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沧浪书院走笔
戴益民
(一)
沧浪书院地处古代匡山的太平山脚下,侧后是波光潋滟的荆竹水库,山水相连,空灵静谧,的确是个读书的好去处。车到水库大坝,我们下车缓步而行,但见巍巍匡山携千峰竞秀,一尖如擎天一柱高耸云间。远处的农舍、别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葱的山谷里,群山倒影,帆船隐约,山茑浪屿,摇曳多姿。红与绿,黑与白,山与水,竟是如此和谐美妙地融合在一起。如此地杰人灵之地,怎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才俊呢?忽然,同事手指右前方大声说:看,那就是沧浪亭!抬望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碑亭,上面刻着“沧浪山水”四个大字,另一面则诗题曰:“茫茫九派东入海,脉脉横岗断长江;婉约湖光壮山色,最爱书院泛沧浪。”好诗好大的气魄也!不禁让人联想起这样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洗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据考证,在上古周朝时就有匡国,匡山由此而得名。唐代匡山和庐山总称为匡庐,自古便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而今,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是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讳宋太祖赵匡胤改为大王山后而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匡山现在分为大王山、太平山、紫云山、双峰山(一尖,二尖),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更兼以文明悠久的书香气息,假以时日开发利用,前景将不可限量。唐代大诗人李白赞誉鲍照道:匡山读书处,敏捷诗千首。沧浪书院的开山祖师是鲍照,他出身寒微,一生沉沦下僚, 很不得志, 但才智过人,文思泉涌,其诗文颇负盛名。现存的鲍照读书台遗址距离沧浪书院不远,有空一定去拜访拜访。
(二)
天气有些闷热,步入沧浪书院,耳边传来的居然是久违的朗朗书声,一种澄清肃穆的气氛迎面袭来,孩子们让我竟有些无地自容了——我该有多少时日没有触摸过书本了?!见有客来访,忽有一年轻女子走上前来,自我介绍说是校长助理,欢迎诸位光临书院云云。她说,沧浪书院设有小学部、初中部,目前现有师生300余人。在她的引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永宁堂”、 “学士阁”、 “翠明轩”、“可斋”、“广济堂”等建筑。新建后的沧浪书院,内涵已不同以往,它集教学、科研和休养于一体,不仅为家乡子弟传授科技知识,还是软件开发工作室,互联网使其与全国、甚至全球保持密切联系。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忙碌的员工和教师来去匆匆,手指敲打键盘的响声和朗朗书声交织,让古老的书院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据介绍,沧浪书院始建于唐朝天宝元年,距今约1300年历史,是鄂东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位居“四大书院”之首。清朝乾隆下江南四次到沧浪书院居修。书院先后数次迁徙,1943年惨遭日寇战火彻底被毁。目前,竣工的这群建筑只是规划中的一部分。从地理位置来看,沧浪书院正处鄂东文化中心,东有三祖、四祖、五祖等佛教胜地,南有风景秀丽的庐山和龙湫寺、大藏寺,西有黄州东坡赤壁、医圣李时珍故里蕲州,北有横岗山、东冲山、五峰山。沧浪书院既是匡山的开发始作俑者,也是匡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平台。
(三)
徜徉在书院之中,触摸着历史时光的碎片,我的思绪无法梳理。恍惚中我眼前似乎走动着一群身着长袍短褐的莘莘学子,他们操着各地口音,或提问或争论,而银须飘飘的讲师则大智若愚,满腹经纶,从容不迫。这些低沉而极富穿透力的声音,在书香四溢的历史里传得很远很远。从东晋太元年间佛教领袖慧远建立黄牙寺开始,这里已成为一片教化之地。四祖司马道信在在匡山正觉寺传经布道40年,创建中华禅宗,使匡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号称天下祖庭。在唐朝,真武祖师在匡山横岗山开创道教万法教派,大德祖师马祖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贞观年间唐玄奘自泰国(暹罗)来建大藏寺居修,唐末存奖禅师也来到这里。到宋代,匡山有寺庙多达150座, 理学大师邵必在此提出的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得到范仲淹的好评。明清以后,匡山依然是中华禅宗佛教的活动中心。一座山被传说开去,演绎着佛教文化的盛衰枯荣、悲欢离合,留给后人无尽的传说与猜想,鲍照读书台的遗迹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盛况。可以想象,文人学子们在这片土地上泉涌出多少灵感,或顿悟人生机密,或吟赋绝世篇章,顿吟之中,或清浊洗之,或沉浮忘之,或穷达穿之,风骚独领,神韵闪烁,令人肃然起敬!
步出沧浪书院,回眸身后的岁月风尘,那些渐行渐远的大师的背影,已被滚滚逝水红尘湮没。如今是一个功利至上的时代,文化已被挤压到相当边缘的地带。人们几乎不读书,或者几乎没有时间读书了,而坐下来谈经论道则更是近乎奢侈。我只祈愿,让时光静止瞬间,将沧浪那历经香火熏烤的精气沉入我的丹田,从此一生心甘情愿地做个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