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p></p><p></p><p> 敦煌飞天——神圣的妖艳</p><p> 作者:寅公</p><p> 提到敦煌,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飞天。 </p><p>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它凝聚了整个敦煌文化艺术最精华的部分,是世界范围内识别敦煌艺术的典型形象代表,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p><p> 飞天是一种想象的飞神。据印度的神话传说,飞天是云和水的女神。飞天诞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是圣洁无瑕的莲花化身。每当佛祖讲经宣法时,她们就锦带绕身,当空翔舞。许多人以为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是具体指一位神或泛指会飞的神。实际上,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奇妙的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传说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对恩爱的夫妻,后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乾闼婆与紧那罗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佛在说法时,她们就飞翔于天宫,在天上边飞边散手中的鲜花,其身上带有很香的气味,飞过后散发在天上;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以歌舞、散花来侍奉佛,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器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如此潇洒的恋者,历经沧桑,静静守候在千年洞窟中,于黑暗起舞歌唱,等待后世人群的瞻仰,不离不弃。 </p><p> 据佛经记载,飞天的形象似人非人,头上长角,并不美丽。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充分想象和大胆创作,她们都成了在佛国世界里弹奏歌舞、喷香散花、带来快乐幸福的使者——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空中飞游的燕子。 飞天不依靠与人体不协调的翅膀飞翔,画工们仅仅描绘出长长的翻卷的飘带和轻柔的身体,便使人感到已飞升在天了。比起带着翅膀飞行的小天使,敦煌的飞天更富于想象力,更能体现出美的韵律。敦煌飞天,只凭着几根薄薄的丝绸飘带,却飞得那么轻盈自在,使人感觉到她充满着内在的活力,给人以更丰富的美的感觉,给人以更大的鼓舞。 </p><p> 飞天艺术是中国历代画师们吸收印度佛教文化,摆脱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束缚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艺术形象。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这种佛教艺术中能够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天人,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求自由,渴望超脱,冀求征服太空和自然界的美好愿望。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敦煌飞天与佛像,那是一种完完全全彻底的惊艳,一种仰视,一种神圣的妖艳,却令人不敢亵渎……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p><p> 飞天的形象随着佛教,自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便迅速与中国道教中的“羽人”造型相互影响融合,在石窟的壁画和雕刻中大量出现,形成西域式飞天与中原式飞天并存的时代。中原式飞天即南朝秀骨清像型飞天,是印度飞天中国化的产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它们的风格特征是不表现男女特性,不长翅磅、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印度飞天有多种形式,有头束大髻上身半裸斜披络巾,依托云彩的女性飞天;有头戴金冠,裸体、腰悬遮羞布,肩披长巾,不乘云彩的石刻飞天;还有头戴宝冠臂生双翼的早期飞天,这种飞天把不能飞的人和能飞的鸟结合起来,在人背上生出翅膀,塑造有真实感和人情味的天使。印度飞天形象健壮而朴拙,缺少敦煌飞天轻盈而优美的舞姿和遨游太空的境界。 </p><p><br/></p><p></p><p>敦煌飞天_舒展你心灵的皱纹</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0 14:58: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