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p><font color="#f70909" size="5">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font></p><p> 在安徽桐城,有条著名的小巷,长100米,宽两米,是著名的六尺巷。原本这里没有巷的,一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房子,一边是平民商人吴氏的房子。有一次两家修房子,吴氏企图占据张英的宅第,张英家人修书北京,要张英管一管吴氏。<br/> <br/> 按理,张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管一管平民百姓,那是小事一桩。然而张英的回复竟是:<br/> 一纸书来只为墙,<br/> 让他三尺又何妨;<br/> 长城万里今犹在,<br/> 不见当年秦始皇。<br/> 家人得诗,将墙主动退后三尺。吴氏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三得六,才成了六尺巷。<br/> <br/> 这个故事早已听说过,只是心中佩服张英之余,有些不可思议。今天看到张英在双溪草堂时作的《聪训斋语》才完全了解了张英这个人。<br/> <br/> 在《聪训斋语》中,张茨倡导忍让精神:“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老子)以让为宝。左氏(左丘明)曰:‘让,德之本也。’又说:‘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反而)以酿后来之祸患也。<br/> <br/> “欲行忍让之道,先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谨小慎微,凡事只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良策:能转弯早也!”<br/> <br/> “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失。故终身失便宜,终身得便宜也’”<br/> <br/> 康熙皇帝很是赞赏张家一门淡泊致远,少与人争的处事哲学,赐给张家一联:<br/> <br/> <br/>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br/>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p><p><br/>“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流传颇广的小诗长期以来都是作为高风亮节的典范而屡被引用。黄梅戏《六尺巷》中所指的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是一条全长约100米、宽2米的巷道。据载,该诗出于桐城派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说的是清朝一位宰相家人与邻居为争墙而起纠纷,消息从家乡传到京城,宰相寄回此诗后,家人遂退让三尺,邻居受感动,亦退让三尺,六尺巷由此产生,六尺巷的故事也从此广为流传。黄梅戏《六尺巷》就是以此典故为基础,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创作而成。</p><p><br/> </p>
六艺节--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首演"六尺巷"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2 0:12: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