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葱葱乱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土人情] 关于匡山的疑惑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4-6-1 12:31:46 | 只看该作者
苏伟峰 发表于 2014-6-1 12:18
你现在有点愤青哈!

       咱俩同时出任某地村官的话,你三天就会被人赶走,而我可以忍辱负重坚持干三 ...

一锅好汤,不要坏了味道

再炖一下,么乱搅

点评

搅一下,不粘锅  发表于 2014-6-1 1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4-6-1 12:32:4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点,我所解以上诸诗,全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的,不看别的解读.
诗的第一行写的是竹子,果实,鸟语,瘦僧似老祖.第二行实际上包含了地理信息.诗中的描述和其它写庐山的诗人的描述是契合的,山澜云雾如磨,特别是写了东峰,请葱葱老师过细查查.这个"东峰",对历代诗人来说,犹是游历庐山的诗人来说,是不是专备写庐山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4-6-1 17:10:07 | 只看该作者
匡山不管怎么说,确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庐山的声名掩盖了匡山的 时候,当人们只知庐山而不知匡山的时候,今天武穴重提匡山,却刺激了九江庐山的神经,说明了匡山蕴藏的价值确实不可估量

如果古匡山确实是横岗一尖一带,今天的武穴人不去争取,前对不起广济先人,也更无法向后代交差

如果匡庐一体,确实是一山,武穴人当然不能厚颜无耻,甘当小三傍大款。

而今的事实是匡庐是一山之说漏洞百出,武穴也有诸多匡山之遗迹,我想说的是正好可以借此研究匡山,不管古匡山是不是庐山,是不是横岗一尖,要为匡山正名,当然这个事,九江人肯定不愿意做,历史的重任落到扛到武穴人的肩上了

点评

九江不会与武穴争名吧?!就是把横岗山正名为匤山,还搞100年也赶不上庐山。  发表于 2014-6-1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4-6-1 17:20:59 | 只看该作者
九江不会与武穴争名吧?!就是把横岗山正名为匤山,还搞100年也赶不上庐山。
-----------------------------------------------------------------------------------------------------------
先生所言极是,这就像武穴目前永远也赶不上九江一样,虽然赶不上但也要发展吧,若能正名的话,我敢说对发展旅游是有好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4-6-1 18:21:01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年河,四十年河西!

       九江很牛逼吗!


                   落后的中国不也正在追赶老美吗?武穴人有点胆识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4-6-1 18:46:36 | 只看该作者
       葱葱老师,说点正经的。(好象野句很少开玩笑)
      你总是说我没有细细的看你的主帖,以及后来我所说的,的确超过了本次主帖议题。但是,葱葱老师,你不要忘了,因为你曾写文力挺过匡山,如果结合你以前的主张,再来主题,再看我的跟帖,你就不会指责我说话唐突了。
     力挺匡山的,似乎从头至尾,所有人都在回避我提出的一个问题:
     武穴人把横岗山改名匡山,蕲春人同意没有?
     如果觉得没必要知会蕲春人,光我们搞,那最多只能叫半边匡山。并且,出了武穴,出了清水河,这半边匡山就失效了。
     我并不是不赞成美化我们的家园,我只是认为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玩投机取巧,一定要脚踏实地。
      有一句老广济话,叫做“企了桐油不见光”。意思是“桐油用了却不起美观作用”。我觉得,这么炒作匡山,完全是本末倒置,没有眼光,浪费有限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武穴应当重点建好江滩公园,要集思广益,要凝神合力。这个好处恐怕任何一个武穴人都能说得出来。不管是江滩公园还是匡山横岗山,其目的是让武穴人民与时共进的享受到美的精神食粮,也就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为官者,当政者,在任者,献策者,必然首先考虑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别一天到晚瞎折腾。
      我把话说在这里,如果心里不是装着武穴百姓,而一天至晚想着出馊点子,为自己捞政绩,或者为取媚于上,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挨子孙臭骂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4-6-1 18:48:18 | 只看该作者
三洞经书目录

《三洞经书目录》是陆修静编撰的道教历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此书已佚。

道藏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该书著录经书的数目说法不一。有人认为18000卷,有人认为18100卷,有人认为1000卷,有人认为虚目1228卷,实为1090卷(这种说法最为研究者认可)。《三洞经书目录》首次提出了按照经书来源分类的方法,这也成为了此后编辑道教经书目录的指导思想。其地位被认为与佛教历史上首次编纂汉译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类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4-6-1 18:49:38 | 只看该作者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号简寂。为道教上清派祖师。[2]早期《道藏》的编辑者,也是南朝道教斋戒与仪范的制立者。平素喜游天下,遍访道书典籍,尽有道教经典《上清经》、《灵宝经》与《三皇经》。太始三年,宋明帝召陆修静至建康,请讲道法,并于天印山(方山)筑崇虚馆以居之。陆修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认为斋谯是求道之本,然后复以礼拜,课以诵经,即能成道。此外,陆修静又将所得之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洞真经》(《上清》诸经)、《洞玄经》(《灵宝》诸经)与《洞神经》(《三皇经》)。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伪,分别三洞四辅,他又编纂了第一部的道教经书总目《三洞经书目录》。陆修静还曾因为《洞玄灵宝》诸经真伪混淆,进行过刊正,并撰斋戒仪范一百余卷,以为典式。南方道教斋仪因而初备。经陆修静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朝天师道正宗,①明帝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他“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②元徽五年(477)卒,时年七十二岁。弟子奉其灵柩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以庐山旧居为简寂馆③祭酒制度的腐朽败落,就失去了“清约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国太平”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陆修静乃提出一套整顿和改革的措施。④同时,他还针对“宅录”制度严重混乱的状况,规定每年三会日之最后一日,作为登记、审核宅录的最后期限,其日,每个道民都须赍信至本师治所,由本师给以注籍,以便道官“领户化民”⑤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⑥元嘉十四年(437),即着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①②③④⑤⑥ 《道藏》第25册306页,306页,第24册780页,782页,第9册821页,第18册11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4-6-1 19:01:05 | 只看该作者
长江浪人 发表于 2014-6-1 17:10
匡山不管怎么说,确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庐山的声名掩盖了匡山的 时候,当人们只知庐山而不知匡山的时 ...

横岗山的确是武穴一处美妙境地。
可是长江浪人想过没有:就目前已经看出的武穴人的开发思维,无非是:照猫画虎,最终只是偷来别人的痕迹。可是别人早已盛名远扬。扶匡者目的无非是吸引游资,除非脑子出了问题,否则没人来游。
反而不开发,保持原有天然地貌,才是最好的开发。
我说的这一点,要有远见眼。我们试想,如果武穴仍然保持老河街的木板房,保持青石板路,保持八户塘,而且历任城建规划的主管们也一直有这一意识,只在古朴的基础上发展,那么,一直到现在,武穴是不是别具一格?
    是不是一个特色小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4-6-1 19:04:25 | 只看该作者
武穴要想超越,必然要有新思路,不能跟在人家的后头。
别人做过炒过的,我们绝不去碰。比也比不过别人呀!
那么,武穴有没有文章可做?
我认为有!
并且能做出全国有名,万人敬仰!我去年和HZL版主讨论时,我说我要写一个帖子。这么长时间没写,是因为,一看,武穴人的思维还不成熟,脑子还没有开化好,写了也是白写。加上没有时间,所以搁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8 02:11 , Processed in 0.0408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