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18|回复: 1

[转贴] 梁启超晚年的佛学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6 18: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佛学研究网    李喜所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97-103页

【作者简介】李喜所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近现代人物及其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呼吁人们学佛、信佛,希望把佛学变为维新派从事政治变革的精神武器。晚年,随着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匮乏,他对佛学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梁氏这样笃信佛学,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自身因素。
    近代中国,研究和推崇佛学是知识界的一种风尚。从龚自珍、魏源到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都是佛学的宣传者和信奉者。他们的信佛;半是为了解除无法自由发挥个性的心灵空虚,半是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精神武器。从客观状况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弱小,其阶级力量及由此推向社会舞台前沿的知识分子就缺乏坚实的后盾。他们在物质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就过分强调精神的力量。佛学的“大无畏”、“勇猛”、“无我”等,与这批人的思想一拍即合。谭嗣同的人生观及其所著的《仁学》;就充分发挥了佛教这种拼命进取精神。同时,西学的传入,有很多问题他们无法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学中法相宗的认识论则有可贯通的地方,佛学便成了谭嗣同等人理解和介绍西学的一种手段。梁启超恰恰是在这种近代新知识分子的特殊选择中,走进了佛教的殿堂。难以超越的社会潮流,使梁氏对佛学顶礼膜拜。
    一般来讲,信佛是为了逃避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寻求一处与世无争的“静地”。晚清的知识界,缺少自由而富有生机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积怨是相当严重的。魏源、章太炎这些人在四处碰壁之后而遁入佛学是顺理成章的。诚如梁启超所言:“社会既屡更丧乱,厌世思想,不期而自发生;对于此恶浊世界,生种种烦懑悲哀,欲求一安心立命之所;稍有根器者,则必逃遁而入于佛。”(《饮冰室合集•专集》第34,第73页)梁氏在戊戌政变后精神沮丧,读佛经后拍案叫绝,大肆鼓吹;晚年他政治上接连失败,无法实施其改造中国的方案,又对“五四”之后的社会现状极端不满,心中之积苦不可言状,于是便用较多的时间钻研起佛学。梁启超本身的悲剧命运决定了其在佛教的海洋里出没寻觅。梁氏之信佛是从理念上去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具有较多的哲理性和研究性。因此,梁氏在晚年写出了一批研究佛学的学术著作,涉及中国佛学史的沿革、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佛学理论等许多方面。这在佛学研究史上是划阶段的优秀成果。

http://www.pubchn.com/articles/4971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8: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皆说先生是禅学”:

陆九渊与禅学

宋代及其以后的思想史,是和佛教羼杂在一起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研究者没有佛学知识的储备,看到的思想史是一种面貌;若研究者有深厚的佛学修养,看到的思想史便是另一种面貌,而这种面貌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心学的提出者,南宋的陆九渊就是在禅宗的启发下而提出心学之说的。陆九渊,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死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3)。作为心学的创始者,陆九渊年幼时便崭露出异于常人的志向和气概。绍兴十二年刚四岁时,陆九渊“常侍宣教公行,遇事物必致问。一日,忽问天地何所穷际,公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总角诵经,夕不寐,不脱衣,履有弊而无坏,指甲甚修,足迹未尝至庖厨。常自洒扫林下,宴坐终日。立于门,过者驻望称叹,以其端庄雍容异常儿。”[1][卷三十六]绍兴二十一年,陆九渊十三岁,“志古人之学”,读书至“宇宙”二字,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忽然省悟,说:“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17 02:57 , Processed in 0.0424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