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00|回复: 1

[转贴] 在脑库、良医和巨骗间游走的”股评家“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6 12: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侯宁

      股评家是近十来年才诞生的职业。后来,因为出了唐能通和赵笑云等被点名“批判”的股评家,搞得这个“家”名声臭了,券商们才纷纷改称证券分析师,证券业协会也才有了专门的分析师委员会。可见,即便股评家,也是爱惜自己声誉的。 但林子大了,难免什么鸟都有,所以出几个黑嘴,也并不奇怪。我甚至以为,在一个本质上以逐利为目标的市场中,没骗子倒显得有些不正常。 对此,作为政府和监管机构,当然要严厉打击;作为行业自律组织,自然也应该发现一个清除一个;而作为投资人,你需要培养的则是辨别的智慧。

      众所周知,咨询机构和“股评家”挨骂最多,社会声望也和妓女差不了多少。但为何咨询机构还在日益壮大甚至开始专业细分呢?原因很简单,在于需求。因为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有咨询的意愿和需求,所以才有了股评家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咨询机构似乎和医院、诊所类似,两者干的都是旨在“补不足”的买卖。只不过一个帮患者补身体的不足,一个则是帮客户补金钱的不足。 不同的是,医生这个职业自古便有,人类须臾难离,且解决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显得比较高尚;而证券分析师相对而言属于新生事物,解决的也不是基本的生存问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性利益需求,甚至是有些“贪婪”的需求,因此也便难以高尚起来。 但是,医生般“高尚”尽管难以祈求,但对于想投资股票而又感觉自身能力不足的人群而言,证券分析师扮演无疑还是“答疑解惑”乃至“疗伤止痛”的角色,因此,咨询机构和它的分析师们当然便有了它存在的社会价值。 而且,我们看到,越是有实力的券商和投资银行,它的研究部门便越是强大和权威,有的甚至完全扮演机构的大脑这样举足轻重的核心角色。而对于某些皮包公司般的小券商和投行而言,其咨询机构却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这一点,似乎和医生医院也有类似之处。就好比你得了伤风感冒的小病,去不去医院找医生两可,自己吃些药就能解决;而一旦大病缠身、怪病连连,则非但需要马上住院,而且还需要艺术高明的大夫了。 讲到这里,我们便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即医院中医生中也有三六九等,医生队伍中更是贤愚兼备,甚至还存在不少江湖郎中,不法游医。所以作为病人,你必须有所选择。如此来看,作为投资者,又怎能期望证券分析师个个荐股如神,而证券咨询行业中没有庸才甚至骗子呢? 利之所诱,常人尚且趋之若鹜,更何况股市中流行的通常是“暴富”神话,便更能吸引性爱逐利的人群了。君不闻马克思说过,有三倍的利润,便足以让资本家杀人么? 更何况仅仅是骗。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骗线等等K线图上的伎俩,那么,可以毫不客气地断言,股市投资者天天都在过“愚人节”! 所以,“骗”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识别骗局。 说起来,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大本事,但也是每个合格的投资者必须通过的关口。 因为股市如战场,在这个只有输家和赢家的高智商战场,你希望”天下无贼”、做“傻根”就能赚钱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你进来了,便必须变得聪明,变得有辨别力;否则,只有认输走人。 而过来人都知道,证券咨询中的“骗”是很复杂的,所以辨别起来便尤为困难。 比如,据笔者所知,赵笑云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分析股票的能力恐怕比普通投资者要强得多,因此才有人追随他,才有了当年东方趋势的辉煌。试想,在其被监管部门勒令“下课”前,能有多少人知道他是“黑嘴”呢?在其出事前一个月,不还有电视台请他去电视上“笑看风云”么?而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事件,堂堂“赵老师”能那么快便被迫出走英伦? 可见,赵笑云并非无用之人,也并非一开始就要存心骗人。他入行图的首先是这两点:一要养家糊口孝敬老人,二要成名成家体现自身价值。这些,恐怕是绝大多数股评家入行的初衷吧。但后来,著名的“赵老师”为何成了黑嘴呢?恐怕也是因为两条:一为利,二为名。声名所累,暴利所驱,才使得“赵老师”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兵败“青山”。

      由此推想, 则大多数证券咨询机构是不会选择存心骗人这条绝路的。 天下有几个生出来就想要做坏人的呢? 人如此,“法人”也一样。近期被人诟病多多的“会员制”咨询也如此。 在我看来,股评家卖的是自己的智力,所谓会员制咨询,卖的其实更是智力,是团体的智力。所以,其收取费用本身无可厚非。莫非医生给患者治病要收钱是天经地义,而分析师给客户分析市场、推荐股票,甚至进行“心理按摩”,就成了“义务教育”?若如此, 分析师岂不成了雷锋,而搞策划的人岂不要饿死!?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是,这一收费,麻烦就来了。 原因在于, 和一般医生不可能包治百病一样,咨询机构也不可能让其会员个个满意。 为何?道理似乎有些好笑,但却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就像股评家一般只记得自己推荐过的股票如何大涨一样,客户一般倾向于只记得该股评家推荐过的股票如何大跌!前者在竭力证明自己的神勇,而后者则在本能地夸大自己的吃亏程度。 在熊市中,如果咨询机构还坚持荐股,而客户还坚持买卖,则双方发生分歧的几率便更大。因为一个私下里会认为这是勉为其难,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表现自己的“神奇”,而另一个则认为我交了会员费,当然需要你来服务。

      如此,一旦机构荐股不慎,客户吃的亏超过了以往的收益,则矛盾便难以避免了。 当然,分歧本是难免的,售货员和顾客尚且要吵架,消费者协会也是门庭若市,不正说明了分歧的普遍么?但不同的是,对于证券咨询这样的脑力”软服务”而言,如何处理分歧,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医生医术不高,是水平问题;对病人恶声相向,是态度问题;夸大病情,从中渔利,是医德问题;而为钱害命,则是犯法问题。 同理,股评家分析和荐股失准,是水平问题;对会员服务不周,是态度问题;吹牛唬人,从中渔利,是道德问题;而存心欺诈,骗君入瓮,则是法律问题。 这里, 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当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却不能因为其中某个枝节问题,而得出“会员制”和“股评家”就是骗子的结论。 事实上,对会员制公司而言,我认为如何加强自身咨询实力,如何完善其对会员的服务,才是其从人们的质疑中突围的正道。因为如果创办者目光短浅,心术不正,公司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留不住真正的人才,而且迟早也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台湾证券业中的会员制如今已然声名狼藉,日薄西山,不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么?

     俗话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大忽悠”最终“忽悠”的还是自己。因为这世界上不缺少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我们也没看到哪家百年老店会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 为什么?因为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大智若愚的厚道,才是成功者真正的制胜法宝。 而对于投资者,我想说,听人指导或介绍经验都是可取的,但如果你不肯拿钱出来给专业机构操作,便不得不走自买自卖的路子。如此,你便不能不去磨练自己的定力和智慧。 在此过程中,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便是贪婪之下的利令智昏。 自以为是,盲目投机是这种错误的体现之一,不加调研, 盲目做别人的会员,是这种错误的体现之二;而对于别人的指导和建议,盲目照搬,不加入自己的分析,便是这种错误的体现之三。

      试想,病人医患尚且要找名医名院,你用血汗钱投资,难道就不能多动动脑筋?因为,就像医生不会说自己是庸医一样,咨询机构也断不会说自己“这不成那不是”的!

      切记,“大嘴”在人家脑袋上,而“大脑”在你自己头上。不用足大脑而妄想在高智商博弈中逐利,岂非守株待兔的愚氓?更何况,你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有时让你哭笑不得的畸形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09: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不知道是否有:久损成良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22 21:26 , Processed in 0.0392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