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71|回复: 2

[原创] 仁和圩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1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文/烟雨
  仁和镇文友邓炳胜先生的多次邀请,盛情难却在七一的上午,乘短途车于午时正到达仁和圩。此时的蓝天上泛许些朵朵白云,阴凉处午时的徐徐轻风,舞动衣衫时的丝丝清凉有如抚摸之舒畅;但烈日下的风吹洒在身上时,却有一种高温灼热的滚烫之肤痛。
  仁和圩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之说,素有瓜果之地、鱼米之乡的美誉之称;据明隆庆《临江府志》记载三十五里仁和设有上中下三市,其乡土气息有如张择端画笔下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清明上河图那样,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描绘仁和圩的精致是一点也不为过。
  倚临赣水云烟,揽尽千里峡江极胜风光;运蕴深厚文化,点缀十里方圆旅游资丰。这里有着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桥遗迹,还有海拨424余米的百丈峰山脉,原始森林起伏跌宕,幽谷云海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600年前官吏胡仲芳亲手种植的银杏树,如今依然是高大挺拔、春夏翠绿,深秋金黄的优美姿态吸引着众多闻讯而来的游客。
  说起仁和圩的渊源,大概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邑人胡仲芳官吏置地所建,移其任“仁和县”为仁和圩而得名,真可谓是“仁和”地名,天下何其多也。有天时地利人和之环美,仁即亲善、与人为本,和乃睦谐、和气生财。仁和圩地名屈指算来也有600余年了。
  午时二点左右,文友邓先生骑上摩托车带上我,几分钟的飞驰就来到了辛亥革命老人邓文翚的家乡北泉村。那块邓文翚先生书写的“又一村”楼牌,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化为一片荒凉的荡然无存了。但见田的中央处,一栋百年老房的惨景呈现眼前,望着风雨飘渺倒塌着的农家屋;斑驳的墙壁布满着一片青藤世界,那错落别致的风火墙上的长着一颗小树,是那么着充满草木灵性,仿佛要告诉人们一个过去的回忆。
  “生小豪情侠恨多,锥秦心思未消磨;风寒易水临岐宴,梦冷咸阳击筑歌。杜宇三更蒸市月,踏夷万顷洞庭波;九嶷碧色苌宏血,死后谁人夜枕戈。”读着邓公悼念刘道一的诗篇,深为一腔热血男儿报国的雄心,在上千万人投身于民主革命运动洪流中佼佼者,他的波澜壮阔一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走进一片芳草萋萋的屋中,望着那破壁残垣空荡的凄凉,在早已逝去的繁华烟云里,我们只是读懂了一些片瓦的烁章。伫立在这方沿几百平米的土地上,尽管这一切的一切都物是人非,如远去岁月里的几重悠悠烟雨;但仍不失当年邓家荣华烟云的雄伟,曾经铺满着青石板的小路也被岁月的风雨湮灭,只有不远处的一座石板桥,依然如旧地守护在主人曾经通往的路上,任岁月风雨捶打。屋前屋后的树木也仿佛在沉思,几乎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百年故事。
  看着风雨飘摇的百年老屋,不胜感慨万千。一处辛亥革命老人的故居,眼看就要在风雨中消失了;和他同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共进会”的湖南浏阳的焦达峰,都辟有故居供人瞻仰。可惜的是在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我县的辛亥革命人邓文翚的老屋却无人问津,任岁月的风逝侵蚀。我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同时,深切缅怀先辈们百年前的豪情壮举;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深度承载民族复兴大业所需的精神和文化,让民族血液中的流淌着一种闪光的介质,有必要维护修缮好邓家百年大屋,让它在未来的历程中闪耀着她的光芒。
  带着一种心情,迈着一种疼痛,我又来到仁和圩上的渡江会议旧址。望着那颗千年银杏树的枝繁叶茂,再看看旁边占地800多平米的修月山房,萧条败落的迹象也和邓家老屋一样彼此相似。其实读着一栋老房,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书。
  修月山房是道光年间进士胡嵩年的老宅,其生平有待查考。我们今天且不论他的房屋和他的成败荣辱,但他几百年的修月山房却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在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
  一九三〇年间,在面临敌人大规模“围剿”的情况下,红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红一方面军已决定东渡赣江,退到根据地内作战。此时的十一月三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从临江一带出发,逆江而上陈兵于新干至仁和圩之间,准备东渡赣江。次日上午,红三军团前委就在修月山房里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与会的三十多位将领在会上就“过江”和“不过江”的两种意见争议的非常激烈,后经过彭德怀等人的耐心说服,终于做出了过江的决定。完成了毛泽东挥师赣江以东的战斗部署,在龙冈活捉了国民党陆国第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奠定了基础,不管你信不信,可以说仁和渡江会议在中共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随着历史的风烟逾发显得重要,一种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的旅游资源尤为迫在眉睫,开发抢救红色资产是刻不容辞。但我看到了一种心疼的回落,在一片倒塌中育孕着阵阵疼痛;就像如今仁和圩对面的练子宁故地,远远望去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何处去寻找往日的练家村?感悟着一江的悠悠清水,毕竟东流去的无限叹息。
  伫立在仁和防洪大堤上,望着废弃的仁和外桥,仿佛听到一个世纪的疼痛,那远去繁荣的墟市,在烟雨中消瘦着繁华。漫步在水泥大道上,看到两旁鳞次栉比的新房建筑,那些遗忘在偏僻的老屋,只有在时间的湮灭中消褪,留给未来遐想的空间?我们不得而知,风雨仿佛在告诫。一种不知过去理念一闪,焉知未来的惆怅涌上了心头。
  在仁和我也感受到了茅栗头山峰的神韵,跌水石的潺潺流水和郁郁葱葱云海浮的仙境;倘如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去,那一定能看看见高山流水跌落有宽10米、长30米蔚为壮观的瀑布,可惜的是一勾潺水映月。
  站在连绵起伏的山峦,树林阴翳的百丈峰余脉山顶,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看着山谷间的高低起伏的青葱林木,仿佛有一种清凉覆盖着心头凉爽;再看云海间的落日,余晖陡然间就成了一片金辉的晚霞,仿佛有种云海空中飘渡欲仙的感觉。不禁诗兴大发吟道:“忧愁一江涌心头,夕阳外桥青樟下。芳草萋萋练子洲,哪见千古忠臣家?”
  好一个“跌水石上长流水,鸟倦催人西下归。云海连绵山有色,一勾清凉映月来。”的意境,走下山来,意犹未尽。假使仁和镇把渡江会议地址(修月山房老屋)、邓家大屋、跌水石瀑布串连在一起,以及什么白马洞、苦竹滩、象江烟树等景致加以开发利用,将是仁和圩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和一道靓丽的景线。
                                                                        2011.7.2于玉峡书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6 10: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3 1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烟雨惯有的风格,一马平川的大气,深厚且端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3 20:12 , Processed in 0.0494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