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看中国教育如何把孩子“教愚”
文/林明理
混迹教师队伍二十余年,什么事情最让人心痛?是看到一代代学生被中国教育“教愚”——教得愚笨、愚钝、愚蠢,却无能为力。
中国教育的一大功效是,尽量把所有的学生教化成一个脑袋。现代教育是该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还是泯灭个性、扼杀创新?正确答案无疑该是前者。但是中国的教育却长期反其道而行之。这一教化结果大多时候是通过中国式的考试来实现的。中国式考试的分数又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主要方式。且不说那越来越“严格”“科学”的所谓“标准化试题”无处不在,就是本最应该让学生创造发挥的“问答题”、“论述题”,那一条条按“评分标准”中的“答案要点”给分的评价方式,就让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在答题时先要揣摩好命题者的心思。就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色的写作,也高悬着“主题”“思想”“意义”必须“积极”而不能“落后”、必须“歌颂”而不能“批评”、必须“光明”而不能“阴暗”等等紧箍咒。当然,中国学生的学业评定里也有品德操行、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社会实践等等评价内容,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国式高考、中考面前,它们统统退居其次。
这一考试、评价方式延祸至平时的教学,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必须以教材教参说过的或习题集后面告诉的“参考答案”为标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用成语来表示只能填“同心协力”而不能是“齐心协力”,“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只能填“惟妙惟肖”而不能是“栩栩如生”(邹静之《女儿的作业》)。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写了他家的一盆花,被老师打了低分,老师的批语是没能写出“花的精神”,比如蓬勃向上、努力绽放什么的。一个中学生在期末考试作文中揭露了他所在的乡镇烟草部门收购烟叶中风气恶劣、鱼肉乡里的事实,以一个老汉的不幸遭遇和无奈感叹表现了“低调”的主题,也被打了低分,老师批语是:“此类题材的作文写作时要慎重”(K12网“韩军在线”)……此类恶迹可谓罄竹难书,各界人士也多早有揭示,为不多占本文篇幅,暂先打住。
中国教育的第二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正的“学习”有效隔离。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融入全身心的体验与感受之后收获新知识,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的,大多数时候是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从本质上讲是充满乐趣的。但中国的教育同样长期反其道而行。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罢。我的一个同事向我讲过,就在他儿子的学校,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学自然课老师,上课常常带学生亲自动手捉虫子、摘树叶、弄花草、玩泥巴,鼓捣试管做实验,教室也总是被搞得“乱七八糟”,学生们不亦乐乎,但期末考试成绩却远不如那些从不带学生做实验,只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背背书中答案的“老教师”教的班级。结果那新老师挨了领导批评,因教室常常被“搞得乱七八糟”还受了班主任的责怪。新老师满腹委屈而又无可奈何,最后也只得向“先进经验”看齐了。类似的例子可以说到处都有、举不胜举。中国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只要能得到好分数,所有能用上的方法手段都可以用,而更该被注重的学习过程、身心体验、乐趣享受则可以最大程度地被省略——这在很多地方被自诩为“教学效率”,在众多的批评者笔下被称为“题海战术”、“机械灌输”,在苏北等一些地方则被形象地称作“死揪”。 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图书馆、资料库,他们不会,或从来就不屑于查原始资料——当然很多地方也没有真正的图书馆、资料室,很多时候他们也看不到真实的原始的资料——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在教科书与习题集里有明确的不可置疑的答案。
本文来源于 博客日报<www.bokerb.com 载转请勿删除此信息> 原文链接:http://lml4433.bokerb.com/blog.php?do=blog&event=view&uid=1655&ids=68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