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汉风来袭 --------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4 22:3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font size="3">汉风来袭 <br/>&nbsp; 我校学子再现传统礼仪引争议<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文/冯启娜<br/>&nbsp;<br/>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北京日报》、CCTV-2等数百家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我校文渊社举办的再现笄礼、射礼等在中国大陆消失了近两百年的传统经典礼仪的活动,引起社会广泛热评,其中支持者占绝大多数。<br/>据悉,3月29日至4月底,我校学生社团之一的文渊社举办了名为“风袭汉香”的人大校园汉服推广系列活动,包括汉服图片资料展、上巳节(女儿节)活动、笄礼再现、射礼再现、传统文化讲座等部分,旨在让当代大学生深度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呼唤人们在传统节日、成年或结婚仪式等正式场合穿起汉服,感受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中,4月5日下午在我校孔子像前举行的古代女子成人礼——笄礼再现活动最为世人所关注。<br/>文渊社会长雷云介绍说,他们从6名志愿者中挑选了我校历史学院大三学生——19岁并留有一袭长发的张丹丹作为笄者,并在《朱子家礼》基础上设计了本次笄礼,从迎宾、置醴、醮子到笄者揖谢,共分16个步骤。与古制不同的是,本次活动的笄者不是15岁的待嫁少女,地点也不是在“家庙”,而是在孔子像前,以体现对现代女性独立自强角色的提醒。<br/>“觉得自己突然间长大了,这场特别的成年礼将使我永生难忘。”笄者张丹丹说,“我的亲戚朋友看到报道后,从全国各地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参加女儿的成年礼,张丹丹的父母专程从西安赶到北京,穿起汉服,在仪式中担任主人的角色。“打女儿上高中起,一直想让她参加成年礼,使她树立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今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张丹丹的母亲董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不仅对我们家而言是一件喜事,而且对中国文化沿袭都非常有意义,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人民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气磅礴的人文精神。”<br/>当天,观看仪式的人不多,但反响却很热烈。民族大学法国留学生露露在活动后说:“中国的汉服真漂亮,在我所见过的各国民族服装中,我更喜欢汉服。”而在我校刘同学眼中,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本当热爱、推崇本民族的文化,在哈韩哈日风盛行的今天,再现传统礼仪、推介汉服等活动十分有意义。佟同学觉得作为一名人大学子,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应该走在众人的前头,这次活动便是做好的印证。<br/>据了解,活动当日还有不少校外的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前来观礼。从事IT行业的鲁先生就是这样,他认为汉服作为一种文化记号,是汉文化的体现,我们有义务把它保留下来。一直通过网络、电话为文渊社活动提供咨询,并为其担任多场活动主持的山东明德学堂经师吴飞先生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很高。他说,中华文化的复兴 <br/>应当以儒学为中心、以礼乐为基础,而汉服就是华夏风范的载体之一,人大学子在此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热情和责任感很令他感动。在他看来,随着“汉服热”、“成人礼”、“读经热”的升温,必然会引起国人对汉文化由外在感观向内在思考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br/>光明网、搜狐网等权威媒体上亦有不少专家学者发文对此表示支持。<br/>“光明评论”中张军平在《向人生行礼》一文中认为“这样的成人仪式有比没有好,有民族特色最好。空洞说教式的成人仪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成人的神圣感,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人大学子以这种方式表明积极融入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决心,这对其自身成长与发展是一件好事。”<br/>一名北京学者在搜狐网《人大“笄礼”中看见文化的觉醒》一文中说:“如果说近代以来,中国为了迅速强大以洗刷百年耻辱,忽略了风俗礼仪建设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今天,已然崛起的中国,则要把温情的目光投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人大“笄礼”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觉醒和努力。”<br/>在众人叫好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多但言词激烈的反对之声。比如,有人认为这是做秀、哗众取宠,有人觉得这是眷恋历史,扼杀创新,更有人称之为封建残余、尊孔复古的逆流。<br/>对此,文渊副会长向猛认为:这些批评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价值判断上,欠乏诚恳和深度。他感慨地说:“大家给予了我们这么多关注和支持,可以说这次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但一些实事也让我们感到无奈。一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人大学子对此的反应并不热烈,当然,这也与我们没有在校内进行大规模宣传有关;二是尽管社会媒体很关注此事,但无论是持褒扬还是批评态度,深层次的报道、评论十分罕见,有的带有猎奇、娱乐性质;三是目前提倡复兴汉服和汉文化的主力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缺少政策、物质支持,力量薄弱。” <br/>据了解,文渊社成立于去年11月,发起人为商学院大三一群热爱中国古典文史的同学,成立之初旨在为我校同学搭建一个文学历史方面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曾成功举办过“国学杯”古典文史知识大赛等活动,但随着社团的成长,他们感到有责任为弘扬民族文化,使中国的文化产品被国人、被世界所认同做出应有的贡献。<br/>因此,去年年底他们就开始筹划本次“风袭汉香”人大校园汉服推广系列活动,近期内他们还将举办有关传统文化和学术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国学交流会,并推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特色的会刊。<br/>对此,记者走访了我校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袁济喜,他说:“我校学子以汉服、礼仪等充满美感的形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正常,而且十分必要。我非常认同这种做法。首先,长期以来,校园服饰一直比较单调,这种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可谓理所当然,相信这些学生没有刻意炒作之嫌。第二,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相对比较浮躁,一方面媒体一味追求阅读效应,把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大加炒作;另一方面文革余波对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缺少和而不同的精神和宽容的态度,部分人对毁灭文化的行为习以为常,对尊崇文化的做法大惊小怪,这是十分可悲的。第三,推广汉服、再现传统礼仪绝不是尊孔复古。风俗是文化的载体,礼仪是文化的起点。在韩日等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传统礼仪是他们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可见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并不矛盾。因此,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亟待重振,这样才能彰显礼仪之邦的气度和文化大国的风范。但过犹不及,一窝蜂地去复兴传统服饰和礼仪也不妥,文化应当多元,要谋求在和谐的基础上争鸣。”袁教授还希望学生们今后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多地从内在文化精神上着手,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r/></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6 00:32 , Processed in 0.0543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