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96|回复: 15

[原创] 灵 与 肉——《梦中地》诗意解读及浅谈诗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23: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灵  与  肉
——《梦中地》诗意解读及浅谈诗感
   
    我是这么理解新诗的(诗与歌可能有些不同)。有人认为一个中国人写诗,就要和一个学生做算术一样,首先识数,再加减法,这些基础,只能在古人诗的基石上发展创新。这个道理还有人对我说过,是指作诗与文学知识的储备。我曾经在另一个诗歌论坛玩,也谈诗,其中就有一个人考我,问我诗三百是什么,老实说,我一无所知,不只如此,新诗旧诗我都接触得不多,估计没有一个小学生接触得多,甚至还有可能没有一个学前班的乳儿接触得多,因为现在的家长都重视超前教育,那家没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呢?那个乳儿不能一口气背来一、二十首唐诗呢?可是我,真的不能,包括床前明月光在内,我搜罗了一下大脑的记忆,有印象的真不到十首,能背完整的,不超过五首。那个出“诗三百”考我的人,完事后自然在我面前洋洋自得趾高气扬了。
  个人认为,诗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根本之一是在于诗的灵性,通灵性,其次才是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灵性,通灵性的觉醒与捕获,与人的处境地位,与人的情感经历有关,与文学历史学无关。因为诗的语言简洁,篇幅灵动,它基本上不需要特别的构架和技巧编排,不需要人为去精心组织安排,它要的,就算学富五车,也未必就即时有诗。诗这东西,我反而认为文学学识越高的人,越不大可能写出好诗,这是因为,接触文学越多的人,他越被文学浸染,文学在不知不觉得已潜入了他的骨髓,那么,从他们那里出来的文学,能有多少非文史学的文学成份?
  诗写下的是灵性,读懂它的,即是通灵性。比如有人说连读两遍《梦中地》却还不知“流动是悄悄的收进”,不知是承前还是启后,那么,可以肯定,最起码对这人来说,这首诗不能唤醒他的通灵,经历的欠缺是最合理的解释。读两遍不知道一个句子是承上和启下,因为缺失,也是自然的了。“流动是悄悄的收进”在整首诗中是天然的溶入,即是上句“轻抿嘴唇的/静物写生”的承上,又是“已熄灯的海洋”的启下。
  我得先说说这首诗的大概。那是一个偶然的触景生情。那天,我走街上,正在思索在伤心个人与身在的环境关系,自然了,首先是对身不得志及环境造成的心累感到异常的迷惘的时候,突然身边一声婴儿的啼哭惊醒了我,然后我一直盯着那个睡在母亲肩弯里婴儿,在不被她们看见的位置一直在盯着这个婴儿,那一时间,迷惘至使我脑海里一片空白,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再着,灵魂出现了错位,晃然间,眼前的婴儿即是四十多年前睡在母亲肩弯里的我呀,怀抱着婴儿的妇女便是我十多年前已过逝的母亲,一片空白,我一直看着婴儿,魂的出窍悄然开始,呆在原地,我嘴边和熟睡的婴儿一样流着口水,那时一片空白,如同一张洁净的白纸。
——
嘘——你听呀
倦鸟最后一声低鸣
风就停止了喘息
那时,你看到的都是
轻抿嘴唇的
静物写生
流动是悄悄的收进
已熄灯的海洋
   场景的出现,似乎一声倦鸟的低鸣,世事一件件抛开,由动入静,一直溯回到最初的涉世,此中场景也悄悄的转移,一片空白,嘈杂的、喧嚣的,统统的,和身边的风,凭住了呼吸,所有流动的全都并入静止的一幅画卷,现实越来越模糊,经历越来越模糊,包括一切的思索都越来越模糊,象熄灯入夜,思潮汇入一片寂静海洋,一片熄了灯火的海。
   灵魂在静默中出窍,开始骚动,游离,一个婴儿蹒跚学步,直至一路四十余年的颠颠簸簸,悲欢离合,得与失,哭着和笑着的纠合。
脸上还挂着泪的笑面
形成一个标准的婴儿睡相
躺在柔软赤露的肩膀
口水从嘴角开始
合成新泪流成一线四十余年的梦长

诗中反复的,从动与静,又从静入动,从混沌到领悟,从领悟到混沌,形成一组生命的脉络。感与伤,离与愁,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母亲
啊!母亲
我惊叫一声坐起来
泥土还把我
搂在中央
诗尾处,神思从游离挣脱开来,感伤如旧,更是母亲的肩膀,已陷进土下,而依然承载这一身的肉体,眼前的土地,就是母亲。
——
诗这东西,不宜于解释,一解释就立马索然无味了。
当然,也绝不和田园听风那样,把一句全然不相干的句子硬解成六一儿童节后,儿童儿就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并向他表达爱意,就成了武穴的媳妇。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过度的粉饰只能是笑话一场,它背离了灵性与通灵性,乱七八糟。
   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对诗外在的强调,对于真正的好诗来说,它自然也是相符的。
   略 说一下诗的浅白,空淡。我前一段时间试着百度中国最好的十首现代诗,发现有一个认识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发现诗同样在不知不觉中,早早落入了俗套,即,因为诗的通灵性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对一首诗,没有切身的感悟,在不解诗意的情况下,就无法坚持自己,容易落入人云亦云的下场。百度出的中国最好的诗,有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苍》,这两首好是自不必说的,徐志摩的《康桥》很难说通灵,音乐和画面美是肯定的,还有一些诗,评它为十美,真是好笑,什么“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什么“你站桥上看风景,桥下的人看你”,什么“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象这样的东西,依我看,连诗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名言名句而已,拿这些去争诺贝尔,简直是痴人说梦而已。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每天跑步经过闸口,闸口有一处新建的二十五层的建筑,它的第一个店面的玻璃上,贴着“面朝长江,春暖花开”,以此促售。我不知道宣传人员知道不知道,写“百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一写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08: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声兄对诗歌的理解有你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有着自己深度感悟的文字写出来,就令人敬佩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0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非常赞同诗歌不应该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不可说,一说就嘴破,看看那些唐诗三百首和经典古典诗词的解释赏析说明,多么的呆板乏味,没有一点的情趣,和原作相比,隔味。你提到了灵性,我也蛮赞同,好诗是需要悟性和灵气的,能够抒发出人人皆见之物,事,道出他人所不能道出之人事,就是一首诗歌的成功之处,好诗,能够用最凝练的文字,带领读者到达他想去但是无法去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09: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又提到了海子,其实你对海子这个诗人的认识不够,海子若只能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类如三月春风花季女孩子的诗歌,那他就不会成为中国的诗歌皇帝,文学天才了。海子的诗歌我认为目前为止,还无人超越,他自己也说过,他对自己写过的那些短诗,根本不屑一顾,往往是信笔涂鸦练笔。其实他真正下过功夫,呕心沥血的是他的长诗,太阳,土地,猿猴等系列大诗,那些诗剧渗透了他整个的生命,燃烧着最火热的激情和最光芒万丈的才华!我每每读他的太阳神,几乎要洗手焚香,匍匐跪读,那真是生命血和泪,最原始的激情,最痛苦的自我燃烧,他就是太阳,他就是皇帝,他就是原野上的麦子。可是大众只对他的短诗趋之若鹜,因为他的史诗太深奥太晦涩太难懂,门槛太高了,无奈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从某个意义上来讲,这是文学的悲哀。

点评

太阳神这么好,让藤上这么欣赏,我也去看看  发表于 2011-11-4 22:24
太阳神,我刚才去看了一遍,好象并不难理解。 这首诗的第一遍读后感受让我隐约的感到,其实作者海子也不难理解。 这诗读它不需要在诗行字面上下功夫,可以隔三叉五行把眼睛放那,收拢平时支离破碎的神思,就是在读   发表于 2011-11-4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09: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学富五车的人写不出好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不是绝对的,也要分读死书和读活书的境界,读死书,当然写不出好诗,胡适,鲁迅都是文学大师,他们学养深厚,西学东用,活学活用,也写出了许多动人的作品。真应了那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10: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三声老师。我这个人有3个优点,一不抽烟,二不闯红灯,三就是努力做到真诚(因为有些人咱实在没办法真诚,比如领导)。恕我抱歉,读不懂你的诗,并且说了出来,经过你一解释,懂得多点。这个可以证明,诗有时候还是要解释下的,尤其对于多数我这样的门外汉。
你说到百度出的十佳诗歌,我觉得可能评选者在历时态地来看的吧!我说死水不好,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它的历史意义当然不能否定。
谢谢你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9: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藤上 发表于 2011-11-4 09:00
你又提到了海子,其实你对海子这个诗人的认识不够,海子若只能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类如三月春风花 ...

是的,都说海子好,我只听说过春暖花开,算不上了解,听你介绍,真要去看看太阳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9: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山鼓瑟 发表于 2011-11-4 10:06
问好三声老师。我这个人有3个优点,一不抽烟,二不闯红灯,三就是努力做到真诚(因为有些人咱实在没办法真诚 ...

本来是直接和你探讨的,写了个开头后,就想着要别开一文,不光只回复你,所以就这样写了,不会觉得不友好吧,孤色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20: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根本之一是在于诗的灵性,通灵性。我很赞成三声兄关于诗歌的灵性的观点。诗歌是要有灵性的,没有灵性的诗歌读起来乏味。当今社会,诗歌的悲哀在于没有一个标准证明什么是好诗,什么是不好的。所以现在诗坛乱声四起,各种各样类型的诗出现,包括所谓的下半身诗歌。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对待诗歌的态度也不同。个人认为,诗歌无非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如山间小溪,叮当作响,浅白易懂,一种如大海,深不见底,开阔大气。不管哪种,只要有诗味,有思想,都应该是好的。但是为什么诗歌现在不受欢迎,除了这个社会太浮躁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诗人自身。写出来的东西太晦涩难懂。所以就诗歌的普及而言,还是要在大众化和高雅这方面努力。

点评

你说得是对的,我非常的认同。 我去看太阳神  发表于 2011-11-4 2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5 09: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争论,有见解,有想法,就是一个论坛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我喜欢一个论坛,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每一个来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的论坛才不会沦为平庸乏味之地,我最喜欢充满批评气质的场所,魔鬼撒旦有时候,非常非常的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3 17:56 , Processed in 0.0805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