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00|回复: 4

[原创] 发现民歌之苏南民歌《搭凉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0 16: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春季里螳螂叫船游春舫,
  蜻蜓摇船蚱蜢把船撑。

  夏季里叫哥哥(蝈蝈)夜夜做情郎,
  编织私情纺织娘。

  秋季里蝴蝶生病在绣房,
  梁山伯买药就为祝九娘。

  冬季里大风大雪天气寒,
  蜜蜂常藏冬雪粮。


  一天到黑,愁思刮尽的词作家和作曲家,请你们在这首民歌面前彻底缴械投降吧。


  闭口辉煌,开口打造的文人们,你们在这首民歌面前,难道不应该深深愧疚,久久叹息吗?


  什么时候,我们的才思开始枯竭了,从我们脱离了土地,脱离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小植物们,脱离了我们本真的质朴,我们的才思就枯竭了。


  向这首民歌学习吧,学习它新鲜得珠圆玉润的比喻,学习它天才得信手拈来的拟人,关闭了自己的眼睛和内心的诗人们。


  当这个世界仅仅只剩下了机心和自我,死亡的暮色便开始笼罩全球。人类只有回到天真自然的童年时代,我们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


   敲锣打鼓了,那群可爱的小动物们。他们抬着小轿儿,拿了喇叭,吹吹打打,他们来了。




   情系《搭凉棚》

在编撰《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文艺卷》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市文化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1954年赴省城展演昆山民歌《搭凉棚》和《划龙船》的演唱组成员——孙小妹(女,74岁)、荣月英(女,70岁)、李惠琴(女,69岁)、徐巧金(女,71岁),还有其他一些民歌手和我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当年风华正茂的靓村姑,现在都是白发苍苍的“奶奶辈”老人了,时隔53年再重逢,喜出望外又感慨万千。她们都异口同声地感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蒋志南先生,他为《搭凉棚》的来龙去脉搜寻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才使这些老姐妹们获得了意外重逢的惊喜。
蒋志南是解放初支援昆山文化建设的宜兴人,是我市最早的一批群众文化干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曾任昆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对群众文化深有感情,特别是对民歌、民舞情有独钟。虽然后来调离文化战线,但他对年轻时结下的文化情缘一直有牵挂。当他从《昆山日报》上看到了要保护昆山民歌、民舞的报道后,自告奋勇地加入到这次调查、采风、研究、撰文的行列。
今年年初,市文广局在通报今年的编书选题计划时,曾透露《搭凉棚》虽然是昆山民歌中最闪亮的一颗明珠,但它的归属地、首唱者、采录人至今还是个谜。蒋先生听后认为这是一个遗憾,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去追根溯源,搞个水落石出。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寻访,蒋志南撩开了《搭凉棚》的神秘面纱。
座谈会上,蒋志南将寻访当年演唱《搭凉棚》民歌手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大家。
最先获得线索的是《昆山民歌选》上的那首《搭凉棚》的曲谱,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周市中心大队唐小妹唱”的字样。蒋志南第一站就直奔周市。在周市一些老同志的帮助下,打听到唐小妹住市北新村。蒋志南迫不及待地和她见了面,但很多问题并没有迎刃而解,反而疑团重重起来——唐小妹虽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手,《昆山民歌选》上曾记录下她演唱的十多首民歌,如被视为经典的《搭凉棚》、《田中娘子》、《嗨嗨调》、《小奴奴调》等,但她唱的《搭凉棚》与现在流行的《搭凉棚》迥然,特别是歌词已“面目全非”,而且她从未去过南京演出。就在大家感到失望时,她在谈话中突然蹦出了“孙小妹”的名字,她听说巴城那里孙小妹等人去南京唱过《搭凉棚》。在“山穷水尽”时,又“柳暗花明”起来。
蒋志南随即查了巴城镇志,里面记载着“顾家潭唐小妹演唱《搭凉棚》”的史实,只见唐小妹的名字,未有孙小妹的记录。蒋先生并不泄气,通过老同事、老领导的帮助,“转战”数村,终于找到了孙小妹。她的确是《搭凉棚》的演唱者,曾于1954年和其他5人去南京培训、展演。于是,由她牵出了同去的巴城人荣月英、徐巧金,陆杨人李惠琴,遗憾的是还有巴城人周蕴玉已调离,毛凤娥已去世。
老姐妹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感谢蒋先生劳苦功高,为她们创造了一次53年后重新相聚的机会,思绪都回到了半个世纪之前的巴城农村……
    当时的周市、陆杨等乡都属巴城区,是昆曲先师梁辰鱼的故乡,这里的民众善唱能演,这里的民歌发展特别繁荣。唐小妹首先回忆起年轻时唱山歌的盛况。她从小学唱,心灵口巧,会唱的民歌很多,常被邀去演唱、录音。《搭凉棚》是最常挂在嘴边的民歌,但是与现在唱的词不一样。在座的人都感到好奇,对追寻《搭凉棚》歌词的演变过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比唐小妹年龄稍小的孙小妹表示,她本来并不会唱《搭凉棚》,是后来去巴城学会的。她先以喊唱《划龙船》出名,由于她的嗓音出众,后被挑选去省会演出,并荣幸地担任了《划龙船》的领唱。她曾多次去巴城文化站唱过民歌,由省里来的费克、路行等音乐家记录过曲谱。
荣月英的发言更是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她翻箱倒柜,找出了53年前在南京展演时的合影,昆山的6名参与者清晰可辨,她们衣着朴素,笑容灿烂。
徐巧金的发言朴实无华。她当时只是一个喜欢唱唱跳跳的小姑娘,可能是嗓音特别甜美,也可能是形体特别灵活,她被省里的专家一眼相中,也加入到《搭凉棚》的演唱行列。这是她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经历,每当想起总会情不自禁地唱上几句以解歌瘾,给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
李惠琴当时只有16岁,能有幸参与这件音乐盛事,至今难以忘怀。她是《搭凉棚》的领唱者,可以想象那时她的演唱功底是多么深厚。她们曾先后到昆山、无锡、宜兴、泰州等地巡演,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当时都有节目单、纪念册、照片为证,可惜一切消失在沧桑岁月中。
往事历历在目,在座者从心底感谢为传承昆山民歌作出贡献的方方面面:
感谢省里的音乐家费克、路行等人,为昆山民歌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记谱、整理,而且帮助培训、排练,把昆山民歌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感谢省音乐界,在解放初百废待兴之时,特别是1954年发大水后,举办了这次大规模的民歌展示活动,才使《搭凉棚》等民歌走出昆山。
感谢文化馆原副馆长邱虹、巴城文化站原站长韦祖基为巴城民歌的挖掘做了大量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一批群众文化工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炽热之心。
感谢巴城的6位民歌手,为扩大昆山民歌的影响作出了努力。她们当时都是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小姑娘,远离父母,行程三个月,是需要勇气的。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接二连三地提问,为的是把《搭凉棚》的一些谜团解开,通过对一些事实的梳理,大致获得了一些共识:
《搭凉棚》为昆山巴城民歌。你们听,《搭凉棚》和巴城民歌《划龙船》的好多音调如出一辙。
《搭凉棚》的采录者费克、路行属于不谋而合,但费克在前,路行在后,费克可能是最初的采录者。
《搭凉棚》的首唱者难以确定。根据目前的资料看,昆北地区这首民歌流传最为广泛,但各地的词曲都有所变化。
《搭凉棚》的改词者也难有定论。一说为费克作词(李惠琴回忆她在省里培训时发下的演唱曲谱上,有“费克作词”的字样,可惜这本书遗失了),一说为路行填词(据“南艺”教授吴岫民著的《中国民歌赏析》中介绍),一说为韦祖基和巴城民间艺人汪菊林共同改编。
但不管怎样,许多人都曾为昆山民歌的传承作出过努力,才使《搭凉棚》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受到了上至音乐家、下至老百姓的青睐。我们应该精心呵护这份优秀遗产,让她永远芬芳。
大家感谢这些老歌手,留恋着这些老民歌。临别时,合影留念,依依不舍,盼望有生之年能再相聚,共唱民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22: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22: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黑白照片,遥远的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07: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点怀旧味,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1 09: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南民歌《搭凉棚》

听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5 20:29 , Processed in 0.0524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