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武穴(历史)地名志
三五、太平山
太平山位于本境北部,亦为大别山尾脉。主峰名一尖,海拔1063.4米,危崖耸立,似一艘巨舰,伟岸壮观,是全市最高点。
太平山古名东冲山。其东面之一山峰,白沙裸露,状如银屑,山高风急,沙随风飘,蒙盖东冲一尖,皑皑皆白,终年有如积雪不化,入夜翘首仰望,俨如“明月照积雪”,寒光闪烁,冷气逼人。其侧有南朝宋代杰出诗人鲍照读书台遗址。有名之曰:“东冲积雪”为广济十景之第五景。诗曰:
碧落银砂覆一尖,瑶台琼阁自年年。
娇阳似火难融化,积雪原为白玉田。
据《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另据《尚友录》载,古有匡国,春秋周定王时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疑匡国即鲁匡邑。匡国说法较多,但匡姓发祥于山东,后世又称盛于山东却是不争之史实。匡姓南迁甚早,南北朝时已有匡姓落籍于今江西省境。唐末五代十国至宋元间,匡姓由于避难、仕宦、谋生、逃荒等原因渐散布于今湖北、湖南、浙江、四川、广东、福建、广西等南方诸省。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大江匡、庐,太平山或古名匡山,由是得名。北宋为避赵匡胤讳,改匡山为大王山,匡山之名晦。清咸丰年间,周围农民上山躲避战乱,呼名“太平”山。后今名“太平山”被叫出名,“东冲”原名渐晦。
太平山北南走向,长约35千米,宽约40千米,北属蕲春,东属黄梅,南属武穴,在山顶立有三县分界碑,故有:“一脚踏三县”之说。其景:远看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其山高岭险,冲入云霄,故又名东冲山。千百年来,广济县流传着“一尖、二尖,伸手摸天”的民谚,有形容一尖高不可攀之意。
太平山主要风景名胜有五峰山、藏秘洞、游鸿寨、大藏寺、幽居寺、真武殿、读书台、八卦顶、东冲积雪、清凉古洞、小西天、黄牙寺、沧浪书院、牧石庵、黄龄古洞等。
太平山是佛教信众朝圣的主有目的地,据勘舆家勘察,由一尖山顶俯瞰,能呈现出一完整巨大的八卦图形,又可看到一巨大的“卐”字符形,而且两符中心重叠在一尖山顶。以上关于天生八卦地形,和禅宗“卍、卐”图腾交叠的图象,代表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儒家文化与禅宗文化交映生辉于一尖山麓的一种联想,其意味丰富,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每使朝圣者可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表达了真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一大情意 。
上虽风水迷信之说,当然只属“祭神如神在”的一种信仰。但对于佛教居士,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和信男信女们来说,则莫不看得十分神圣庄严,具有灵性。于历史人物可举的例子,如清末蕲水(浠水)一甲头名状元陈沆(1785~1825),黄梅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帅承瀛(1767~1841),广济会员金德嘉(1630~1707),黄梅进士、兵部尚书汪可受(1559~1620)等,无不将其显妣或自身送到一尖山下来寻觅一块“风水”坟地安葬,足以说明“灵山西天、广济佛国”召感世人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