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偶尔夜里睡不着,还会爬起来找书看,又是《我们仨》看过几遍了,还是喜欢的要命。看钱钟书和杨绛,这么两个乱世学人,淡泊宁静的,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不理世事,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这样安静舒张的心,现在已经没有了吧,被灼热物欲驱动的心,虚弱又不宁,谁还敢理直气壮的声称自己享受着绝尘的精神生活?钱钟书和杨绛,说到底还是骨子里有精英意识,中国人所谓士子气,知识分子的倨傲的人,他们并不鄙夷引车卖浆者流,这个精英,是与富贵官贾,社交名流相对的,一旦谈及这类人,杨绛淡墨诙谐的笔底立现鄙夷之色,文革时钱钟书编毛主席诗词选,江青大概是为显示对知识分子的怜惜之意,主动要求分房给钱,夫妇俩相视一看,鼻底哼出冷笑,“我们要江青的房?!”呵呵,真是不识时务的天真,他们的信仰,不是伟人,是学问,就象钱也毫不留情的给毛诗挑错一样,学问最大,这就是知识分子的理念洁癖。 <br/> 这两个书呆子真是太匹配了!什么是幸福婚姻,大概就是一双三十六码的脚,遇见一双三十六码的鞋,不在大小宽紧质地优劣,只在“你是我的那双鞋”。合脚的幸福才能走长路。同样的优渥出身,没有苦孩子翻身心切的苦大仇深和功利心,也没有对物质细节的琐碎苛求和计较,只要有自己自足的精神生活就行,每天,泡图书馆,在书店架子前眼睛吃茶似的不花钱看书,黄昏时散个小小的步,揣测一下陌生屋门内的一样生活,就觉得是给平静无波的生活调味了。根本没有活跃的涉世心,书本以外的世界,他们不关心。同样的饱食终日(是品书),同样的细碎计较(对时间),两个人都嫌饭店的用餐时间太长,宁愿躲在房间里吃他们的囫囵骨肉汤,以节省时间看书。,同样的生活低能,拿个大剪子剪了羊肉就开心的吃,不会做精细的饭食,就把肉骨乱七八糟的钝一锅,“钟书吃肉,我喝汤,女儿吃我(的奶),”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基本没有社交生活,象一个温暖的小孤岛,与外界维持最稀薄的人际关系。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他们快乐,只要有“我们三”,他们丰盈,只因为有“我们三”。 <br/> 天意真是悲悯,又给这两个书呆子配了敦厚的女儿阿圆,你说这家人吧,其实个个在生活或人事中都挺低能的,随便扔一个出去都挺难独活的,但是抱成一团,互助互持,日子就很甜润,这就是家的意义所在吧 .母亲的笔下的女儿自然是无暇的,对丈夫的怜惜和对女儿的,合二为一,最高级的赞美就是“阿圆的手脚轮廓,都长的象钟书”“阿圆温厚,不与人争,象钟书”“阿圆好静,象钟书”“阿圆胆子大,象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象钟书”,这家人的角色感也不是很清晰,女儿早熟懂事,倒更象是妈妈的妈妈,临终前在病床上,还在安排妈妈的饭食起居,钱钟书是一辈子分不清左右脚,不会系鞋带,六十岁才会擦火柴,倒更象是女儿的小弟弟,太太的孩子。阿圆的资质也厚,自小便过目不忘,十岁便被爷爷称做读书种子,可惜未成大器,杨绛谈及此便语带憾意,其实品评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完满,还是要看幸福的饱和度吧,阿圆生就载福的厚道性子,又在父母的爱心荫庇下终老。也算是幸事了吧。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