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940|回复: 18

[人文文化] 武穴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4 08: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一.武穴这个名字

广济县是个很有名的县,从名字一看就知道它带有佛教的意韵,据说,这个名字缘于唐朝。再加上有佛教的四祖、五祖在此得道传法,这个小小地方更加被佛前的檀香所缭绕。当然,这一切都是我读了高中以后才知道的事。广济现在改名为武穴市,我觉得十分遗憾,一个被叫了上千年的名字,一朝就被无数铅字所淹没了。武穴本来是广济县的一个镇,地处吴楚交界、长江北岸。传说大禹治水时,河(长江)有九穴(九湖)、九江(九条大支流),均为治水的难题,禹以疏导之法,使长江不再大规模泛滥。而武穴即为其一穴,武穴城就建在江水退去后的泥滩上,南北都是山连着山,大江从中穿过。

二.武穴这个地方

武穴北抵大别山,一直向北五六百里崇山峻岭到安徽西部,向南几百里山脉,达江西中部。只这一处东西向通途,自古为兵家所力争。田家镇扼长江咽喉,在这里发生过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转折;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此浴血奋战,失利后,日本得以长驱直入武汉;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也抢先战据这里,所以我们这里解放得就比较早了。因为得地利,几百年前,它成了一个杂货粮油集散地。说实在的,这地方,地下不出金银铜铁,地上不长奇花异草,山高不过千米,更无峡谷、险峰所倚。也许就是得这个"广济"之福,一直比周围富足。

三.县委会

小时候,在乡村长大,在那里读书。因为父亲在县城里工作,一到寒暑假,我便和哥哥一起到城里来玩上两三个星期,那可是一个"殊荣",因为,直到我上初中时,我的小伙伴中,还有很多人从来没能到过"武穴"。在伙伴们的眼中,那可是城市,一个心灵中很远的地方。先要走20里山路,再搭上1块钱的汽车才能到达,有上百里呀。

父亲的办公室在县委会大院里(就是现在的市委会大院),他那时因为经常到农村去搞技术指导,所以他只是买些菜票交给我们,并给一点零花钱,让我们自己照顾自己,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买饭吃,洗澡、洗衣睡觉这些事,还有就是让哥哥看着我(也比我大不了多少)不要乱跑。县委会里的厨师手艺很高,我非常喜欢他做的饭,特别他做的鸡蛋番茄汤,我现在都想做出他那样的味道。吃饭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机会好,可以看到县广播站的播音员,广播站就在大院进门右手边。从小在家里,每天早晚都会有广播准时响起,但从没想过会看看那声音悦耳的播音员是个什么模样。是因为有一天,父亲在家,我和他一起买饭时,前边有个女子,长辫子黑黝黝的,比一般女人要高,显得很不一般的样子。她走后,父亲告诉我,她就每天在广播里播音的播音员。不过,播音员有两个……..后来看见过她们几回,回村里后也向伙伴们炫耀了好久。县委会旁边有个向阳商店(正是现在市委与向阳商场的正中间),也许是开在县委会旁边吧,虽然店面不大,可东西齐全,各种糖特别的多,不象村里商店只有那种一分钱一颗的。我看到有的标价高达一角钱一颗。后来我和村里同伴们说起的时候,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会有这么贵的坨儿糖(我们这儿称那种一颗颗的糖为"坨儿糖")。并且这个商店与村里的商店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柜台不太高,我那时差不多看得到它的台面了。村里的商店,柜台都高过头顶,买东西时,我只能站在柜台进口处,探头向里看。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商店,每次出去玩的时候,就先到里面转一圈,或是买两颗糖。

四.武穴的街道

记得那时,城里主要有三条街,一条叫"田武路",很短,就从县委会门口起,到元件厂止。再有一条是民主路,从江边拐个弯一直到县委会门口,还有一条就是正街,从江堤到刘家巷口。如果说那些小巷也算是街,那就还要算上:老坝头、刘家巷、后坝街了。大约是1970年前后吧,武穴街上的主要路面还都是土路,中间铺了青石板,正街两边都是用青石头砌成的人行道,街两边大部分都是木楼瓦房,宽阔的廊沿。大木门里开着各种店铺。可能是时间很久,那些石头光滑极了,因为夏天里我都穿着一双拖鞋,下雨时踩在上面非常滑,我就赤脚在上面走,也很难走得稳,不过很喜欢在上面行走时脚板心上那种滑溜的感觉,会让我兴奋好长时间。过了不到两年,正街和民主路全铺上柏油了。正街两边的木楼也在那次建设中拆了不少。记得东方红旅社(现在电影院对面)以北的差不多拆干尽了,只有两间裁缝铺、理发店什么的一直留了很长时间。居仁街以南的倒是保存了一些,象新华书店那一块是最热闹的地带,有钟表店、理发店、书店和几间杂货铺。主要还是因为百货大楼在那儿,那可是广济人到武穴后必到的地方。那时候,物质极度匮乏,百货大楼是全武穴最大的、品种最全的商店。它竟然有两层楼卖货,曾教我惊奇不己。我喜欢上那里楼上楼下的跑,它里面安有电扇,夏天里,那里面很凉爽。记得楼上靠南角是卖文具和钟表的,有很多精美的笔记本放在明亮的玻璃柜台里,旁边柜台里的手表闪闪发光。北边是卖布和卖开水瓶什么的。平常到楼上的人就很少,那些营业员一个个都显得很神气。

最让我失望的是,这次改造,竟然将我心中最想去的地方:冷饮店拆了,它就在现在百花酒楼对面处,夏天晚上,从那里走过时,会从里面飘出阵阵冷气夹着各种果汁香味,虽然我父亲带我进去过几次,可我每次走过那地方时,都会偷偷向里张望。那地方,不是可以随便进去的,从来没有人说是进去看看,进去了都是买饮料的,苹果最贵,要5角钱一碗,桔子只要2角5,还有很多其它果子汤,不过我没吃过,他们将品种和价钱都写在一块小黑板上,我都不敢站那里细看,怕人家问我话。但是,不管是什么饮料,飘过来的气味都好闻极了。记得我在里面吃过的有菠萝和橘子,吃冷饮时,看到别人慢条斯里的,轻轻用调羹搅着饮料,享受着冷气带来的舒适。我也学着,可是还是很快就吃完了,吃完了就不好再干坐在那里,我就只得出来了,心中非常的不愿意。好象武穴街上只开过那一家冷饮店,当时,我满以为它是搬到别处去了,细心的在每一条街道上看过,都没有,就想,为什么这样的好店会关掉呢?后来,再也没有人开过冷饮店。

那时街道刚修建好,路旁的树都没长高,太阳晒得路面都化了,特别是中午,路面上远远可以看见一块块黑黑发亮的就是融化的柏油,但不发亮的也可能己经化了,它是么的粘,我的拖鞋不知道被扯断多少次了。一旦断了,就只能光着脚,柏油很烫,粘在脚上怎么也洗不掉,怕弄到床上,晚上睡觉时,只好用报纸将脚包起来。

五.街上的风景

不久,父亲的科技组办公室搬到了武装部里面,从这里到百货大楼很近,只要从旁边的小巷里插过去,一会儿就到了。不过,最让我高兴的是,这里有一个小孩子和我一起玩,而不象县委会。并且院子里长满了高大的落羽杉,我就和那个小孩一起玩在树下玩石头和沙子、树叶。虽然我们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也从没想过要问,但我们一出门,就会自然的凑到一起。这时我己经不太喜欢成天在正街上逛了,而对武穴的各种小巷感兴趣。见了小巷就钻,看看会穿到什么地方去,象印刷厂、冰棒厂(在月溏那边)、章水泉竹器厂、元件厂都去过。元件厂是我去得最远的地方,因为它坐落在郊外,沿着田武路向西,出了车站西面的修理厂,前面就没有连片的房子了,远远就能看见元件厂座落在田地中间。向前走,全部是黄土路,路边栽满了很老很老的杨树,大都是空心的。几乎每个树中都住着麻雀,叽叽喳喳的叫着。去田镇的汽车驶过时,会掀起满天的灰尘,好半天什么也看不见,而路面又极不平整,路面上嵌满了大块的石头,汽车根本不用按喇叭(那时候,汽车都喜欢鸣喇叭),它走了好远,都听得见车身铁皮震动的响声。在去元件厂的路菜地中间,有一个打谷场,我在那个打谷场上玩了好久,因为它和我村里的情形差不多,我们都喜欢在稻草堆中捉迷藏,对打谷场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而武穴这块儿的人不大种水稻,所以打谷场更不多见。

元件厂旁边,有一大垃圾堆(可不是现在的那些垃圾),上面堆满了元件厂做零件时废弃的各种边角料。有被冲得满是孔洞的胶木板,及薄铁皮、废零件。有时也可以捡到废弃的收音机开关,就是一推一拉,巴塔一响的那种,小孩子们都喜欢这个。不过,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些东西是不能随意拿的,也许它们还有什么用,但看别人都拿,并没人喊,我就拿了一大抱。回去用那胶木板编了一个大方盒子,很得意。玩了几天后,也不觉得很好玩了,就恋恋不舍的丢了,后来再去元件厂时,就不再捡那种胶板了。
有几年长江发洪水,江水都涨到堤外的街面上了,人们用油桶和大块木板搭了跳板。还有人用汽车轮胎做成个船在街面上划来划去,我很想上去坐一坐,尝尝那种滋味儿。连去了好多天,一个在正街码头那儿的人终于同意让我上去玩,他将我带到了候船室旁边的江面上去了,波浪中,轮胎船一起一伏的好吓人,紧紧的抓住轮胎,好象还是不保险,回来后好长时间心跳都平静不下来。

江水退去一些时,水中有很多小鱼。但不象在村里河道里捉鱼,那都是有岸边的孔洞石头什么的,可以用手去贴着抓,这里无论怎么费劲都抓不住它们。我就拿来捕蝉用的尼龙网兜,但孔太又大,那时就想法去弄一块小孔的鱼网,但总没办到。

六.武穴城的再次改造

大约是1975年吧,正街上的建筑差不多全部被拆掉了,几条大路也都换了那种夏天不再粘鞋的沥青。街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80年代早,改革开放以后,县城一直向西建设,当初建成商业大楼和露天电影院那会儿,人们很不习惯,纷纷说,将个商场建在这片菜地上,谁会跑到这儿来买东西呀,倒是露天电影院每天晚上非常热闹,那荧幕大得象一栋房子,坐位有60多排,一排差不多有50个,好象不管什么时候来,都有票卖,总也坐不满,只有那年放《少林寺》时差不多是场场满。露天电影院既便宜,又凉爽,我们都喜欢去那里看电影。那时,我家己经搬到武穴城里来住了,晚上没事就来这里,因为它的屏幕是这么的大,音响的声音又很响,所以有时就站在围墙外看不要钱的电影。除了看不到人脚之外,没什么不好的。后来,他们在围墙外再做了一道高围墙,就看不成了。但听说,些住在周围楼上的人还是可以天天看不要钱的电影,我就很羡慕他们。可惜到80年代末,不知道什么原因,露天电影院就关了门,到90年代中期就拆了,现在己经完全建成了一片住宅区。老一些的人,还管那地方叫"露天电影院",弄得小伙子们摸不着头脑。

七.如今的武穴街

我家住在七楼,南面视线开阔,目光可以直达将军山(长江那边的山),晴天早起,见山顶披着红霞,雨天只见山上云雾缭绕。向东稍移,钟楼上的指针清清楚楚,时时有响亮的报时声传来。向东北看去,楼房鳞次栉比,远远的向前延伸着,看到一栋高楼,我就琢磨着,那儿是什么地方?是青林?是江林?西边有电信和电力的高高的铁塔耸立,似见长江蜿蜒向西北而去。
如今,长江航运己风光不再,京九铁路、宜申高速都弃武穴而去,北不及蕲春有李时针悬壶荫庇,南不及阳新坐挖金山煤山铜山,那么我们这个鄂东小城的活力在哪儿?

转自:http://hi.baidu.com/helixiang/bl ... 8aecd8f2d385db.html

作者:hlx96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09: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长,叫我说你什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0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是您写的好贴子,好贴就要与大家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11: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HLX真是好记性,这么久远的事情都还记得这么清楚。经你这么一说,很多记忆慢慢清晰起来了。

正街上老百货大楼对面原来还有个城门洞,附近一边有个国营照相馆,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家要去照一次全家福。另外一边有一家副食店,卖些油盐糖果之类的。每次我跟我母亲一块走过那个副食店的时候,都要让她给我买坨糖吃,那味道比现在什么糖都好吃。坝脚下面还有一个灯光球场,夏天的傍晚可以坐在坝上看一些年轻人汗流浃背地打篮球。

武穴建市二十年,我也离开那里二十年了。每次回去看看,武穴都变了不少。回忆儿时的武穴,就像是在看一部旧电影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12: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的旁边有一家国营食堂,早餐有米饭油条盐卷什么的,中午和晚上一般都是外地来的人在那吃饭。二楼上面不知道住了什么人,有一个暑假的傍晚,我洗完澡从那下边过路,很"行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盆脏水浇了个透湿,又看不到是么人倒的,只好骂了几句,又回去洗一次澡。

后坝街上在书店的后面是粮管所,是粜米买面的地方。在天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粮管所里面的空地上晾着长长的面条。"粜米"估计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见过。那时买米要凭粮油供应证,跟户口挂钩的,每个月只能买限量的米。卖米的人坐在窗口里面,买米人把粮油供应证递进去,交好钱后,工作人员在该月格子上盖一个章,表明这个月的米已经买过了。接着里面的操作人员在高处称好米,叫买米人把一个麻布袋放在一个漏口下面接着。都准备好后,里面的人拉开一个小闸口,然后米就哗哗地从漏口处流出,流进麻袋中。 菜油是装在一个金属容器里面的,先要量好要买的数量,然后用手压一个把手,将油压出来的。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买粮油都可以从商店直接买包装好的,以前的那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了。

那时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职工食堂,很少自己家去菜市场买菜,所以在哪里剁肉买菜我没有映像了,大概在刘家巷附近吧,有记得的网友不妨说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14: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比较好的建筑是应该保留的。我们影响想中国保护故宫,上海保护城隍庙,澳门保护三巴牌坊一样,将这些好的建筑尽量存留下来。

不然,记忆终将模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2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垃圾在宣传有个老子在市委上班吧[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09: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呵呵,我还记得向阳饭店的饭,是糙米饭,但是很香,做的鱼块也非常好吃,还有正街的国营理发店,现在想起来很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17: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武穴街上的青石板的记忆与我同出一辙,现在我在正街看到路沿上还有当年的青石板,

我也想了一点,现在米奇对面过去就是国营食堂,有一次,老妈带我去吃了一餐清汤,太好吃了,记忆犹新,

农机公司,百货大楼斜对面是武穴街当年唯一的照相馆,老式的照相,有红布包着的.

百货大楼对面城门洞还在呢,

新华书店是变化了N次,但是地点还是在老地方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5 17: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个农村伢,很少到武穴。当兵前,只去过5次。第一次,严格来说,没有进武穴,只是看到武穴。父亲牵一头猪娘,说是卖掉,记得买主说是22块钱100斤。父亲嫌太便宜了,就没有卖。远远看到武穴,心中有一种神圣的感觉。第二次是晚上跟着大人一起走到武穴看电影《少林寺》,没有钱买票,被查票员追赶着到处躲藏。第三次是到舅舅家做客,舅舅就住在武穴东新村。第四次是被母亲用棍子打,一个人跑到武穴,而且露宿街头,这也是第一次住在武穴。第五次是双抢结束后,父母亲为我们放一天假,我到武穴还看了一场电影。

过去的武穴,几乎就没有什么印象。现在的武穴,当然比以前强多了,只是也没有感觉到其中的好处。现在住在武穴,反倒认为农村的生活,比在武穴强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8-23 23:03 , Processed in 0.1524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