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22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 武穴 • 扬子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3 14:36: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武穴•扬子鳄
                                                          - ---献给黄冈市第三届运动会在武穴举行
                                                                                     八秩龄童    史  纪
         《太平广记》专门有一卷是写龙的故事的。其中一篇提到有一位名叫摩诃的四川人,聪明勇捷,从小就在四川的潭洞溪壑锻炼,学会了专门用“胎息”而不用“呼吸”的潜水本事,可以潜入水中移时经日不露出水来;也就是说,他下了水可以不需要换气,比之如现代的潜水员还自由。因此,年青时他就有了个雅号:水精。摩诃据此本事,沿长江而下,无险不探。从三峡瞿塘峡的艳澦堆,到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都沉到江底打涝出许多金银财宝;还在采石矶会晤了会照妖的温峤,会捉月的李白,和1360年同样在采石矶投水的红巾军首领徐寿晖等三位历史名人。
        摩诃从采石矶回头,到了田家镇以下浔阳水城,遇上的却是一片水草蒙茫;刚入水就迷了路,胡乱撞到了龙王设立在这儿的水族行宫。他刚刚瞄见出现在眼前的宫殿大门,还没有看清楚用水银写的“水晶宫”三个大字,就被一女妖从口中吐出的透明绳索给缠绑个扎实。摩诃是见过世面的,看见女妖能从嘴里吐出丝来,便笑着说:“是鲛人姐姐么,正好我身上穿的一件鲛绡料子的贴身内衣断了几根丝儿,一客不烦二主,索性请姐姐顺便给补补!”那鲛妖见识破了身分,脸儿羞得红红的,还来不及还嘴,又出来一对面贴面分明是俩,却一者只长着一只眼睛的妖精来。这两妖冶容揶揄着说:“姐姐别怕他,这臭货快成砧菹了,还想的臭美!世人不是喜欢用生猛海鲜来残害我族类么,等会儿也将这臭人儿身子送下油锅,配上佐料,让他也睁俩眼珠儿看我们吃他个生猛人鲜才过瘾!”摩诃公然不怕,还一见即知这俩妖来历,仍然嘻皮笑脸地回敬说:“你俩不是比目两口子么!我一生吃了不少鱼虾,每有负罪感,送你们吃我,作为报答,也是该的。但我申明:因为水里产的,本是人间菜肴,虽然吃了,却没有侮辱过鱼身,糟溅过水族,可不要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再说,我肉酸,吃不得的。”比目见摩诃又识出了他俩的出身,态度和蔼起来,说:“啊呀呀,我类送给你吃,是命该如此,你还自称好人;我类今日子想吃了你,倒是以下犯上了!不跟你耍花腔,听候主人处置你!”
        三名巡水妖怪带着摩诃进了水晶宫,见到了水晶宫里满庭茂林修竹,奇花异果,森木连云,绿化入迷,好不欢喜。进了客厅,受到了由东海远道要去洞庭洞,在这儿暂时憩息的小龙女的热情款待。具体描写的话,这儿就不必重复罗嗦了。摩诃为了记着龙女的接奉,离开前还举笔为其书诗一首以为酬谢,道是:“海门连洞庭,相去三千里;十载一来回,辛苦潇湘水”。
       回到现实里来。九江、黄梅与武穴间的长江里,真有名为“新洲”的一大绿洲。说书的人说:那洲子下面就覆盖着一座水族的旅泊行宫。还说:这守行宫的是一条下放被贬的小龙,由它守有瑰宝,润泽一方。
       这有甚么么希奇!武汉三镇江中的鹦鹉洲,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哪处洲子下不都有神奇故事传说?
       说书人说:那不相同!你听我往下说。
       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那时,因为长江流域的气温、雨量特适宜于扬子鳄的觅食和栖息繁殖,所以长江多鳄,多到可以以鳄鱼皮制成“皮筏”,连成“舟桥”横跨长江的程度。《竹书记年》有“周穆王三
十七年,东至九江,比鼍鼋以为梁也”的记载,屈原《离骚》也唱过:“麾蛟龙使津梁兮”,上文所说的“蛟龙、鼍鼋”,就是本文所写的鳄鱼。由两说对比,证实了公元前840年左右,史载周穆王在我们浔阳江用鳄鱼皮充囊灌气搭成浮桥的故事确有其事。
       到了秦汉之际,长江之水从大别与幕阜山接头的窄口子、也就是从今武穴市田家镇和阳新半壁山间的窄口子挤了出来后,便要穿越古彭蠡泽中间而过。今武穴市田镇所处山陵,是秦汉初彭蠡泽、即今鄱阳湖前世的西岸,今江西彭泽与安徽的安庆、太湖一线,便是古“彭蠡泽”的东岸。鄱阳湖的“今生”落籍到江西,那是南朝刘义隆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前后,长江流域又发生了一次地貌沧桑巨变后的事。
      明白了以上地理位置关系,就会知道:原来今武穴地域,正是秦汉时英人英布被秦朝的番阳令封为“番君”,而起义后则自称“武王”的古鄱阳湖之地。起义成功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于六”。九江郡治先是在安徽寿春,因为英布起义于“六”,也就是今武穴地域,所以将九江郡治迁到了今武穴境地。《晋书•志•第四》早就证明今武穴有“九江王府、黥布旧城”。只是因为不知当时的“番阳湖”就在今湖北省境,才将英布在武穴正经的反秦“起义活动”退步为“传说故事”。至于“六”,不是今“六安”的古称吗,怎么也到了武穴呢?北宋江西人乐史(930-1007)所作《太平寰宇记》就作了交待:“蕲之广济,为秦汉之六”,说明今之武穴是与秦时的“六”郡共处一个行政区划的。还有一外问题:就是人们咸知英布曾封过九江王和淮南王,咸不知英布还有自称为“武王”之说。其出处据《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荆燕世家》两篇;在该两篇史籍里,司马迁是以“武王”称谓英布的。
       往事越千年。到了十五世纪的明朝永乐年间,在永乐大帝北修京城,南疏运河的同时,长江北岸中段的今地貌形成,在古浔阳平原被垦植成了大遍良田后,黄广大堤也一举被官修成功了。黄广大堤在古青林湖向长江出口的位置处有两大发现:一是这口子属于长江走势“北南背反”的要害“穴位”之处,既是个大龙凼,又堤形留了个大港湾,正好成为长江的天然避风良港之一;二是这口子处原来只有个江干小渔村,因为修了堤有了船只泊位,便顺着爱尔弯形堤面走向,如老坝头、大坝上、后坝街、西坝街等,建成了商铺,为给来往的船只提供避风和添米加柴之便的同时,并为后来成为湖北省七大商埠之一使之初具雏形。
       明永乐年间,黄广大堤既竣,青林湖因有武王英布发祥之地“武山寨”而被改名“武山湖”。地处武山湖畔位居长江九大穴位之一要害处的新兴小镇因有天然良港之称,且初具商埠雏形,又有内湖与武山湖相通,故在武山湖由青林湖改名武山湖的同时,新兴的市镇因亦定名为“武家穴”或“武穴”。
       到了清朝,当年乾隆下江南,顺道鸿脑洲(今龙坪)看望父皇雍正的启蒙老师金德嘉的后人,由金会员的侄儿金启江负责接待。乾隆感兴趣的自然是关于摩诃的神话故事。金启江回奏说:圣上修《四库全书》,问问总纂纪晓岚怎么说。纪晓岚应乾隆的咨询回奏说:唐人谷神子《博异记》,裴鉶《传奇》中都有这个故事,微臣己将其列入书目了。
      说书人又往下说道:皇帝喜欢神话,凡人关心现实。乾隆来时,从行伴随的还有个九江船关道台姓何,名永昌。何永昌致仕后,竟将全家都搬进武穴镇来,就着荷花塘住下,捐出全部家财,发挥热心,仿照龙宫的传说,在武穴江边修了座镌刻着有“武穴镇”三个大字的临江楼,分别铺了两条红颜色和白颜色麻石条的街道,还立了十二座仪仗队似的城门,…。从此武穴镇万商云集,成就了扬子江畔浔阳水泊的明珠镇武穴哩。
       笔者如何不信!我爱这美丽的神话,既相信现实伴随神话,科学源于迷信(破除)的铭言,也相信何永昌于1788年顷移龙宫传说精采故事,掀起的武穴镇第一次大规模市政建设,己使精神转化为物质文明。
      老武穴陈锦章、陶松庭两先生在世时,遗我以一份何道台修武穴时的街道形势图,陶先生说:你想见得出么,这老武穴街道的文化内含,它活似一条伏在江干吸饮江水的鼍龙!
       真像真像。这鳞次栉比的房屋,像是鼍龙的鳞甲肢趾,刘家巷一条长街,好似龙尾,临江楼更似龙首,而楼上的“武穴镇”三个大字,便神似龙首的睛光。查资料:鼍龙学名扬子鳄,是仅存于浔阳水域的珍宝,以勇猛称著,是运动健将哩。以扬子鳄来图腾武穴,有深度啊。
       人要有精神,城市更要有个性。哲学说,有个性才有共性;实不我欺。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巨变,与当年的小打小闹,不可同日而语。但袖珍型的小打小敲,精雕细琢,也与大笔如椽实有共性之处,可供借鉴。它山之石,固可以为错;自己历史之中,当有更多的宝贵财富可以发掘借鉴哩。(本文以1996年《武穴报》所刊内容为本,作了一些补充修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3-2 21:51:0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在武穴的古代有什么样的体育竞技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3-2 20:20:3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下游黄梅那头有个“杨家穴”,会不会和武家穴一样有文化底蕴呢?
“寻阳”二字不知道有什么来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1-7-8 02:34:2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还是二十多年前的领导有水平!
看看现在当官的,一个个都是草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1-7-4 12:37:06 | 只看该作者
为你的破处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21:29:57 | 只看该作者
错字勘正:“摄服”勘正为“慑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6-25 15:56:38 | 只看该作者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6-25 15:16
“在下还一问题要郑重的请教您:当年武穴建市,给城市定名,为何不用“广济”而用“武穴”?


感谢啊。大师。就知道没问错人。。茅塞顿开

这个要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5:16:39 | 只看该作者

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

“在下还一问题要郑重的请教您:当年武穴建市,给城市定名,为何不用“广济”而用“武穴”?


                        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

      1、历史背景:武穴曾是省辖镇。从1853年后设立的中央和省级管理分支机构即有:盐务稽核局,规定汉口至九江间的淮盐概由武穴供应;厘金局,规定长江上下水船只均需停泊武穴港交纳厘金(即交税);增设外轮停泊码头,增加过境外轮停泊泊位;等等。商业上除有以徽帮为首的七大商帮和以宁波帮为首的十小行帮云集外,停泊武穴的商轮达30艘以上。到清末,武穴芋麻转口年达30万捆,国际上除承认武穴有“麻市”的地位之外,商人俞希衡还赢得“麻王”的桂冠。开业于1840年的武穴名店椿茂南货号,到民国初年己是拥资百万银元,商业网点触角远达湘、鄂、赣、皖四省的名店。据1910年《湖北官报》武穴有:“轭赣鄂交通要口,水陆四通,商旅辐辏”的称道。故此,民国初年即曾列入孙中山先生计划的长江中游商埠开发的计划之列。到抗战前的1935年,商业营业额达119万银元,超过沙市、武昌、宜昌、黄石,曾列居除汉口之外的湖北省六大商埠的首位。由于武穴从从清末开始即在全省县级市镇里独占鳌头,名气己远大于梅川,也比“广济县”名的知名度高。须知:县改市的争报单位不止是武穴独家,在群雄角力中,广济想易县为市,作为策略,先提有历史荣誉的“武穴”作为市名,先占天时之利,可以摄服兄弟县,也容易为有决定权的上级接受。
      2、时代背景:县改市前,我是县人大常委。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现状看,到1988年,广济县治由梅川移到武穴己35年。要将县城搬家的主要原因就是伴近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经过35年的发展,尤其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武穴作为广济首镇,己稳居广济经济建设的龙头地位。县改市时,并不知会建京九铁路,更不知有高速公路和近年才知道的“高速铁路”。其时,长江航线仍是中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而根据市发展规划,建设中等港口城市,仍是当时的唯一理想。这一“港口城市”的目标,当然指的是“武穴港”,而不会有人想起应为“广济港”吧。何况其时从上海到重庆,整个长江流域,每个港口每天都会出现“武穴”港口之名,而无有“广济”港口的容身之处。再多说一句:当时,无论是广济本县人,还是从蕲春、黄梅、阳新、端昌人经由武穴到外地去的人,从无人想起过:这趟出门是“从广济县城搭大船出远门”,而异口同声说的是“到武穴乘轮船”去上海或是武汉。因此在考虑县改市用名时,无论谁都不会把“广济”作为市名摆在优先于“武穴”的地位。在这方面,即用“武穴”作市名,占有无可取代的地利条件。
       3、思想意识:广济县名始自唐明皇由开元改年号为天宝的742年10月27日(夏历十月廿四日)。广济乡人与“广济”二字打了1245年交道,尤其是对“广济”二字撷自佛家“法力广大,普济众生”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厚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县人反对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窃以为主要还是看不起商人和商业经济,总认为那不过是些“奸商、暴发户”,吃肉骂娘,对武穴的发展看不顺眼。上纲上线,查到思想意识上来,还是正统观念和轻商观念作怪呢。可以举例:原来武昌人是看不起汉口人的。武昌人批评汉口人开口“巴妈养的,没教养”。现在武汉人看不起扩大了规模的武汉市,说是“居家从窗户口往外倒垃圾,真不像(城里人)味”!“那是农民街,(开的)馆子赃死了,么人敢进去吃!”不主张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的人问:“用武穴二字作市名的文化底蕴是什么呢?我怎么答复人家的问话呀”。其实,“武穴”用名二字出自明代,于明季时,广济文化人成堆,那时极进究“必也正名乎”的,用“武穴”作镇名,岂会象现在开个餐馆用什么“好再来”一样,随便安个“阿猪”、“阿狗”了之的。这只说明对“武穴”二字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不足,也是思想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去所致。至于有人说“武穴”二字用作市名容易产生“那东西”的联想,谁教你联想“那东西”呢!比如“汉口”二字,也容易产生“这东西”的联想呀 ,为什么没人提它呢?总之还是正统观念作怪。
      孔子说:“功我也春秋,罪我也春秋”。这篇《广济县建市定名武穴的拙见》出笼后,恐怕也有“功我也拙见,罪我也拙见”的后果。请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6-24 18:47:48 | 只看该作者
多挖掘出有关武穴的古老文化传说,给我们年青人长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6-24 16:00:34 | 只看该作者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6-24 15:43
复网友
      谢谢版主和各位网友的谬赞!
      几年没有上网,不单 ...

果然是专家。在下受教了。。期望多上论坛给大家解惑,传播武穴文化

在下还一问题要郑重的请教您:
当年武穴建市,给城市定名,为何不用“广济”而用“武穴”。。。
有没经过讨论,其中有何详情和故事。。如果您了解请给我们说说

期待您的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5 00:10 , Processed in 0.0536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