田县入蕲水县,黄梅县治、广济县治均移驻大江中洲上(今黄梅武穴共有之新洲),元复旧治梅川。
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军又大举南下,围攻沿江诸郡,史嵩之率军解黄州之围,又以功升督视京西、荆湖南、荆湖北、江西诸路军马,抗击蒙古军。
宋理宗年间,吴渊官沿江制置使,节制蕲州、黄州军马,创立营寨,分立队伍,无事则耕,有敌则御,加强了边境防御。
宋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军攻扰江淮,蒙古将史权攻虎头关(麻城县东北70里,接河南商城县界),拔之,进至黄州。
1253年7月,南宋大臣,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字义夫,久握大权,遭朝廷猜疑,奉命召回,喝御赐毒酒而死。衣冠葬家乡广济县荆竹青蒿村余公山。1258年,朝廷为其平反,复原职。余川车坊山,有宋刺史王济墓。
文天祯(文天祥兄)故宅在广济五里桥,保祐末(1258年)领乡荐,教谕广济,入元不仕,隐居于此。
宝祐六年(1258年),巩彦晖随元大军进攻黄州,宋军营垒尚未筑成。巩彦晖率甲士200余人埋伏于赤壁之下,挨其宋军过半,即出而袭击,宋军死亡很多,生擒宋军黄州守将。
宋开庆元年(1259年),忽必烈会兵渡淮,取大胜关(红安县西北罗山县境)。分遣张柔取虎头关(麻城境),破守关兵。蒙古兵在相继破黄土关、白沙关后,忽必烈率大军入大城关,宋戍军皆溃。八月,忽必烈督师至鄂州,九月,攻陷鄂州城。
宋景定元年(1260年),蕲州由鸿宿洲移治龙眼矶(州西江中龙眼矶)。景定二年(1261年),蕲州治所又移驻泰和门外。景定四年(1263年),蒙古军驻白云山,州将王益又迁蕲州城于麒麟山。蕲州四迁而后定,鸿宿州、龙眼矶俱在江中。蕲州领蕲春郡及五县:蕲春县、蕲水县、广济县、黄梅县、罗田县。
宋景定三年(1262年),蕲州治所由蕲春县漕河迁至长江边(今蕲州镇),仍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四县。自此黄、蕲二州治所驻地未变。同年五月,宋军败蒙古兵收复蕲春县。九月,蒙古军攻破蕲州。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南宋末抗元将领张世杰从贾似道再入黄州,官黄州诸军都统制,率军与元军交战,以功升京湖都统。
咸淳三年(1267年),宋又分蕲水县置英山县,由蕲州及蕲春郡统之。
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阿术,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鄂州、汉阳,焚宋舟300艘。同年十一月,宋军夏贵战船万艘,分踞要塞。同年十二月,元军伯颜在阿术率领下,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面佯攻汉阳,吸引援军,一面率水军一举渡江,直取阳逻堡,并分兵进攻青山矶,宋师兵甲数十万死伤殆尽,元军复回,又占领汉阳、武昌、夏口,程鹏飞败降,宋帅夏贵逃往黄州,宋将王达等战死。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继续东下黄州、蕲州,元将忙兀台招降黄蕲守将,宋黄州、蕲州以下诸军州均降元归附。同年,元随之析蕲水复置罗田县。今武穴市属元淮西宣慰司蕲州蕲春郡广济县。
1277年,淮人张德兴起兵反元,收复黄州。黄州军民扬言进攻阳逻堡,刘秉节奉命往攻,斩反元将领于阵前。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山县划属安徽六安州管辖。
元世祖忽必烈十六年(1279年),南宋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1-30 23:33:02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3-13 02:25:4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武穴历史的好材料,楼主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4-8 15:16: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42:}加油噢 bjbdf466zgl{:soso_e142:}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4-9 07:36:15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长,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5 00:13 , Processed in 0.0447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