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91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土人情] 从四修广济刘氏大成宗谱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15 01:50: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1 汉从、汉瑞公世系考

广济彭城刘氏宗谱向来是各户分修,民国三年首创阖族同修大成宗谱,因此对于广济刘氏到底是出自汉从世系还是汉瑞世系,各户争议较大。现根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做如下考证。

以成户、显户、福五户、星八户、文贵户、元政户等各户历次所修宗谱,均以汉从世系为准。汉瑞世系说起源于何时何处,本人资料所及,无从考证。民国三年首创之大成宗谱,各户意见不统一,序言里面回避了汉从/汉瑞世系的争论,仅宗述迁广济始祖千一公(言巨容公十一传至千一公)。民国二十五年重修大成宗谱因历史原因,本人今已无法觅得原谱,无从考证。1990年代初,天演堂倡修大成宗谱,首次明确将汉瑞世系写到大成宗谱,因意见不一,成 户、显户、福五户等并未参与此次大成谱的修撰。以成户谱为例,成户1989年所修宗谱,仍以汉从世系为准。2013年此次四修大成宗谱,谱局似乎以1990年代初重修的大成宗谱为据,有将汉瑞世系再次修入大成谱之意。本人认为是错误的,现分析如下。

汉从世系,首次见于嘉庆年间成户所修宗谱,序言里面提到,禺容(名字或有出入)在弋阳谱局考证老谱凡二十余年,考证出广济刘氏出自于汾公三子汉从,汉从之长子义望。现将两种世系列之如下:

巨容-汾公-汉从-义望-三三-小三-五四-七十-九十-百一-千一

巨容-汾公-汉瑞-义广-三三-小三-五四-七十-九十-百一-千一

以现存文贵户光绪三年所修宗谱来看,仍遵从汉从世系,但旁注,或名瑞。由此可见, 至迟在光绪初年,汉瑞世系已经影响到各户修谱。然本人认为,汉瑞世系乃是窜误,不足徴信,理由如下:

1. 考证安徽太平县【起霞刘氏宗谱】光绪三十年叙伦堂本,汉瑞公生子二,义胜、义升,而汉瑞-义广于此不符。【起霞刘氏宗谱】与江西弋阳老谱同,均记载义广为汉胜公子。

2. 虽然各户有汉瑞世系一说,但均有记载汉瑞曾任宣州通判。考之【起霞刘氏宗谱】,关于汉从记载,确有宣州通判之说“母宋氏,行九,以功授州通判,居新陂”。但关于汉瑞的记载,称其为处士,“母鲍氏,行十二,字永徴,清德□□,由新陂迁铅山”。处士是对古代未曾出仕的读书人的敬称,因此,汉瑞说谬误可鉴。

然而汉从世系亦无法和江西弋阳老谱吻合。考之广济刘氏成户老谱,汉从世系首倡于嘉庆年间,去巨容公已千余年,即便是花上二十年时间考证,亦应该是死无对证,所以才会出现无法和弋阳老谱吻合的情况。

考之广济刘氏成户宗谱,言千一公于元丰三年因籍官土承粮,由江州德化县迁居广济沙上。且老谱有百一公原妣某氏(老谱有准确记载,因本人手头资料有限,记忆不准,故写某氏)葬瑞昌的记载。此处籍官土承粮,意即因来广济耕种官家土地, 承担缴纳皇粮的义务而占籍此地。这符合宋代江西填湖广的历史背景。而广济老谱中五四公以下,均有名讳字号,及妣姓氏,然五四公以上,记载均语焉不详。盖五四公以上在千一公的五服之外,记载不详在清理之中。因此,千一公应为元丰年间,由德化县迁移到广济的农民,族谱记载不详,合乎情理。

考之嘉靖辛丑元政户所修宗谱,世範公在序言里提到
“矧自雙溪以前,僅傳小本,后將八世無紀,用是憮心。爰考舊本及諸祖墓銘所載,沙上派出鄱陽,祖唐巨容,宋慶元朝家武穴沙上,后徙居東岡店,即今三四戶環堵所止也。……劉姓自陶唐以后受封明白,我沙上舊本倣之,鄱陽族譜自巨容至萬三,十二代世系俱相照證,其先之居址幽宅皆不載,而后之祖考妣諱氏,特著其詳。”
世範公明确提到端四公以前(端四公号双溪),仅传小本,并无详细记载,万三公以后才有详细的记载,这符合成户宗谱“籍官土承粮”的记载,盖升斗小民,并没有详细的宗谱随迁。然而成户宗谱、以及【乾隆癸丑广济县志】里面的氏族志均提到千一公元丰年间由江西德化迁居武穴沙上,元丰早于庆元百余年,孰是孰非,今已无法考证。世範公所谓派出鄱阳,即是民间口头所传之瓦屑坝也,符合民间所传先民来自瓦屑坝的传说。但是元政户历代所修宗谱,均未明确提出汉从世系,只是笼统的提到派出唐巨容,十二传至万三。以元政户历代人文渊薮,无从证实的观点是不会贸然写进宗谱里面。因此自嘉靖首修宗谱,历万历、乾隆数修宗谱,均未在序言里面明确提到汉从世系。迟至道光七年所修宗谱,才在序言里明确提到“明亳州祭酒世范公,力索鄱阳世本,与家旧谱参质,始巨容,宗汉从,迄端四,约十三世,与各户世系考证,江西老谱相近,近按湖口谱首,巨容公后益三代,则十六世矣,本族支谱,十四汉字,异名亦异宗,诸如此类,生千百年后者,难言之。万历戊午秉録、秉钶公,惟从先而已,而后世又奚异哉。”但其中又提到“诸如此类,生千百年后者,难言之”,语焉未详,但亦是感慨历史湮没,无从考证。

然广济刘氏由宋到清嘉庆都未曾有出汉从世系的说法,而自嘉庆以降,汉从/汉瑞之说纷纷,原因何在呢?盖清以异族入主中华,“严夷夏之防”,下诏删改一切家谱之僭妄字句,将谱牒之类,尽删除在【四库全书】之外。因此民间由此激发起来的民族感情,尽寄托在大修宗谱上。所以乾隆以后,各地联宗修谱之风炽盛。成户嘉庆修宗谱,禺容公在序言明确提到,在此之前,子弟不知所从来,因此考证弋阳老谱,考证出来汉从世系。因此,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 虽然按照禺容公描述,先后出入弋阳谱堂,考证二十余年,但嘉庆去唐千余年,考证工作大部分也是捕风捉影,但求自圆其说而已。而广济刘氏虽自宋迁来广济,但迟至民国三年才首倡大成宗谱,因此以上汉从/汉瑞的分歧是情理之中的。然两相权衡,应以汉从说更为可取。理由如下:

考之汉瑞分支,瑞公在唐代就迁居铅山,现后裔多居安徽一带,迁移方向为东。而徴引现藏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刘氏家谱(清刘进爵纂修,光绪五年稿本),有如下记载:

“始祖巨容,字德量, 滁州琅琊人,唐宣宗时山南节度使。四世义望,字行金,仕宋荆州知府,迁居六安州。”

虽然此处记载与弋阳老谱亦有出入,但【起霞刘氏宗谱】亦有汉从后人迁居麻城的记录,因此可证,汉从公后裔除居新陂以外,大致的迁徙方向是北。因古代官府对迁徙是有严格控制的,以千一公“籍官土承粮”为例,推断千一公系汉从后裔,世居弋阳,沿鄱阳湖(瓦屑坝)北迁德化、再渡江北迁广济,更合乎情理。虽然从巨容公至千一公世系亦是湮没无考,但汉瑞说谬误确凿,可以证伪之。

结论:以目前广济刘氏所存历代所修宗谱考证而言,千一公系出弋阳巨容世系,确凿无误。但千一公以前,世系未详,仅存小本(古代用来祭祀用的世系,类似于广济所谓的包袱单),因此无论是汉从世系,还是汉瑞世系,均不能有确切的历史资料证实。但汉瑞世系确实可以证伪,为传抄窜误,不宜写入此次重修大成宗谱,应该修订,不能把谬误传给后人。至于汉从世系一说,虽无法证实,但此说从嘉庆以来,在广济刘氏各户均获得共识,应当尊重历史,予以保留,并注明前代历史湮没,文献未能证实,存而不论,是为信史也,亦足以昭明祖先,不愧对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01:50:52 | 只看该作者
2. 关于世系与字派的不一

广济刘氏字辈如下:

旧注宗派:光超斯衍秀     炎基鍾瀚棠    煇吉钧康业    熙佳锡浩枋
新增宗派:勳堦铨治策     显达炼承材    烈起新源本    莹奎鉴泰来

旧注宗派起源于明嘉靖前后,新增宗派起源于在此之前清嘉庆道光年间。在此之前,成户有“榮至鐘洪楙”的字派,而元政户有“世天秉洪楙”的字派。可见,在嘉靖以前,各户宗派并不统一,迟至嘉靖才统一到洪字派。然传承至今,以本人瀚字辈为例,巨容公以降,为三十五世,而在广济刘氏其他各户,瀚字辈为三十四世,亦闻有个别户隔了八九世者。现根据本人掌握资料,考证如下:

元政户嘉靖修宗谱序言中提到“……時糧千有余石,邑僉額長,至我明興,洪武乙卯,丈糧供報分析,辛酉冊析文政,因祖元政公字名之也”,可资为明初广济刘氏分户的历史明证。现将成户及文政户在分户以后的世系略列之如下:

成    户 千一-万三-端二-大八-念三-福三-道成-克辉-针公-溶公-株公-榮君-至逵-钟翔-洪字-
元政户 千一-万三-端四-大一-中四-元政-奎公-钱公-洪公-尚字-世字-天字-秉字-洪字-

从以上对照,不难看出,成户针公以后,元政户钱公以后,均使用五行为字派。虽然元政户中间使用世、天、秉等字,但最后均统一到洪字。考之广济刘氏派字,以成户为例,自针公始为金,金水木火土,相生为序。这符合明代的习惯。引证【明史•卷一百 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衍,命名虑有重复,乃於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民间有样学样,依照皇家成例,以五行取派字。然后成户宗谱派字与世系和其他户相差一代,缘由为何,今已无法考证。可解释为下:
1. 成户自九世起才启用五行派字,而元政户自八世便启用五行派字。后世修谱,未曾考订,因此沿用至今。
2. 考证元政户道光七年宗谱序里提到“……万历戊午秉録、秉钶公,惟从先而已,而后世又奚异哉。第世与秉中隔一代,相距七十八年,戊午修后,未修者二百有九年矣。愈久则支愈繁,谱愈难理,其间会议合修,谋定事寝者数次。厥后鲁风、补巢、慕扆诸公,慨然以身领其事,奈稿成中止,以墨代简,以纸代版,其苦心历百年犹可想见。”至于其中所提到第世与秉中隔一代,相距七八十年,因本人未见到元政户老谱,无从知晓,其中所谓隔一代,所指者何,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姑且存之不论。

另考证福五户宗谱,现将世系列之如下:
千一-万三-端二-大八-念三-福五-道隆-克忠-玺堂-仲礼-胜杰-泰和-后华-启孝-登俊-佑起-洪绪-恩宗-焕文-陞位-炎字-基字-钟字-瀚字-

由世系可见,福五户迟至炎字派(大概在道光年间),才启用大成宗谱的派字。考证广济癸丑县志,有主编蕲春陈寿按照唐宰相世系表,为广济县志编写了氏族志,其中双溪刘(端四公后裔)以人文渊薮、福五户以仕宦显著,均列之氏族志,排在唐代迁入广济的徐氏之后。其中明确提到,双溪刘出自德化(其中将千一公记载为刘齐,盖以千一和音也),福五户出自南昌梓溪刘氏。然考之福五户旧谱,向有出自千三公的说法,后洪佑公修谱,才考证出“生祖千一,嗣祖千三”的说法。
本人认为,福五户与成户均出自念三公,应是确凿无误的,因为福五户祖坟就葬在成户附近的黄狮岭。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应是洪武年间分户以后,各户各修宗谱,各宗其说,莫衷一是。考证成户老谱,提到嘉靖以前的谱均湮没失考,出现以上差异,在所难免。后世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亦只有存而不论。

3. 关于倡修艺文志

广济刘氏,自宋迁入,后世中颇多文名,尤以双溪(端四公)后裔为著。考证广济刘氏明清以来进士录及著述成家者如下:
刘天衢 (隆庆五年进士)
刘近臣 (明进士,参考乾隆癸丑广济县志,具体是哪一科进士本人记不清了)
刘醇骥(清史稿•儒学列传)
刘养微 (诗人,不仕著述收入【四库全书】)
刘思舆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进士)
刘映丹 (道光十六年丙辰恩科进士)
刘   燡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进士、 解元)
刘寅浚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士)
刘    赜 (章黄学派嫡传,武汉大学名教授)

以上尽皆出于双溪后裔,其中刘燡、刘寅浚、刘赜系祖孙三代,不可不谓之人文渊薮也!其他各户仕宦显著,著述成家者因资料有限,未能尽列。考之【乾隆辛未广济县志】,其中艺文志资料详实,颇多刘姓族人著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光绪丁亥松江金山县署所刊、夏槐所编的【广济耆旧诗集】,亦有不少文献资料。此次修谱,如有时间,应一一辑录,编成艺文志,不徒弟彰显先人手泽,亦激励后世子孙读书自爱也。

关于刘赜先生,可寻访其学生哲嗣(如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詹伯慧教授),撰写行状,列入宗谱。(亦可请成户刘宋川教授撰写刘赜先生学术评传,刘宋川教授研究音韵学,对刘赜先生的学术应该比较了解)

4. 建议

首先,此次修谱,万万不可以汉瑞世系的错误观点入谱,否则无以对后人有所交代。理由分析如上文。

其次,因发掘旧谱中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应将过去各户历修宗谱的序言统一辑录,整理成电子版,作为历史资料保存。

第三,对于广济刘氏各户宗谱中反应广济地区历史变迁的历史资料,可以找市志办合作,整理成册。比如洪武年间分户资料,显户属军户、成户属民户的资料,这些都反应了明代以来官家对民间户籍管理,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另如福五户民国三十六年所修宗谱有居正先生所作序言,明确提到“福五公有子曰道隆,字庚一,其有孙曰兴二,字文勝,出嗣居公洪三,开居文勝源、浴、潜、淅四支。由是两姓子孙数典不忘,同祀庚一公墓于展旗寨之阳,世世罔替”,这也印证了【乾隆癸丑广济县志】中灵西乡居刘勝的记载,是记录广济人口姓氏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另如成户宗谱,以光廷公支下为例,传至衍字派,从兄弟十五人,然因为咸丰年间,湘军与太平天国在安庆、九江、武昌一带鏖战,广济人口损失大半,至秀字派,只剩下秀朝公一人有嗣,其他诸公,或早夭、或战死、或流寓他乡失考(以陕西商南地区为多),甚为可怜。这些都是异于官家修的正史,是真真切切的时代的写照!

第四,建议谱成以后,可以送请上海图书馆、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等国内外专门收藏家谱的图书馆收藏。广济刘氏宗谱自宋以来的记载,均是备载详细,有据可考的信史,理应奉献给公众,为研究古代迁徙史、社会生活史均是难得的一手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02:26:58 | 只看该作者
笔者案:本人五月份回乡,有幸去参访了设在刘贵村的大成谱堂。后得刘辉光、刘堂玉宗亲提供福五户、元政户的资料,加之本人过去所搜集整理的资料,终于对广济刘氏的宗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宗谱所赖以生存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农耕社会已经逐渐消失,但这种古风良俗,还是应该保存的。本人一向关心乡邦文献,亦好读古书,虽然身在海外,但也希望能为此次修谱做点什么,我亦很庆幸,我能生在广济这么一个还保留着那么多古风的淳朴的地方。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充满着各种戾气,现实的制度总是让我们一再失望,专注于这些故纸堆,或许能让我们能有所寄托。记得夏天的时候看到谱堂的几位修谱的老先生,虽然有村学究冬烘气,但礼失求诸野,或此之谓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希望我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能更好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9-15 08:11:25 | 只看该作者
很宝贵的资料,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09:35:58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多些年轻人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15 09:38:52 | 只看该作者
眼睛看得好累呀,没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09:40:0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写的人不累 看的人倒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15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用的资料,广济刘姓的谱堂知识还需要我们年轻人去继承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9-15 12:36:45 | 只看该作者
找个时间细细品读,总之刘氏很强大·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17 09:40:12 | 只看该作者
不是炎基钟汉堂吗?怎么是瀚啊?我就是汉字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6 15:53 , Processed in 0.0379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