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为什么东南飞
文/桃园故人
孔雀为什么东南飞?我想很少有人这样问过和想过,我们只知道“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么一句诗,念了许多年,还要这样念下去。结果一千七百年下来,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为什么,而《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极高,是“古今第一长诗”,属于“乐府双璧”,同时又是“叙事诗双璧”之一。可是这件事被外国人做了,而且是为了考我们中国人。
1935年,我国著名学者陆侃如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中,陆侃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路下来,主考官都很满意。突然,主考官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中第一句为什么说“孔雀东南飞”?是啊,为什么一定是东南方呢?西北,东北或是西南呢?陆侃如犹如了一下——我们说这是在思考——这样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这也是一句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第五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侃如的回答很巧妙,古诗对古诗,“西北”对“东南”,西北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高楼,孔雀当然飞不过。
陆侃如的回答自然为他赢得了“满堂彩”,成为文坛佳话。但是这种“戏谑”显然在中国吃不消,不管是过去的“士大夫”,还是现今的“学者”和“专家”,就是学生在考试时,将这种答案写在试卷上,恐怕也是要受到批评的。依照一般中国人的思维,一个问题出来,他们会非常严肃地对待,得出的答案自然是“高”、“大”、“全”,可是一旦不被接受,他们是受不了的,要么重新寻找另外的“高”、“大”、“全”,要么就说出题者在胡闹。他们不要说回答得“巧妙”,甚至不敢说“不知道”,完全忘记了他们标榜的古圣先贤的“教导”。
中国的教育有两种方式,一是传授,一是记忆。一种知识的得来,一门学问的修习,首先来自于书本和老师的讲授,然后由我们学生记住。书本和老师都不要求学生融会和发散,在遇到问题时,只要把记住的东西照搬来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专门制造“刀尺”的制度,目的在于用它去丈量世界,去裁剪世界,相反西方的教育则是在制造“容器”,目的是为了用它来盛装真理。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变得不愿意思考了,甚至有些蠢笨,书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看,老师如何教,我们就如何做。也就说,中国的教育要以记忆力为基础,只要能记住东西,就算是学到了知识和学习。可是记忆力可靠吗?
当我们的记忆力不好的时候,或者所研究的对象根本就没有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便会一筹莫展。但是中国人一向很傲慢,很自负,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会流于想当然。这种“想当然”还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虽然它是那么的靠不住,用一个成语来讲,即“牵强附会”,但又显得十分认真和严肃,所以不但真理丢掉了,还连一点幽默感都没有。
有人讲孔雀东南飞,是因为刘兰芝的娘家在焦仲卿家的东南方,诗中“自挂东南枝”一句似乎映证了这种推断。或者作者认为当时中国的中心在洛阳,而故事的发生地在庐江府,庐江府在今天的安徽潜山怀宁一带,正好在洛阳的东南方。还有人讲“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不是今天的孔雀,而是《诗经》中说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的“燕燕”,有使女人怀孕的能力。我们尽管不相信,但他们还是照样搬出一大推证据。实际上“孔雀东南飞”出典于汉乐府《艳歌何尝行·白鹄》中“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和“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孔雀的原型是“白鹄”,即大雁,它从西北来,当然往东南去,而作者只是将它们对换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