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61|回复: 2

[红色文化] 武汉卫国之战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09: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武汉卫国之战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上)
      武汉卫国之战是八年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一定要将武汉卫国之战的历史意义,与世界上发生于同一时期的,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典战例作同类比较的话,可以说,战争进行的形式虽无一雷同,却毫不逊色。
      能够与武汉卫国之战相比的,莫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武汉卫国之战结束一年之际,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1年夏季,法西斯德国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武汉卫国之战开战后的两年,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 ,希特勒统率德国、芬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190个师的兵力分成北、中 、南三个集团军群 ,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战争前夕,苏联政府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有所警惕,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的苏军有171个师,268万人。但是对德军进攻的时间、规模和重点估计不准,临战前夕准备不够,因此战争初期,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被其占领。9月8日开始从陆上封锁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9月30日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11月27日德军突击部队离莫斯科只有24千米。1941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经过四个多月的鏊战,到1942年4月下旬,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击溃德军约50个师兵力,伤亡人数83万多,夺回了60多个城市,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和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始于1942年7月17日,以德军进抵顿河河曲为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战役中,德、意、罗、匈等国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损失大约 150 万人和大批武器装备。双方伤亡超过200万人。该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 ;轴心国一方则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
      武汉卫国之战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攻占安庆开始,至10月25日武汉弃守为止,共历时四个半月。战场面积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63万平方千米,延及江苏、浙江,湖南三省41万平方千米,兵燹灾害104万平方千米。投入作战兵力日军方面共14个陆军师团,3个独立旅团,1个机械化兵团,3个航空兵团,加上海军舰艇140余艘,外加1支伪军部队等共约40万人,占在中国日军兵力30个师团兵力的一半。中国方面相对列阵,动员部署了近117个编制师共约兵力110万人。
      双方伤亡人数的日军方面;最早有统计数字来源于《武汉日报》1938年10月9日所载陈诚《以全力保卫大武汉》一文中:“就最近四个月来,长江北岸黄梅、宿松、广济、富池、金山、叶家寨、商城、沙窝、潢川、光山、罗山各战场,以及江南九江、湖口、香山、瑞昌西南与东南、沙河、东西孤岭、南浔路各战场调查敌军阵亡人数,为9.6万人,伤病人数约为25万人,总计伤病死亡当在35万左右。陈氏身为当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武汉卫戌区总司令,并交待数字来自各战场调查数字的汇总,当接近真实。参照中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柳风著《血祭太阳旗》和本木东田博编《日本军队史——满洲事变、中国事变编》统计数字,其中1938年度日军伤亡共计4 9万人,其中含死亡2 5万。另按日本厚生省援护局1964年3月发表的统计资料,二战中日军阵亡总人数为164.72万人,其中阵亡于中国关内的人数为45.6万人,中国关内阵亡人数比例占27.68%。以上数字只会少,不会虚多。考虑到武汉卫国之战是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也是1938年度的重大战役,笔者将日军在各次战斗损员人数详加辨折,得出结果与陈诚《以全力保卫大武汉》数字亦大致相若,所以本文采信陈诚氏所供日军阵亡人数数字。当否请阅者辨析指正。
      双方伤亡人数的中国方面:按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发布的国民革命军抗战期间的伤亡数字:1938年6月至11月共计阵亡、负伤、失踪225.1万人。原文无分列数据。按八年间伤亡总人数中阵亡人数比例41.18% ,负伤比例54.78%推算,大致可知,武汉卫国之战期间全国各地国军阵亡人数约为93万,负伤人数约123万,失踪9.1万人。这个数字,与一般文献所记武汉卫国之战期间国军阵亡人数要大一倍。至于平民死亡人数,毛估包括黄河放水受害平民98万在内,当在200万之数上   因此,武汉卫国之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包括黄河花园掘口水淹和进占武汉后日军对周围各城乡被其屠杀中国平民在内,兵燹之灾造成双方伤亡人员超过300万人,其惨重程度和对平民牺牲的漠视,都可以列为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卫国之战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下)
       武汉卫国之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战役,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固有可以类比之处,也大有不同之处,而且,不同之处比相似之点的更多,且其可供供鉴定的历史意义更大。概而言之:
       一、国力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阵双方德国与苏联势均力敌,武汉战役交战双方国力相差悬殊,无从对等:中国方面国大而孱弱,日本国方面国小而强悍。
      众所周知,德国开战前的年钢产量达2300万吨,可年产飞机9千架,造船130万吨。苏联方面,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年钢产量1800万吨,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二战初期,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6月24日成立的疏散委员会从6月29日就安排了11个航空厂搬迁的计划,到1941年下半年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整个东迁过程中,铁路共运输工业设备150万个车皮,运送职工1000多万人,其中西伯利亚大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国经过明治维新后,经过整70年“富国强兵”扩张型建设,到1938年前,工业产值达60亿美元,年产粗钢可达700万吨,服役的飞机有2100多架,政府财政收入15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受列强欺侮己届百年,到1938年时,工业产值仅13亿美元,年产粗钢不到5万吨位,仅有从国外购回的飞机300来架,政府财政年收入5亿美元,只有日本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幸而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加起来的总产值计有68亿美元,比工业化后日本的总产值年100亿美元所差不多。
      二、人心  谚语说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话昭示着集体的能量,团结的威力。说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折不断的道理。但必须申明的观点是,这句话可褒可贬,只带中性色彩。就斯大林格勒对阵双方,无论德军苏军,其时双方成千万士兵的意志都凝聚于各自统帅的身上,一开始就摆成两虎相争的战局。这两位统帅,希特勒的才能不必说。另一位斯大林,虽然近十多年对其评价贬多于褒,但他的“不朽”成就,仍可与沙皇彼得和列宁相提并论。
      就武汉卫国战役前的双方而言,日本军人从小就灌输了侵略中国的欲望,受武士道精神熏淘,来中国就己成了一群邪念附身的恶魔。而中国此时,却仍是一只尚未真正醒觉的狮子。
      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希特勒以其独到的演说才能,合纳粹与独裁于一体,执行极端民族主义政策,先是受到了低下层民众的支持,继而才走向战争疯狂。而此时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为了提防德国入侵,一方面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方面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的同时,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作出了人力物力和精神动员的充份准备。在1941年9月26日南方方面军44个严重减员师共70万人遭到基辅围歼惨败的困难态势下,看成是德军闪击战神话的大挫败,并且在11月7日德军逼近莫斯科时,照常在红场举行阅兵式,命部队受阅后直接开赴前线。此举既极大的鼓舞了苏军的士气,也表示斯大林有统帅全苏联民众战胜法西斯德国的绝对信心。笔者青年时听熟的歌词中,“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如何如何,就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每一位苏联士兵都感到自豪的誓言。后来苏联专家为笔者上课时,也每每自发地举起枪来喊着这句口号,给学员表演冲锋举剌的示范动作。他们为祖国为斯大林战斗己成思维定式,虽事隔多年仍旧如此。为中国学员讲课时的“表演”,看来就决非偶然心血来潮之举。
      日本处在多地震带的岛国,资源严重匮乏,飓风时来,危机感频仍,是日本民族带有扩张意识的内因。中国方面地大物博而近百年来国弱民穷,则是导致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扩张意向得以极度膨胀的主因。所以日本明治维新伊始,其军国主义集团老早就推崇天皇中央集权制度和在全国推行“武士道”的军事教育体制,从人力、财力、军力上作好了实践其侵略野心的准备。近年日本人士认为:“入侵中国”只是少数日本某些少壮派军人的主张,岂止是敷衍塞责的话。1938年10月28日上午11时,日本天皇裕仁在宫内召见了参谋总长载仁亲王,海军军令部次长古贺峰一,对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有如下《敕语》:“我陆、海军诸部队之紧密适切协力,克服长途之几多困难,终于击摧众敌达成攻占武汉之目的,朕对此深感欣慰。望将此旨传告众将士。”难道也是少数青年军人强奸天皇御意!又昭和十三年(1938年)11月3日《帝国政府声明》说“今凭陛下之御稜威,帝国陆海军已攻略广东、武汉三镇,戡定中国之要域,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然该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直至将其歼灭,帝国决不收兵。帝国所冀求者,在于建设和确保东亚永远安定之新秩序,此次征战之最终目的亦在于此”。这煌煌可照日月的“帝国政府”《声明》,难道也能说只是少数军人之所为。日军入侵中国后,在大多数场合中,日本兵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的表现,就是军国主义集体精神己锻炼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体现。
      在中国方面,领导全国抗日的领袖蒋介石,他“委员长”的席位是这时经过优选法“拔得头筹”而出的。西安事变之所以没有将蒋介石杀掉,就是因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重任,仍非此公莫属。然而,拥蒋抗日的各路“诸侯军”目标虽然一致,但心力并不齐整,大算盘里各还有小算盘。包括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内,正面的想法自然是:只有在加强了自身军队建设后才能有效地消灭日本侵略者。如果将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就成了:在坚决消灭日本侵略军的同时,必需拓展自己军队的地盘和实力,才能立稳足跟。
      就国民党统治区而言,经过北代战争和中原大战之后,新旧军阀割据称雄的旧局面己经改观,但各省出兵抗战的部队,地方色彩仍旧浓厚,于是在狭义的“国军”称号之内,才又有前面所述的粤军、桂军、黔军、湘军、淮军、鲁军、西北军、东北军等等名目的区分,实际上是仍带着地方势力深深烙印的缘故。读曹 操《蒿 里 行》有云: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若古为今用,也是“国军”当前各地方部队之间关系的写照。前文己叙,桂军名将白宗禧于众人要求严惩失职桂军将领时,曾力排众议道:“你们知道,那个统帅部名为国统,实是蒋统。而我桂军,是国军而非蒋军。你们或私下啧有烦言,难道希望讨来蒋令而折我桂将?不祥!不祥!”点出了白宗禧直情径行的根本原因。白宗禧这一番精辟的分析,竟救了那位失职的桂将,后来据说还走红运,当上了西北行辕的副长官呢。以上就是武汉卫国之战期间中国军队目标一致,心力不齐的成因和实际。形象的说法:中国此时仍是散沙一盘。
      三、军力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即战争力量,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此处只将其武器方面的作战力作一对比。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方面投入的坦克4300辆,火炮4.72万门,作战飞机4980架,作战舰艇192艘。苏联一方则坦克1475辆,火炮3.75万门,作战飞机1540架,作战舰艇396艘。双方轻武器基本都满足应用。开战初期,苏联武器方面数量上稍居劣势,但技术质量上苏军比德军高出甚至多。尤其是德军方面,一开始就有仆从国被胁从参战,所以综合言之,武器上双方还是属于对等列阵。
而此时光从武器上说中国根本无法与日本对比。须知当时日本虽然与列强中的德国、苏联、美国还不在一个等级线上,但单纯与中国比,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了。其时日本年生产量:坦克330辆,大口径火炮744 门,飞机1580 架,军舰5.3 万吨。
      于中国而言,前三项均无生产能力,军舰则虽有生产小型的能力。
      在轻兵器方面,日本国生产的步枪口径6.5毫米,比标准通用口径7.62毫米小得多。由于资源不足,甚至不向部队供应冲锋枪。因为冲锋枪子弹消耗量大,日本供应不起。仅此,比起苏、德,就大为逊色了。但用以与当时的中国比,则仍在高得多的级次上。
      中国军队开战初时可以说,尚处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阶段。所以中国军队中的游击队员们上阵杀敌时连大刀、梭标、土枪、猎铳都属得心应手的好武器。武汉卫国之战期间,川军是身穿鹑衣、脚着草履,所用手榴弹竟大部份用的是生铁壳子里装填炸药方法制成,甚至用上了发射药与炸药混装而成的麻尾手榴弹。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军队与现代化程度那么高的日本侵略者对阵的艰苦卓绝程度。在武汉卫国之战中,中国军队虽然由于不敌而主动放弃武汉一城,却实现了统帅部预定的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中国军队此际并未与日军攻略武汉战役中一决雌雄,却将进入武汉的日军处于四面包围中,从武汉战役之后就陷入中国军队“持久抗战”的泥淖里不能自拔,连维持一个月以上的战役也无法再现,直至战败投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09: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接《武汉弃守”论比“敦刻尔克大撤退”议》,请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9-20 16:21 , Processed in 0.0520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