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30|回复: 5

[地理文化] 申明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0 16: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亭上书写善人善事﹑恶人恶事﹐以示惩劝。城乡各坊里厢﹐都例置二亭。县治之有图者﹐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掌其事﹐曰老人﹐里长襄助。其初﹐老人世袭﹐不轮充。老人之职﹐酷似秦汉乡官中的三老﹐掌教化。他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教民榜》﹐使全里人户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可能同时还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圣谕》六事。并讲说《宣谕》。明朝祖制﹐每月朔旦文书房请旨传《宣谕》一道﹐教谕百姓于各月应做的事﹐由顺天府发出﹐以达于天下。如六月百姓应缴夏税﹐《宣谕》即提醒众人须“各守本分﹐纳粮当差”。除执掌教化外﹐老人还剖断里中人户争讼之事。照明太祖制度的《教民榜》﹐“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不经由里老理断的﹐不问虚实﹐先将告状人杖断六十﹐仍然发回里老去评理。因为老人的任务是行教化﹐理词讼﹐宣讲皇上的圣旨或谕旨﹐所以地方上的官员﹑坊里的百姓﹐都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

  简单地说就是:明初,各地各乡设立“申明亭”,由本乡人推举公直老人并报官备案,民间纠纷小事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调解。调解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是我国古代民间调解制度的一种。

申明亭之制

  申明亭之制行用既久﹐逐渐出现种种弊端﹐其表现是地方官翫忽职守﹐亭宇不修﹐善恶不书﹐剥克老人如贱役﹔里老也不自尊重﹐以权谋私﹐甚至贪图酒食贿赂﹐公道不昭﹐贞邪莫辨﹐妄张威福﹐颠倒是非﹐亭宇与职掌败隳。后来虽有忠于职守的知县﹐如嘉靖年间淳安县知县海瑞﹑隆庆万历之际惠安县知县叶春及等曾晓谕老人﹐复建申明﹑旌善二亭﹐但人亡政息﹐终无补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6: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城:这么大的申明亭的确罕见
发布时间: 2011年05月20日 08:45    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阳城通义村发现一座似庙非庙的建筑

通义申明亭中的拜亭保存最为完整。

拜亭

残破的石碑上记录着申明亭的“规章制度”。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晋城已知的申明亭,就是位于阳城县郭峪村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亭子。2009年,阳城县文物普查队在白桑乡通义村走访调查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晋城现存规模最大、占地面积达780平方米的申明亭。
        名词解释:申明亭
        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年)创建的读法、明理、张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主要设于州县之下各厢坊都里,现存世较少。
        通义村里有座没供过佛像的庙
        这处几乎被人遗忘的申明亭能被发现,得益于文物普查人员的细心。
        2009年11月的一天,阳城县文物普查队来到白桑乡通义村进行调查走访。找到村里的几位老人,照例提每天相同的问题:“村里还有老民居、祠堂吗?”得到的回答却是:“塌的塌、拆的拆,没什么古老的东西了。”正当大伙准备离开时,队长牛军霞不甘心地问了一句:“连个小庙也没有?”一位老人想了想说,村里有个破败的小庙,正殿已经塌了,配殿、拜亭还有庙前的戏台倒是还在。听到这里,文物普查队员们连忙请这位老人带他们去看看。
        这座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的小庙坐北朝南,南北长32.1米,东西宽24.3米,占地面积78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建有舞台、拜亭、正殿,两侧有山门、配殿、看楼、耳房等。正殿面宽五间,金身四椽,单檐硬山顶,明、次间前出廊,柱头斗供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施隔扇门……队员们在测量、拍照、记录时,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座庙里咋就没有供奉佛像呢?向村里的老人们询问,对方也表示不记得这座庙里曾供奉过佛像。
        更让队员们感到奇怪的是,这座庙里的拜亭采用“四梁八柱”结构,非常气派,看起来像是某种神圣、严肃的场所。这座奇怪的小庙让队员们感到兴奋不已,分头在庙中展开调查。“你们快来看,这里果然不是庙!”牛军霞指着一块石碑揭开了这座庙的真面目,它的名字叫“申明亭”。
        通义申明亭规模十分罕见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阳城县白桑乡通义村,在村党支部副书记侯存胜的带领下,来到一个悬挂着“通义村老年活动中心”牌子的小院前,院墙和院门看起来也是新修的。
        “这里就是我们村的申明亭,近年来损毁严重,我们于2009年底将坍塌的正殿重新维修,改成老年活动中心了。”侯存胜告诉记者,申明亭两旁的配殿由于年久失修也损毁严重,目前只是个“摆设”。南侧的戏台也在去年拆了,戏台的位置被修成了院墙。
        顾名思义,“申明亭”似乎应该只是一座亭子,为啥在眼前的却是好几栋各式各样的建筑?对此,牛军霞解释说,申明亭是读法、明理、张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它可以是一个亭子,也可以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场所。据当地居民介绍,通义申明亭内的石碑位置基本没有变动,根据石碑的内容显示,这里应该就是通义村的申明亭。
        走进院中,记者看到配殿的门窗、墙壁、房顶依然完好,咋是“摆设”呢?“你走近了瞅瞅就知道了。”侯存胜拉着记者走到院西侧配殿的一扇窗前,透过窗子记者才发现,窗户后面不到一米便是围墙,这个配殿仅仅是空有一层皮的“门面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侯存胜解释说,西侧配殿损毁程度不像正殿那样严重,后墙坏了,但门窗完好,造型也非常漂亮。因此村里改造老年活动中心时,将这个配殿门窗这一侧的“外皮”保留了下来,其余部分砌成了围墙。院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便是拜亭,整个亭子呈长方形,有十几米长,比普通亭子要大很多,亭下放置着几个石凳石桌,供人们纳凉聊天。
        在面目全非的“正殿”里,十几位老人正在打牌。记者一一向老人们询问关于通义村“申明亭”的传说,得到的答案竟然全是“没听说过”。
        通义村目前年龄最大的是83岁的侯揪旦老人,据他回忆,这里在他小的时候便是村里的学校。他也从未听父辈人说过这里以前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这里原来叫“申明亭”,更别提什么传说了。侯存胜告诉记者,在村民的记忆中,这里一直是学校,直到1959年村里修了新学校,这里改成供销社,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成了空房子。
        12块石碑俨然是古代版“村志”
        在院墙和正殿的墙上,还镶着12块石碑。侯存胜介绍说,这些石碑是村里的老祖宗们留下的,不能乱扔,于是在改造老年活动中心时,都镶到了墙上。
        记者注意到,这12块石碑上的内容五花八门。俨然就是通义村的古代版“村志”。其中一块长约1米、宽30多厘米的残破石碑,便是阳城文物普查队认定这里是“申明亭”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块石碑上的字迹大多已模糊不清,部分能看清楚的碑文大致意思是说,对是非纠纷该如何处理,对于判断出是非却不遵从的,交与官府办理。同时,在处理纠纷时,不允许徇私情。记者通过查阅史料了解到,明代初期各地各乡设立“申明亭”,由本乡人推举公直老人并报官备案,民间纠纷小事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调解。调解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诉。因此,这块石碑上的内容应该是通义村申明亭的“规章制度”。
        在这些石碑中,还对通义村的地理位置和古名称进行了介绍,比如在一块名为《大清道光十七年秋八月通义里创修祈报献殿记》的石碑上,就有这样一段文字:“通义里在析城乡,离古获泽治十里而遥,离古晋城治百里之遥……俗称旃树里……”除介绍通义村的基本情况外,石碑上还记录着道光十七年为通义村修“献殿”时,捐赠银钱的热心人士的姓名。
        在一块名为《记荒以及三年接替碑记》的石碑上,则记录着光绪三年通义村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米价暴涨,人们剥榆树皮、摘柿叶,继而父子不相顾,兄弟不相亲,夫妻不相认,最后村民由原来的三百余户陡减为三十余户,人口由一千八百有余减至一百二十余口的惨状。
        此外,还有《修路碑记》、《重修舞楼碑记》等等,记录着通义村发生过的大事。通义村的后人想了解老祖宗们都为了村里做了哪些事,都有据可查。然而让人感到可惜的是,据通义村的老人讲,申明亭里的石碑远不止这十几块,很多石碑因为年代久远,遭腐蚀破损,已难觅踪影。
        为石碑提笔撰文的是通义村“豪门”
        “申明亭”不是一种专门的司法机关,而是一种设在州、县之下具有调解功能的群众性组织。既然群众矛盾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耆老、里长等人主持调解,那么题写碑文的也一定不是等闲之辈。
        记者仔细查看了通义申明亭的石碑,最终在《大清道光十七年秋八月通义里创修祈报献殿记》中找到这样两段文字:“戊寅举人长治县教谕卓異加一级孙希绰谨撰”、“甲午优廪贡生分发即用复设训导孙希奭谨书”。这两个人都姓孙,且名字都有一个“希”字,一个举人负责撰文,一个贡生负责书写,这两个人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他们是通义村的村民吗?这一连串问号如何求证,让记者陷入困境。
        “在我们村北的一片杂草地里有三块古代墓碑,或许能找到点线索。”在侯存胜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三块墓碑,并且有了新发现——这孙希绰和孙希奭不但是兄弟俩,而且他们家族在当地是个人才辈出的“豪门”。
        记者找到的第一块墓碑,是孙希绰、孙希奭兄弟父亲的墓碑,由于受风雨腐蚀,墓碑主人的姓名虽无法看清,却能看到他的身份是“庚午举人”。这位“庚午举人”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名叫希绰(举人)、希奭(贡生)、希樵(增生)、希逖(附生)和希鑛(附生)。另外两块墓碑分别是孙希绰和孙希抃的。孙希抃的名字不在第一块墓碑上,可能是孙希绰的堂兄弟,他的身份也不低,是位进士。
        孙希绰一家在通义村是否还有后人,现在已无从查证。但从这三块墓碑不难推论出,当时孙家不但是通义村的“豪门望族”,而且还有可能担任过通义申明亭的主事者。
        专家点评:
        张广善(晋城市博物馆馆长)
        “申明亭”是一个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遗憾的是在晋城很少见到。作为一种宣传法理、调解矛盾、张善抑恶、辅弼刑治场所,它体现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基本形态。尽管我对文章中所指的建筑是否为“申明亭”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记载中白桑乡通义里在清代后期的确还保存着“申明亭”这样的公共建筑,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了。它丰富了晋城古代建筑的基础类别,对我们这个有着“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美称的晋城市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文/记者 赵明德 图/记者 任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0 18: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以后在网上多搜搜此类文章供大家分享

点评

要是搜太多了,村长的服务器怕不够用!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我们要从国家母文化的角度来挖掘地域的子文化。  发表于 2012-11-20 1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3 18: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上人 发表于 2012-11-20 18:20
好资料,以后在网上多搜搜此类文章供大家分享

有见地,有思想,有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13: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上人 发表于 2012-11-23 18:32
有见地,有思想,有内涵

一只小鸟,站在树梢之上,东叼一下,西啄一下,以为自己就是那片绿,以为自己就是那粗大的根,以为自己就是那醉人的阳光......浅乎哉?太浅也......所以,什么思想啊,见地啊,内涵啊,皆不敢当也......对于故乡文化而言,此理亦然,所以,溯其源,浚其流,知其远古的蛮荒与混沌之所在,则是书写创世纪神话的必经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5 2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2块石碑俨然是古代版“村志”
        在院墙和正殿的墙上,还镶着12块石碑。侯存胜介绍说,这些石碑是村里的老祖宗们留下的,不能乱扔,于是在改造老年活动中心时,都镶到了墙上。


类似潮州的牌坊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0 05:09 , Processed in 0.0517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