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七秩龄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文化] 彭蠡古泽神密消失之迷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10-27 13:39:20 | 只看该作者
武穴成为商埠后的主要景观,除上述市政建设外,有商会会馆:万寿宫(塘下街,江西会馆),新安书院(居仁街,徽州会馆),蓉城书院(后坝街,青阳会馆),天后宫( 上河街,福建会馆),南京会馆(塘下街坝外),蓝石书院(正街,兴通会馆),文明书院(后坝街,泾县会馆)等。有佛(道)教寺观十一座:上庙、下庙、栖贤寺、东岳庙、迦篮庙、杨泗庙、仰山庙、华盖庵、龙王庙、万佛寺。教堂两所:福音堂(正街)、天主堂(河街)。祠堂:段家祠堂(西坝街),刘家祠堂(后坝街),张家祠堂(下港),钟家祠堂(钟荣伍),戴家祠堂(塘下街外)。以上作适当恢复,可鉴武穴文化多样化景观。

——很多商邦在安徽、江西、武汉等地也有分号,甚至现在还存有些许遗迹。考察这些历史遗存,对重构可触摸的“文化武穴”或许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10-27 13:42:38 | 只看该作者
新安书院和新安市场

时间: 2007-06-18 22:14:56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微属六邑(即安徽省的歙、休、婺、祁、黟、绩六邑)仕商组合,在六水分源的荒地上,建“新安公所”;后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又改建为“新安书院”;于1717年扩建西厅;1721年修建学堂;1735年在南端汉江边开辟了“新安码头”,修建了魁星阁、紫阳坊、此接新街,更具规模了。乾隆乙末年(1775年)修建了新安街道,并新建了几十栋房屋,租与居住,取其房租费作为新安书院春秋祭祀之用。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怀帮药商来此地投资置了约25亩后湖荒地,除修建了药帮一巷、二巷、三巷和药帮大巷作为怀帮药商宿舍和药栈外,还修建了一座药王庙,覃怀会馆就设在庙里,并在这一带经营药材生意。

    道光十四年(1835年),山(西)、陕(西)旅汉商人筹资公建了山陕会馆(即西关帝庙),修建了关帝街和保寿桥,作为山陕同乡联谊和仕商避暑、寓居与经商之处。此后,岭南会馆(后改为“广东会馆”)、宁波会馆、江西公所、广义公所等先后建立于此地,并陆续修庙(凤龄禅寺、沈家庙、淮堤庵、解脱庵)、建桥(廷寿桥、九如桥)、开行栈、修民舍、办商店。于是,新安街使逐渐发展成为行栈、手工业和商店集聚之地,形成了老汉口镇著名的“新安市场”。

    属于新安市场范围内的药帮一巷、二巷、三巷、药帮大巷、九如桥、大生巷、大夹街一带是一个药材商业中心,是全国药材在汉口的集散地。各省经营药材的大商,为了占据药材市场而结成帮会。所以有些省的药帮和会馆、公所都设在新安街。这些省做药材生意的人,大多数都住在自己的会馆内,带来的药材就存放在本帮会馆的仓库里,以便进行药材交易。

    属于新安市场范围内的汉正街中段、新安街、大夹街一带,则以经营百货、布匹、参燕、银楼、餐馆、茶社者较多。小夹街则以经营土产、海味、鞭炮者较多。大火路至长堤街一带,以经营小铁器、竹木等手工业为主。关帝街至广东巷一带,是以做木屐、雨伞为主,共有34家雨伞、木屐店铺,较有名的苏恒泰伞店就是其中的一定老店。苏恒泰雨伞、木屐不仅销于汉口,还远销往全国各地。

    新安市场是老汉口市镇发展中期由外邑客商大量迁入而开成的繁盛之地,各闻遐迩,历久不衰。它为老汉口市镇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安市场也起了变化。有的地方办起了种类型的工厂;有的地方修建了职工宿舍;有的地方成了居民区。新安市场的范围逐渐集中于大夹街、小夹街、新安街、汉正街一带。(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10-27 13:58:07 | 只看该作者
http://suhengtai.com/html/infoopen/?id=246&page=1

苏恒泰在武穴不知道有分店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10-27 15:25:00 | 只看该作者
儿时在老家蔡山度过,夏天老人家们常在月色下围坐聊天,确曾听说过以前的长江就在我们那里经过.儿时还常梦见大轮船靠在我家的池塘边呢,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10-27 18:36:53 | 只看该作者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2-10-26 16:27
彭蠡古泽神密消失之迷
        与北纬30°长江武穴的神奇景观的开发
                 ...

仙人洞则据清同治壬辰《广济县志》载:洞深数千米,现存六层,“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上下曲折不知几里,而最后闻江上橹声,疑与隔江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田镇中学教书,闲来无事,常常邀约十几个弟子爬山探洞,先生所说的几个洞我都去过,双善洞有此奇景还可以说得过去,仙人洞绝无六层之说,三重是有的,主洞很大,从里向上望,山顶有一开口,上横一条石,大有随时掉下来的危险状,洞内人见此无不倒抽一口冷气。
      此说并非驳先生之说,只能说明古人叙述此处景点也欠考察。
      先生辛苦了,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0:34:51 | 只看该作者
             《彭蠡古泽神密消失之迷》景点的补充
       一、诗人们以为鄱阳湖就是古彭蠡泽的误会: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没有地貌大变迁的的知识,对鄱阳湖的新生和彭蠡古泽的消亡有许多误会,甚至形成定见,加上诗人们的吟咏渲染,影响深远;例句如:(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唐)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李白《下浔阳城泛彭蠡,寄王判官》“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中流见匡阜, 势压九江雄” ,张九龄《彭蠡湖上(沿涉经大湖)》“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 白居易《彭蠡湖晚归》“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宋)王安石《彭蠡湖》“茫茫彭蠡杳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 苏辙《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暮发鄡阳市,晓榜彭蠡口”等,都是错将鄱阳湖就是彭蠡泽(湖)的绝好例证。
        二、龙坪得名缘由:400年前,武穴、龙坪、蔡山(庙和晋梅古树)还在大江当中“九派浔阳”变动不居之中。时龙坪名“鸿脑洲”,可知不在陆地上。与北京皇宫同时修筑的黄广大堤,是在古鸿脑洲靠了北岸后才进行的重大水利工程。大明永乐二年(1404年)修筑了黄广皇堤后,古鸿脑洲靠了北岸,但因为到处是深坑龙潭,所以也不叫龙坪,而名为“龙坑”。又过了一百多年,到了明嘉靖皇帝时代。明嘉靖皇帝是接有名的游了“江南”的正德皇帝之位娶了4个皇后,纳了12位妃子,又有4位嫔妃临御,即其接了20个老婆,坐了45年皇位的皇帝。世宗朱厚熜虽然有20名皇妃,却只有八个皇子。其四皇子朱载圳(1537-1565),母卢靖妃。嘉靖十八年(1538年),封景王却长住京城。于是也同清康熙皇帝儿子争位一样,朱厚熜因为听了方士之说,不立太子,中外多忧疑,谣言四起;于是到了嘉靖四十年(1561年),将四皇子载圳往遗往德安(今江西省九江市辖)就藩,才平息了皇子争位的谣言。朱载圳就藩到了德安王府,其时武穴龙坑是其封地,以为龙坑的“坑”字不吉祥,遂定名“龙坪”。据金德嘉《鸿脑洲记》述“明兴,远方富商大贾,舟车辐辏,尘市浩穰,亦蕲黄以东之沃土也”。明清之际,龙坪文风鼎盛,有太仆藏书阁与白堂藏书阁,还建有江汉书院和江心阁。这些都是武穴江岸下到龙坪的一处商埠文化之地。
     三、景点半自天工半人工议:关天武穴溶洞群景区,2011年版《武穴市志》第九卷正好分工由我主笔编纂,己经注意到清同治壬辰《广济县志》载:仙人洞“洞深数千米,现存六层,“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上下曲折不知几里,而最后闻江上橹声,疑与隔江通”的记载与实地考察有出入,或失实,或其所记不是今所考察之处,所以将1988年版《广济县志》所载“仙人洞”上述文字剔除,未重登录。但其余如灵泉洞己按《明•一统志》“有泉自洞中出,曰石燕源。洞最幽古乳泉春夏多注,冬日把烛入洞,初小,至二三洞可侧身入,华盖几庶悉具:有石鼓、石钟,击之各得钟鼓声”的记述,自1992年进行己初步开发,且己入洞六七华里,己掘出石笋、石柱、盘龙、瀑布和容得下数百人的大厅。由于淤泥堵塞,工程量大,只好停停修修,虽未完工,也未停顿;另双善洞也自1993年进行了初步开发,掘出了上下两层中的前厅、正殿、和“怪石灵芝”、“虬龙出海”、“一柱擎天”等大型景观,规模很宏大。至于“仙人洞”,笔者觉得既然古书清同治壬辰《广济县志》有专载,事出有因,也不容轻易扬弃。据燕山上人先生贴子,说他在田镇教书时去游过,此洞没有六层深洞,只有一摇摇欲坠的巨石悬在洞口,见了就叫人害怕!这“摇摇欲坠”的巨石能悬在洞口几千年都没有掉了下来,本身不就属一大奇观呢!笔者想:完全向壁虚造的景观多哩,最有名的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仍然将人醉倒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文人之词也。试想对江庐山上的同名“仙人洞”也只一凹穴而己,因居“无限风光在险峰”中而游人不断。若在修建武穴溶洞群时,在这“仙人洞”也立一块巨石,书其古书所记,对照现实景观,相信游人将自得其雅趣呀。

点评

如果武穴有那么多溶洞,长江大桥的桥位千万不要碰到溶洞群啊!  发表于 2012-10-28 1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10-28 12:34:26 | 只看该作者
朱载圳

朱载圳(1537年3月29日—1565年2月9日),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第四子,与明穆宗朱载垕同岁,仅小一月,母靖妃卢氏。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景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九日(2月9日)死于德安(湖北安陆)王府,无子废封,谥景恭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10-28 12:35:38 | 只看该作者
 德安府位于湖北安陆。在春秋时期是郧子国所在地,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至安陆县,属南郡。历史上安陆县地盘颇大,先今安陆的云梦、应城、孝感均是从原秦安陆县地盘上划分出来的,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及周边地区、汉川市、京山县部分地区也是原古安陆县地域。三国时期,于安陆置江夏郡、后周、隋时期安陆置陨州总管府,唐朝安州更有安州总管府,管辖今湖北东部、汉水流域的沔阳周边地区及河南南部信阳、潢川等地区,至北宋时期,宋徽宗未登九五前,曾任北宋安州团练使,登基之后
仿效隋唐历来的传统,将原本立于安陆的北宋安远军设置为德安府。

清德安府署图

是时,今湖北地区仅有荆州府,襄阳与安陆同时于宣和元年(1119年)升级为府。整个宋朝”府“与其时并存的”州“相比地位为尊。可以说德安府的升级,一方面在于安陆北边有著名的”鄂北三关“,地位甚为重要;另一方面在于安陆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安陆奠定了良好的升级为府的基础。北宋德安府属荆湖北路,该时期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包括今孝感、孝昌两地)、应山(今广水市)、云梦5县,元(1278年)德安府加领随州。明朝德安府先后隶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属县不变;清德安府属湖广布政使司,中期属县孝感改属汉阳府。止于1913年清朝灭亡,德安府前后存在约800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1390.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10-28 12:37:51 | 只看该作者
安陆府

  地处湖北省中部。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郢州置安陆府,治所在长寿(今湖北钟祥),明初降为安陆州。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与当时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并称全国三大名府,盛极一时;因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钟祥”,以其龙飞之地取“钟聚祥瑞”之意而赐名;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仍治钟祥;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隶湖北布政使司,十年(1671年),分隶荆南道;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隶安襄郧荆道。府治钟祥(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区)。初期下辖五县二州即:钟祥、京山、潜江、景陵(雍正四年改景陵为天门)、当阳五县和荆门、沔阳二州。乾隆二十四(1759年)年沔阳州划为汉阳府所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荆门州升为省辖直隶州(当阳同时划出),至此安陆府所辖只及钟祥、京山、潜江、天门四县。1913年废除。
  湖北现有县级市安陆市,系宋元明清时期德安府府治所在地,与安陆府无关。但是容易使人混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10-28 12:40:09 | 只看该作者
金德嘉(1630—1707于清顺治17年(1660),31岁时经乡试中举人,授安陆府教授,任期9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3 16:38 , Processed in 0.0536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