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837|回复: 14

[原创] 浅述中国当代网络诗坛发展趋势与弊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5 1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浅述中国当代网络诗坛发展趋势与弊端
     中国诗歌发展源远流长,由先秦的采诗以观民风,到汉代《诗》的经学化,再到唐宋以诗赋取仕,从这些基本上可以看出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所独有的社会影响力。
    孔子说,诗可以“兴”——抒发志向,表露心性,陶冶情操,美化人生;可以“观”——洞察事理,感发新奇,明辨是非,增长智慧;可以“群”——交流思想,切磋学问,增进友谊,维系团结;可以“怨”——遣发牢骚,讽咏谏诤,揭露黑暗,鞭挞邪恶,保护善良,扶持美好。诗歌即可“弥之事父”——服务于亲情、友爱,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紧密相伴,须臾不离;同时亦可“远之事君”——寄托深刻思想,表达高原志向,抒发忠于信念、报效祖国的悠悠情怀。事实上,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与演进中,诗歌已经广泛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扮演着平和而又神圣的角色,它可以使我们的灵魂逐渐得以升华、趋于永恒。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古典诗词正逐渐处于边缘化,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令人惋惜的事。它反映了人民对古典文化的一种疏离与儇薄,缺少一股敬畏之情。对于传世经典,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去学习、探讨,而不应排斥拒绝。只有对它产生敬畏之情,我们才可能静下心来去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还好,中国当代诗坛,它正处于一种复苏的状态,并在网络上逐渐展开。民间的一些组织,以及各类关于诗歌方面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倏然冒出,并呈现出茁壮成长的态势,颇为壮观,令人欣慰。但同时,随之而来的弊端也令人担忧。他们的创作取向、风格、内容、思想性、以及可读性都不能满足一般大众的要求。毕竟一切文学如果没有大众的支持,最终将会走向灭亡,诗歌亦然。这里就以现代网络诗坛为例,谈谈以下几个主要弊端:
    一:无病呻吟、悲观处世
    人们欣赏诗歌,到底是欣赏它什么?——真。如果没有这个“真”字,何谈诗道?网络上的一些青年诗人总喜欢写些无病呻吟的句子。我不明白,在这样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困苦的年代,他们哪来的这么多悲伤?情场不得意?事业难舒展?这些都不至于将一个人消磨的那么颓废堕落吧?古代很多文人,他们是真正遭受过挫折与磨难后,才写出那么些悲观的句子来。其味道,深意,与真情实感,不是现代一般青年诗人所能比的。现代的这些青年诗人往往自甘堕落,消极悲观,还时刻埋怨世道不公。要知道会说这样话的人,要么是天人,要么是庸人,天人自哀,而庸人自扰。
    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普希金曾说过,诗人是语言中的贵族。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端肃、典雅著称。我个人也比较倾向阳春白雪,只有雅的东西才能给我带来惬意的美感。当今诗坛,不少人为了迎合一些低级趣味的愚氓,而降低自己的人格,作践自己那本高贵的灵魂,写一些庸俗不堪的哗众取宠之作,还自鸣得意。说雅俗共赏的这个人,绝对是庸才!因为他很难写出带有深刻思想而又高雅的艺术作品,只有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不幸的是,也残害了别人。诗,本来就是雅言,粗野的小调自然难登大雅之堂。相信大部分的读者还是会选择高雅的艺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不是低俗的。低俗的,偶尔用来一噱,还是可以的。我们要深深的明白一点:一般大众的欣赏水平,有时候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低。
    三、关于老干体
    近年诗坛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一些中年,尤其是老年诗人群体当中,产生了这个新名词:老干体。何谓“老干体”?而不叫“嫩干体”?“老干体”乃是指内容空洞,结构呆板,思想腐化,近似口号标语的一种体裁。例如,今年高考我们省(湖北)那位周同学《站在黄花岗门口》的这首“诗”,即是老干体的典范。还有当代大诗人刘征的名句“小康奔向大康门”,也是老干体。总之,那些无真情实感、内容思想贫乏的,皆可归为此类。而恰恰这种体裁在当代诗人正规军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其危害性不小,当一并刬之,永除后患,免及无辜。
    四、新旧韵之争
    这个话题从以前一直争到现在,尚无定论。保守派认为,作传统诗词,当以《平水韵》与《词林正韵》为主。革新派则认为,当摈弃旧声韵,以《中华十四韵》,即新声韵,为主。而我,就个人创作而言,相对更倾向前者。现代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而平水韵中仍保留着入声字,用平水韵创作古典诗词,会有一种无形的声韵美感。革新派则认为,旧声韵中很多字读音与现代普通话不和谐,另外,用新声也利于向大众推广。这话有一定道理,我也深有体会。比如我们常见的字:“斜”,现代普通话读音为“xié”,而古音是“xiá”,“嗟”古音是“jiē”,而古音是“jiā”,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迫于无奈,我也只好保持中立。不过我认为,真正欲潜心学习创作古典诗词的朋友,应该以平水韵为主,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用新韵。如果你们问我为什么不用新韵去创作古典诗词,而非要用古韵?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可以用普通话去写新诗。
    五、创新与保守、门派之争
    诗词语言的创新,是异于古人之外的一种变体。翻开辞海,里面的词汇就那么多,看你怎么去组合,做到有新意而不失规矩。我非常欣赏别人去做真正有意义上的创新。只要你能说出个道道来,合乎常理。而不是”横空盘硬语“式的杜撰。当代诗人、词家徐晋如与曾少立两位先生的作品,各有风格。徐乃保守派,曾走创新一路。他们各有所长,都沿着与常人不同的路线向前发展,故乃有所成就,颇值一读。至于你们想问我:豪放派与婉约派哪个更好些?这个问题很弱智。就好比你拿一身段漂亮的美眉与体格健壮的男士来相比,哪个更好看?相信红男绿女们会拿砖头拍你的。
    六、无聊之谩骂
    这个网络时代的人们很浮躁。有些人为了名和利,在意见上与自己向左的人争得不可开交。他们各有所图。这本是人家私事,我犯不着狗拿耗子。但是有一点我必须得说,网络上一些无聊的谩骂,多起于对方对自己作品的品头论足。他们因相互不理解,而在论坛上进行泼妇似的谩詈,可谓斯文尽丧。我们没必要因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而大动肝火。对此,应予以宽容。毕竟一首作品,十个人中能有七个人懂得欣赏就不错了,更何况另三个人的评论也不一定全错。
    七、关于立意
    立意高低与否,是评价一首诗歌优劣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而言,网络诗人创作立意普遍不是很高,大都表现一些无关痛痒的小资情调。至于国运民生,则给予的关心实在太少。“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怀,很少能在他们作品中看到。殊不知,有时候一首诗的立意甚至比诗歌本身的价值还高。成就一位大诗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首先是天赋,其次就是立意。
    八、网络诗词的质量到底如何?
    当今网络诗坛,据统计,在进行古典诗词创作的大约有200万人。数量不少,每年有几十万首作品问世。而质量,可谓参差不齐,其中亦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总体质量却差强人意,居中下游水平。这也很正常,大家想想,唐朝应该是诗歌最鼎盛的时代吧?但你翻翻全唐诗,里面大概有多少诗人?非常有名气的,又有多少?我的意思很简单,一个时代,能出一百位大诗人,就很不错了。物以稀为贵,多了,就泛滥了。这个道理,相信大家比我更明白。
    九、关于一些诗词比赛
    总是在论坛,抑或各类诗刊杂志上看到一些征稿启示,关于诗词比赛的。在这里,我奉劝大家,要慎重参加!有很多是讹人的。获奖作者名单,他们早就内定了。这个消息,是我一位在诗刊杂志社工作的朋友向我透露的,这样的比赛不存在公平。曾经红豆集团出资20万寻找“当代王维”。结果被一老骗子刘征给黑过去了。他本来是担任评委的,后来在利益的驱使下干了一件很令人不齿的事。退出评委席(评委是不能参加的),参加比赛,结果使阴招,弄了一首“红豆曲”夺冠,抱着沉甸甸的毛主席回家……
  十、诗歌到底是为谁而写的?
  诗歌是用来慰藉自己那颗孤独的灵魂的,它使人灵魂不死。一首好的诗,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使别人在你的诗中找到共鸣,找到精神上的寄托。那么,你的诗就更容易流传。诗歌并不是刻意写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别人而写的。只有愚蠢而平庸的人,才会认为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纵观史诗,哪一位大诗人说过自己的诗是为别人而写的?他们在主观意识上,都是为自己而写。那些用心血、甚至生命完成的篇章足以让后人为之太息、敬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19: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现代诗
徐 江

 
    上篇:“现代诗”与“新诗”



    我在文章、谈话以及发言里经常谈及一个话题:“要写现代诗,不要写新诗”、“全中国写诗的人里,90%以上在写新诗;2%用半通不通的文言写古体诗;剩下的大约5%左右,才是写现代诗的,而且大多还都欠缺理念上的梳理与培养,是在写浑浑噩噩的现代诗”……
    “现代诗”与“新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区别?下面就从最主要的几处来阐明一下。


1、时间和文学史的角度

    “现代诗”与“新诗”,这两个概念在诞生和所跨越的时代上,有一个简单的时间划分:比如在内地诗歌史上,自五四以来,“朦胧诗”诞生以前,这一时段出现的诗歌,统属于“新诗”。在“朦胧诗”出现以后,则属“新诗”与“现代诗”混居的时段(这个情形也适用于“朦胧诗”本身)。
    当下我们所指认的“新诗”,是指那些承袭了五四以来白话诗传统和美学趣味的作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内地,这“传统”和“趣味”也包括了我们近六十年来所熟悉的共和国主流诗歌传统(我也把它们称之为“作协体诗歌”或“发表体诗歌”),以及那些在某特定历史时段与主流诗歌有着题材、思想等内容上的对抗,但在语言形式上却有着近似构成方式的作品。当代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中有这方面倾向的,如黄翔、如食指,一部分的昌耀和海子,还有“朦胧诗”中“今天派”以外的绝大多数外省诗人。
    “新诗”与“现代诗”台湾地区的“混居”状况,则要提前一些年:台湾“现代诗”肇始于纪弦(即新诗现代派里的路易士)发起的现代派诗歌运动。从那以后, “现代诗”的美学在当地诗人中日渐盛行,开始构成声势和规模,甚而成为启发许多青年作者进入写作的重要理念。不过后来出了一个意外——随着当年余光中、洛夫等台湾现代诗巨匠的创作,后来不约而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接轨古典诗歌美学的“复古”倾向,台湾的现代诗也不再是当年紀弦呼吁的那种“现代诗”了,它更多地容纳了与古汉语美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语文性的雕琢”,因而呈现出了更靠近“新诗”美学的、某种温和的暧昧性。但就总体而言,从1950年代到 1980年代,汉语现代诗的高峰,无疑是由台湾地区的作者们创造的。
[释疑]
    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新诗时段内,曾有过拥有像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路易士等作者的“现代派”,拥有李金发、穆木天等作者的“象征派”,乃至稍后的“九叶派”,这些在欧洲现代主义诗潮影响下出现在汉语里的流派,难道它们也属于“新诗”而非“现代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理由有二:
    一是无论它们所处的时间段,还是其文本所呈现出的整个现代汉语少年期的文法、语法特征,以及词语在达意功能上的不完备性,都与同时期其它新诗流派所呈现出近似的征候;
    二是无论是新诗现代派,还是新诗象征派、“九叶派”,在激活其创作的源头中,欧洲现代主义诗潮固然是其理念的重要来源,但限于本土诗人所身处的“农业化-前工业化”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们所接受的半传统半西洋式教育,他们的诗歌最后均无可争辩地沦为“浪漫”和“唯美”两大审美系统,现代性只显现为作品时隐时现的修辞技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后来像穆旦这样受早期奥登诗风影响的诗人,最后却成了世界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最重要的翻译者。



2、不同美学属性


    “新诗”最早强调的是它与古典诗歌相比的“新”,也就是用“白话文”写作这一层,以及挣脱传统观念(文学观、美学观、生活观乃至道德观等)的束缚。但不同时期、背景、身份与成就各异的当事人们(主要还是诗人),对它却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甚至明确的界定。

    “新诗”自诞生起,其面目就是暧昧不清的,这点可以通过回顾新诗史有发言能力的重量级作者得到验证——

    胡适的“新诗”是说大白话,是要实施前清前辈呼唤的那样“我手写我口”,与此同时,却还要在神散、形也散之际,去押笨拙的韵,胡适自称之为“白话韵文”(见《尝试集》增订第四版代序一《五年八月四日答任叔永书》),但终止步于挥霍口语的任性,于诗的意境,全无顾及。

郭沫若的“新诗”(这里主要指代表其诗歌最高成就的《女神》),语言恣意妄为,其核虽不离古人所谓“言志”、“言情”的大指向,但其情、其志,已与旧时代相去甚远,倒是与他叹服的惠特曼、泰戈尔各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可以说,郭是新诗草创阶段的“小李白”,他不止是整个现代文学中,在语言松绑的表现上最前卫、最先锋、也最卓有成效的天才,也对新诗初步地做了一点松散的、但却是本体意义上的界定,比如他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文艺论集•论诗三札》); “好的诗是短的诗”、“过长的叙事诗,完全是‘时代错误’……早就让位给小说去了”(《关于诗的问题》);“直觉是诗细胞的核,情绪是原形质,相象是染色体,至于诗的形式只是细胞膜”(《论诗三札》);“节奏是诗的生命”、“诗与歌的区别,也就在这情调和声调上的畸轻畸重上发生出来的。情调偏重的,便成为诗,声调偏重的,便成为歌”(《文艺论集•论节奏》)……这些论述虽是以散论面貌出现,却对人们理解新诗的本质帮助不小。遗憾的是,对于处于群体意义上 “盲人骑瞎马”状态的现当代诗人,它们并未能被作为规律性的阐释普遍接受。

    废名的“新诗”,注重意境和想象组接的别开生面,强调新诗应该是自由体,但在进一步阐发时出了问题,他说“白话新诗是用散文的文字自由写诗”,这样的话就是今天许多写臭诗的作者也不会同意了。

    同为“新月”,同为西方浪漫派、唯美派、象征派杂揉的移植,徐志摩的“新诗”华美时有宋词的韵致,但主流却局限于市井世家子弟的浮华;朱湘的“新诗”纯粹、高贵,但却过于刻板地忠实于西方诗歌的形式,早夭使他终于没能越出“食洋不化”的阶段;闻一多的“新诗”高喊戴着“新格律”的镣铐跳舞,但镣铐似乎过沉,舞蹈成了蠕动……没有通透且直指人心的文本做支撑,理论再怎么辩白也不让人看好。

    李金发的“新诗”,想象力虽让一些虔诚的读者和学者叹为诡异,我以为这是因为他的汉语使用能力太逊,引发歧义或失语过多所致。让这样的作品在诗歌史上占据一个位置本就是一个荒谬,李对诗说过些什么,已不重要。

    戴望舒是现代文学中最成型的接近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但他对诗歌所强调更多的是“诗歌不是什么”或“不能怎样”(《望舒诗论》),这种含蓄而含混的界定,很难具备理论上的意义。

作为新诗史上另一位里程碑式的诗人艾青,其诗歌以语言的散文化、和浅显的略带意味的想象,构成鲜明的特点。但散文化是不是可以构成被普遍认同的“诗歌美学特征”,这无论是艾青在世的时候,还是当今都是有疑问的。而且散文化一旦失控,也确实会对诗歌的跳跃性和节奏构成消解,导致诗歌呈现“非诗化”……

    所以说,“新诗”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虽白话文在文字中的日益圆熟,而表现得语言上比原来畅销自如外,在体裁的本体上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被公认的界定。

    “现代诗”的第一次真正被中国诗人以较为自觉、准确、明晰、系统的语言来界定,始于1950年代的紀弦。他所拟定的现代派诗歌六原则中,除第六条属于意识形态外,前五条可以说为汉语的现代诗在当时勾勒出了一个大致原则,它们分别是——

    第一条:我们是有所扬弃并发扬光大地包容了自波特莱尔以降新兴诗派之精神与要素的现代派之一群。
  第二条:我们认为新诗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
  第三条:诗的新大陆之探险,诗的处女地之开拓。新的内容之表现,新的形式之创造,新的工具之发现,新的手法之发明。
  第四条:知性之强调。
  第五条:追求诗的纯粹性。

    这五条原则里,前两条强调了汉语现代诗的美学来源,第一条甚至还可以说是世界范畴内“现代主义诗歌”的美学来源;第三条说到了现代诗在文体建设上所应具备的自觉性;第四条凸显了现代诗与以往的诗歌相比,更注重“智性”的特征;第五条则涉及到“纯诗”理念,以及现代诗的非工具性、非功利性。
    这些原则,站在今天的高度上回望,个别地方可能会显得空洞与笼统,但是在当时,在新诗的暧昧美学已蔚为汉语诗歌新传统的1950年代,其毫不妥协的先锋指向是极为扎眼的。这大约也是诗歌第一次在汉语新诗的版图里,向人见人爱的暧昧美学吹响逼宫夺位的号角。在此后50年里,台湾与内地交相起伏的历代汉语先锋诗歌运动,无不在以自己的声带回应着上述原则。我们可以说,这些原则构成了汉语诗歌现代化的一个起点,且令人欣慰的是——它们并没有像紀弦晚年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汉语诗歌现代化进程的终点(此一话题我会在《现代诗与21世纪》一文里展开讨论)。

    和“新诗”暧昧、中庸的美学指向相反,到我写作此文的2007年为止,从台湾到内地,每一次汉语现代诗运动所强调的美学个性,无不有着鲜明的美学排他性,以及试图与既往诗歌标准彻底分裂的勇气和努力(先不论这种勇气和努力所持续的时间长短、绩效如何)。血性的、个人主义的、乖戾的、急不可待的……所有这些在“新诗”乃至古典诗歌美学领地里,有可能被视为是贬义的词汇,在现代诗的一波波狂飙里,正日益显出它们褒义的、与欲望和生命力暗合的一面。当然——这是就历次现代诗运动所呈现的外部景观而论。

    说到创作深层的分野,“新诗”跟“现代诗”的作品及诗人,最大的倾向性区别还是表现在这几点上:
    1、有没有一个智性的审视世界的眼光;
    2、有没有明确而自觉的语言建设指向;
    3、有没有将“抒情”、“抗辩”、“玄想”、“解构”、“反讽”、“幽默”等个性指标置于诗歌合理性下的综合能力;
    4、有没有将简洁(或透过繁复的外在,呈现出直指人心的穿透性力度)作为追求诗歌境界的最主要目的;
    5、有没有将在所有既往诗歌传统中被奉为最高指标的“人文”、“哲思”、“情怀”诸元素,严格控制在诗歌本身所要求的简约、含蓄、凝练之中,而不让其产生喧宾夺主式的泛滥。

    上述这五项里,凡在三到四项中具备“有”的,即为“现代诗”,反之则是“新诗”。而依照不同诗歌所符合的指标程度,大约又可细分为:“新诗”、“现代诗”、“带有新诗成色的现代诗”和“靠近现代诗倾向的新诗”。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辨别一首诗或一种诗风是“现代诗”还是“新诗”,只是出于探讨当代诗歌的美学向度、以及该种诗歌是否吻合人类文明趋向上的需要,并无以此来强行界定“好”“坏”的意图。事实上,一首好的现代诗与一首好的新诗,其所呈现的差异,只是美学指向以及作者世界观的不同;一首差的现代诗和一首差的新诗,其所显现的共同点即便再少,作者天赋上的不足(或运用它时的不合理),恐怕都是会位列其中的。

    从更漫长的汉语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新诗——现代诗,它们既可以被看作是两种平等诗歌类型,正如古典诗歌中“古体诗”(如骚体、乐府)与“今体诗”(如律诗、绝句);也可被视作诗歌迈向更高难度的一种发展和新陈代谢。而后一种关系,由于牵涉到诗歌诞生所必然要依托的我国独特的历史、文明裂变进程,是以往人类诗歌历次重大更迭都不曾出现过的。这才是对新诗、现代诗的认识的“难中之难”!它首先折射的是人们的文明观、世界观,然后才是从属于它们之下的文学观。
    就世界诗歌的发展轨迹而言,诗歌从19世纪末,已经日益把关注的眼光投向时代聚变下人们的处境、情感,以及对人类文明流向的关切,姗姗来迟的汉语现代诗,不过是遵循这一大趋势而已。所以从这个向度上讲,新诗与现代诗,虽不涉及“好/坏判定”,却更多地涉及到了“是/否判定”。
    新诗固然是汉语诗歌发展史中所诞生的一种划时代的诗歌美学类型、传统(同时也自我构成了非常重要一个诗歌时段),但它早已无法承载一个剧变时代所强加给汉语诗歌的、无可避免的使命,更不能被视为这个时代的“诗歌”,它只是一种文学蒙昧者还在不断仿制的诗歌化石。
    从研究的角度讲,新诗与现代诗,是两种平等的诗歌形态。
    从创造者能否应对时代的挑战、回应文学对创新贪得无厌的要求上看,惟现代诗,才真正为诗人们承此天命,提供着广阔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不过是文体的一种。不知如何为文,何以为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1: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古,这样才对嘛!虚心点才能进步.
你有不懂的尽可以请教现化诗仙,他虽然比你年轻,但是,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文学造诣实在要比多高出大大的一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总共写了两个成气的帖子,一个是想当文学版主的时候写的,一个是玩接龙游戏的时候写的,说老实话,你只有小学生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声,谢谢你的点评!你真是有眼有珠啊!我的确只是高小水平,那时候家里穷,没钱读书;当然,这不是理由,主要还是天资不够;如果天资够,自学也可以成为现代诗圣之流的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1: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古,这样才对嘛!虚心点才能进步.
你有不懂的尽可以请教现化诗仙,他虽然比你年轻,但是,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文学造诣实在要比多高出大大的一节.
三声 发表于 2009-11-15 21:07

三声,你是如何从我的帖子里看到虚心的呢?您老真是慧眼识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1: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珠"你这颗珠吗?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1: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声,能从我现在的回帖看到虚心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5 22: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必想着争出个什么来
劝你老老实实跟现代诗仙仙以及论坛里的老师们多学点实用的东西
别老是跟在人屁股后面起哄
干啥呢?
有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18 13:41 , Processed in 0.0461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