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79|回复: 0

[地理文化] 武穴市(历史)地名志(十九、寻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 08: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武穴市(历史)地名志
              十九、寻阳(县名、郡名)
      在古寻人南来生存蕃息之地的浔阳水域,以县名武穴下乡约600平方千米(占今市域六成弱面积)和今黄梅下乡约400平方千米面积辖域,立“寻阳”县治的时间为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
      以古寻人南来生存蕃息之地的浔阳水域建立行政县治,因其时汉“浔阳九派”虽仍旧是水草蒙茫,水流变徙不定的沼泽地带,但变得更浅更宜于居住,为建立县级行政区划提供了地理条件。其时,汉文帝将英布所封九江郡域再分为淮南、衡山、庐江三个郡国,作为淮南王刘喜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和刘赐的封国。庐江郡为刘赐封国,下治十二县(国),其中包括新立的寻阳县治,人口124387户,457333口。寻阳县立在长江和古北江故道间淤积出的一片垦区平原上,是在被开垦得女地上所立新县,县治建于今蔡山跟近的浔水城(或浔阳镇)。沈约(441~513)《宋志•州郡志•九江太守》:“寻阳本县名,因水名县,水南注(长)江。”
      其时,今武穴上乡约四成强地域为汉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所立蕲春县辖地,而下乡约六成弱地域,则至公元前164年,是今武穴下乡先民知有行政区划县名之始,也是长江中游大肚子水泽变动趋缓的标志。
      到了西晋永兴元年(前304年),裂庐江郡寻阳县与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两县人口2720户,16008人,平分寻阳约1370户,8000人,但成了一跨长江而治的郡置,且先民心目中的行政中心由长江北岸移到了长江南岸和今江西省城。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由于发生了地貌的沧桑巨变,寻阳县治浔水城即将为水浸没,其时江州剌史温峤守寻阳,在他主持下,将寻阳郡沼并寻阳县治同时由江北迁往江南的柴桑。但只治所变动了,其跨江而治的辖域并未改动,所以《广济同治壬申志》(1872)引《读史方舆记要》:“寻阳郡、县咸和中迁寻阳于柴桑。”晋张僧鉴《浔阳记》也说:“浔,水名也。寻旧县在江北,(以)今蕲春郡(为)界。晉溫峤移於此(江南)。”查温峤327年正忙于讨叛救晋成帝,而逝世于英年41岁时的公元329年;寻阳由江北迁江南既是咸和中事,由此可推知寻阳迁治的时间为公元328(至329年)事。
      北魏时人郦道元(467~527)成书公元500年顷的大著《水经注》说:“(长江)水又东,迳积布山南,此即西阳、寻阳二郡界也”。郡县南迁至此己近200年仍提郡界,足说明寻阳治所南迁柴桑后,郡、县跨江而治的局面并未被省废。还有例证是:南陈宣帝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陈西阳太守周炅(jiǒng,512~576 )败北齐尚书左丞陆骞援兵及叛将田升龙兵,“尽复陈江北寻阳之地”仍提到“寻阳”。此际离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今武穴立县永宁只6年,所以寻阳与永宁立县两行政建置间并无时间上的中断。
                               ★                  ★                      ★
                                      寻阳三辨
            申辨一、关于《明统一志》“广济本汉蕲春地”的申辨
      这句话表述片面,己为前(1872年)《广济同治壬申志》作了申辨。只为后志忽略,未引起必要重视,才致又有人重复其错误。查《明统一志》“广济本汉蕲春地”原语出自《旧唐书•地理三》。《广济同治任申志》辨误说:广济县立县时,由约原寻阳县地和蕲春县地拼盘组成,且原寻阳县地多于原蕲春划出的面积,蕲春县划入地只是永宁(广济)立县时的少部份,故不构成以偏概全的“广济本汉蕲春地”之说。
                    申辨二、关于广济原立县“永宁”时
                          与原“寻阳”县治关系的申辨
     原寻阳县约800平方米面积包括其县治地古“浔水城”划入于公元579年立县永宁的辖境,其余约400平方米地域仍属跨江而治的寻阳郡。寻阳郡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废。其后虽改变繁复,但终结“跨江而治”的局面,却是等到千三百四十七年之后的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时,才将今九江所辖的江北的团牌洲、游家洲、封廓洲(古木兰洲)、桑落洲、黄梅洲等地,即今分路、小池、新开、蔡山等地,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地方划入今黄梅县治,而原寻阳入永宁的部份,虽名称上有变动,其所辖面积则再无大的变化,因此寻阳与永宁,或与后之广济、或今之武穴有承前启后的关系,而有“今武穴市是汉立寻阳县历史主体文化继承者”的论断。
             申辨三,2004年版《黄冈市志》“公元304年,
        永兴元年,江北寻阳县废,其地入蕲春”是错误判断的申辨
      查公元304年(晋永兴元年)是江北寻阳县与江南柴桑合立寻阳郡的时间,那时的“寻阳”正欣欣向荣着呢,怎会有“江北寻阳县废”之举。《黄冈市志》纂2000年以后,受前述“广济本汉蕲春地”影响,既不审《广济同治壬申志》(1872年)己然作了申辨的内容,又不有所深入,详行研究改革开放后历史资料增多和查阅的方便,闭门造车出无中生有的说词,不合史实。今驳斥其谬误很简单:其时由江南跨江治的江北辖地,除后来划入永宁即今武穴地外,还包括今黄梅县辖的分路、小池、新开、蔡山等江北多处地方。此等地方民国初年还标在江西德化县地舆图上,直至1936年1月28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黄梅县志》也明确记载:“以长江为界,划定鄂赣省界。7月1日,两省办完边界交接手续”时,才将原寻阳江北之地划入黄梅,怎么会早在公元304年之时,又有将寻阳县江北之地中属于武穴的一块,单独挖出来将其地“其地入蕲春”之举呢,所以大错特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0 02:42 , Processed in 0.0455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