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14|回复: 2

[原创]遥想那乞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6 14: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p><font color="#0000ff" size="4">我们可以遗忘某些达官贵人,但不能遗忘那一位乞丐;我们可以不尊重星爷款弟,但不可不尊重那位乞丐。因此,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写了这篇文章</font><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f70997">遥 想 那 乞 丐</font></font></p><div>&nbsp;</div><div><font color="#0909f7" size="4">&nbsp;&nbsp;&nbsp;&nbsp; 那是一个普通的乞丐,冬破袍一件,夏短衫一条,宿无定所,食无定餐;那又是足可堪称“伟大”的乞丐,慈祥太后对其褒扬有加,蒋介石亲笔题词对其颂赞,《人民日报》为以其原型创作的电影发表社论……那个被誉为“千古奇丐”的人,欧洲辞典称其为“无声的教育家”。<br/>&nbsp;&nbsp;&nbsp; 武训,清朝东堂邑县武家庄人氏,本无名,排行第七,人呼“武七”。50多岁时,靠行乞办成义学,名声鹊起,临清州州伊庄鸣烈为他举呈邀奖时,嫌“武七”之名不雅,赐名武训。<br/>&nbsp;&nbsp;&nbsp; 武训小时,家徒四壁,吃野菜,啃树皮,沿村乞讨求生,在艰难竭蹶的困苦中慢慢长大。17岁那年所经历的几庄辛酸事,使武训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br/>&nbsp;&nbsp;&nbsp; 那一年,他在大地主李老辫家老长工,一次,他姐姐捎来一封信和几串钱,李老辫念信时却省去了捎钱一节,私吞了银钱。后来知道了向李老辫要时,却被反诬讹诈、遭顿恶骂;本来讲好了每年工钱十六吊,一次干足三年,三年期满,武训去领钱时,李老辫却制造了一笔假帐,说工钱早已支完,并装模作样地边翻帐本边念:“某年正月初五支5吊,某年五月二十支3吊……”武训不识字,眼巴巴地望着帐本有苦难言,一晌才说了句:“咱可在凭良心啊!”李李老辫恼羞成怒,指使家丁将武训打得头破血流,逐出了李门。<br/>&nbsp;&nbsp;&nbsp; 昧了钱挨了打的武训,在一个破庙不吃不喝昏昏睡了三天三夜。经过这三天三夜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受欺侮、蒙坑骗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识字、同时想到象他这样的穷苦孩子千千万万,于是立志要兴建义塾,给穷孩子创造念书的机会。<br/>&nbsp;&nbsp;&nbsp; 为了修个义学院的目标,他煞费苦心,首先到剃头摊剃了个半边头,留下的那撮毛修成桃子形状,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同情,同时,一边沿街乞讨还一边唱着自编的兴学歌。<br/>&nbsp;&nbsp;&nbsp; 每逢庙会、集场、武训便去耍些把戏,吸引人施舍。诸如“竖蜻蜓”:即双手着地倒立,“竖一个,一文钱,竖十个,十文钱,竖得多,钱也多,谁说不能修义学。”他还会“蝎子爬”:即身体倒立,双手行走,“爬一遭,一吊钱,爬十遭,十吊钱,修个义学不犯愁”。有时,他让自己当马让孩子骑,以求得家长的施舍:“我当马,让你骑,你出钱,我出力,办个义学不费力。”为了多积钱财,早日实现心中的目标,他还不可思议地当着许多围观者的面,吃下破砖破瓦或蝎子、蛇甚至粪和尿,并边吃边唱:“食蝎子,食蝎子,修个义学我的事”、“蛇可吃,不可怕,修个义学在我自家”、“破砖破瓦,都能消化,不修义学,惹人笑话”、“粪也吃,尿也喝,修个义学不算多。”<br/>&nbsp;&nbsp;&nbsp; 他一边走乡串户乞米讨饭,一边推销自己:“出杈、铡草,用人来找”。出杈就是用铁杈清除厕所和牲口圈中的粪便,又脏又累,铡草就是把玉米秸等植物秸杆铡碎做饲料,又累又危险。还有“推碾子推磨、管推不管箩、管箩钱还多”“又拉砘子又拉耧,修个义学不犯愁。”这些都是一般人不愿干的活,但能多挣钱,所以武训干起来特别带劲。<br/>&nbsp;&nbsp;&nbsp; 同治七年(1868年),他已行乞10年,颇有积蓄,访得馆陶县塔头村开进士姜峻岭是个诚笃君子、欲请姜代为存放生息,日后办学。“不要米,不要面,只求进士老爷见一见”。门人赶他走,他就是跪在门前不动。听门人介绍后,姜进士感动得热泪盈眶,亲自出门来见,并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自此,他每有积蓄便存于为人公正的名士之手,以放贷收息。<br/>&nbsp;&nbsp;&nbsp; 后来,他又将所得之钱,购得许多田地,租种生钱。有人问他:“你是想借善事之名来骗钱吧!”&nbsp;&nbsp;&nbsp; 武训便立即盟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谁养家,谁肥己,谁备上天雷神殛!”<br/><br/>&nbsp;&nbsp;&nbsp;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一所20余间瓦房,大门二门各一座,周围筑以垣墙,院内栽植杨、槐、柳等树木的“崇贤义塾”终于在堂邑县建立。其后,武训又在馆陶县和临清县各建了一所义塾,常年开办费、学费均由他支付。穷孩子可以上学了,几十年的宏愿终于实现了,每当听到学童琅琅书声,武训心里比喝了蜜还甜。<br/>&nbsp;&nbsp;&nbsp; 武训尊师重教,身体力行,每次新生入学,他总是先向塾师叩头,后逐个向生童施礼,并准备丰盛的酒席请塾师,自己则一直甚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一次,武训来到义塾,见学生到齐了,而先生还睡觉未起,便悄悄推门入室,恭敬地跪在先生床前,不住地流泪,先生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武训说:“孩子早到齐了”。先生羞愧得无地自容,再也不晚到了。<br/>&nbsp;&nbsp;&nbsp; 农村孩子泼野惯了,往往顽皮不用功,每看到这现象,武训总是跪在他们面前好言规劝,直至学生感动得哭了才爬起来。他编了许多劝学歌时常唱给学生听:“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娘亲。”<font color="#000000">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font></font></div><div><font color="#0909f7" size="4">&nbsp;&nbsp;&nbsp; 在武训精神感召下,学生们都能勤奋学习,从义塾中走出了许多进取功名的士子。梁启超说:“崇贤义塾,受学弟子,彬彬济济,掇高弟、成通儒者不可胜数。”<br/>&nbsp;&nbsp;&nbsp; 老子云:“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屈原曰:“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卑微如乞丐武训者,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终能成其积财兴学的宏业,实乃其志高远、其德诚罄、其行无私也;而尊贵如豪门望族、王孙公子乃至那些包装精良、标榜文明的现代人,又有几个能仰其项背呢?<br/>&nbsp;&nbsp;&nbsp; 每闻校园钟响,我总会想起那乞丐。<br/></font></div><br/><br/><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6 14:51:21编辑过]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原创]遥想那乞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8 19: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是乞丐,精神却富有。崇尚此爱心和义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14: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邵版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5 20:30 , Processed in 0.0430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