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0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理文化] 它山之石——越剧文献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3 18: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越剧文献考

沙文婷、董继红

浙江的戏剧艺术渊远流长,底蕴丰厚。浙江既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又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故乡。越剧文献资料和越剧艺术同步发展,越剧出版物承载着越剧发展的历史。越剧从“落地唱书”发展过来,源于民间流传的说唱形式,以口口相传。在越剧的起源时期,用佛曲、道卷、道情、莲花落等俗曲小调,沿门卖唱。当时没有专门介绍越剧的文献。到了男小歌班时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在嵊县得到了很快发展。演出范围也从农村草台、庙会扩大到杭州、上海等城市。

越剧的出版物也与越剧的发展史一样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特点,越剧的文献大致有报纸、期刊、图书和声像等几种形式。

报纸是首先出现介绍越剧的文献。1917年5月13日,上海《申报》刊登男班首演广告。这是报刊上第一次出现越剧演出宣传。与此后出现的还有1918年4月在《新闻报》广告上标出“特请浙绍著名的笃班”一语,这是越剧以“的笃班”的名称,首次出现在上海报纸广告上。1924年,于义风在上海首先创办独立性研究越剧的报纸《戏剧日报》,1935年7月3日,筱丹桂为首“高升舞台”在宁波大光明戏院演出,《宁波商报》首次使用“越剧”这个名称,这是女子文戏更名越剧过程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男子绍兴文戏时期的结束。现存最早的专门介绍越剧的报纸是浙江图书馆收藏的《越剧日报》,它由于义风担任社长,由茹伯勋主编,1940年9月15日创刊至1942年11月2日结束,共出300期,每日4版、每版16K,报社址在上海汉口路兆福里5号,该报每日谈栏目专门发表越剧专业论文如:华梅的《改良越剧之我见》,其他大致有越剧红伶、艺人群像、剧情介绍、跟名角学唱戏、票友联益、戏院介绍、刊登上海演出的剧目广告等栏目。上海图书馆收藏的1946年~1947年2月在上海出版的由屈春水主编的《越剧报》也是早期专门介绍越剧的报纸。其它专门介绍越剧的报纸还有《上海越剧报》《戏报》等。另外还有大量的综合性的越剧报纸为越剧发展作了推广和宣传。199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社在头版发表了《浙江小百花十年飘香》的文章,记载着越剧艺术一段辉煌的历史。当代其他地方综合性的报纸还有《新民晚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宁波日报》等等。

期刊也是介绍和宣传越剧的重要文献。1938年,《戏世界》、《戏剧世界》上海出版等戏曲类期刊已经开始介绍和宣传推广越剧。1939年7月1日,由樊迪民主编的《越讴》创刊,该刊为月刊,32K,每期32页,共发行4期,是第一种专门介绍和宣传越剧的刊物,也是当时唯一研究越剧的刊物,主要刊登名伶照片、伶人小记、剧场动态、各班掌故、名剧角本、剧评,内容短小精悍,并附录图照。1941年1月由上海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越剧世界》是浙江图书馆收藏的最早介绍越剧的杂志,该刊于1941年8月17日创刊,8版16K,每周五由越剧世界社出版,社址在上海山东路永乐里内206号,主要栏目有本报专访、越剧******、越剧动态、每周越讯、玉英信箱、通知消息、越伶的家等栏目。该刊创刊伊始,读者热忱拥护,销数超过了预定的目标。1946年由越联出版公司出版《越剧画报》则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另外越剧专刊还有《越剧月刊》、《越剧专刊》、《姚水娟专刊》、《筱丹桂特刊》。建国后介绍的越剧期刊多是戏曲类综合性期刊,其中浙江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戏文》则把越剧作为重要戏剧种类来介绍。其它介绍过越剧的主要戏曲类期刊还有《剧本》、《中国戏曲》、《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期刊。

图书文献是越剧的重要文献。图书文献大致可分为史志文集类、剧本戏考类、传记、越剧音乐、越剧画刊、越剧知识介绍、舞台美术等。

越剧史志类的图书文献是对越剧发展历程的回顾,越剧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优秀演员的出现,更是依靠一大批权威剧作家、导演、作曲家和舞台美术家与优秀演员的紧密合作,才使越剧在短暂的时间得到了繁荣发展。史志类文献主要有钱法成主编的《中国越剧》,卢时俊、高义龙主编《上海越剧志》,应志良主编的《中国越剧发展史》,由嵊县文化局越剧发展史编写组编的《早期越剧发展史》,高义龙主编的《越剧史话》,政协嵊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越剧溯源》,傅骏主编《漫步越剧大观园》,以及《越剧博览》、《越剧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纪念册》等。

剧本戏考类与越剧的繁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最早的越剧剧本是以手抄戏本形式存在的。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的由上海戏剧研究社林芳锦编著的1927年的《戏海——秘本越剧部》是早期的越剧剧本。1941年上海新安书局由姚绥君主编整理了大量的越剧剧本系列丛书,如《沉香扇》、《临江驿》、《桂花亭》、《方玉娘》、《双珠凤》、《合同记》、《绣鸳鸯》、《秦雪梅》、《图蛟龙扇》、《碧玉簪》等。1947年4月由正风出版社出版、越剧研究所编辑的越剧戏考大全。四十代还有上海益民书局出版的越剧剧本系列丛书如:《文武香球》、《西施浣纱》、《三官堂》、《三笑姻缘》、《三看御妹》、《王千金》、《玉如意》等剧本。建国以后在1959年至1962年代初上海市曾经成立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对传统剧目进行汇编,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分成17个系统专集出版。对这之前的越剧传统剧目加以总结。建国后新编剧目有,庄志的《拜月亭》、徐进的《红楼梦》、孙旭的《信陵公子》、巍峨、双戈的《胭脂》、顾鲁竹的《柳毅传书》、胡小孩的《斗诗亭》、《花烛泪》、顾锡东的《复婚记》、《五女拜寿》。由演员口述的剧本如姚水娟的《泪洒相思地》、袁雪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徐玉兰的《十一郎》、邢竹琴的《凉亭会》《三摆渡》、陈少春的《打柴得宝》等都由出版社出版。建国以后,由于提倡男女合演,大量现代越剧出现,如1951年火星出版社出版的由庄志编剧的《天黑到黎明》,1953年华东人民出版社的由傅骏编剧为配合新的婚姻法的《婚姻大事》,顾锡东编写的剧目《山花烂漫》、《五姑娘》、《劝亲家》、《沈梦珍》《银凤花开》等,均由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曾昭弘的《金沙江畔》、《强者之歌》、方海如的《光荣的减产主任》。还有集体创作的剧目如:浙江半篮花生组创作的《半篮花生》、上海越剧院的《追鱼》、振奋越剧团的《碧玉簪》、无锡越剧团的《金环记》、西安越剧团的《跃进中的曙光》。还有一些其它形式改编整理的剧目如:庄志改编的《北地王》、洪隆改编的《桃花扇》、梁中秋改编的《李亚仙传》、花碧莲改编的《送花楼会》、邵慕水改编的《窦娥冤》等。

越剧剧目戏考的出版发行,为越剧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越剧剧目的剧本共发行七百种左右。八十年代后,专门出版越剧剧目的戏考已大量地减少。

人物传记是以专门记录越剧艺术家艺术经历的出版物。1939年2月19日,《姚水娟专集》出版,这是第一个为越剧演员出版的专著。此后著名艺术家个人专集先后出版。如浙江《文化娱乐》编辑部编撰的《越剧艺术家回忆录》、赵征的《越剧小百花掇英》、李惠康编著的《尹桂芳和尹派艺术世界》、高义龙编的《袁雪芬》、吴兆芬等整理的《范瑞娟表演艺术》、傅全香的自撰《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艺术生涯》、赵孝思的《徐玉兰传》、纪乃咸编著的《海外游子——陆锦花》、谢子华编著的《越剧名优——商芳臣》,傅骏编著的《戚雅仙表演艺术》、陈云发的《越剧之星——钱惠丽》、薛家柱编著的《筱丹桂魂系上海滩》等。

新中国成立后,给越剧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不仅表现在舞台上,在理论研究上也呈现出一片繁荣和景象。这一时期出版了较有影响的有关越剧表演、音乐舞美、研究和评论等专著有,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编辑《越剧艺术资料》共六辑。浙江越剧团音乐研究组编辑了《中国越剧音乐研究》、《越剧曲调介绍》、《越剧曲调新编》等一系列著作。上海越剧团编辑整理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吕瑞英、戚雅仙等著名艺术家的系列唱腔专集。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编写的《越剧常用曲调》,周大风编著的《越剧唱法研究》、《越剧流派唱腔》、《越剧新基调试作》《越剧音乐概论》等。陈捷的《越剧曲调》、汛涛的《越剧曲调研究》,孔庆宗编著的《越剧曲谱》、《越剧二胡入门》,姚水娟编著的《越剧演员谈表演》、何占永的《越剧主胡和越剧伴奏》、朱秋枫的《怎样编写越剧唱词》、周来达的《中国越剧音乐研究》、连波编的《越剧音乐研究》、金钦夫的《中国越剧唱腔章法》、苏石风的《越剧舞台美术》等。

声像制品是越剧艺术传播的最重要的载体。从三十年代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王杏花的《玉蜻蜓·游庵哭图》和袁雪芬、钱妙花唱的《方玉娘哭塔》开始,之后越剧文献的各种有声载体和声像载体大量出现,经历了唱片、盒式录音带、盒式录像带并向CD、VCD、DVD发展,中国唱片公司、上海音像出版公司、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浙江音像出版社、北京音像公司、武汉音像出版公司、扬子音像出版社等唱片公司、音像社出版了一系列名剧、名角、名段作品。

越剧在经历近百年的从落地唱书到繁荣昌盛的发展过程,赢得了全国大剧种的荣誉,其中,越剧文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要推动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我们理应进一步重视对越剧文献的研究。

《戏文》2004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8:08:22 | 只看该作者
为《越剧文献考》补台

张 垣

2004年第四期《戏文》于“戏史钩沉”栏目内,推出了由沙文婷与董继红合作撰写的《越剧文献考》,从报纸、期刊、图书和声像四种形式,以详实的资料,配上相关的照片,论述了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文献,对于我这样的生于闭塞乡村的越迷来讲,无疑是为咱洞开一扇窗,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不少闻所未闻的宝贵的越剧资料,值得称颂。

然而正如成语所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越剧文献考》两作者虽然在“考”字上下了功夫,但难免有挂一漏万观象,笔者虽愚,却斗胆补考,把戏海中沉没的珠宝,一一钩进《戏文》来,抛砖引玉,求教于越坛方家。

先讲报纸方面的文献,除作者已作的介绍外,还有上海的《舞台与观众》报,首都的《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中国演员报》等。而天南地北的越迷推出的越剧报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民间的越剧报,一般是当地票友组织越剧联谊会会报,如《越谊通讯》是上海市越剧联谊会的喉舌;《越友》是福建省越剧之友联谊会的园地,《越剧之友》是陕西省西安市越剧联谊会会报,《越谊之窗》是天津市越剧联谊会的窗户;民间越剧报,也有的是越剧团的内部报纸,如赫赫有名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团报,由原全国剧协主席曹禺题的《绍兴小百花》的报头一季一期,胶印套红,很正规的。创办民间越剧报的掌门人,清一色地是铁杆越迷。江苏南京的黄志勤迷赵志刚的唱腔,所创办的《赵迷沙龙》报,是他的赵志刚越剧之友联谊会会报,先是手抄,后改用电脑排版;上海的几个茅茅迷以手抄报的形式创办的《水中的芦苇》,不定期出版,深受茅迷钟爱,小报还上了电视;江苏常州的越痴沈越20年如一日,创办《江南越剧报》,得到行家的肯定;而宁波孙世基主编的《宁波越剧报》,宁波大学退休教师王蓓莉掌门的越剧报以彩版亮相,覆盖南疆北国,取名《南北越剧报》,很受越迷欢迎。我于20年前效女娲采贝补天精神,在中学校园打起了补天戏曲社的旗号,同时编印《补天戏苑》报,从油印到电脑排版,到变报社胶印,唱了三部曲,始终将越剧作为重头戏宣传,越剧王子赵志刚亲任名誉社长,五次为小报题词肯定。别看这些报纸不上规格不定期,但为宣传振兴越剧做实事,更为越剧争取青少年观众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期刊,《越剧文献考》介绍了解放前的越剧刊物,解放后则点了《戏文》、《剧本》、《中国戏曲》、《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其实远不止这些。例如《上海戏剧》杂志,曾经把越剧作为重头戏编排文章。而上海艺术研究所的《上海艺术家》,也不忘对越剧的报道,这两家刊物钟情越剧的程度虽没《戏文》强,但位置安排得重要,特色又鲜明,是不能等闲视之的。至于江苏的《剧影月报》,福建的《福建艺术》,因为有省越剧团在活动,因而也常可见到越剧方面的报道。

至于图书文献,很想补充一下剧本戏考类的出版情况,一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推出的越剧唱本,64开的袖珍本;同年该社还推出64开本的《越剧戏考》,搜集了《梁祝》、《祥林嫂》等40出越剧名剧的精典唱段,还附了相关的曲谱,很有实用价值;而上海文艺出版社于上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祥林嫂》、《红楼梦》的剧本,还附剧照,曲谱,剧作者和主创的创作体会,更有引人的魅力。近10年来,上海的越剧选不断问世,上海越剧院的女剧作家吴兆芬,推出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毋忘曲》,收录了由她编剧的《孟丽君》、《岭南风云录》、《紫玉钗》、《杏花春雨》、《毋忘曲》五个剧本;上海越剧院编剧薛允璜于1999年推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戏文集,收录了他创作并搬上舞台的《忠魂曲》、《王子复仇记》、《舞台姐妹》等十个越剧剧本,剧本都加了作者附记,言简意赅介绍创作背景及演出情况,很有趣味。最新的是原上海合作越剧团编剧傅骏,于2004年7月推出了由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越剧十种曲》,收录了他编创的《相思树》、《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等十个剧本,大都是戚雅仙、毕春芳演红的保留节目,很有个性特色,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的《越剧小戏考》,32开本,收录进68个越剧剧目的主要唱段,文后附上著名的越剧演员的小传,以一照一文的形式出现,介绍了45位越剧名伶的情况,很耐读。而浙江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落地唱书》,将越剧的笃班时期的传统说唱集于一书,对研究认识越剧的历史颇有教益。

关于越剧的人物传记,此文讲得较全面,但漏掉了李惠康编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一代风流尹桂芳》、李惠康与蓝凡合编的学林出版社于1990年推出的《张云霞表演艺术》,上海百家出版社于2001年9月出版的《齐天之红徐天红》,福建美术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纪念尹桂芳逝世一周年的《折桂越坛  流芳百世》。

关于越剧唱腔的出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越剧现代戏唱段选》,是现代戏领域内的一朵奇葩;南京出版社于1989出版的钱福生编的《越剧唱腔精选》,收录了所有流派的代表唱段曲谱;《上海戏剧》编辑部于上世纪80年代编印的《著名越剧演员流派唱腔精粹》一书,以一曲一赏析文的形式亮相,是引戏迷入门的向导,至于百家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赵志刚唱腔集》,更是集越剧王子的赵腔选段于一书,以图文曲共茂的形式亮相,深受读者钟爱。

越剧理论性的图书,还得讲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的由朱玉芬、史纪南主编的《漫话越剧》、从“越剧史话”、“越剧知识”、“越剧拾零”、“越剧演员谈唱腔”、“越剧舞台年轻人”、“怎样欣赏越剧”六大板块阐述,当时一次就印三万册,为把越剧推向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在戏曲跌入低谷,越剧现状并不乐观的年代,我这个铁杆越迷撰写的全国中学校园第一本中学生戏曲教育读本《戏苑女娲乐补天》于新世纪之初,也由河海大学生版社出版。

越剧的图书文献,没有提及越剧连环画实在是件憾事,记得2000年3月应越剧王子赵志刚之邀,赴沪于上海大剧院观摩赵志刚领衔的《红楼梦》,戏毕后参加座谈,当观众夸赞赵志刚演活了宝二爷,赵志刚还拿出一本1956年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越剧连环画《宝玉与黛玉》,是尹桂芳大师领衔的杰作,赵志刚风趣地说:“这是一位越迷得知我演尹师的《红楼梦》,特地呈上她珍藏数十载的连环画《宝玉与黛玉》,这本小人书对我塑造宝玉形象,特有借鉴作用,它也是我的良师!”其实,越剧连环画也是越剧文献的一个方面军,据说有上百种,我本人收藏到的就有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后来易名并搬上银幕为《花烛泪》的浙江越剧团的《龙凤怨》,中国戏剧出版社,温州市越剧团演出的徐派名剧《是我错》,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江苏无锡市越剧团演出的《玉姑峰》,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通越剧团的《龙凤花烛》,南京越剧团创编的现代越剧《报童之歌》,一本越剧连环画,就是一个袖珍越剧小舞台,多么希望有心的戏迷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越剧文献考》的内容。

最后还得谈一谈近几年来为著名越剧艺术家编辑出版的舞台生活画册,最早的是由傅骏主编上海美术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嗣后范瑞娟,徐玉兰的舞台生活画册也相继问世,那图文并茂的形式,既为艺术家的艺术生活作结,也为越剧画廊增色添彩。

一气呵成为《越剧文献考》补台,多么盼望同好们也来补漏,让《越剧文献考》更详实,更考究。

《戏文》2004年第6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8:10:45 | 只看该作者
越剧文献再“补台”

张 垣

自从《戏文》刊“补台”,
天南海北传书来,
纠偏补漏供资料,
今日老夫再补台。

2004年第四期《戏文》刊登了《越剧文献考》后,我对该文疏漏之处作了补充,第六期即以《为〈越剧文献考〉补台》为题,刊出了我的《补台》文,我深知自己孤陋寡闻,因此在此文结尾呼吁:“多么盼望同好也来补漏,让《越剧文献考》更详实,更考究。”毕竟越剧走向了全国,而作为“越迷的知音”,“越剧信息最多的刊物”的《戏文》,也在南疆北国有忠诚读者,因此很多同好托鸿雁传书于我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在受益非浅的同时,老夫乘兴再补台。

先说纠编。宁波老越迷孙世基来信说他主编的《宁波越剧报》,是宁波市工人文化宫越剧联谊会会刊,问世十多年,是定期出版的月报,先是8开2版的黑白报,现已改为8开2版的彩报,至2004年底,已出报139期,在全国的越迷中很有影响。

再说补漏。号称越剧文献资料收藏家,江苏省宜兴陶都的徐忠东,邮来了由他收藏的“越剧专著专刊”的目录,除了《戏文》2002年第2期刊出的小徐讲述的我与越剧藏书的故事《寻宝记》中评述的史志研究类、传记艺术类、影集画刊类、声腔曲谱类、戏考剧本类五大类外,特开出了“越剧连环画”的目录,是我之《补台》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中越剧发祥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有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祥林嫂》;浙江越剧团的《山花烂漫》,浙江越剧一团的《胭脂》、《天之骄女》,浙江越剧二团的《五姑娘》;上海静安越剧团的《血手印》、《百花公主》,上海卢湾越剧团的《玉鹅恋》;福建芳华越剧团的《珍珠塔》有两种版本,一是50年代60开的1版本,二是80年代64开的2版本;浙江温州越剧团的《拜月记》、《蛟龙扇》,浙江开化越剧团的《君子亭》,共15册,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的有越剧故乡浙江嵊县越剧团的《汉文皇后》、浙江嘉兴越剧团的《五女拜寿》;上海越剧院的《追鱼》;南京越剧团的《汉宫怨》;福建拓荣县越剧团的《血溅琵琶》,共5册。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有华东实验越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的有南京越剧团的《苏小妹》,广播出版社的有上海越剧院的《孔雀东南飞》,共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有南京越剧团的《莫愁女》、无锡越剧团的《孔雀东南飞》、《龙子与泉姑》,共3册。这26册越剧连环画,覆盖了江浙沪闽四省市的越剧团,称得上是26座越剧袖珍舞台,难道不值得“补台”吗?

有趣的是,南通越剧团的开山鼻祖60年代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筱白玉麟,原如皋越剧团团长裘艳芳,不约而同为我提供《张玉戏文集》的越剧资料,张玉,曾是南通越剧团的书记,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4年推出的《张玉戏文集》中,收集了由他创作的越剧剧本4个:一是由单仰萍、刘觉联袂的获第6届戏曲电视剧二等奖的越剧电视剧《沈寿》、1987年获长江中下游广播电台一等奖的越剧广播剧《六国封相》、及《双孽缘》、《冒辟疆与董小宛》。而在“群英篇”中亮相的《白玉生辉映越坛》,《越剧名旦沈月凤》、《吐血小生老骥伏枥》,则将来自越乡嵊县扎根江海大地的越剧名家筱白玉麟、沈月凤,裘艳芳的事迹披露。在“感赋篇”中推出的《越剧之乡散记》、《越剧之乡茶清香》等文,也是越味浓郁的香茗,窃以为也称得上是越剧文献资料,故也在这里补漏。

越剧文献资料,对记载越剧的百年沧桑,有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越剧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乃至走出国门,有着别的样式难替代的作用,因此,《戏文》应在越剧百岁华诞时,再请高手综合方方面面的来稿,再作一篇《越剧资料巡礼》的大文章,献给百年越剧,因此天南海北的越迷们共同出力,提供资料,众手拾柴火焰高嘛!

《戏文》2005年第3
为《越剧文献考》再补台

汤 敏

戏文2004年第四期和第六期上分别登载了沙文婷、董继红的《越剧文献考》张垣的《我为越剧文献考补台》两篇文章,前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后者涉猎面广、补台补得精彩。读罢文章不禁使我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由于从小酷爱越剧,在不知不觉中对越剧的出版物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集了不少珍贵的资料,从这中间让我得到了乐趣和愉悦,也尝到了苦涩的滋味。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这些珍贵的资料被当作封资修遭到了厄运,我伤心欲绝。大概是对越剧艺术爱得根深蒂固的原因吧,八十年代起我又开始了这方面的收集工作。今天我就来谈谈我所知道和我收集的一些资料,也算是为《越剧文献考》再补台吧!

沙、董两位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越剧的出版物与越剧的发展史一样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特点”。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越剧发展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以袁雪芬、尹桂芳等十二姐妹(十姐妹中少了一个筱丹桂、多了三位新姐妹陆锦花、戚雅仙、王文娟。)为代表的一代著名演员都活跃于舞台上,新剧目层出不穷地搬上舞台是那个年代越剧的特点,因此,五、六十年代越剧的出版物是以戏考剧本类为主的。

越剧小戏考解放后上海文艺出版社一共出版过三次:1959年1月和1982年11月的《越剧小戏考》2003年的《新编越剧小戏考》。59年的版本比82年版开本还要小,真正是名符其实的小戏考。因为这是解放近十年后第一次出版的越剧戏考,所以格外受到越迷的欢迎。这本书的编辑说明上介绍编选这本小戏考是为了适应读者收听广播的需要和参考。众所周知五十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越迷平时的娱乐也就是通过收听电台的广播,那时上海的电台里整天有越剧节目播出的,因此,这本小戏考的出版确实为越剧的普及和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全书收录了廿八个剧目的选段和选场。既有《梁祝》、《西厢记》、《红楼梦》、《屈原》等经典剧目的选段,又有《生活的道路》(徐玉兰演唱)、《好婆媳》(王文娟、周宝奎演唱)等现代戏的选段;既有上海本地剧团演出的剧目,又有来自越剧故乡浙江的剧目,如浙江省越剧二团王媛、何贤芬、江涛、曹蓉芳等男女合演的现代戏《风雪摆渡》、《金鹰》、《雨前曲》的选段,杭州越剧团王颐玲演唱的《沈清传》的选段。此外,傅全香、陆锦花演唱的《情探》、徐玉兰、王文娟演唱的《关汉卿》、袁雪芬、吕瑞英演唱的《壮丽的青春》(现代戏)、范瑞娟、傅全香演唱的《太湖风云》这四部戏刊登的则是选场,内容堪称丰富多彩。书中还附刊了十六帧珍贵的剧照,唯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尹桂芳、王文娟、毕春芳等几位名家的剧照没有收录在内,这一不足在以后出版的戏考中得到了改正。

在我收集的剧本类出版物中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编辑出版的一套《越剧丛刊》(共出2集,每集刊登四个剧本)最具有收藏价值。出版这套丛刊的宗旨在于全面地介绍建国后越剧发展的面貌,系统地介绍优秀的保留剧目。为了便于了解创作过程和保存演出资料,每个剧本都附有前记、选曲、舞台布景设计图和剧照演员表等,非常精美。第一集收录的是上海越剧院建国后精心打造的四部精品剧目《梁祝》、《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梁祝》是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编、演、音、美四项大奖的剧目,《西厢记》在1954年华东会演上获得编、导、演三项大奖,《春香传》更是华东会演上获得的奖项最多,计有编、导、演、音、美五项大奖的好成绩。《红楼梦》1962年拍摄成电影,蜚声中外,是拥有观众最多的剧目。丛刊第二集收录的是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戏《碧玉簪》、《盘夫索夫》、《辕门斩女》、《血手印》。前两部戏是陆(锦花)派、金(采风)派的代表作,《盘夫索夫》获得过华东会演演出奖,《碧玉簪》六十年代拍成电影(小生改为陈少春)影响很广。《辕门斩女》改编自老戏《三仙炉》,是张云霞的成名作。《血手印》是戚(雅仙)毕(春芳)流派的经典剧目,流传深广。《越剧丛刊》原打算陆续出版的,但由于当时极左思潮的干扰,江青之流污蔑传统戏挖社会主义墙脚,提出大写十三年的口号,因此《越剧丛刊》只出了二集就停下来了,这真是越剧史上的一大损失。

五、六十年代上海文化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名为“戏曲小丛书”的系列,其中包括京、越、沪、锡、评弹等剧种。这是一种袖珍型的剧本单行本,可以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十分方便,且价廉物美,每本只有2、3毛钱,深受读者喜爱。现在回想起来我曾收藏过几十本这种越剧剧本。其中有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袁雪芬等口述徐进整理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苏雪庵的《西厢记》、成容的《白蛇传》、徐进、弘英的《劈山救母》、庄志的《春香传》、顾鲁竹的《柳毅传书》、成容、徐筱汀等《打金枝》(从郭子仪做寿起,后宫和好止)、俞介君的《三看御妹》、邵慕水的《窦娥冤》、徐进、陈羽整理的《盘夫索夫》、弘英整理的《碧玉簪》(出版过二个版本,一本是取消送凤冠,演到对书明冤,李秀英一病不起悲剧结束,另一本是保留送风冠大团圆结束)、陈羽的《彩楼记》,纪根根等的《双生赶船》,花碧莲、陈少春整理的《送花楼会》等。芳华剧团演出的有:陈曼的《秦楼月》《秋江》、红枫的《拜月亭》,合作剧团演出的有:孙旭的《琵琶记》、《鬼辩》(即绿衣人传)、红枫的《救风尘》、《祝福》、《林冲》、傅骏的《血手印》,少壮剧团演出的有:杨理的《杨贵妃》,杨理、大为的《辕门斩女》等等。此外还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32开的单行本,如吴琛、王文娟、孟云棣的《则天皇帝》、袁雪芬、吴琛、庄志的《祥林嫂》、徐进的《红楼梦》、安娥的《追鱼》。其它出版社的有邵慕水、徐进的《织锦记》、金刚的《光绪与珍妃》(尹树春主演)、天鹅剧团演出本《钗头凤》、传统老戏《百花台》、《沉香扇》。浙江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泪洒相思地》、《狸猫换太子》、《乱点鸳鸯谱》等等。仅就这些足够说明五、六十年代越剧舞台上的剧目多么丰富多彩。

一九六四年北京举办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掀起了上演革命现代戏的热潮。越剧界也紧跟形势,改编移植或创作了不少现代戏。为此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65年7月出版了一本现代戏的《越剧选曲》。全书收录有8首小演唱和十七个剧目的廿八首选曲。小演唱中有尹桂芳演唱的《织网》、《军民花》、徐玉兰演唱的《歌唱人民解放军》、陆锦花演唱的《师傅革新着了迷》等等,短小精悍容易学唱。其它剧目有范瑞娟、金采风的《不准出生的人》、戚雅仙、毕春芳的《红色医生》、张云霞的《春风送暖》、陈少春的《朝阳沟》、筱月英的《红嫂》、张金月、薛莺等的《山花烂漫》等等。这本书可以说是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越剧艺术的缩影,非常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说起期刊类的出版物,五十年代一本《大众戏曲》(后改名为《上海戏剧》)是介绍越剧演出最多的期刊,1951年3月创刊,第一期的封面就是玉兰剧团徐玉兰,王文娟在《信陵公子》中的剧照。至于越剧连环画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记得五十年代初尹桂芳重建芳华剧团后演出过的《玉蜻蜓》、《凤凰台》都曾出过连环画,(主演是尹桂芳、张茵、张云霞)。张垣老师文章中提到的《宝玉与黛玉》(尹桂芳、李金凤主演)我也曾经收藏过,另外还有一本《珍珠塔》(尹桂芳、许金彩主演)。其它还有合作剧团戚、毕的《血手印》、南薇编剧的《孔雀东南飞》(主演为南薇夫人郑孝娥和文青皓、魏兰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8:13:15 | 只看该作者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袁雪芬等老一辈艺术家很少登台演出了,他们主要的精力是著书立传,总结表演艺术经验,出版唱腔专集为培养接班人再立新功。所以八十年代以来越剧的出版物应以史志研究类、传记艺术类唱腔曲谱类、论文类,影集画册类为主了。

前面两篇文章中对史志类和传记类的文献提了很多,但还是有所遗漏的,如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曾编辑过《戏曲菁英》、《上海戏曲史料荟萃》二书,(1998年文化出版社出版)书中有多篇介绍早期越剧的文章、有著名演员的回忆录,很值得一看。著名编剧兼剧评家傅骏老师编著的《漫步越剧大观园》(2001年1月)《浦江淡戏五十年》(2002年12月)二本戏文集由香港语丝出版社先后出版。书中收录了作者五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越剧(包括其它剧种)的评论文章、随笔等数百篇,也是研究越剧史的绝好参考。1984年1月由章力挥,高义龙编写的第一本描写越剧演员个人传记的《袁雪芬的艺术道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越剧文献考》一文中提到的高义龙编的《袁雪芬》一书则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编的《艺海春秋丛书》之一,出版于1985年9月。2002年8月,袁雪芬又出版了一本《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辞书出版社),全书分自述篇、谈艺篇、唱腔选段、大事年表等板块。对于了解袁雪芬这位越剧艺术的改革者和实践者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所帮助,也是研究袁派艺术美学价值的绝好教材。2003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袁雪芬文集》,书中收集了袁雪芬几十年来发表的文章和讲话稿及有关对她的评论192篇,为研究越剧历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真实的资料。除了袁雪芬外出版过个人传记和艺术研究类的演员还有三位花旦,四位小生和二位老生演员。书名分别是(根据出版时间先后排列):《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艺术生涯》(1989年10月百家出版社)、《范瑞娟表演艺术》(1989年11月文艺出版社)、《张云霞表演艺术》(1990年12月学林出版社)、《戚雅仙表演艺术》1992年9月文艺出版社)、《越剧名优商芳臣》(1994年1月南京出版社)、《徐玉兰传》(1994年10月文艺出版社)、《一代风流尹桂芳》(1995年3月文艺出版社)、《齐天之红徐天红》(2001年9月百家出版社)、《海外游子陆锦花》(2002年4月学林出版社)。

唱腔音乐是越剧流派表演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大小生、三大花旦先后出版了唱腔音乐的专著。(按出版先后排列):《范瑞娟唱腔选集》(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尹桂芳唱腔选集》(1986年11月海峡出版社)、《袁雪芬唱腔选集》(1987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傅全香唱腔选集》(1990年7月百家出版社)、《徐玉兰唱腔集成》(1992年7月文艺出版社)、《王文娟流派唱腔选集》(2003年3月百家出版社),近年来范瑞娟老师第二本唱腔专著又问世,书名《范瑞娟唱腔选》(2003年12月音乐出版社)。这些唱腔集的出版,为越剧艺术宝库又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专业演员排戏业余演员学唱提供了便利。

人民艺术家尹桂芳老师为越剧艺术奉献了一生,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没有留下一部影像作品,为了弥补这方面的遗憾,由傅骏主编的《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1998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从画册收集的大量剧照生活照中可以充分领略到尹大师艺术兴盛时期的风貌神采。接着《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1999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徐玉兰影集》(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问世。画册记录下了范瑞娟、徐玉兰两位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和艺术成就。这些画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剧发展的轨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戚雅仙老师2003年1月不幸因病去世,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傅骏老师为她编了一本名为《雅歌满江南——戚雅仙艺术人生》的画册。毕春芳老师于2004年8月出了一本《毕春芳舞台人生》的家庭纪念册(内部出版),两本画册中收集了戚、毕两位流派创始人大量珍贵的资料,堪称精品佳作。

八、九十年代越剧界有两件大事必须提到,一是为了纪念越剧改革五十周年(1942年~1992年),上海有关方面举办了一次学术研讨和展演活动,同时出版了一本《上海越剧改革五十年特刊》。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越剧院艺术研究室编辑出版了《重新走向辉煌——越剧改革五十周年论文集》(1994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总结了越剧历史的经验,探讨改革的成败得失,对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二是1985年上海越剧院迎来了建院三十周年的华诞,(1955~1985年)越剧院出版了一本大型画册《上海越剧院建院30周年画册》和一本舞台艺术文选《说戏论艺》(均为内部出版)。画册中收录的大量精美的剧照反映出剧院30年来在剧目建设、人才培养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辉煌业绩,论文集则选入了包括编导、演、音、美在内的各方面艺术撰写的文章,对于开展越剧艺术的学术研究非常有价值。九十年代迎来了一些著名越剧团体建团史上的重大庆典,并推出了纪念画册,如静安越剧团的《合作静安四十年》(1950~1990年)、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建团50周年专刊》(1946~1996年)、南京越剧团的《建团40周年的特刊》(1956~1996年)。

越剧是一个只有近百年历史的年轻剧种,但由于它发展迅速,历史上曾出版过无数的文献资料,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愿更多的越迷来关注它、研究它,为越剧的再度辉煌推波助澜!

《戏文》2005年第3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4 12:39:30 | 只看该作者
玉猴 发表于 2012-8-3 18:13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袁雪芬等老一辈艺术家很少登台演出了,他们主要的精力是著书立传,总结表演艺术经验,出 ...

玉猴夫子对越剧研究得好深咯,敬佩

点评

大大地过奖了哦...偶尔听一听而已。  发表于 2012-8-4 14: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4:26:1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地方要出文化大家,必须有一种氛围,戏剧唱的大多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培养一方人民出口成章的才能与智慧。江浙出人才,昆曲越剧功不可没。儒、释、道三教之融入民族的骨髓与血脉,很多时候也是通过朗朗上口的说唱形式实现的。这或许也叫“方便法门”? 在吾等俗人中弘扬广济文化,一定也有值得探索“方便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4:36:10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出了一个曾曙光,那是几百本小人书熏陶出来的。小人书中的很多内容也是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4:46:1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ijucn.com/html/yueju/

茅威涛:中国戏剧起源于农业文化。我一直深信传统的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脉和脊梁。如何让传统的艺术在今天这个传媒信息高科技时代生存,是每一个戏剧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中国越剧的百老汇,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效益;我们追求古典与时尚的对接,传统与创新的共存。一种艺术形式的确立,要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越剧就经历了百年的淘洗,经过新文化的洗礼,还有租界文化的影响。加上几代人为之努力,才形成了有人文底蕴的越剧。这么珍贵的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丢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8 09:41 , Processed in 0.0734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