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40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脑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2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p>  问题1:电脑无法启动   </p><p>  可能的原因:电脑无法启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弄明白问题是由硬件还是软件引起有助于解决问题。 </p><p>  解决方法:你将要扮演一回大侦探福尔摩斯,找出电脑的异常之处。按下列步骤做:   </p><p>  1、首先:检查所有的线缆(包括电源插头),以确保所有设备都是正确而且紧固地连接在一起。 </p><p>  2、接下来,检查电源是否打开。聆听电源风扇的声音,硬盘是否正常运转。如果什么也没听见, 你可能需要更换电源设备。为了确定这一点,可以考虑使用电源测试设备,比如PC Power and Cooling去测试电源输出。当然了,在把电脑大卸之前,你应该先检查房间里的电源短路器,并试试看能否启动其它带电设备以确保电路没有问题。   </p><p>  3、如果电源供应正常,但屏幕上仍然是一片漆黑,试着给电脑另外连接一台显示器(你可以借一台如果有必要的话),以确定不是显示器的问题。如果显示器工作正常,换一根视频连接线缆看看,还是没有任何图像?如果此时硬盘能正常运转,很有可能显卡出 了故障。要更换新的主板,请参看我们的文章“如果更换显卡”,或者使用主板的整合显卡,如果主板有这个功能的话。当机箱打开后,检查一番电源启动后所有的风扇是否正常运转,电脑也可能遇上了过热的问题。   </p><p>  4、如果你的显示器工作正常,但硬盘没有启动并且显示屏不没有任何图像(或者你能看到图像但 电脑无法通过自检启动),考虑重新设置一下CMOS。关闭电脑,拔掉电源,然后戴上防静电保护手套等,从主板上取下电池。然后等上大约五分钟,查阅你的 PC用户手册或者访问生产商的网站寻找关于如何重置CMOS设置的信息。设置成功后重启电脑看看问题是否解决了。   </p><p>  5、如果电脑依旧无法启动,罪魁祸首可能是坏掉的内存条。每次取下一条内存(或者用已知的正常内存替代),并在每次更换后重启。</p><p>  6、如果上述方法都不奏效,有可能是主板或者CPU坏掉了,需要进行更换。然而此时电脑上的数据仍有可能是完好的,只要把硬盘连接至其它PC主机,你可以把数据都取出来。可以考虑去电脑修理店请人修复 电脑,这比换一台新的电脑要划算一些。如果你用的是笔记本电脑,修理店可能是你最好也是惟一的选择。</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10:25 | 只看该作者
<p>若是操作系统故障该怎么办?   </p><p>  与上述可怕的电脑硬件故障相比,你碰上软件问题的机率要大得多,例如Windows无法启动或者在启动时抛锚。接下来告诉您如何应对操作系统问题。   </p><p>  1、以安全模式启动。在Windows启动时按下某个指定的键进入启动菜单,并从中选择安全 模式。通常,当你选择安全模式后Windows会尝试进行修复,然后关机再正常地启动。如果你安装了Windows Vista,可以试一下从启动菜单里选择“修复你的电脑”(如果你的启动菜单项里没有此选项,去Vista安装光盘上找找看)。你将有许多选择去修复电 脑,“启动修复”绝对值得一试。   </p><p>  2、还是不能正常启动?试试启动菜单里的“最后一次正确配置”,如果你近期更换过硬件或者驱 动程序这个选项会特别有用。若成功启动了电脑,请换下新安装的硬件(可能有兼容问题),同时在设备管理器里“返回驱动程序”。右键单击“我的电脑” (Vista里为“电脑”),选择“硬件”(Windows XP系统),然后选择“设备管理器”。  </p><p>  3、如果你能够以完全模式启动电脑,但在普通模式下却无法进入系统,可以试试用系统还原把电 脑设置回溯至上一次正常工作时的状态(Windows XP里选择“程序”,“附件”,“系统工具”;若是Vista,单击“开始”,输入“system”,然后从程序列表中选择“系统还原”)。通过自动更新 下载更新文件并安装后电脑就有可能变得不稳定,你可以更改默认设置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此外,你还应该在安全模式下运行反病毒及反间谍软件。   </p><p>  4、如果电脑仍无法启动,很有可能Windows系统出了大问题。试着从应急光盘如Knoppix disc或者应急启动光盘启动,它们可以帮助你查明电脑到底还能启动与否,并从硬盘上拷出紧要的文件。 </p><p>  5、若此时电脑仍无法启动,重装系统或许是惟一可行的方法了。使用标准Windows安装光盘即可,同时硬盘上的数据都能得以保存。有些PC生产商还提供了修复光盘,可以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修复系统,查阅你的用户手册看看是否有相关功能。   </p><p>  避免问题重现:电脑经常毫无征兆地出现故障,你可以:启用系统还原,保留好系统修复光盘,备 份常用的程序便于重装系统时使用,经常备份系统等。使用磁盘镜像软件,比如Acronis True Image 10或者是诺顿Ghost 10,它们可以让系统与数据恢复变得更简单。而且如果可以的话,拥有一台备用电脑也是个好主意,当你常用的电脑出故障时你可以使用备用电脑。</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11:07 | 只看该作者
<p>问题2:网上邻居里看不到其它电脑   </p><p>  可能的原因:Windows或者弄错了,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硬件。要辨析到底是Windows还是硬件的问题,方法很简单,如果你能够顺利连接到互联网,那么问题方很大程度上不是硬件或者驱动程序。 </p><p>  解决方法:如果硬件没有问题,就试着彻查Windows的各项设置找出“病灶”。   </p><p>  1、如果你一直以来都无法在网上邻居里看到其它计算机,首先检查一下它们是否在同一个工作组 里。(Windows Vista更改了默认工作组名称)。选择开始,运行,输入“sysdm.cpl”并回车。点击“计算机名”选项卡,选择“更改”按钮,查看电脑所隶属的工 作组。   </p><p>  2、下一步,检查IP地址分配,这是另外一个常见原因。如果同一个局域网里有两台电脑都被分配了相同的IP地址,Windows通常会弹出一个气球通知框来进行警告。出现这种情况,重启一个路由器和/或电脑一般能解决问题。  </p><p>  3、在网内所有电脑上运行Windows更新同样也有助于解决问题。尤其是系统为Windows XP的电脑。此外检查网络连接线缆还有Wi-Fi设置也能帮助解决问题。(还有一点,你想通过网络连接的电脑,它启动了吗?)   </p><p>  避免问题重现:一旦这类问题解决后,通常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但如果它们的确又卷土重来了,重启几次电脑应该就能解决故障。</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11:39 | 只看该作者
<p>问题3:无法连接到网络   </p><p>  可能的原因:路由路可能失灵,或者……   </p><p>  解决方法:从你能解决的地方开始。调制解调器和路由路很容易出现故障。只要简单的重启一次,一般来说都能解决问题。   </p><p>  1、首先,试着用另一台电脑连接网络,上一台电脑可能网卡出了故障。如果也不能,检查一下本地网络是否断开。如果本地网络已断开,则问题出在路由路上,重启一下或者更换一个新的路由路即可。   </p><p>  2、其次,看看DSL调制解调器的报错灯是否亮着,如果是,关掉解调器并重启,或者你也需要关掉电脑,并拔掉各种设备,等上三十秒后,把它们重新连接至电脑然后再启动。   </p><p>  3、采用上述方法后依然不奏效,试试在Windows系统里重新设置网络连接。在 Windows XP按照下述步骤,单击开始,运行,输入CMD并回车,然后输入ipconfig /renew并回车。或者你也可以右键单击系统托盘里的网络连接图标,然后选择修复选项。不过我发现前者更为有效。   </p><p>  4、若经过此番折腾你的电脑依然连不上网,并且通常你是通过无线适配器上网的,那么试着通过 网线直接连接至路由器。还是不行?别管路由器了,看看能否通过解调器直接连接到其它电脑,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查明问题的根源。此外仔细地检查所有的线缆,并 且,如果可能的话全部更换它们。   </p><p>  5、还是不起作用?给你的宽带提供商打个电话吧,让他们检查一下周边地区是否存在同样问题。 (别忘了留意那些显而易见之处:如果你通过有线宽带上网,你是否检查过有线电视是否有信号?你付了有关费用吗?)有些服务提供商能够远程测试你的网络设 备;有时候ISP会向你的调制解调器发送重置信号。但到了此时你很有可能碰上网络本身的故障,这种情况通常都是暂时性的,不过报告故障并进行投诉——不断 地投诉——通常会帮助ISP更高效率地解决故障。   </p><p>  避免问题重现:购买一些备用的网络连接设备——找找邻近朋友的Wi-Fi信号并征求他们的许可而使用,或者购买笔记本用的无线数据传输卡。甚至拥有一个ISP的拔号上网号码,在紧要关头让你也能登录互联网。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13:19 | 只看该作者
<p>问题4:数码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键盘溅了水等液体。      </p><p>  解决方法:水与电子设备都“厌恶”彼此,不过只是溅上一些水,这并不表示它们就肯定坏了。老实话,这些千奇百怪的方法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让你的伙计们恢复正常——但如果运用得当,将很有可能让它们再获新生。   </p><p>  首先,如果溅水时电子设备还在运行,立即关掉它,并取出电池、CD、SIM卡,记忆卡等东 西。如果是笔记本电脑,取下任何可拆卸组件,如PC Card和可卸式光驱。用毛巾擦干任何能看到的液体。尽可能地拆卸溅了水的电子设备,这个过程很重要,做得好的话修复设备的机率会大很多。如果你能听到液 体在它们内部晃荡的声音,那么这样做是必不可少的。   </p><p>  你要做的是尽可能快地让电子设备从里至外完全地干燥。有很多方法可以帮你做到这一点。所以下面的方法里哪个最方便哪个适合就用哪个。  &nbsp; </p><p>  1、干燥剂能吸走水气和液体。把袋装硅胶与溅了水的电子设备同时放进封上口的袋子里。只有未经使用过的袋装硅胶才能奏效——已经使用过起不到多大作用。把硅胶换成普通的未煮过的大米甚至是盐也可以,只是要确保它们不会进到电子设备里去(可以用面纸把电子设备包起来)。   </p><p>  2、高温能让液体蒸发。把电子设备在汽车仪表盘上放一个下午(只是别让温度高于华氏150 度)。如果你很无畏,你可以把溅了水的设备放到烤炉里,温度不要高于华氏150度,放上一个小时。如果是手机进了水,把它放到你的前裤兜里,放上一整天也 可以捂干它。同样你也可以用电吹风(不要把温度调得太高)。记得在效仿上述任何方法前,一定要取出电池。  </p><p>  3、酒精可以吸走水。首先要申明的是,对于那些做事不果断的人,最好不要这么做。不过你可以把湿的电子设备完全地浸到酒精里(使用99%浓度的外用酒精,而不是普通的70%浓度酒精),可以把水吸出来。确保动作一定要快,因为酒精可能会损坏某些塑料制品。   </p><p>  4、如果电子设备是有键盘的,把它翻过来一段时间,或许液体能够从里面流出来。   </p><p>  5、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里溅进去的是粘性液体(比如苏打水),那么在干燥后它们还需要清理一番。也就是说,你得把溅上液体的设备拆解,用蘸了99%浓度外用酒精的棉签刷擦洗——否则电子产品很可能因为残留的粘性物而短路。   <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15:07 | 只看该作者
<p>问题5:电脑启动时弹出无数的广告窗口 <br/>   <br/>  可能的原因:间谍软件或者广告软件。   </p><p>  解决方法:这个问题或者不是那么严重,但却是没完没了。按照下列步骤来修复:   </p><p>  1、拔掉网线,断开电脑的网络连接(或者断开无线网络连接)。   </p><p>  2、在电脑启动时按进入安全模式。   </p><p>  3、运行反病毒软件彻底地扫描系统一遍。然后再修复发现的所有问题。然后重新连接上网络,重启电脑,把所有这些反病毒软件、反间谍软件升级到最新病毒库后再运行一遍。还可以考虑考虑使用在线的病毒扫描功能。 </p><p>  4、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起作用,用系统还原功能把电脑回溯到出故障之前原状态。如果那样也不行,或许只能重装系统了。不过只要小心而耐心地采取以上步骤,并遵循义务分析者的建议,通常都能摆脱那些讨厌的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的。   </p><p>  避免问题重现:有点常识。不要打开陌生人发来的邮件附 件,不要乱点弹出窗口,或者是不熟悉网站上的链接。提高IE浏览器的安全级别(选择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或者干脆换个浏览器,比如 Firefox。保持反病毒软件和反间谍软件一直更新。打开系统还原。当电脑出现中招的第一征兆时立刻运行反病毒及反间谍软件进行彻底的扫描。并在其它硬 盘或者CD上保存当前安全软件的备份以方便需要时使用。</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16:31 | 只看该作者
<p>问题6:删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文件,恰巧那些文件没有备份  &nbsp; </p><p>  解决方法:大多数Windows用户都知道删除某个文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删除了它们。文件有很大机会被找回,即使回收站已经被清空。   </p><p>  1、第一步:立即停止使用误删了文件的电脑,关掉所有开着的软件,停止所有实时编录文件索引的软件如X1、Google桌面或者Windows系统自带的索引服务,它们都有可能完全清除掉那些你想恢复的文件。   </p><p>  2、选用一种广受欢迎的文件恢复程序。QueTek的File Scavenger 或者 Diskeeper的 Undelete 都是合适的程序,能够很快地在硬盘上找到被你删除的文件。 <br/>   <br/>  3、如果文件恢复程序不起作用,那么,想想这些文件有没有可能存在别的地方。你有没有把它们 通过邮件发送给某人?到邮件客户端的发件箱里去看看,或者你可以让收件人把文件再发给你。被误删的是图片或者视频吗?看看数码相机的存储卡里会不会还留有 一份。或者你曾把文件上传到Flickr或者YouTube。硬盘上的临时文件夹里散落着许多文件。   </p><p>  4、某些版本的Vista有一个能帮上忙的新特性,你可以使用卷影复制(默认是启动的)功能还原文件。右击被删文件之前存储于的文件夹,选择“还原至上次”选项,一般就能找回文件了。   </p><p>  避免问题重现:每天备份文件一次(或者能够实时备份则更佳),这种问题不复重来。同样地,像Undelete那样的文件恢复程序安装后,就会一直追踪被删除的文件直到文件被彻底删除,这也让文件恢复变得更容易。</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22:18:16 | 只看该作者
<p>问题7:忘了登录密码,进不了Windows系统     </p><p>  解决方法:随着Windows版本的变迁,修复密码也变得更棘手,这都多亏了微软毫无情面的安全改进。然而,也没有必要就此放弃希望。   </p><p>  如果你忘记的是Windows XP系统的登录密码,试着以管理员权限登录另一个用户帐户(购买电脑后,通常会有另一个帐户比如“Owner”)。任何管理员帐户都可以重置任一其它帐户 的密码。如果你没有使用Windows XP式样的登录屏幕(每个用户前都显示着一个图标),你可以试着以“Administrator”帐户登录,在XP式样的的登录屏幕上这个帐户是隐藏起来 的。若使用的正是XP式样的登录屏幕,同时按下--键就能返回至老的Windows NT系统式的登录屏幕,你就可以输入帐户名比如“Administrator”来登录。   </p><p>  1、如果电脑上没有其它帐户,你就需要求助于第三方工具来重置或者破解密码。 Ophcrack是我第一个想到要向你推荐的此类程序。用另一台电脑从ophcrack.sourceforge.net下载这个免费的软件,把它刻录到 光盘上。使用这张光盘启动遗忘了登录密码的那台电脑,然后看看Ophcrack的身手吧。使用巨大的密码库,它能在几分钟内就解电脑上所有帐户的密码。   </p><p>  2、你也可以试试另一个重设密码的工具,如果其它方法都不起作用的话。但是要记住,使用这个 程序有点小小的风险就是,硬盘上的数据可能会因此丢失,或者更糟的情况会出现,系统会崩溃。Offline NT Password &amp; Registry Editor 和Emergency Boot CD都是免费的程序,也都有启动CD版本,而且如果你对命令行不那么陌生的话,它们用起来也算容易。它们都能为你解开Windows登录密码,而且适用于 不同版本的Windows。   </p><p>  3、如果你忘掉的是BIOS密码,你可以尝试重置或者绕过它们。首先,试一下Tech FAQ里所列出的密码是否是正确的。如果都不正确,重置一下CMOS吧——按照“问题:电脑无法启动”里的解决方法来做。把BIOS恢复到初始状态。换掉 CMOS电池然后把跳线设至原始位置,再重启电脑。   </p><p>  避免问题重现:如果你经常遗忘密码,可以考虑把密码写下来记在电子信箱里。 <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9-18 22:23:2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7">你在武穴哪里的?</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7"></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7">有必要要跟你联系下</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7"></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7">加我Q:306132887</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9-19 19:08: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26 16:18 , Processed in 0.0380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