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74|回复: 9

[禅宗文化] 佛的般若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 0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般若”二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译经人都是直译,不敢翻译。因为一翻译的话肯定是错的。但是人家看了莫名其妙,怎么办呢,只好勉强解释一番。就像老子拿“道”没有办法一样,只好“强为之名”。如果勉强给“般若”安个名字的话,就是“智慧”二字,但它肯定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智慧,而是合乎道的智慧,或者说佛智。据南怀瑾大师说,般若智慧共有五种:

第一是实相般若。
    南大师说:“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以此观之,“实相般若”跟老子《道德经》所讲的“大道”,或者跟西方哲学家所讲的“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等概念是相同的,或者近似。那么所谓“佛法无边”就相当于西方的“规律无所不在”。不知为什么,现代人不太容易接受“佛法无边”而能够接受“规律无所不在”,好像前者是迷信而后者是科学。这是一种心障。实际上,佛学对规律的探索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咱们中国不如西方发达呢?咱们中国发不发达跟佛学本来就没有多大关系。除了唐朝前、中期之外,中国人就没太把佛学当回事。尤其是现在,懂佛学的人已经很少了,以至于日本人说正宗的佛学在日本。中国台湾人不敢跟日本人较量佛学功力,却敢瞧不起大陆人的佛学修养。这并不是人家有钱发飙,咱们大陆人确实没办法跟人家比佛学文化。

第二是境界般若。
    “境界”也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如果要勉强解释的话,大概是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认识的深度与处理的水准。通常来讲,你的认识到了这个水准,你才能做出这个水准。
    有一个故事:一位修士每天东奔西走,给战争孤儿们募捐。有一天,修士来到一家饭店,请几个在这里打牌的人捐款。其中一人输了钱,情绪很激动,把修士骂了一顿,还将一口浓痰吐在他脸上。
    修士取出手帕,平静地擦去脸上的浓痰,微笑着说:“属于我的那一份,我已经得到了。先生,我的孤儿们能从您这儿得到什么呢?”
    那人羞得无地自容,他低着头,将身上的钱全都掏出来,默默地放在修士手上。
    境界不同的人遇到修士相同的事情,反应会大不一样。有的人会掉头就走,有的人捏紧拳头想打架,有的人气得破口大骂,有的人一本正经地讲道理,有人的打电话找警察……每一种处理方式,都跟各自的境界是一致的,也跟各人对这件事的认识是一致的。
    这位修士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我们当然不知道,不过可以猜测一下。他也许想:这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发怒,他只是受到某些事的刺激,想发怒而已。我正好在他想发怒的时候来麻烦他,那么我的遭遇是我命中应受的。就像来到极地必然受冻、走到雨中必然淋雨一样,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也许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境界低者无法理解境界高者的思想,因为他从来没有到过这么高的地方。境界高者倒是有可能理解境界低者的思想,因为他是从低处走上去的,对过去的思想轨迹也许还有印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境界极高者,确实能够“瘁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比我们更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一切事情。

第三是文字般若。
    文字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何运用文字,更是一种智慧。文字般若高的人写的文章让人百读不厌,说的话能像拨动琴弦一样拨动人的心弦。文字般若极高的人,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比如毛泽东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话就把武装的重要性说绝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句话就把身体的重要性说绝了。真有点“一句顶一万句”的味道。这就是文字般若。
    佛经具有极高的文字般若,它的文体跟其他任何文体都不一样,它音韵、节奏既优美,又庄重,且恬静,可读可唱,极为独特。很多人迷上佛学,就是迷上了它的文字般若。

第四,方便般若。
    南大师说:“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以此观之,“方便”二字,大意是办法、手段。“方便般若”就是办法好,手段高。佛家“方便般若”足以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兵书都装进去,还绰绰有余。试想,无论你用什么兵法,攻城略地,都有一定限度,到了一定地步,就不行了。无论是元太祖还是恺撒大帝,都是如此。佛学不依赖物质条件,不断攻克别人的心灵,至今已成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肯定是有一些办法的。而且佛家采用的任何办法都以一个“善”字为宗旨,不用歪点子、坏主意,不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否则就不叫“般若”。平时人们不择手段,是因为智慧不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好不惜“自伤经脉”,运用“魔功”。但佛家的智慧已经够用,不需要损人害己。

第五,眷属般若。
    南怀瑾大师说:“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以此观之,“眷属般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亲和力”、“魅力”、“影响力”。佛家是“内外双修”,既注重仪表,又注重行为,也注重心态,修到一定程度时,既庄重,又和蔼,让人一见就觉得可亲可敬。相处久了,更是崇拜得不得了。因为佛家的“眷属般若”不是表演,下了台就换成另一幅模样。他们始终如一,第一眼看见是这样,每天盯着他还是这样,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所以,学佛即使别的都没有学到手,只要学到“眷属般若”,就能让你一生受益无穷,竞选总统别人肯定优先给你投票,与人相处肯定“粉丝”成群。即使跑到野人国去,也会大受欢迎。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1: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3: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3: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非难分 发表于 2012-11-3 11:01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这句很深刻,也很简单,但是做到不简单。因为有分别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4: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要令广济县人有文化没文化的都懂佛法,自须有创新性的方便法门。怎么创新,要动脑筋哦......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要广施佛法,不仅仅只是烧香磕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是什么?无法解释,仿佛处处皆有,又无从觅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5: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港定科技 发表于 2012-11-3 15:05
佛是什么?无法解释,仿佛处处皆有,又无从觅踪。

      的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5: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猴 发表于 2012-11-3 14:57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要令广济县人有文化没文化的都懂佛法,自须有创新性的方便法门。怎么 ...

的确,佛教不是迷信,而是佛陀的教育,要一切有情皆能够正确认识佛教,那是多么美满的事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8: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深奥了,{:soso_e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0 02:47 , Processed in 0.0415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