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兵暴目标明确,行动神速,牺牲少,胜利大,被中央军委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红五纵队决定把自愿加入红军的俘虏兵编成第二支队,程子华任支队长。这是红五纵队第一次吸收一千多名战俘来扩编军队,总兵力增加到六千余人。
兵强马壮的红五纵队在鄂东南开始了频繁的军事行动。1930年春节前后这段时间,红军部队在长江北岸、粤汉路沿线发动袭击,歼灭反动民团十几个,不仅重创当地的反动武装,还缴获了四百多条枪,筹得光洋三万多元。红五纵队把这些战利品全部交给中共湘赣省委,有力地支援了革命事业。
1930年3月18日,红五纵队对军阀夏斗寅驻在咸宁城的两个团发动突然袭击,大获全胜。这一天正好是巴黎公社成立纪念日,也是段祺瑞等卖国军阀在北京惨杀爱国学生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一悲壮的时刻,红五纵队又一次打击了贺胜桥、官埠桥、马桥、汀泗桥等地的反动民团,破袭了粤汉线上几十里的铁路,致使敌人中断交通运输十多天。红军在所到之处张贴革命标语和宣传画,扩大了革命的影响,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斗志,使湖北、湖南的反动派惊恐万分。
1930年4月,红五纵队在作短期休整后出发攻打阳新和瑞昌,由于守敌兵力强大,使红军行动受阻。那一次的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红军略有损失,程子华中弹负伤。当时,柯庆施与程子华同在前线并肩指挥。后来他曾回忆道:“幸亏子华当时用手护在胸前,手背被子弹击残,否则是有生命危险。如果这颗子弹打的稍偏一点,被击中的人就是我。”
1930年5月,彭德怀从井冈山率红四纵队来到鄂东南,红五纵队南下相迎,在修水城歼敌一个团之后与红四纵队会合。
1930年6月16日,中国工农工军第五军在湖北大冶县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会上宣布,经党中央决定,红五纵队扩建为红八军,何长工任军长,邓乾元任政委,柯庆施任政治部主任、军党委委员。
为了扩大根据地,红八军主力移师湘鄂边境(岳州、平江等地)一带。因柯庆施当时正患严重疟疾,组织上决定他留在阳新,管理后方,并集合黄梅、广济、瑞昌的地方武装及后方留守部队,坚持武装斗争,保卫根据地。
柯庆施稍休息几天,即前往黄梅、广济一带,整合部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先后成功地策动了驻武穴川军某部和广济保安队的兵暴,从川军中拉出两连人,从广济保安队中拉出一连人。
鄂东南的人民在红军接连打胜仗鼓舞下,纷纷加入了这支受到群众拥护的红军队伍。同时根据上级决定,以这支军队为基础,组建红十五军。
柯庆施1940年在《自传》中回顾这段历史写道:“夏季,……向湘鄂边境(岳州、平江等地)行动,因我正患厉害之疟疾,决定我留在阳新管理后方并集合黄梅、广济、瑞昌及后方留守部队,成立红军第十五军。我稍休息数日后,即前往黄梅、广济一带,整理当地之地方武装,并会同当时长江局军委(刘伯承同志负责)派来的同志,组织住在武穴之川军某某某部的兵暴工作,结果先后从四川军队中拉出两连人,广济保安队一连人,联合广济、黄梅之一部地方武装,及阳新后方所编成之两连,共约近六、七百人,枪半数,成立起红十五军。……在三中全会以后,我于是将十五军交某某某同志,……我则随派来之交通返抵汉口。”
年底,柯庆施到中共长江局工作,并被派往平汉线(河南许昌)组织夏斗寅部、唐生智部的兵暴,以组建红二十九军和红三十军,因时局变动未成,调回上海工作。
1931年初,柯庆施到上海。夏,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三、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3年初, 日本帝国主义继霸占了我国东北全境后,又侵占了热河全省,接着分兵入侵平、津地区,5月进占察哈尔的多伦和沽源、宝昌、康保等县,华北形势非常危急,而蒋介石军队仍然奉行“不抵抗政策”,节节败退。广大人民群众和国民党爱国将领忍无可忍,抗日呼声日益高涨。曾任西北军总司令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于1932年10月离开隐居的泰山来到张家口,与爱国将士们和各界爱国人士一道,策划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即在此时,中共中央派柯庆施到河北,任中共河北省前委书记,并赴张家口帮助冯玉祥将军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翻开冯玉祥将军1933年的日记,因迫于当时的情势一些事不便明说详陈,但从日记中仍可看出柯庆施帮助冯将军组织抗日同盟军的点滴工作情况:
1933年2月11日: “午后在野外走走,与革命的朋友谈话。”
1933年2月12日: “在野外与张 x x同志谈话约一小时。”
1933年2月21日: “同张先生三人谈了两点钟如何能真抗日的事。”
1933年5月2日: “夜,我同张谈二事” ,“如下层之帮助,如政见之商量,如款项之帮助,……彼此是无话不说的朋友。”
1933年5月6日: “设计的事今日成了。十点他们已经开始商议,真是有许多道理。”
据史学工作者提供: 柯庆施在张家口工作时曾化名 “张”姓。
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冯理达女士2000年1月9日在北京回忆此事时说:“我父亲跟我讲过柯老去张家口和他一道组织抗日同盟军的事情,我们是随父亲一起从泰山到张家口的。”
曾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教导团副班长的曹志真同志2000年1月6日在北京回忆时说:“1932年,我在济南听说北平、天津的中共党组织在组织抗日的武装队伍,当时中共山东省委是万里主持工作。我为了参加抗日武装队伍,来到北平,西单有个士兵委员会。在北平我参加过中共河北省委前线委员会领导下的士兵运动训练班,组织士兵哗变起来抗日。柯庆施同志是前委书记,柯老给我们上过课,上课的秘密地点在中国大学,法学院、师范学院组织的。记得从北平到张家口帮助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前委组织了北平、天津、山东等地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上百人,由柯庆施亲率到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
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救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共产党员吉鸿昌以及冯玉祥、方振武等联络在察哈尔等地要求抗日的部队,于1933年5月26日在张家口正式宣告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同盟军总司令,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为了工作方便,冯玉祥将军也为柯庆施安排了高级军职。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胡锡畴先生1965年在悼念柯庆施的信中说,当时“冯玉祥亦给高级虚衔以维护柯老的地下工作。寄迹张家口,诸须商洽,昕夕过从。”凑巧的是,这些人中除吉鸿昌是河南人外,冯玉祥、方振武和柯庆施都是安徽人,冯玉祥祖籍在巢县,方振武是寿县人,据说香港回归后第一任特区政府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就是他的孙女,柯庆施则是徽州歙县人。
抗日同盟军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联合各党各派各军,共同抗日。自身更是一马当先,奔赴抗日最前线。 6月21日,吉鸿昌率领军队出征察北、察东, 前委书记柯庆施随同出征,与抗日同盟军一起行动。党的十多名宣传队员一路上张贴标语,做抗日的宣传工作,鼓舞斗志。部队一边行军,一边打仗。6月22日,抗日同盟军收复距张家口一百多公里的康保。 7月1日,部队与增援宝昌、沽源的敌伪军激战,一举收复宝昌、沽源两地。
7月7日,部队开始了攻克多伦的浴血之战。在多伦城外围西仓,日军为了阻挡抗日同盟军的进攻,派出三架飞机进行扫射轰炸。7月11日,在敌机轮番地狂轰滥炸之后,城里的伪军冲出来与抗日同盟军激战。7月12日凌晨,抗日同盟军发起总攻.勇将吉鸿昌亲自上阵,赤膊挥大刀,拼死冲进多伦城,带领敢死队与敌军展开面对面的肉搏,拼杀三个多小时,终于将拥有飞机、重炮的日军赶出多伦城。
7月14日,中共河北省前线委员会在多伦山西会馆为抗日同盟军召开了有各界群众参加的庆功大会。多伦等地被收复,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东北地区的一些抗日义勇军组织纷纷派人到张家口,找冯玉祥将军联系团结抗日,兴师收复热河,继而克复东三省。张家口一时间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大本营。
当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爱国将士和中共党员浴血奋战在抗日前线之时,蒋介石政府却在加紧打内战,先后调动150多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对中国工农红军发起第四、五次围剿。同时派何应钦调集16个师的兵力,对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实行全面封锁包围,用武力威逼冯将军取消同盟军,停止对日作战。
曹志真同志2000年1月6日在北京回忆时说:“抗日同盟军当时很困雄,缺少武器弹药。当官的有支盒子炮,连长才能有一支,排长都没有。士兵们装备的都是‘湖北造’,也叫‘湖北条’,这是一种长枪,开枪时要推一下、拉一下、打一下,只有五发子弹。军队里生活非常艰苦,每人每月才二元多钱的伙食费,吃的是灰色的莜麦面,吃倒还好吃,就是吃进胃里不容易消化,拉肚子。我们发过一次军装,以后就发不出来了,到后来士兵们都穿得破破烂烂的。”“抗日同盟军是在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没有武器弹药的极其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作战的。”
蒋介石为了扼杀抗日同盟军,于7月28日与汪精卫在庐山发表联合通电,给冯玉祥加上“妨害统一政令”、“滥收散兵土匪”、“煽动赤焰”等种种罪名。7月31日,北平当局命令断绝平绥铁路交通。同盟军处于日伪军及国民党军的包围之中,粮弹断绝,军费开支无法筹措,伤兵不能外运医治,加上内部有一部分将领发生动摇,有的被蒋介石收买。冯玉祥一筹莫展,处境十分困难,被迫于8月5日通电“忍痛收束军事”,9日宣布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14日离开张家口,重返泰山。
8月8日,中共河北省前委书记柯庆施按照党中央代表的布署召开了会议,决议反对取消抗日同盟军,将二、五、十六、十八师等部队以及工会和抗日救亡团体等撤离张家口,转移到张北一带。8月中旬,中共河北省前委与吉鸿昌部、方振武部先后到达张北、康保、尚义一带集结。
8月24日,中共河北省前委在张北县二井村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抗日同盟军各部队主要将领。会议决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推举柯庆施、张慕陶、宣侠父、吉鸿昌、许权中、刘振远、柳青等组成常委,领导抗日同盟军,吉鸿昌担任军事总指挥,继续进行斗争。9月初,柯庆施率前委与抗日同盟军,由张北转移到直中、直南,与当地农民运动组织汇合。9月20、21日,同盟军攻占怀柔、密云县城,直逼北平。
蒋介石气急败坏,勾结日寇和伪军向抗日同盟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同盟军在吉鸿昌、方振武的率领下奋起抵抗,由于众寡悬殊、弹尽粮绝,最后失败。方振武被迫流亡国外,1940年从香港回来,在广东花县被蒋介石派人杀害;吉鸿昌则到天津秘密领导抗日运动,继续进行斗争。11月,国民党特务勾结帝国主义分子,在天津法租界将吉鸿昌逮捕,吉鸿昌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被蒋介石下令杀害。至此,轰动一时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扼杀了。
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和日伪军的双重夹击下虽然失败了,但它唤起了广大民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中国共产党人柯庆施、吉鸿昌和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等人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在强敌面前精诚团结,不怕牺牲,同仇敌忾,所作出的奋斗和贡献,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65年4月9日,柯庆施因病逝世。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刘少奇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致悼词。邓小平在悼词中指出:“柯庆施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他于一九二O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他长期从事党的工作,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兵运工作,先后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前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柯庆施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一生。”
2005年7月23日
(发表于《徽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和《党史纵览》2006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