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78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街谈巷议] 黄冈市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0 11:5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黄冈市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落实黄冈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精神和黄冈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两圈一带”、“一区两带”总体战略,编制本《纲要》,确定未来五年黄冈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推动黄冈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化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进一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黄冈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完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黄冈市文化活动中心、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纪念馆和图书馆、王树声纪念馆、麻城市文化中心、麻城市博物馆、武穴市博物馆、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李四光纪念馆、奥康兴汇影城、罗田县豪华影厅、团风县图书馆等13项文化设施工程相继建设完成;黄冈市博物馆新馆于2010年成功封顶,中国黄梅戏大剧院、市艺术学校新校园正在抓紧筹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现有群艺馆(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博单位19个(博物馆9个、纪念馆1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学校1个、新华书店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农家书屋”3026个、文化中心户1255家,民间剧团162个。还有一批社会文化设施在文化服务中发挥作用。文化惠民不断落实,文化民生得到基本保障和改善。
——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黄梅戏《双下山》荣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国画《秋声》获第九届全国群星奖;黄梅戏《奴才大青天》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奖,黄梅戏《李四光》获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获“屈原文艺奖”舞台艺术优秀奖;歌曲《人往高处走》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姐儿门前一棵槐》获“屈原文艺奖”文学优秀奖;“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获“屈原文艺奖”文艺活动品牌奖。在全省第九届楚天文华奖暨武汉城市圈戏剧汇演中,黄梅戏《李四光》获楚天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并获导演、音乐、舞美等多项一等奖,张辉获楚天文华奖表演荣誉奖,谢思琴获楚天文华奖表演一等奖;文曲戏《草鞋老太爷》获楚天文华奖剧目一等奖、剧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黄梅戏《香草》获楚天文华奖优秀演出奖等多个奖项;市文化局获得优秀组织奖。鄂东民歌大奖赛,推出了一批音乐作品和创作、演唱人才。群文艺术创作繁荣兴旺,一批作品获全国、全省“群星奖”金、银、铜奖。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十一五”期间,举办了第六届、第七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共有23台剧目参赛参演,13台剧目被评为优秀演出奖或综合金奖;涌现出了一批编剧、作曲、导演、舞美人才和优秀演员,共有42人获一等奖、48人获二等奖、69人获三等奖。参与筹办了“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黄冈慰问演出”、“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迎宾晚会’、‘开幕式’、‘分会场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打造出全省知名的“三大文化品牌”--“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鄂东民歌大奖赛”、黄冈市区“社区大家乐”;县(市、区)节庆文化活动形成品牌、规模、特色和影响。全市11个专业剧团积极开展惠民演出和市场演出服务,每年演出2400余场,观众达千万人次。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普查登记文物点6242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9处、省级98处、市级77处;馆藏文物114193件,其中一级文物101件、二级文物380件、三级文物1266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个、省级22个、市级58个。市政府出台全市古籍保护联席会制度,加强了古籍图书保护工作。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全市有文化企业1468家,2010年全全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占GDP比重2.5%,就业人数4900多人。初步形成信息网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文化会展、广告等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省黄梅戏剧院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文化事业单位不断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市文化发展水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规模与文化资源优势还不相适应。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紧紧把握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总体目标和发展布局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文化强市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文艺品牌和精品力作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途径,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方针原则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繁荣、活力、效益、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文化发展的以下方针原则:
——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彰显黄冈地域特色文化,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点和前进动力。
——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市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维护文化安全,推动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城乡文化协调发展,落实文化惠民,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设施设备齐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文艺人才聚集,文化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共同发展,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形成有黄冈地域特色的以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健康文化、禅宗文化、生态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发展水平与我市经济实力相适应;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两圈一带”、“一区两带”总体战略,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发挥优势,优化布局,重点建设“一河两湖”生态文化园区,打造“两大文化品牌”,弘扬“三大黄冈文化元素”,保护和开发“四大特色文化工程”。把黄冈建设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聚集、文化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市,将黄冈市区打造成全市重要的文化中心。
(四)发展布局
要在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同时,重点实施“五个一批”: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文化人才,参与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如下总体发展布局:
——建设“一河两湖”生态文化园区。即长河文教体发展带、遗爱湖东坡文化园区、白潭湖水域生态园区。
——打造“两大文化品牌”。即东坡文化品牌、黄梅戏艺术品牌;
——弘扬“三大黄冈文化元素”。即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禅宗文化;
——保护和开发“四大特色文化工程”。即鄂东民歌、黄冈民俗、黄冈地方戏曲、黄冈文化遗产。
二、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及项目建设
加强市区文化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好中国黄梅戏大剧院、市博物馆新馆、市图书馆新馆、市艺术学校新校园、市民俗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新华书店卖场、黄冈文化名人园等项目。筹建“一河两湖”生态文化园区、黄冈图书城、文化会展中心、江滩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发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示范辐射作用,将黄冈市区打造成全市重要的文化中心。
积极推进县(市、区)文化设施建设:
黄州区建设项目:黄冈市黄州农民画(民间画)馆改扩建工程、黄冈市黄州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李四光科技图书馆、陈潭秋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开发项目、螺蛳山遗址保护开发项目;
团风县建设项目:团风县文化馆、团风县博物馆;
红安县建设项目:红安县文化中心、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原址保护、异地重建”项目、鄂豫皖民俗风情苑及红安绣活保护基地、七里坪革命遗址群总体保护规划项目、恢复黄麻起义会议旧址——文昌宫、七里坪革命博物馆改扩建项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文物旧址抢救性维修项目、对61名开国将军故居进行逐步维修改造项目;
麻城市建设项目:大别山文化艺术中心、乘马会馆红色旅游景点改造扩建工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麻城市将军故居修复改造工程、移民寻根园、非物质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大别山民俗博物馆、动漫开发、麻城市印刷工业园;
罗田县建设项目:罗田县博物馆、罗田县文化馆、罗田县图书馆、万密斋文化产业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大别山原生态民俗歌舞《大别山放歌》加工提炼项目、京剧创始人余三胜纪念馆、大别山文化广场、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河铺吴氏孝子牌坊)、胜利老街红色革命文物维修保护项目、九资河新屋垸古民居保护项目、三里畈烈士陵园、大别山民俗博物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项目;
英山县建设项目:毕昇活字印刷博物馆、维修革命遗址刘邓大军宿营地“段氏府”、红二十五军部旧址郁氏祠、红二十五军纪念馆、英山县文化馆改扩建、英山县图书馆新建、毕昇陵园项目;
浠水县建设项目:浠水县博物馆、浠水县图书馆、浠水县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浠水县杂技排练厅、闻一多纪念馆声光电展览厅;
蕲春县建设项目: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项目-明清影视城、国际健康论坛、健康大世界、水上运动村、南天河漂流、假日酒店;李时珍主体公园,蕲春县文化活动中心;
武穴市建设项目:武穴市文化中心项目,涵盖六馆(文化馆、超人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展示馆、科学技术馆、民间藏品展示馆)、四中心(会议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文广传媒制作中心)、二城(鄂东图书城、新银兴数字电影城)、一剧院(武穴大剧院)。
黄梅县建设项目:黄梅县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黄梅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黄梅县图书馆、黄梅县文化新闻出版大楼、黄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黄梅县佛教图书馆、废名纪念馆、黄梅彩色印刷包装中心、红十五军纪念景区维修改造和禅宗、传说影视基地;
龙感湖建设项目:龙感湖文体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1:56:49 | 只看该作者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普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强城区文化设施的布局、管理、使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县(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项目工程。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进一步完善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县(市、区)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文化馆(站)建设。到2015年,实现市直和11个县(市、区)有群艺馆(文化馆)、124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4256个行政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其中,50%的群艺馆(文化馆)达到文化部“一级文化馆”要求,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写作、摄影等艺术门类辅导干部齐全;5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文化厅“一级文化站”标准,常年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到2012年,完成4256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
——图书馆建设。到2015年,市图书馆馆舍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藏书50万册,县(市)级图书馆馆舍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藏书不少于15万册。积极推进和规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公益文化服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探索高中等院校、市文化单位对口支援县(市、区)繁荣发展基层文化的机制。积极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大力繁荣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等。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向社会免费开放。
——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掘,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在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中,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切实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遗址、革命旧址及文物。加强东坡赤壁等文物保护,建设好禹王城遗址、螺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等工程。“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对全市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资料数据库,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丰富馆藏,提升展陈;鼓励县(市、区)及社会各界建设行业或特色博物馆。抢救、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好黄冈市民俗博物馆、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搞好展陈、传习和展示。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和传习所。做好文化典籍保护和整理工作。
——艺术院团建设。将省黄梅戏剧院和县(市、区)院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演出和市场演出服务。鼓励民间剧团发展。
——艺术教育发展。继续办好黄冈艺术学校,加强黄梅戏艺术人才和其他各类艺术人才培养,为繁荣文化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三)进一步打造文艺精品
制订“十二五”期间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围绕重大题材、重大节庆、重大活动,发掘黄冈特色文化资源,建立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
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利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抓好剧本、舞台剧、小说、歌曲等精品生产,大力支持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推出一批具有一流水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黄冈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重点文艺精品。培育文艺创作生产主体,扶持重点国有文艺单位,发展社会文艺创作生产机构,鼓励设立文艺家创作室和工作站,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力作。加强文艺精品市场推广的策划和营销,提高优秀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文艺精品的产业化、普及化、市场化步伐。
进一步打造全省知名的“三大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展演”,每届创作生产5-7台新剧目,1-2台进入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争取1台剧目参加全国“十艺节”,争取《李四光》、《东坡》等剧目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或“文华奖”;拍摄一部黄梅戏电影、一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录制全套经典黄梅戏光碟。继续举办“鄂东民歌大奖赛”,争取有音乐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继续办好“黄冈市区社区‘大家乐’”活动。
鼓励和支持县(市、区)举办品牌节会活动。继续办好麻城市的杜鹃文化旅游节、蕲春县的李时珍医药节、黄梅县的黄梅戏艺术节、英山县的茶叶节、罗田县的大别山科技节、黄州区的社区“大家乐”及浠水、红安等县的民间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打造活动品牌,形成规模、特色和影响。积极创建全国、全省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社区和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
组织开展群文艺术创作和群文艺术活动。举办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创作等比赛活动,组织作品参加全国、全省“群星奖”评奖。通过比赛活动,打造群文艺术精品,力争参赛获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左右。
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广告、动漫等重点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经济等的融合互动,催生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发展相关文化产业:
——信息网络业。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剧场等,引导和鼓励网吧连锁经营。
——出版业。力争设立黄冈教育出版社,开发黄冈教育资源,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育类图书和教辅读物。鼓励发展电子书、网络出版物等新型业态,争取建立3家网络出版物企业。
——发行业。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建立以市区为龙头、以新华书店为主体、以图书城为中心、以连锁经营为纽带的发行销售产业格局。
——印刷复制业。推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推进印刷产业园区建设。使我市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印刷复制产业基地。
——演艺娱乐业。整合演出资源,探索组建黄冈市综合性演艺公司,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形成演艺产业。发展电子娱乐业,创新娱乐业态,鼓励连锁娱乐企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或领办演艺娱乐业,繁荣演艺娱乐市场。
——影视制作业。服务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张浩》、《黄梅戏宗师传奇》的后期制作及宣传;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禅宗》和一部黄梅戏电影、一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制订黄冈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创作计划。推动黄冈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会展业。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以“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及县(市、区)各具特色的节会为平台,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和鼓励黄冈日报整合资源,推进报业集团化建设;筹备设立黄冈教育出版社,新增黄冈教育书刊印刷企业、网络出版物企业、图书发行销售集团,尽快壮大规模,提高集约化水平。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扶持和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推动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的文化“走出去”。培育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大型文化企业。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1到2家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
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谋划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充实《黄冈市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名录》,抓紧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促进黄冈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黄冈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具有黄冈特色的文化产业,重点打造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戏曲文化、东坡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保健文化、影视拍摄、传统工艺等文化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推进黄冈名人文化园、市区“一河两湖”生态文化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扶持“一县一品”,开发黄冈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精品创作、工艺品制作等文化项目,初步形成东坡文化(黄冈市)、佛教禅宗文化(黄梅县)、团风农民画(团风县)、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节(蕲春县)、杜鹃文化旅游节(麻城市)、毕升文化园(英山县)、中国将军县(红安县)、闻一多文化艺术节(浠水县)、章水泉竹艺文化艺术节(武穴市)等特色文化项目发展格局。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2:01:09 | 只看该作者
(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引进文化人才。制订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利用高等院校或省级、国家级举办的研修班、培训班等平台,抓好高水平、高素质文化人才培养,重点抓好中青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涌现;开阔用人视野,发现并培养一批乡土艺术家、民间艺术传人、文化经纪人等特殊文化人才;加大高端文化人才和急需紧缺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或引进一批层次较高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利用国家、省、市各类文化奖项,形成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优秀文化人才待遇。健全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培育文化人才市场。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聚集到文化建设中来,吸引进入文化行业。把体制外人才纳入人才工作服务对象,探索有效的培养、使用和管理方式,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在职称、奖励、项目扶持等方面参照享受待遇。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制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规划,五年内将全市基层文化队伍基本轮训一次。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六)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宣传推介黄冈,提高黄冈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黄冈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巩固对外文化交流成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黄梅戏、杂技和民间艺术等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促进黄冈文化走向世界,提升黄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发挥文化的传播作用。借助“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等平台,积极推介黄冈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展现黄冈整体文化实力和城市形象;促进“武汉城市圈”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战略的实施。
促进友城、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东坡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积极促进友城合作、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打造“中国东坡文化名城”,让东坡文化惠及社会和民众。
通过合作举办各种大型节会活动,进一步打造黄冈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健康文化、禅宗文化、生态文化品牌。提升黄冈特色文化影响。
培育区域文化营销网络和文化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开展区域或国际合作,促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市场规则,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创建“平安文化市场”,构建规范、繁荣、和谐的文化市场。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加强报刊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图书发行业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加强信用监督,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文化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高度,保障文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为落实文化发展规划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要把文化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纳入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及时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挥有关职能部门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文化发展的合力。
(二)落实和制定文化经济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化建设和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落实支持文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按照中共黄冈市委、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黄发〔2010〕7号)文件精神,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保政策、土地城建政策、投融资政策、捐赠政策、物价政策等方面,落实支持文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制定支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整合演出资源,探索组建黄冈市综合性演艺公司。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层性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综合执法机构,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
(四)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要求,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聚集一批文化艺术名人、一批业务骨干、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一支适应事业发展的文化艺术工作队伍。
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五个基本”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创先争优”意识,组织和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化学习、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推动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执行力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鼓励文化工作者在工作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五)实施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带动战略
全市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加快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发展项目建设。着力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工程,加快推进文化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实施,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重要文化项目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文化工作的支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实施步骤
本《纲要》的实施,对于巩固“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成果、加快“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纲要》与黄冈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和市直文化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和具体指导。
全市文化系统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开创我市文化建设新局面,实现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宏伟目标而奋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6-10 12:43:53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此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10 13:04:26 | 只看该作者
好事啊。武穴的有些项目应该放在石佛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10 19:18:41 | 只看该作者
看他们扯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10 21:40:03 | 只看该作者
说的比唱的好听,还记得以前的吴楚民俗博物馆吗,如今还有人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10 21:41:23 | 只看该作者
这规划  对武穴来说没什么好处嘛{:soso_e1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10 22:06:22 | 只看该作者
光说人话,不做人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8-23 13:38:59 | 只看该作者
全国首部文画相配的述俗专著出版

《吴楚风俗绘像大观》演绎多彩民俗风情

    本报讯 记者余雪靓报道:我市知名方志、民俗专家余彦文著文,书画、工艺美术名家谢伯齐作画,黄冈巴河文化学会主席张卫生策划的《吴楚风俗绘像大观》精装本,近日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此书以世称“吴头楚尾”之江淮三角地的特殊地域条件和自东汉至明初五次大规模移民出入“五水”流城的历史风情为基点,承古开今,翔实、系统、全面地记述境内诸俗形成原由及其个性特征。分“农事稼穑、工匠商肆、衣食住行、乡里社会、人情礼仪、文字应酬、岁时节日、信俗陋习、教化娱乐”九章。其中就插秧、碾米、榨油、采桑、补缸等俗象随文插图100多幅,还对县、市、区现有的姓氏作了总记,证实境内有60%的姓氏来自吴地。后附论文五篇,阐明民俗文化的教诲功能与和合社会的作用。

    全书语言清新、优美、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七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史料性、鉴赏性、著述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既可作为民俗研究和爱好者的专业工具书,亦可作为各大中小学普及民俗文化知识的课外读本,还可作为美术爱好者提高艺术鉴赏力的绝佳范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8 13:56 , Processed in 0.0396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