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46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穴资讯] 我比武穴市大一百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5 11:5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中国人民大学 冯启娜)

今年,武穴建市二十周年,我,二十岁。我比武穴大一百天。

我的成长故事是武穴发展历史的一面镜子,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相信武穴都经历过,多数武穴人都经历过。

八七年夏天,我出生在花桥镇。同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小镇花桥名美,景美,真正热闹地方的只有一条街。多少年还是如此,只是街道变长了,变靓了,城里淘汰的事物在这里风靡,城里新鲜的事物在这里也依稀可辨。当时,小镇没有儿童娱乐设施,于是我不顾家长"驼孩儿佬"的警告,喜欢凑着大人一起看市井热闹;敲着破罐,跟着小贩后面学喊"冰棒哦,冰棒,卖冰——棒";被一分钱两块的纸裹糖果和桔瓣状粘着冰糖粒的软糖馋歪了嘴;拿着汽水瓶上撕下的商标,当作钱,向小卖部的阿姨嚷嚷着要买车票去看在黄冈工作的爸爸……后来,跟着父母进了武穴城区,家境不太宽裕,还是没有像样的玩具。搬了两次家,住址四周都是菜地、水塘,正是在这种可以容纳任何事物恣意生长的环境中,我和小伙伴们玩过煤球,弄得肤如黑炭、衣容失色;钓过龙虾,用碎瓷片打水漂,并不止一次掉进臭水沟;烤过萝卜,不管那烟熏火燎、味如炭焦;做着英雄梦,扮演"飞虎队",四处侦查敌情、勘探冒险……今非昔比,这两处早已楼房林立,车流人流集中,地价直线看涨,繁华热闹得让置身于此的你,不禁怀疑那些富于童真童趣的事是否发生过,怎么会发生在这。

九四年,小龙潭公园建成。龙潭虽小,却给武穴的老老少少、青年男女们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公园的建成和免费开放,就像在孩子的梦中撒了一把糖果,或者给了孩子一个糖果梦;就像在武穴人心灵的一角植了棵烟柳,疲了,倦了,愉悦、忧伤时可以静静地倚一倚、靠一靠,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可以想。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最兴奋的事莫过于坐船到武汉的奇异之旅。在熙熙攘攘的码头上,看着那灯火辉煌如同蜃楼幻影般的高大轮船,想着自己就要成为这蜃景中的一员,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便旅行结束,那狭小灯光昏暗的船舱、始终萦绕耳际的机器轰鸣、甲板上看两岸山峦起伏灯光点点的情形、进汉口港时的豪迈,在我脑海中难以消散,并且至今仍清晰未减。而今,繁荣的江港早就因铁路、高速的兴起而略显沉寂,从高速到武汉只需一个多小时车程。

九七年,武穴铁路通车。全家坐火车到九江旅游,此行时间、距离虽短,却可以十分经济地体验乘坐火车的感觉。第一次到武穴市区、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坐火车的太婆,高兴得笑瘪了嘴,直顿拐杖。如今,火车真正成了武穴城里人、农村人生活的一部分时,我却对从北京西站到武穴站那十六个小时的车旅之苦欲罢不能。

零五年对我、对我的家庭而言都是充满转机的一年,我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幸运而又骄傲地成为一名人大学子,北京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即便现在,只要想起接到人大通知书的情景,依旧会压抑不住地心潮激荡,不由自主地兴奋。

每次寒暑假回家,家乡武穴都会给我很多惊喜:江堤新修的护堤成为武穴人小吃、娱乐的新场所,坝面用水泥、草皮铺砌加固了;花园式的住宅小区相继涌现;武穴电视台办得有声有色,乘车时收听"长江之声"觉得亲切、时尚;武穴春节联欢晚会硬件提升了,节目更精彩了……。诸多变化中,我感觉武穴农村的变化最大:家乡的小学得到了政府拨款、外界捐赠,新建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残疾的大舅爷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治好了病,还盖了新房;厚实的水泥公路一直通到了各个村口,到老家探亲,再也不怕大雪封山,不必徒步跋山涉水几十里了。农村家家户户都住在漂亮的楼房里,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面带喜悦,还有不少人家有私家车,真真地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生活就是这样奇怪:小时候,腿脚并不结实却要走那么长的崎岖山路,肩膀还很稚嫩却要承受那么多不大不小的苦难;长大了,真正能吃苦了,再大的磨难也能忍受得住了,生活水平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好了,似乎没有那么多苦可吃了。

其实苦是吃不完的,享受惯了京城的福利和便利、见过了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我,心里便急切地拿家乡武穴跟人家比,这一比,便生出很多的抱怨和困惑。后来,我才慢慢想明白:各自有各自的苦和乐,大地方有大地方的世面,小城有小城的风味;只要小城在发展,小城的居民觉得日子有奔头,小城便不比皇城差,小城的人活着并不比皇城根人少一分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6-26 08:41:5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还挺有记性的,我不哓得比武穴市大多少天,

龙潭公园成立武穴铁路通车这些小事情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6-28 23:06:1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还挺有才华的啊,更不失为一个浪漫的人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6-29 14:52:53 | 只看该作者
基本统一楼主的观点,但是武穴电视台办得有声有色实在不敢恭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7-6 01:32:30 | 只看该作者
单眼看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社院团委常务副书记\2005级本科党支部书记\
北京市武穴学生联合会秘书长(武穴中学2005届三16班)冯启娜

一直对北京有一种情结。

爸爸的名字、我的名字都是一种向往的符号,是另一种归宿。

现在想起接到人大通知书的情景,依旧不禁心潮激荡,不由自主地兴奋。不是旅游,不是电视,我的的确确是一个北京人了。
然而,这是北京吗?桃子远没有印象里的甜,街道缺少国际大都市的风范,京城失去了韵味,记忆失去了依据,三上北京的我竟不敢与之相认。我希望这仅仅只是围城的思想在作怪,我开始怀念内心深处那个永不再来的北京。

北京的地盘很大,车很多,万车奔驰形似长龙,响如瀑布,走在大街上会有一种被吞噬的感觉。这时拎着重物的你会感到无助,会变得善感,会无助的陷入迷茫,会开始怀念家乡娇小动人的巷道。

北京的天气很干燥,缺水的现状与草坪上日夜繁忙的喷头相映成辉,毛巾如果发霉的话罕见得可以上日报头条,润唇膏成了男女生必备的法宝,万里无云的天空成了我这个北方南人眼里最为惊诧的风景。

北京的春天极其怪异,黄沙与杨花齐飞,尘土共长天一色,感觉呼吸困难,生存都存在威胁,满街带口罩的人群仿佛还没有走出SARS的阴影。

北京的人很杂。晋鲁豫、港澳台,华夏九州都有;韩意日、美非欧,世界各地皆具。最令人喷饭的是校园里随处可见光头和尚、长须道士,这时你终于明白了百家争鸣的含义。

北京人说话很慢,似乎恨不得把每个字的边边角角都给说圆咯。不像家乡话,跟切萝卜似的干净利落。但耳濡目染,自己也是满口京腔。

京城也有京城的好处。普通人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去人民大会堂转转,去《实话实说》看看,去首都体育馆见见。顶级专家和大牌明星没事老往你学校讲座、献血、踢球、开演唱会。就连我们敬爱的纪校长,迟到开学典礼的原因都是"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北京作为首都,当所有的资源和注意力都投向她的时候,的确是很牛的一个城市。只是当听到譬如魏公村、中关村之类的地名的时候,你终于理解了她,理解了她膨胀式扩张的不足之处,理解了她作为京城而难以摆脱的谨慎态度,理解了她的在国际化和民族特色之间徘徊不定的尴尬处境。微微的失望和叹息开始转为更为深沉的爱。

终于圆了我的北京梦,但愿我能梦圆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7-6 02:06:21 | 只看该作者

《我比武穴市大一百天》

——中国人民大学 社院团委常务副书记\2005级本科党支部书记\北京市武穴学乡联合会秘书长(武穴中学2005届三16班)冯启娜

今年,武穴建市二十周年,我,二十岁。我比武穴大一百天。

我的成长故事是武穴发展历史的一面镜子,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相信武穴都经历过,多数武穴人都经历过。

八七年夏天,我出生在花桥镇。同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小镇花桥名美,景美,真正热闹地方的只有一条街。多少年还是如此,只是街道变长了,变靓了,城里淘汰的事物在这里风靡,城里新鲜的事物在这里也依稀可辨。当时,小镇没有儿童娱乐设施,于是我不顾家长"驼孩儿佬"的警告,喜欢凑着大人一起看市井热闹;敲着破罐,跟着小贩后面学喊"冰棒哦,冰棒,卖冰——棒";被一分钱两块的纸裹糖果和桔瓣状粘着冰糖粒的软糖馋歪了嘴;拿着汽水瓶上撕下的商标,当作钱,向小卖部的阿姨嚷嚷着要买车票去看在黄冈工作的爸爸……后来,跟着父母进了武穴城区,家境不太宽裕,还是没有像样的玩具。搬了两次家,住址四周都是菜地、水塘,正是在这种可以容纳任何事物恣意生长的环境中,我和小伙伴们玩过煤球,弄得肤如黑炭、衣容失色;钓过龙虾,用碎瓷片打水漂,并不止一次掉进臭水沟;烤过萝卜,不管那烟熏火燎、味如炭焦;做着英雄梦,扮演"飞虎队",四处侦查敌情、勘探冒险……今非昔比,这两处早已楼房林立,车流人流集中,地价直线看涨,繁华热闹得让置身于此的你,不禁怀疑那些富于童真童趣的事是否发生过,怎么会发生在这。

九四年,小龙潭公园建成。龙潭虽小,却给武穴的老老少少、青年男女们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公园的建成和免费开放,就像在孩子的梦中撒了一把糖果,或者给了孩子一个糖果梦;就像在武穴人心灵的一角植了棵烟柳,疲了,倦了,愉悦、忧伤时可以静静地倚一倚、靠一靠,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可以想。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最兴奋的事莫过于坐船到武汉的奇异之旅。在熙熙攘攘的码头上,看着那灯火辉煌如同蜃楼幻影般的高大轮船,想着自己就要成为这蜃景中的一员,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便旅行结束,那狭小灯光昏暗的船舱、始终萦绕耳际的机器轰鸣、甲板上看两岸山峦起伏灯光点点的情形、进汉口港时的豪迈,在我脑海中难以消散,并且至今仍清晰未减。而今,繁荣的江港早就因铁路、高速的兴起而略显沉寂,从高速到武汉只需一个多小时车程。

九七年,武穴铁路通车。全家坐火车到九江旅游,此行时间、距离虽短,却可以十分经济地体验乘坐火车的感觉。第一次到武穴市区、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坐火车的太婆,高兴得笑瘪了嘴,直顿拐杖。如今,火车真正成了武穴城里人、农村人生活的一部分时,我却对从北京西站到武穴站那十六个小时的车旅之苦欲罢不能。

零五年对我、对我的家庭而言都是充满转机的一年,我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幸运而又骄傲地成为一名人大学子,北京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即便现在,只要想起接到人大通知书的情景,依旧会压抑不住地心潮激荡,不由自主地兴奋。

每次寒暑假回家,家乡武穴都会给我很多惊喜:江堤新修的护堤成为武穴人小吃、娱乐的新场所,坝面用水泥、草皮铺砌加固了;花园式的住宅小区相继涌现;小香港田镇一公里一个亿元工厂;武穴电视台办得有声有色,乘车时收听"长江之声"觉得亲切、时尚;武穴春节联欢晚会硬件提升了,节目更精彩了……。诸多变化中,我感觉武穴农村的变化最大:家乡的小学得到了政府拨款、外界捐赠,新建的教学楼宽敞明亮;残疾的大舅爷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治好了病,还盖了新房;厚实的水泥公路一直通到了各个村口,到老家探亲,再也不怕大雪封山,不必徒步跋山涉水几十里了。农村家家户户都住在漂亮的楼房里,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面带喜悦,还有不少人家有私家车,真真地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生活就是这样奇怪:小时候,腿脚并不结实却要走那么长的崎岖山路,肩膀还很稚嫩却要承受那么多不大不小的苦难;长大了,真正能吃苦了,再大的磨难也能忍受得住了,生活水平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好了,似乎没有那么多苦可吃了。

其实苦是吃不完的,享受惯了京城的福利和便利、见过了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我,心里便急切地拿家乡武穴跟人家比,这一比,便生出很多的抱怨和困惑。后来,我才慢慢想明白:各自有各自的苦和乐,大地方有大地方的世面,小城有小城的风味;只要小城在发展,小城的居民觉得日子有奔头,小城便不比皇城差,小城的人活着并不比皇城根人少一分尊严。







品不尽的韵味 冲不出的《围城》

中国人民大学社院团委常务副书记\2005级本科党支部书记\北京市武穴学乡联合会秘书长(武穴中学2005届三16班) 冯启娜

最爱捧书,犹如聆听耳语般的诉说,平静中直面波澜壮阔。而书山瀚海中,我最爱《围城》。

我读《围城》,通常是随手拈起,无论翻到哪一页,总能潜心赏读半天。

读《围城》仿佛将你置于白云之端,摆脱了与俗世的干系和庸人自扰的烦恼,俯身打量着尘世间的鸡鸣狗跳、讨价还价、疲惫与挣扎,打量着男人道貌岸然的面具、女人厚厚的脂粉。你仿佛获得了识破一切世相的本领,一切人一切事都充满了喜剧色彩,连虚伪、自私、做作、孱弱、自恋与自卑等人类糟糕的脾性都有其可爱的一面。

钱钟书在《围城》中把文字游戏玩到了顶。 鲍 小姐赤身露体,可以被称作"熟食铺子"和"局部真理";"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上有教育人的当,受过教育的人上文字的当";方鸿渐醉酒后一觉醒来,"头里还有一条锯齿线的痛,舌头像进门擦鞋底的棕毯";辛楣因韩学愈请鸿渐吃饭而没请自己,独吃了一客又冷又硬的包饭,"这吃到的饭在胃里作算,这没吃到的饭在心里作酸"……精妙之笔不胜枚举,让你不禁感叹: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

《围城》就像一部人物讽刺漫画集,合上书,你能够历数出那些哪怕只露几面的小角色。 方老 先生记日记写自传,煞费苦心、煞有介事,自己做得津津有味,"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的照相";赵辛楣说一些办报与教育的大帽子话,真诚地以为是发自内心;高松年随口胡扯大学没有名教授的好处,朋友一夸,他也对自己倾倒不已,"说大话哄人惯了,连自己也哄相信"……你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作家何以能做到这一步!

钱钟书是文化昆仑,《围城》因此蔚为大观,像《天方夜谭》的阿拉丁神灯一般,摇臂一振便是一堆堆的老典故、洋故事和蟹行文。"灯光照得 孙 小姐惊奇的眼睛张得像吉沃吐画的'○'一样";诸慎明"心里装满女人,研究数理逻辑的时候,看见a posteriori那个名词会联想到posterior,看见×记号会联想到kiss,亏得他没细读柏拉图的太米蔼斯对话,否则他更要对着×记号出神";"相传爱尔兰人的不动产是奶和屁股,这位是个萧伯纳式高且瘦的男人,那两项财产的分量又得打个折扣"……这些奇闻轶事、学问典故,深奥广博得让你读得懂,又似乎根本不懂。

看一本书,只需明白一个道理。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道理简单,却格外耐人寻味。



注:《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1980年以后国内又多次重印发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7-6 08:24:0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

不知道村长通过什么途径,找到武穴人写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7-11 17:19:29 | 只看该作者
武穴的才女啊,她的父母都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7-12 16:26:20 | 只看该作者
论坛里牛人越来越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4 23:45 , Processed in 0.0482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