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穴资讯] 花果山原型是武穴市的太平山,孙悟空是湖北武穴人???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36:5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武穴的文化背景非常深厚,历史景点非常多,每个点都有来源,相关部门如果加大包装、宣传力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主要景点还有:
双 善 洞
灵 泉 洞
横 岗 山
仙 姑 山
龙湫夜雨
梅 川 水 库
小 龙 潭 公 园
余玠钓鱼城
郑 公 塔
沧浪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40:18 | 只看该作者
双善洞  田家镇西南4公里处笠儿垴主峰南侧


双 善 洞

   '华中第一洞天”双善洞在武穴市城西9公里,长江北岸的笠儿垴主峰南侧,隔江与半壁相望。这里山峦

起伏,湖泊错综,奇洞异窟,比比相连,著名的有仙人洞、龚龙洞等十余个洞在山腹与底部纵横交织,相互贯
通,长达十余里。双善洞系其中之一。
    站在位于四十里官山主峰金狮峰的南侧,这里海拔224米,有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这就是双善
洞。洞口正南向,高3米,宽3米。洞门顶有石  

刻的'双善洞”三字。这三个字是距今400多年前时的上宫庙高僧净名所刻的。进入洞内,便是双善洞的前厅,洞内温度长年保持在16℃,总面积2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分前厅、正殿。站在前厅,脚下走的是'曲廓
通幽”,这条曲曲折折的走廊一直从前厅经过正殿达到双善宫,相传原本洞内没有这条路,当年双善童子为了招呼各路神仙从'百通银河”引水到洞外给老百姓抗旱救灾,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挖了这条'曲廊通幽”。
    再顺着前方看,这里供着观音灶的'真身”。观音是双善童子的师父,在左边正前方有一景观
'虬龙出海”。正上方一条褚色蛟龙张牙舞爪,腾云戏水,一幕水蚀深岩如海浪波涛,汹涌澎湃,细听
还有阵阵涛呜,天幕中水深岩似乌云翻滚,龙角已隐入云中,左前爪奔腾向上,龙首高瞻,龙体浑实沉
健,腰部略显弯曲,尾部若隐若现,展示着腾飞的雄姿,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别小看了这条龙,这就
是当年双善童子击鼓鸣钟召集过来田家洼降水抗旱的东海老龙王,真是活灵活现。
    经过一条窄窄的通道,穿过龙门瀑布,浇过一串串琳琅满目的石幔,低下身子,抬起头,左上方有一个景
观叫'双鹰争雄”,正打斗得难解难分,它们中间只有胜者,经过守门的神蛇的批准才能入龙门到正殿,侍奉
双善童子。守龙门的神蛇王一丝不苟的执行任务。穿过了龙门进入了双善洞的正殿,正殿宽阔雄伟,气宇恢
宏,长约40米,宽35米,高7米,从右边走,右边这个较为宽敞的地方相传是双善童子为孝敬师父观音而为她建
造的寝宫,右侧还有一个钟乳石凝成的神钟高5米,围13米,一缕钟乳石如同天绳,使金钟倒吊在苍穹、庄严
、肃穆。
    再继续往前看,这个宫殿比正殿小得多,也简陋得多,这就是双善洞的'双善宫”,传说双善童子后来尘
缘未了,结成了夫妻,为了伴着师父,他们就在正殿后面建起了自己的宫殿。回头看,回到正殿,这里有一根
钟乳石柱顶天立地,石柱上花纹细腻,晶莹璀璨,呈九龙参鼎和龙凤祥云图案,这根柱子即叫'盘龙柱”,又叫
'擎天柱”。一根钟乳石柱,顶天立地,可以说在世界溶洞中还是绝无仅有,一枝独秀。这根'擎天柱”是双
善洞的镇洞之宝。在刚开发双善洞的时候,有个瑞士的客商想出200万美金把它买走,没有卖。再往前看,是
双善童子当年栽种的'仙灵芝”,多诱人啊!在'百仙送客”,有这么多的神仙都彬彬有礼地站着,欢送,祝游
客一路平安。
    探险洞,这是双善洞的下一层,过去洞口外高内低,外水内灌,所以叫消水孔。早先不少探险者不知洞内
有多深,用大石头抛下去轰轰隆隆响个不停,深不可测,也有人做了实验,有人往洞口倒糠头(谷壳),后来
有人看见长江边浮起了糠头,所以推理跟长江相通。2000年武汉地质大学专家探险下到180米深处,仍不见
底,也不与外相通,再回到大厅,这里是灵龟渡佛,据说是赤脚大仙要往峨眉山观音和祖师讲经布道,正好灵
龟要往小龙宫邀游,赤脚大仙要灵龟捎一脚力,灵龟老诚,将赤脚大仙捎来此处,正好遇龟蛇二将守门而不得
入其内,因此,停留于此。仔细看它们活灵活现。

     双善洞下层正处在开发阶段,新的景点美不胜收,下次来时更会大饱眼福。
(官方资料)

武穴市田家镇西南4公里处有一座狮于山,山南有一个鄂东最大的山洞双善洞,神奇莫测,传闻很多。笔者一行4人怀着好奇心理,前些时揣带手电筒以及铁铲、绳索等开路和自卫工具,往该洞探险。洞口在山腰峭壁中,高约2米,呈不规则长方形。虽是盛夏,一进门凉气逼人。进去几步,顺台阶下去,即到一个大“厅”,约1500平方米。用手电光照,可见洞顶溶岩皱波纹起伏,宛如舞台上垂帘布幔,一层套一层,呈银黄色。“宫”中有轻拂衣袖的“仙女”,昂首伏背的“神龟”,大如伞盖“灵芝”和袅袅婷婷的“玉竹”,令人目不暇接。
  “厅”左有一倾斜向下的洞门,洞顶有一条约20多米酷似飞腾长龙的苍黄色溶岩带,我们腰系绳索悬吊木梯至一石落脚,然后向下探寻。足迹到处,怪石成丛。很多地段仅容一入侧身进入。作向导的当地农民说他曾下去过,走了4个小时也没到头。我们向纵深进入约200米,花了1个多小时,因准备不足又恐发生意外,就折身返回大“厅”。
  “厅”里还有一洞口,宽约2米,高2.5米,进后愈见开阔,最宽处40多米。洞里有小房子般大小形如伞盖的石蘑菇。上细下粗与洞顶相接的石柱,柱上波纹如画,每隔1米绽开石花。柱旁一小洞约1米见方,里面30多平方米。底平而被石埂分割成多块几何状。泉水没入脚背,清亮沁凉。再往前走又见多个如前所述石柱,洞壁还有一突出平台约l0多平方米,台上钟乳石有的如神像,有的如祭具.这个长形洞约80米深,3000多平方米阔,高五六米。从上向下垂吊的钟乳如隆冬屋檐下冰笋,玲珑透剔,数量难计。这洞尽头有一澡盆大洞口,向导听老人传说,里面还有18重洞。因时间和条件不备,我们没敢再进。
  双善洞外的石壁上,有些石刻诗文和题字。洞门上有“静音双善洞”石刻,字体为隶书。洞门左边石壁刻有行书七律诗一首:“穿岩越壑步高峰,偶得深山古洞逢,眼底江河飘玉带,头依云日贯长虹;怪石嶙峋如虎豹,曲溪窈窕似虬龙,仙景桃源何异处,赤松为我问渔翁。时丑丙子仲冬醴陵游炳森题。”以及“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等字样。听当地老人说,这些文字为1936年至1937年国民党98师部队所刻,题诗者为师长,该师曾在大“厅”驻扎过。
  这次探险虽是“浅尝辄止”,也看到叹为观止的奇景.我们想邀有志者进行深探.

注:以上资料为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42:07 | 只看该作者
灵 泉 洞

    灵泉洞原名龙仙洞,位于武穴市大法寺镇张秀九村桔园场内。东邻冬瓜崖,西临狮子山,北靠凤凰山
、牛背山,南接阳城山、玉屏山、十八叠。洞口海拔70米,紧连灵泉山水库。神话传说有龙显应
,故原名龙仙洞。后又因三国关云长之三子关索在此洞用泉水洗伤,立见灵效,故改名“灵泉洞
”。为武穴古十景之一。据《明统一志》云:灵泉洞,在县(梅川)西南60里,有泉自洞中流出
,曰石燕源。其洞内有巨石如卧床。洞内曲折,据传约深10公里;内钟乳千奇百怪,常年恒温,为旅游避暑胜地。灵泉古洞,历有文人学士游览前往赋诗、作文,如苏东坡、陶文萃、舒渐鸿、梅永旭、居正等,近几年来, 武穴市委、市政府加大引资力度,开发灵泉古洞,修复古迹,使之成为旅游避暑的胜地。

舒峻极探幽鄂东灵泉洞

      明代万历(1572~1620年)年间,武穴有一位既攻诗书,又爱金石家住寻云山庄的白衣诸生;此人姓舒,名峻极。寻云山庄本就极具特色,据他自己说,那是:石泉斜抱,绝嶂双悬,藤萝披雾,细荷生风。在这等如诗如画般环境下成长的舒峻极,看起来是热爱田园生活,颇有些儿瓢笠遗风的人。不过据史志记载,舒峻极除了爱好田园外,更醉心于仗剑出游。有诗记曰:“辞家携剑去,早晚到东京”。由于他既好游,有好客,所以他的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舒峻极字渐鸿,客人们便迳呼寻云庄为“渐鸿山庄”。他好游,因此从他出游的朋友也很多。名为刘子杜者,其人自负有经世之才;因伤明末时政黑暗,以杜少陵(杜甫字)自比,号为幼陵。这刘子杜便是舒峻极要好的朋友。
      公元1637年顷,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 ~ 1641年)跑到湖南茶陵,对麻叶洞进行探险的同时,这舒峻极与刘子杜两位,也相约出游了。他俩准备往哪儿去呢?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俺两人就从本县开始如何?”刘子杜说。
     “积跬步而行千里,幼陵兄的主意不错。本境的古武湖边上,于长江北岸有座龙泉灵寺,寺庙边上就有个灵泉古洞。据弘治(1488—1505年)《黄州府志》记载,此溶洞深达二十多里,是神仙留下的遗迹,自来进去的人很少,进去了也是浅尝辄止,并无人真的深入看个究竟。这真地进洞探险,当自吾侪两人为始!”舒峻极与刘子杜一倡一和,很快达成共识。
        两人作了充分的准备,选了个风和日丽的吉日,相偕仗剑而行,要真地探索这自古无人进去看个究竟明白的灵泉古洞了。原来这古洞史书虽有记载,比其它各地溶洞的发现还早,但只听说洞内景物奇特,因为洞庭湖口并不大,进去一游者却不多,有的人好奇,想讨个真象,也遇难即止,不儿步儿就打道回转了。
        舒峻极与刘子杜两人兴冲冲来到洞口,先是想找个导游壮胆的人。一位住在左近的农民听说来了探洞的,便热情地答应供应做火炬的篾料。但当听说要请他为之带路进洞时,却遭到拒绝:
      “这洞里住的是神灵古怪、虫豸毒物,相公们命大福大,小人可是庄稼汉,没那分胆量。不敢,不敢!”
        两人费了不少工夫,才又找到一位答应加工钱就带路的人来。可是这位答应作“向导”的人来到洞口子上,一张眼看出要进洞的两位游客,竟是不信鬼神的读书枉人时,便也临阵打退堂鼓,边退边说:
      “俺默道你俩是法师,才乍着胆子伴你们去画符降妖;哪料道你两位竟是冒失鬼,想俺赔你们送命,不值,不值!”
        两人找不着导游的人,却引来了儿十个连老带少赶来看热闹的围观者。舒峻极和刘子杜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好再鼓余勇,用两把双峰剑一层层斩断布在洞口上的绿箩藤,各人携带一大捆篾扎火炬,点着了一支,然后趴下身子,匍匐着向洞里爬进。两人先是渡过了一道道各种形状的穴窍,竟然比较顺利;不但毒蛇虫豸,连蚊子一只也没会见。倒是黑不见掌,水滴石滑,磕磕碰碰,弄的很狼狈。舒峻极估计身后的刘子杜吃不消,便鼓劲说:
      “虽然深不见底,然而次第分明。俺俩己进到第十二通甬道了,再探儿步,必有奇观!”
      “俺只知道渐鸿兄正名‘峻极’,会登山是不必说的,哪知还有老鼠命,天生会钻洞!”刘子杜在身后取笑着说。
      “禁忌!耗子懂人话,那两个字说不得的,它们听了,出来寻祸作祟就糟了。”舒峻极老经验似地交待刘子杜说。
      “哦,那老鼠会懂人话?我偏不……信。”刘子杜这“信”字还未出口,猝然一阵骚动,一口阴风扑面,扇息了炬火,将两人吓的倏地惊住。象是应验似的,果然两人之游,引出了一群硕鼠,每只怕不有三四斤重,从他们头顶窜过,冲进洞府。这一群硕鼠冲进洞府,又惊动了伏在洞顶上的大蝙蝠;蝙蝠们从不见天日,一只只展开翅膀,也有面盆大小。它们一惊动,可了不的,不但猛生一阵阴风,将炬火扑息,还把火炬的余烬喷得两人满头满身,弄的两人扑朔迷惘,手慌脚乱,很一会,才镇定下来。待镇定后摸出火石引燃火炬,才相顾哑然失笑:
      “两个大书生被几只土老鼠、洋(簷)老鼠(蝙蝠别名簷老鼠!)如此戏弄,差点失魂落魄,真是天大笑话!”
      “再莫奚落自己了,快举火看!”
        待两人自我解嘲一番,再同时举火观看时,双同时被目前的景象倏地惊住了。原来他们不知不觉间己进入了一间四壁白玉般的大厅。大厅四周有帏幔、屏风似的石砌,且然纹理如画。厅中央由顶向下,倒垂一支玉白石柱,被下面的莲花底座托着,十分雄伟。厅中还有化石为物的桌椅、卧榻,点缀其间,仿佛都经过人工琢镂。这两人哪里见过如此奇观,喜得东瞅瞅,西摸摸,不知如何是好时,才听得两人同时出声赞道:
       “啊,天工,天工造化。了不得呀,真了不得!”
        当两人一边赞赏,一边朝厅外踱去时,不待走出大厅,就从厅门口看到外边又一间更为宽阔的大溶洞。这大溶洞光景与大厅不同,观之如缩小了比例的乡村景色,有山、岭、村、舍、田、畴、塘、溪,且有小桥大路逶迤其间。两人趋步出厅,觉之寒风习习,阵阵滴水拂面,如雨如雪,如诗如梦,将两人引入了另一番兴致。听得舒生出口吟咏道:
       “天生古洞绿萝封,”
       “起冬二韵哪,好!听小弟接联句:次第分明十二层。六月阴风生雨雪,”刘生接下了。
       “万年白浪长芙蓉。经春冷见龙蛇出,……往下接啊?”舒生出了怪句子,大有考考刘生的味道。
       “倒述啊!看小弟联上刚才的事:列炬横遭蝠鼠汹。载酒相存人不见,”刘生也不觉为难,信口往下接着。
       “进得洞来不见仙人迎迓,有了我辈两人,也不必他们来凑趣了:携朋得趣意弥浓。神工层积恣尘浊,”
       “鬼斧疏镂纵水溶。好啦,联句暂停。这一厅我们己到了尽头,还得往里面爬呀!
        两人边玩边说了一阵,于是重新趴下,再入洞窟,继续前探。爬了一阵,眼前又出现了新的洞府:这处的洞厅,顶如穹窿,甚高且大。厅中的幻化更为奇特,尽呈人神禽兽状:有的忙如老君炼丹,有的闲似麋鹿依主,有的动腾龙猊突奔,有的静处青灯伴佛。华堂仙阁之中,更有舞佾婆娑,引起两人豪兴,也忙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痴如醉。这时,舒峻极如变戏法似的,从包袱里摸出一把梓油蜡烛来,点着之后,分出一把给刘子杜,两人同时动手,插的满室通亮。刘子杜禁不住拍手笑道:
      “这些幻石,一个个栩栩如生,莞可与语;今得烛光,暗日生辉,使俺俩如入仙境,如遇妙龄,哈哈哈!”
      “幼陵兄比之差矣!不是俺俩进洞遇仙,倒是洞里的它们何其有幸,今朝子迎迓到了俺们这楚之狂人哩!”舒峻极出语不凡,感动了刘子杜:
      “渐鸿兄奇才,见识高我一筹,佩服呀佩服。不知还有何见教?”
      “小弟倒是想,如此大洞,可布景物,可伏甲兵,可屯粮秣,可避乱世,要是移到京师,怕不是一处旅游胜迹?可惜地处浔阳之滨,无人开发的啦!”舒生叹息着。刘子杜听着,也异想天开地说:
      “柴桑距此处,咫尺之步,陶令那夫子的《桃花园记》,可能是他老先生见过灵泉洞后的捷作?”
      “灵泉洞自有灵感。不过,陶元亮先生倒不必涉远来到此处,彭泽自有溶洞可探的。倒是贤弟可知射阳山人?”
      “可是射阳人(淮阳),早些年写过《西游记》的吴承恩夫子?”刘子杜不知这时舒峻极如何会想起吴承恩来。
      “一位玩石头的专门家。他可是来过灵泉洞猎奇的。”舒生卖关子似地说。
      “哦。愿闻其详?”刘生只好洗耳恭听了。
      “吴夫子一生落魄,写过一本专志怪异的书名《禹鼎记》。这本书提到:当日为了搜集《西游》素材,由山阴溯江而上,到了武穴下游的龙坑(今名龙坪!)起坡,拜了龙王庙,游了九龙城,过了龙顶寨、挣脱了困龙井,到了蕲州城之后,又折转上了横岗(江字古音“岗”)山,到了龙泉寺,便索兴进了灵泉洞。虽然浅尝辄止,可是收获不小!…”刘生不待舒生娓娓说完,便插嘴问道:
      “什么收获啊?”
      “吴先生不是玩石头的专门家吗。他将这横岗山和灵泉洞一道儿搬运到东胜神洲敖来国,一山幻化为花果山,一洞幻化为水帘洞;然后又让山顶一块高十一米,直径三米一,重量一千五百吨的大石头受日精月华,产下了一只有天竺血缘的石头猴子,再赋予人性,便是日后的孙悟空哩。”
       “呵呵呵,米呀、吨呀,是什么单位呀?”刘生张着怪眼问道。
       “唉呀,说露了嘴。这要过四百年才时兴的公制单位呢!通俗地说,就是这石头高三丈六尺五寸,径二丈四尺围圆,重三百多万斤。”舒生急忙解释说。
       “什么,孙司空还有天竺血缘?”
       “《西游》里不是说,三藏和尚不识西去之路,吴夫子借口鸟巢禅师回答,说孙悟空那‘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若不是孙悟空有佛法血缘,怎么能认的路,带上唐僧上西天印度,去奉取经文呢!”
      “如此这般道来,听之有趣,莫不是渐鸿兄的杜撰?”
      “添油加醋,或者有之,凭空捏制,向壁虚造,大是不敢。俺县寇山人学海前辈,早年远游金陵南雍,曾与吴夫子承恩先生有旧。这段新闻,还是寇先生亲口说给我听的哩。”
      “这才是事或有之,查无实据!寇先生早就仙逝了,叫小弟问谁对证呢?”
      “哈哈,贤弟是打破沙罐璺到底,问这沙罐装得几升米呀!我姑说之,子姑听之。”
       两人一边敲击探路,一边信口开合。一路走来,渐闻水声镗鞳,而且有阵阵水雾徐来。正行着,勿听得舒峻极一声喊:“拐啦!”将刘子杜弄的丈二和尚,惊疑不止,带着惊惧声问:“么样?”
       “不必怕。估计前方为水所阻,小弟只是耽心,若无舟楫代步,怎么再往前走?”刘生听着,哭笑两不是,他随着举起火炬来照了一会,又从地下拈起一块石头来投石问路一番,果见前方黑黢黢的,水远不知边,水深不知底。静下来听,倒是听得微波与罅隙相吞吐,发出钟鼓之声,如乐合奏。刘生先是叹息,接着反而乐了:
       “幸而为水所阻,不然乐不思返,要上奈何桥啦!”
       “为什么?”
       “渐鸿兄请数数还剩几支篾料?若不是水声提醒,余薪燃尽,岂不糟糕!”
        舒峻极这时才注意到火炬果然所余不多,如是苦笑着说:
      “前面是《西游》里说有通天河,既然过去不成,也只好打道回我大唐东土了!”
        两人争争吵吵,但还是不得不割爱回头出洞。进洞时难,出洞更难。待摸出洞口,只见在洞口候着的人不但未见减,反而增多不少。在洞外的人见到洞的深处出见火光影子,都嚷嚷着说:
       “回来了,回来了!”“两位相公真是火焰高高,百魔不侵!”
        两人出得洞来,对围观者一一揖手回笑说:
       “托各位鸿福,回来了。洞里挺安全的,也好玩,各位只是不愿破费工夫罢了!”
        或问曰:舒渐鸿与刘子杜不是在洞中有吟诗联句,如何没有下文?下文当然是有的,七秩龄童一时间没寻出原句,只好套用原韵,依二人排律走意,且先孤尾续貂,接之于次:
        …… 疑似丹炉凝圣智,婉如舞佾定愔容。豪图玉柱撑天阁,细砌朱栏隐地宫。腹阔可屯兵十旅,心深犹探赜千宗。寻横黑水穷穿眼,殆断燃薪弃憬憧。觌面笑谈陶令梦,隔湖静听景王钟。

注:以上资料为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43:39 | 只看该作者
横 岗 山

    横岗山位于武穴市北部,最高峰815米,素有鄂东屏嶂之称,横岗山茂林修竹,郁郁葱葱,隋唐开山,寺庙
林立,景点多而集中,横岗山耸翠为古十景之一。1988年经省民宗局批准,正式开放佛事活动。1992年被林
业部批准成立'横岗山森林公园”,成为毗邻省、县(市)宗教活动和旅游观光的名山胜地。横岗山属北亚
热带季风气候、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1.5公里,酷似一条巨龙,头东尾西,横跨武(穴)蕲(春)两市县
,武穴境内地属余川镇、梅川镇、森林公园等三处管辖,东有近年修扩的盘山公路18公里,直达山顶,西南有三条便道,多为石砌梯道,约23公里人行步道通达各主要景点,近有800罗汉石窟,与庐山可比美,古称'吴有匡庐,楚有横岗”。横岗山森林植物共有166科,551种,仅木本植物就有63种、134属,216种;陆生脊椎动物4纲17目143种。
山上佛寺道观盛极一时,曾有庙7座,殿厢塔室70余间,僧众200余人。既是真武祖师道场,又是地藏菩萨教化
物,全山大小寺庙计有20余座,殿寺阁室100余间。横岗山以它壮丽的森林整体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其悠
久的宗教源渊、人文胜迹,壮观的寺庙建筑,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造就了它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是以
森林、地貌景观和历史古迹为主体的名胜风景区,且区内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故公园性质为旅游、避暑、
疗养、科研(普),生产经营兼具的多功能森林公园。



百读不厌横岗山


--------------------------------------------------------------------------------
鄂东多胜迹,武穴有佳景。出市区,北行八十里,便见横岗山。东临黄梅,北接蕲春,绵延数十里,三县市由此分界。横岗耸翠,气势磅礴,自古为武穴十景之一。
  观横岗,如读华章,非潜心品味难解其趣。
  春之踏青,乍暖还寒,横岗山早已游人如织。苔痕上阶绿,草色照眼明,驻足山脚仰视,那山,那森林,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背负青天朝下看,那水,那田畴,浮光若金,一碧万顷。
  农历三月三,相传为佛教禅宗四祖诞辰,游人鼎沸。翩翩少年,奔走相携,时装共山花一色,笑语与鸟鸣齐飞;鹤发老者,飞扬神采,虽气喘力乏,走走停停,但笑意写在脸上,总也挥却不去。
  夏日炎炎,酷暑如蒸,在海拔八百多米高处的横岗山顶,却是另一番景致。绿树婆娑的森林公园,浓荫覆地;风姿绰约的天柱峰际,薄雾如霭。山中信步,有清风拂面,林中小憩,无虫螨扰侵,栖身于此,岂是闹市烟尘缭绕、电扇呼呼所能比拟?
  横岗之冬,梵音环绕。天下名山,强半为僧所占。佛道两教,在此比领而安。始建于唐代的道观玉皇、真武、圣母殿,飞檐画栋,勾心斗角;1990年重修开光的灵隐寺,古朴典雅,气势恢弘。
  佛教传入武穴,始自东晋,至随唐兴盛。横岗山麓的古城梅川,南北朝末期诞生的司马道信,七岁从僧学经,十四岁拜师修禅,得承衣钵,成为禅宗四祖;后传道于弘忍,发扬光大,是为五祖。当时武穴名永宁,寺庙林立,信徒如云,遂取佛语“广施佛法救济众生”之意,改永宁县名为“广济”,横岗山由此而成圣地。时至今日,仍有赣、皖、豫、鄂诸省及海外香客游人,慕名而来,朝山拜佛,施善祈年。又传武当山所供真武大帝,每年除夕莅临横岗,承受膜拜,更引来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横岗四季,我独爱秋天。秋临横岗,其乐在登。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望山路蜿蜒,心头早已跃跃欲试。既入途中,少不得磕磕碰碰,气喘嘘嘘,但上下四顾,前有成功有望,后有胜果在握,掬一汪山泉润嗓,枕一方山石舒腰,朝前疾走,步履依旧匆匆。
  及至山顶,不觉心旷神怡:四野金黄,硕果飘香,水库碧波荡漾,渔舟唱晚,锦鳞欢翔。听山歌应和,思政通人和,民殷国富;想起范公岳阳楼之咏叹,登山之乐,竟遗之脑后。
  读懂横岗山四时之景,佛道玄机,只不过汪洋之一滴,森林之一叶。
  横岗之美,在于茂林修竹,楼阁飞凌。然俯首偶拾,亦有所行,摸鱼浅池,靠腰方石,舍身之崖,祖师宝座,一处风景便有一段传说,或愉悦,或凄婉,无不令人神往,生出万千感慨。
  横岗历代出贤才。南宋民族英雄余王介,为抗蒙名将,受命于危难,御寇于疆场,屡立奇功,朝廷封其兵部尚书。清代鄂东名医杨际泰,著名《医学述要》数十万言,名噪杏林。晚年愤作告乡民书,历数鸦片祸患,并亲制药剂广散瘾民。时越百载,今日杨氏戒毒药已申报国家专利,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远胜洋剂。
  横岗山本身即是一座宝库,所蕴金红、白云、花岗、水晶诸石矿,或晶莹如玉,或坚硬如钢,实为精品。山有灵气,必生灵物:百园山药,《本草》称之可“强筋骨,益脾胃”;邢园土姜,形如爪,辣如椒,医家誉为“圣药”。太平茶叶,幽香扑鼻,名列楚天精品;梅川甘蔗,甜脆爽口,旅人求之若渴。
  梅川水库依横岗而筑,璀璨如明珠,海外专家曾来考察;引淙淙山泉,精酿而成的大别山啤酒,淳香清洌,解暑舒怀,酒客叹为“山酒齐名”。
  横岗山,你这精灵,果真是上苍遗给人间的宝书?我曾在你身侧的太平山徜徉,山中读书台相传为东晋名士鲍照隐居研读诗书所在,然而,身在斯台,我竟生出困惑:不知鲍公于此,是在读书,还是读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44:30 | 只看该作者
仙 姑 山

    仙姑山位于武穴市城北五公里,从城区中心到仙姑山大约需要二十分钟。千百年来为佛家圣地,1997年
被黄冈市批准为旅游区,占地面积为3.3平方公里,全区分为寺庙区、水上娱乐区、休闲度假区、军旅野趣

区名人遗址区、服务区六大游览区。仙姑山,正以其旖旎秀丽的风光,金碧辉煌的殿宇,美丽神奇的传说,引
人入胜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客,将成为武穴市乃至鄂东最大的旅游区之一。

    仙姑山风景区,是一座群岭拱卫,林木葱笼,山花遍野,石洞山泉的秀丽避暑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山门,就是名人遗址区,它是一块'仙姑钓金龟”的风水宝地,据说,辛亥革命的元老、国民党
政府司法院长居正先生曾请风水先生踏遍广济山山水水,在仙姑山下觅得一块风水宝地,安葬其父
母及其家族遗骨,虽经岁月沧桑,居氏家族墓仍保存完好。高大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祭奠居母的谏文和国民政府对居正先生的嘉奖令,在此既可以欣赏林森,孙文的书法。还可领略孙中山,蒋介石的文风。

    经过水库,盘山而上,已进入了宗教寺庙区之一大雄宝殿,这'大雄宝殿”四字乃赵朴初所书,笔走龙蛇
,颇有大家风范,顺着往下看,殿前有一联:净心向善灵光一点消无妄;修身力作笑口常开得延年。殿前这
一铜阁高六米,雕梁琢栋,檐牙高啄,脆铃高响,阁底有一联云:既入空门休惆怅;世事随缘任去留。在梵音
轻响,人神共识的氛围之中。仙姑殿不知不觉来到了,殿内供奉着三位仙姑的神位,两位仙童侍立一旁,殿左
签房内,墙上挂着几幅照片中有一幅是本院主持宽持和尚与临济宗四十四代传人本焕大和尚的留影。临济
宗是中国禅宗最大的派系,其创始人乃唐朝义玄和尚,他提出的悟道之法,通俗、自由、简洁、明快的风格
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风靡唐宋两代,独领千年风骚,那满面红光双目炯炯,传承中华宗教千年之明的
本焕大师已逾百岁高龄,紧靠旁边的一幅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净慧大师和尚来此授法时的留影。  
    踏上308级台阶,仙姑洞便展现眼前,洞高约两米,深约三米,洞内也供有三位仙姑的神像。相传很久以
前,有何姓、程姓、许姓三位村姑在兵荒马乱,民不潦生的年代,为了度过饥荒,结伴来到这座小山挖野菜充
饥度日,不料从此就再也没有下山。后来村里人在山顶上一个洞口发现了三个装满野菜的竹篮,正当人们诧
异的时候,竹篮也突然不见了,而漫山遍野竟一下子长满了可供食用的野菜,使附近的村民平安地度过了荒
年。人们感到是三位村姑得道成佛,而造福乡民。于是在山顶寻得竹篮的那个山洞供奉了三尊神位,果然有
求必应,消灾避祸,福济众生。自此,香火日盛,善男信女趋之若鹬。仙姑山,仙姑洞也由此得名,那一块两簸
箕大的山地上长着非同异常的韭菜,那是仙姑亲手所植,它不拘贫脊,天生天养竟能常年叶子不枯顶,翠绿娇
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44:55 | 只看该作者
龙湫夜雨

在武穴市梅川镇和余川镇交界处、柳界公路南侧,有座石门山,山顶名曰“明水峰”,峰回路转,茂林密竹,涧谷深潭,别有洞天。这就是曾被黄冈地区称为“天下第一景”,被广济县称为“十景”之一的“龙湫夜雨”。

  千百年来,龙湫夜雨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据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广济名儒杨大鳌撰写《费龙君传》所介绍,费郎君者,字保、名辉,广济人也,其老家就在石门山。郎君一生下来就很聪慧,从小就不食母乳,专靠吸吮明水峰山涧的泉水为生,4岁开始从师读书,博闻强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一天能背诵几千字的诗文。他很小时,每逢夏天,常与村里一群小儿在涧谷深潭洗澡,时而嬉水,泉水只环绕郎君上下流动,而其他小儿不能得到泉水,回去后还要生大病。这件事被彼此相传,被郎君的老师得知,于是,深夜潜入郎君的房中,暗中窥视,发现其床下盘踞着一条黄龙。郎君7岁时,就飞升上天,还留下了一尺多深(30多厘米)的“马蹄痕迹”,至今尚存。古书记载,“马八尺以上的为龙,七尺以上的为骊,六尺以上的为马”,这大的“蹄痕”,当属“龙趾”。后人有诗赞曰:“石上至今余马迹,当时携履到西天。”费龙君上天后,仍然不忘保佑这块圣土风调雨顺,百姓平安。为此,每年农历六月初二日龙君生辰,许多信士弟子前去祭祀,香火不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在“明水峰”建有一座龙湫寺,又名费圣龙君庙,民间流传为“龙湫夜雨”,聚仙龙于一庭。据传,在建庙时,费圣龙君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曾巧施神力,在明水峰间,巨石丛立,寸草不生之地,特地点化了“三窟”:其一称为“楠木井”,又名螺丝壳,可通江湖,建庙所需木料,由长江漂送井底,再从井口提升上去;另二窟称“油罐”和“盐罐”,以供建庙民工随意取用。“三窟”至今尚存,广济再大旱灾,泉水不枯,饮之清洌甘美,沁人肺腑。庙址独具匠心,四周群山环抱,一股挂泉直泄龙湫,潭水翻腾,似蛟龙戏水,故称“化龙池”。潭中溢水,永无休止地顺着岩隙穿庙而过;绕庙迤里曲折,滚滚奔向庙前二桥,流水从桥孔击石而下,似喷雪溅珠,如万斛白云从地上堆涌,而涌出的水花片片;可用手掬取之。庙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特别是中殿供奉的龙君飞升时的童真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神龛座下锁住了一条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的恶龙,侧耳俯听,地下水声滔滔不绝,惊心动魄。神龛上方悬挂着“童真上圣”巨幅匾额,两侧楹联云:千古树奇勋,封山封侯还封圣;一身全大节,报亲报君复报师。

  据历史记载,龙湫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年间,远近闻名,香火旺盛;元代修复,颇具规模;明代鼎盛,不仅百姓,就连王公贵族,顶礼膜拜,大放异彩;清末、民初,惨遭兵燹损坏严重;建国后,“文革”期间面目全非,几乎坦荡无存。1991年,祖籍湖北枝江市妙医大师来武穴后,经过十年艰辛创业,按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仅重现昔日英姿,而且更添今天的光彩。最近武穴籍的台湾同胞伍文峰先生,回乡观光,游龙湫寺后,题诗赞曰:

  几番夜雨注龙湫,海客归来续旧游;

  空谷涌青连梦泽,虹桥凝白艏仙舟;

  龙宫烟静横岗锁,深涧藤幽绕殿流;

  胜景萦怀倚杖立,泉甘何日济乡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1:45:36 | 只看该作者
山水画廊——梅川水库  
    梅川水库于1957年10月动工兴建,是武穴市建设最早的一座中型水库,承雨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
3814.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715.7万立方米,主坝为粘土心墙坝,高度22.5米,坝面宽6米,顶长910米,正常
灌溉面积8万亩,是以灌溉为主,防洪、养殖、发电、城镇供水综合运用,效益较好的水库。

    梅川水库建成后,工程和灌溉管理工作,  

1973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他们把水库
管到了家啦》的文章,介绍梅川水库管理工作先
进经验,曾先后多次被水利部和省、地评为经营
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1974年武汉水院许志芳教授编写《梅川水库
灌区的管理》,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
后来传到美国,并由美国詹姆斯教授翻译成英文,改名为《人民中国管水组织》一书,在美国广为发行。至
1983年春,詹姆斯由许志芳等人陪同,考察了梅川水库,并带来了翻译本,现存梅川水库。  
    1978年5月2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考察团一行18人,到梅川水库考察,由12个国家人员组成,团长是
印度的比莱。1982年5月8日,美国农业考察组一行3人,到梅川水库考察梅川水库全貌还被新闻电影制片厂
拍摄成新闻专题片,在全国各地放映。  
    梅川水库两边青山横绕,山上树木苍青翠绿,绿草茵茵。有千年古槐、古松、古柏,有奇树奇花200多种
,还有各种飞禽走兽100多种类.湖中有一小岛,长年绿树掩荫,鸟语花香,人称'鸟的天堂"、'游客的乐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2:13:21 | 只看该作者
沧浪书院

——沧浪书院坐落在古代匡山的太平山中。唐朝诗人李白在赞扬鲍照的诗歌中写道:匡山读书处,敏捷诗千首。可见匡山的读书人文思泉涌。沧浪书院诗歌的风格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婉约湖光有如漫天翡翠。幽幽彭河水,潺潺有如满耳欢歌。那错落有致、洒脱典雅的幢幢别墅,浮沉在波峰浪谷中,那深红色的、青绿的屋顶,像朵朵鲜艳的山花,散落在青苍的山谷里,静谧和空灵,冷色和暖色,竟是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

——匡山沧浪书院旅游观光别墅群的建筑风格,产生出特有的风韵。每一座别墅,都是单体建筑,建筑的格局、式样、风格,注入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别墅主人清华大学研究生、访问学者彭达在建筑中表现了对故乡的本土文化的尊重,别墅展示了主人的审美趣味和对自然的热爱。别墅单体追求阴凉地势,使得别墅处于自然的随意状态,但正是这种随意状态,却造成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生长的群体环境关系,产生了浑然一体而又生气勃勃的景致。

——匡山沧浪书院旅游观光别墅群,虽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较低,在四十亩的小岛上只规划建筑了九栋别墅。体态轻盈,层面不高,多为两至三层。别墅建造时尽量保护原有的湖心岛的地貌,别墅建成后又在周围广植乡土观赏树木,别墅从而掩隐在绿阴从中,使人赏心悦目。

——别墅建筑单体,简洁而自由,紧凑而不规则,一幢别墅就呈一种几何形体,形体的变化与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与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应。一幢别墅一种式样,几乎难以寻觅到两幢面目相同的别墅,永远予人以新鲜的感受。

——匡山沧浪书院的别墅,常设置庭院,庭院经过精心的绿化和美化,营造出深邃 、宁谧的氛围。别墅室外常营建券廊,即券廊为引导至主入口。先入庭院,再入券廊,再入房庭,意趣油生。别墅墙体,大都由未打磨的不规则的粗石块砌筑,呈现出厚重朴实、质感强烈、色调沉着的美感。与别墅墙体那深褐色、灰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墅屋顶的色彩,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或褐红,或青绿,或深蓝,形成特有而又动人的景色。屋顶的形式,以沧浪型多坡顶较为普遍,亦有一些采用“孟莎式”屋顶。屋顶的屋脊线变化丰富,屋顶“老虎窗”的设置,形态各异,趣味多变。

——匡山沧浪书院别墅群的出现,是西方近代建筑科学与艺术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又是在匡山沧浪书院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所出现的产物,是建筑艺术与幽美环境的完美结合,并形象地融入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成为可居、可游、可赏的统一,创造出特有的风景景观群落。

——匡山沧浪书院,在近现代史上培养了政治名人,扮演各种历史角色,演绎出一串串趣闻故事,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匡山沧浪书院旅游观光别墅群,闪耀着建筑艺术的光彩,蕴藏着历史的价值。

——沧浪书院的乾隆十六兴建的老建筑于1997年开始恢复。清华大学研究生彭达重修的匡山沧浪书院别墅群(大成堂、居正堂、广济堂、永宁堂、鹏达花园教室、翠明轩、可斋、嘉年斋、学士阁、硅家园、炼硅坊)被列为湖北省黄冈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浪书院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湖北日报专版中作了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2:13:58 | 只看该作者
郑 公 塔

    郑公塔原名椿山塔,位于郑公塔东约300米的太白湖滨。石基砖身,高19.74米,七层八角密檐式,用10余
种型号的砖和9种型号的瓦筑成。底层周长18.5米,墙厚1.05米,高3米,对角内空3.8米,成锥体形。内有三
层木楼至顶,每层安有神像供祀,外墙正壁嵌有古朴花纹图案,各层由不同式样的琉璃青瓦铺盖,顶部为葫芦
形三级铜铸塔顶,并由八条铜链系至八角,每角产吊铃。塔身青灰,约20度倾斜。因此有鄂东'比萨斜塔”之
称。此塔始建于唐代初期,明成化三年(1467年  

)10月重修,迄今塔形完整,图案犹新,铜铸塔顶
尚存。相传为当地一郑姓人氏所建,故名郑公塔
,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公塔山峦拥后,湖水
绕前,湖光山色,景趣盎然。《广济县志》有诗咏  
此塔:'一塔犹今古,孤危耐雨风;湖山环锁外
,烟月影笼中;阅历经唐晋,周围半桧松。”
    如今,此塔连着'禅居寺”,伴着'功德桥
”,形成了'脚踏新月”、'塔顶银盘”、'寺塔映
霞”、'斜塔吊月”、'顶溢蕉香”等多种景观
,令无数文人墨客、善男信女慕名而至。  
    传说



    郑公塔和胡椒树  
   武穴市有一座七层石塔——郑公塔。塔顶上长着一棵四季葱绿的胡椒树。塔前有一条河,金沙银水。
塔的四周,青松绿柳,风景迷人。  
    传说这座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有个大财主想造庙建塔,以保郑公塔这一块风水洪运不衰,财气
不退。
   建塔要用童子伢儿奠基。这大财主选了一个九岁的小姑娘,把她活埋在塔基之下。说也奇怪,那天晚上
,三更时分,建塔的匠人、民工听到这小姑娘的哭声。于是,这消息马上就传开了。  
    打从那天起,天天晚上可以听到小姑娘悲惨的哭声,直到第二年立春那天,塔顶上长出了一棵胡椒树来
,才没听到哭声。那胡椒树见风就长,没多久就长大了。每到深夜,你若走到塔前,就可以闻到那散发出来
的香气。  
    大财主听到,跑来看树。他走到塔前,刚闻到那香气就昏倒了,险些跌死。大财主醒来,气得要命,叫狗
腿子放大火烧树,那树却越烧越发,青枝绿叶烧不死,郑公塔上的那棵四季飘香的胡椒树至今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2:15:52 | 只看该作者
家脑古墓群王家脑古墓群位于石佛寺蔡启常村,面积25000平方米,汉代古墓遗址,系砖室墓,有单室和带耳室的卷顶结构墓,砖有几何花纹图案,遗物有陶罐、五铢钱、铜剑、铜镜。
春秋中晚期战国甬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 20:08 , Processed in 0.0564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