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160|回复: 31

[原创] 《武穴文坛》2009.3在线编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0 09: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武穴文坛》2009。2印刷中,第3期开始编辑,请各位推荐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0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烛

文/玫瑰

--女儿心中的妈妈

  妈妈生在农村,兄妹三人,她排行老二,从小勤快孝顺,外公外婆分外疼爱,想把她留在身边,怕她读书飞远,没让她上一天学,所以如今丁字不识。而舅舅和小姨都高中毕业。

  外公当时是村长,十里八乡小有名望,家境还算可以。外公没嫌爷爷家穷,把最宝贝的女儿嫁给了他聪慧又忠厚的儿子。婚后妈妈先后生下姐姐和我。爷爷奶奶满脑子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对我们姐妹俩咋看咋不顺眼,对爸妈也经常恶语相伤。

  我不到一岁那年,爷爷扔下600元钱和几副碗筷,将我们一家撇开。爸爸在老屋旁边搭起一个小窝棚全家栖身,暂避风雨。小窝棚不远有一大坑,爸爸妈妈象一双筑巢的劳燕,没日没夜一担担挑沙挑土,将大坑填平,然后说尽好话陪尽小心,向亲戚东借西凑,在填平的土坑上盖了瓦房。房子刚完工,姑父怕我们家穷还不起借款,天天来索债,妈妈含着泪将没有长大的母猪卖了,把钱还给了姑父。

  我们姐妹俩自小就知道父母的艰辛,尽量的不让他们操心,还想为他们分担点家务。五岁的我,没有灶头高,却自己踏在板凳上涮碗。上学后,放学一回家,就抢着把作业做完再到野地打一篮羊草,打完草后再把饭煮熟。妈妈看到我们这么懂事,十分欣慰,劳累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邻居经常取笑妈妈生不出儿子,妈妈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我十岁那年,妈妈怀孕了,把脉是男孩,爸和妈都暗自庆幸。当时计划生育抓得很紧,妈妈的身材比较粗壮,怀了6个月不显肚子,到7个月肚子越来越明显,就躲到远方的亲戚家,想生下再回。外界的风声越来越紧,爸爸是村里的电工,村支书记勃然下令:如果不回家做人流,就扒房子、换电工。为了保全千辛万苦盖起来的房子和挣来的饭碗,爸爸含泪劝妈妈到医院做了人流手术。8个月的孩子出来时还活着。听妈说,长得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白白胖胖,小腿乱蹬,后来被狠心的医生一针下去结束了稚嫩的生命。尔后埋在祖坟边。妈妈整整哭了半个月,人瘦了一大圈,现在见风流泪视眼茫茫,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妈妈出院回家那天,我和姐姐一早便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想让妈回家后,看到一个清爽整洁的家,心情好些。当看到几个月没见的妈妈面容憔悴浑身无力地踏进家门时,我的心都碎了,小心翼翼的搀扶着她,生怕触动妈妈伤心之处。。。

  经过这场痛彻骨髓的伤痛之后,父母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勤扒苦做,拼命挣钱。九零年又重建了楼房,生活越来越富裕。只是偶尔提起往事,依然伤心。

  婶婶见我们家建了楼房,狠心地将年迈的爷爷奶奶赶出家门。妈妈见他们可怜,把他们接到家里,安顿下来,对爷爷奶奶以往的冷酷、无情只字不提,善良和仁慈温暖了一切。

  人啊,往往伤害最深的是自己的亲人。我人长了,脾性也长了。记得二十岁那年,妈妈要我做一件什么家务事,当时心情不好,顶撞了妈妈。妈生气地说: “不听话的丫头,早知道如此,不如生你的时候一爪捏死!这样你弟弟还可能保得住。”我立即伶牙利齿回敬她:“那你当初怎么不捏死我?”话音未落“啪”的一记耳光重重的落在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生疼,从小到大妈妈没打过,一时我愣住了。回过神来,我狠狠的瞪了她一眼,扭头跑进自己房间,包起几件换洗衣服,头也不回地冲出家门。

  当天晚上,我住在工厂职工集体宿舍。第二天下午,爸打电话过来,说天气预报明天要降温,叫我回家穿衣服。听到爸关心的话语,眼泪打转,放下电话,独自躲在办公室里哭了一个多小时。下班后,我回家了,讪讪地叫了一声妈,妈妈连忙到厨房,下了一碗我最爱吃的面条,另煎了两个荷包蛋,喊我过去吃。捧着热乎乎的面碗,鼻子一酸,眼泪不由自主地涌出来,低头哽咽着吃完这碗面条,所有的怨恨和委屈随腾腾热气一起飘散。

  如今的我,已为人母,能深深体会到做母亲的心: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岁月在慢慢侵蚀着母亲姣好的容颜,满头青丝已染霜雪,皱纹也爬上了她的额头嘴角。每次回家,望着渐渐衰老的妈妈,心里那份酸楚和感恩无法言说。

妈妈,你就象一支淌泪的红烛,燃烧了自己,温暖照亮了我们一生!

愿时光就此停滞,愿母亲永远年轻快乐,这是女儿美好的心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10: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俺能推荐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13: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当然可以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6: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珍惜孤独(作者:邵湛)

或许觉得可笑,孤独有什么好珍惜的呢?是的,在大多数人看来,孤独仿佛就等于寂寞、空虚乃至无助。然而我却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孤独是一笔财富,并非所有人都能面对孤独而活得酣畅。孤独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却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


当暮年的卢梭把他孤单的身影留在香榭丽舍大街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没有风采,人们还能指望走过了登峰造极的人生正走向天国花园的人去创造奇迹吗?无人却留意过时代会留给这位孤独者什么东西。


然而伟大总是不朽的,杰出并不会因为被人抛弃,诋毁诅咒而变得卑劣。卢梭那洋溢着生命热血的心灵赋予孤独新的寓意。于是乎,他又展开想象的翅膀,依靠积怨排斥他的人们完成孤独的旅程。他沉浸在孤独的快感中,用孤独之火又点燃了生命,于是黄昏暮色中的朦胧的生命又光芒四射起来。这位智者,用孤独的时光,寻找了一个人茕茕子立、形影相吊的自身平衡。因此孤独留给了他的,不光是灵感,更有那盖世无双的佳作《社会契约论》。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暮年的贝多芬,在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他深深地陷入了孤独。可是不甘屈于命运的他,灵魂在不断抗争着。“孤独不等于沉默,没有心里活动者才是真正的麻木。”贝多芬内心的无形音符,点点滴滴地敲击着心灵,心湖泛起涟漪,悠悠的荡开,波及他内心深处。从对自由和欢乐的渴求,对自然的热爱和出自内心同命运搏斗的心灵呐喊。贝多芬从孤独中获得了另一种生存的勇气。他用孤独遗留给他的唯一灵感中,谱写了巨作《合唱交响曲》撼人肺腑。


孤独并不能挽留住人的生命,然而两位智者的遐想仍在延续着他们的生命。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孤独,唯有孤独时,心底才不会被嘈杂的外界所干扰,从而变得无拘无束,思潮可以尽情涌流。因此,只有在孤独时,人们才会发现,自己俨然成为了一个能把握自己的智者。


现在我会在想:“若把我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监狱里,我也可以悠悠幻想。因为我珍惜拥有--孤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6: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堂弟

文/邵卫斌

清明节将至,活着的人,都在纷纷用各种方式为逝去的人寄托哀思。花开花落,新陈代谢,人,迟早是要离开这个世界上的。故去的人,其精神,其在世的一言一语,都在影响着我们。我的九堂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多年。他在世的一切,因清明节的到来,一一浮在我的眼前。


我的堂兄弟很多,一共十二个。文章的主角,排行第九,我们平时就叫他老九,是我第三叔父的二儿子。

九堂弟生于1973年,在我们众多堂兄弟中,是长得最漂亮的一个。说他漂亮,是因为,如果留长发,稍加打扮,活脱脱的一个美女。在农村里,眉清目秀,白白净净,苗条的身材,纤细的手指,并不多见。还记得他很小的时候,他不要别人抱,独独喜欢我来抱他。后来,跟所有农村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上学。我当兵过后,他把我当成他心目中的偶像。我每次回家探亲,他总要问我一些部队的事。我把军体拳教给所有堂弟和堂侄,只有他学得最快。


忽忽几年过去了,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就接替他父亲,做了一个小学民办老师。后来,他不做老师了,到温州去打工。在温州,认识一个武穴女孩。从此,噩运开始伴随着他,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


说起来,这个武穴女孩,离我老家并不远。都是石佛寺镇的,而且都是所辖官桥人。九堂弟跟这个女孩谈上了,按照我们家乡习惯,是要举办定亲礼节的。双方家庭,也像模像样地找了个媒人,九堂弟也规规矩矩地带着女孩到武穴街上去买衣服,买所谓的“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叔父家,跟一般农村家庭一样,既不富裕,也不算很穷。因为刚做楼房,手上并不宽松。咬紧牙,还是满足了女方的一切要求。


如果按照正常发展,九堂弟也一定会跟所有在外打工或在农村生活的人一样,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就不值得我在这里大书特书了。但是历史上从来就不尊重假设。定亲过后,九堂弟依然出门打工,那个女孩却没有出门。九堂弟知道,虽然打工赚不了多少钱,但至少还有一个目标。他在外的时间,他应该送的一年三节礼,都是他兄弟或父亲代劳。也不清楚九堂弟是怎么知道的,他在温州,得知那个女孩在家有外遇了。当时,他火冒三丈,立即回家了解情况。果真如此,那个女孩跟自己村里一个有妇之夫的会计,勾搭在一起。九堂弟要求断绝关系,并退还所有彩礼。武穴有个习惯,凡是定过亲的男女双方。如果是女方提出退亲,女方必须退还彩礼。而男方提出,女方则不退。所以,九堂弟现在提出,女方当然不答应。由于双方父母已经认识了,两家相距也最多三公里,乡里乡亲的,最后,互相做工作,也就算了,前提是,女孩不得再与别的男人来往了。


我曾经见过这个女孩,长相还不错。九堂弟介绍我的时候,她低着头,一句话没有说,看不出来水性杨花。可是,就在九堂弟再次出门后不久,那个女孩再次红杏出墙。这次,把九堂弟惹火了,同时也深深地刺激着他的神经。

从这个时候开始,九堂弟的神经已经不是很正常了。尽管那个女孩家里迫于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压力,把历年来的所有礼物全部按现金赔付过来,依然难消九堂弟心头之恨。这个时候,九堂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堂弟了。谦虚恭让,笑脸相待,已经在他身上体现不出来了。听别人说,他到武穴吃早餐,进到餐馆后,立即宣布,今天早上所有人早餐,他一人买单,吃完后,丢下百元大钞,就离开餐馆,惊得餐馆老板目瞪口呆,让其他食客也莫名惊诧。怎么看,九堂弟也不象大款啊!坐公汽,他也是拿出50元,说不用找了,大家坐车,我负责掏钱。好好的堂弟,在目击者眼中,分明就是神经病啊!

九堂弟在家里的一言一行,已经让大家感觉非常不正常了。叔父母不敢让他出门,只让他呆在家里。他偶尔跟别人打扑克,稍不如意,不是用钱砸人,就是用扑克砸人,最后,弄得大家都不愿意跟他玩。在家无所事事,他就想出去,叔父母不让,他很恼火,一个晚上,他把自己的蚊帐给烧了,把叔父母吓坏了,赶紧把家里的火机火柴全部收起来了。

也许是实在太压抑了,也许实在是太愤怒了,神经已经错乱了的九堂弟,终于走向极端,他把自己的衣袖浇上菜油,并且点燃自残。叔父母见状,一面含泪扑灭了火,一面赶紧送往医院。乡下卫生所自然不管用,稍作消炎和包扎,紧急送往武穴市某医院。现在的医院啊,救死扶伤的字,倒是非常显眼,实际没有一点救死扶伤的精神。九堂弟在医院里,根据医生的意见,需要做手术。做手术,就要交大量的押金。叔父是农村人,身上一时哪有这么多的钱啊!明天交行吗?医院那个收费的女人,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你就等着感染把手烂掉吧!真是一个恶毒的女人!当时,我正好从部队回家探亲,叔父找到我。我二话没说,立马给了叔父3000块,九堂弟的手术才顺利做成。

手臂的痛楚,让九堂弟多少有点清醒。在住院休养期间,经常到我武穴的家来,到我家吃饭,言语中有点悔意。他向来听我的话,我告诉他,抛弃过去,一切从头开始。而且,只要他过来,我妻子立即到街上去买鸡,炖给他吃,为他补充营养,希望他尽快好起来。当然,他的神经有时候还是有问题。有一次,他给学校老师发烟抽,抽烟的人就接了,不抽烟的人就谢绝了。他感到很气愤,就把剩余的烟丢到水沟里,让老师很尴尬,不知所措。伤势稍好,他就回家了。但是,听叔父说,精神上还是忧郁,有时候还打骂父母亲。96年的春节前夕,我住在父母家,深夜我们还在打麻将的时候,叔父跑过来说,九堂弟刚才又在骂他,并且把叔父的绒帽踢到床底下。我们过去,劝说了半天,九堂弟方罢休。原来,此时,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归咎于自己的父母亲了。

我到部队两个月后,大约在清明节前夕。妻子打来电话,告诉我,九堂弟离开了人世。原来,他在家里,一直在砸东西,精神已经接近崩溃,一天到晚寻死觅活的。叔父母把家里的农药、菜刀、绳子,都藏起来了。想死的人,意志比谁都坚定,也格外灵敏。农药放在碗柜,跟油盐酱醋混在一起,被九堂弟找到了。他写好遗书,在没有人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喝完农药,年仅23岁,就告别了这个世界。


九堂弟死了,大家没有惋惜,没有同情,更多的时候,是解脱,为九堂弟解脱,也为他的父母解脱。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也许,叔父母都要被他折磨而死。但是,这个年轻的生命,应该有自己生存的权力,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是谁剥夺了他的权力?是九堂弟自己吗?还是那个人尽可夫丧尽天良的那个女孩?

每年大年三十,我们都没有忘记长眠在九泉之下的那缕灵魂,我们把好吃的好喝的都敬献给他,还有无数张纸钱化在他的坟前,让他在那个世界里,不再孤苦和贫穷。所有的侄儿侄女都叩头祝福!

九堂弟离开我们整整12年了。在今年的这个清明节里,我谨以此文代表我的十个堂兄弟向长眠在地下的老九,致以深深的哀思和沉痛的悼念!

上帝是公平的
——简析<<九堂弟>>人物形象
作者:空山鼓瑟

    邵斑竹是论坛里的长辈,一次与他聊天的时候他说自己不写什么东西,我信以为真,以为他属于那种拿论坛打发时间的人。可当我看到他的《九堂弟》后,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他对语言的把握是那么纯熟,喜欢用短句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对生活的认识是那么深刻,九堂弟,一个已经在天国的陌生人,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他记述的是真人真事,而我则更喜欢从小说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一则邵斑做此文完全就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由一叶开来而滋生汪洋一片;其在人物形象的建构上也留有小说痕迹,将主人翁一步步如此自然的推向死亡.更难得的是,整个文章,我们根本无法见到作者除情感外任何态度性的东西,作者将它紧紧的隐藏着,让它在读者的脑子里升腾,好一个如此到位的新写实主义。

    九堂弟,一个也许我们曾经碰到过的普通人,就在车站,就在居仁街,就在天桥。是什么导致他的死亡?是那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吗?也许是的.可是,我们对她的批判仅仅只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试想,一个丈夫在外,自己独守空房的女人,真的就应该背上我们“赠与”她的道德枷锁?也许,我们会说,她不应该选择有妇之夫,可我认为,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只造了男人和女人,可没有造什么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这些都是孔子所独创的。放眼望去,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我们再以那样的标准把九堂弟的死归结于邵版眼里那个“低着头,一句话没有说”的女子,是不是我们自己太狭隘?因此,我认为,那个女人不是罪魁祸首。相反,她也是牺牲者.
    有人也许会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死与旁人无关。从文中看,九弟应该是一个很内敛,不善言辞,重感情的人,用武穴话说就是一棍子插到渎(底),是个一心人。看到九堂弟,让我想起很多人。文森特梵高,为了见一位朋友,步行三天三夜,一见面,又匆匆返回;顾城,自闭在狭小的思维空间里,杀妻,灭子;海子,沉浸在农业文明和人类精神原始文明里的诗歌之王,把自己的鲜血送上祭坛;胡适,始终如一的对待斗字不识的妻子。他们的眼睛都是直的,他们的情感都不会拐弯。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道家的“真人”,他们的心灵是怎样的,是李贽笔下的“童心”,如若没有这类人在苦苦支撑着,今天的世界就只会剩下面具。这类人,怎么能离我们而去?当他们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忍心吐一口唾沫?
    到底我们的九堂弟为什么会结束年轻的生命?
    有人说是打工的错,如果他不出去,就能和那位女孩子成双成对步入婚姻殿堂,于田畈地里手牵手散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个惹人羡慕的家庭。是的,这个问题我曾千百次的思考。记得在给邵斑的回帖是我就说“当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退让的时候,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九弟的生命”。我也曾站在草根的角度深刻的审视,把底层的苦难归咎于文明的同化。而今天,当我看到邵斑的小说后,我发现我错了,他让我改变态度。
    邵斑由九弟外出打工这个小小的由头,引出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其实,他已经告诉我们九弟为什么会死。九弟的死不是因为那个女人,所以在作者的眼里那个女人还显出几分可爱;九弟的死也不是因为他的性格,他对弟弟的爱是那么的深沉;九弟的死更不是因为他外出打工,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上帝是公平的,在我们获得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的让我们失去。当人类获得了城市文明,获得了人类思想、经济的突飞猛进这些巨大得不能再巨大的成就时,上帝必然也让我们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灵魂的先觉者,比如上面所说的梵高、顾城、海子。还有就生活在我们身旁的九弟。

    所以,邵斑的笔端没有超越生命的爱,没有任何矛头的恨.只是用写实的手法平淡在告诉我们:上帝是公平的.只是告诉我们,他的一位亲人逝去,而他,也仅仅是在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1 17: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21: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石门涧记
文/泰白魂

   暮春三月,旷野青稠。匡庐岧峣而静秀,碧江宛转而平流。是故,驱车求之。离离兮原麦盈畴,灼灼兮林华缀丘。旖旎兮凭窗骋目,相谢兮从而远游。吾涉天堑,过江州,径往山之西麓。

   约莫二时,悠然在望。山渐近而林愈翠,路忽转而涧幽深。双峰壁立,一溪曲泻,乱石如斗,巨细横陈。溪流或溢其上,或绕其间,淙淙作响,如聆琴焉。向壑之茂林修竹,临渊之石径蜿蜒;徐行之观景奇矣,幽谷之来风飒然。吾顿呼快哉,解衣驻足,憩而受之。俯瞰涧底,渌水如云之轻飘,白石如卵之磊巢。杂树丛生,凝翠欲滴;杜鹃初绽,簇红欲烧。吾将行而不舍,踱数步而回瞧。

   拾级而上,时有鸟鸣,横柯蔽日,空闻振翅。吾弃而前行,不觉近午也。行至高处,忽传喧闹之声。山路仄转,境界豁然。敞谷如河,巨石如堰。溪水汇而成潭,潭水溢而成练。游人如蚁,纷涌而至也。或静立以观光,或腾踔以争景;或撩水以嬉戏,或攀岩以照影。吾循石级而下,见潭石、崖壁之镌刻,乃知是处为情人园。石上之巨字,与山间之杜鹃,的可叠相激情也。吾亦留照,聊作他日之念。片刻,又前行。未及半时,已汗湿青衫矣。忽地馨香入鼻,乃独寻之。瞻顾间,有树亭然如盖,密叶繁柯,缀满淡黄花粒,状如丹桂。吾搴而嗅之,香沁五内也。旋见牌识,曰:大叶楠。欣然更觅,乔木灌丛,错杂交覆,偶现清影,莫可辨也。乃从石径斜上,蓦见巨石,横卧道左,上微凹而平,仿佛卧榻也。中阴刻斗字:读书床,朱红醒目。石侧亦凿字,无非启慧云云。吾侧身而试,竟与暗合,疑其为予生也。

   起而继行,穿廊桥,登仙阁,信与圣贤交晤;观山形,辨石态,疑从僧侣云游。风停树止,客呼谷应。岩上之庙宇,林间之钟磬;闻之而向往,思之而淡定。石刻我是谁,弥陀佛犹静。吾迷惘若失,踽踽逡巡,遂怅怅然徘徊而歌。歌曰:仰望兮云飘,环顾兮岭高。山石亘古兮草木凋,人生瞬息兮名利消。歌罢,忽闻嗤嗤,惊而四顾。须臾乃白,声自己出也,不禁哑然哂笑。曲径犹蛇,吾独上之;乱石如麻,吾独闯之。猛然举目,断岩悬之;悚然惕惧,趋步过之。

   山路回而百转,峡谷穷而绝巘。石门耸而衔日,瀑布坠而惊险。訇然潨壁,珠玉横飞,雷贲电掣,雾障烟迷。照射兮光影,虚幻兮虹霓。瀑流沛然下注,是故成溪。吾感而叹曰:溯流而上兮求其源,行路而望兮勿留连。乃知愈险兮奇且异,历经坎坷兮谓参禅。

   时维三月廿日,岁在己丑。太白湖人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0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一)
    五月初五,端阳。楚地人最应该纪念的日子。故乡广济,套用一下古文,是所谓风
杂吴楚,地分荆扬。即便是现在,本人对于湖北这两个字亦不是有多少的认同的感觉。
除了被别人问到省籍,才会想起来,自家是湖北人,因为湖北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湖
北的东西南北,方言都各不相同,赵元任在研究鄂东方言时,认为其属于古楚语,以区
别于鄂省其他地区的西南官话。然而即便是鄂东十县市,东西南北亦是方言各不尽相
同,近大别山地区的黄麻地区,方言大概介之于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之间。沿江蕲、
黄、广地方,方言更多些赣方言的成分。即便是本县广济,东边更近黄梅,西边更近蕲
春。然后对于楚人这一称谓,鄙人很是认同的。楚人重巫,唯楚有才,沐猴而冠。
     
    五年前的端午时候,填了一阕词,法曲献仙音,有一句至今记得,风物何曾似荆
楚。如今倒做了流落方外的浪人,行吟泽畔。在故乡,除了过年,最重要的节日就是端
午和中秋了。因为除了过年拜年,端午中秋,外甥都要给舅家送节礼。乡下人送节礼,
大都无非是猪肉五斤,鸡蛋若干,端午应节气,送点绿豆糕。虽则简单,乡人争的就在
乎这个人情世故,礼尚往来。这时节,家家户户都插蕲艾和菖蒲,都是清香非常的。一
说是为了辟邪,倒不如去相信说是为了纪念那个对香草有特殊嗜好的三闾大夫。端午的
另一个好处就是栀子花。端午前后,总有穿着白净的乡间村妇,提着竹篮,粘着雨露,
沿街走巷的卖花。有雨巷,青石板,卖栀子花,可惜没见着过丁香花一样的姑娘。
      
    故乡端午时节,大概都是在梅雨前后,初夏,一切都很青涩,烟雾渺茫。衣衫单
薄,但也还不至于酷暑难熬,一切都如同青梅一样。所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
      
    粽子,龙舟,皆是端午必不可少的节目。包粽子用的叶子,大概都是芦苇叶子,提
前买好,漂在清水里。糯米也提前用清水浸好,五彩线,一个个串起来的小粽子,清香
异常。说起龙舟,我很久没见过了。虽说故乡江河湖汊,纵横交错,龙舟还真是很久没
见过。据说当时在百米港每年都有龙舟,因为人多,很多人都被挤到水里淹死,或者是
说宗族之间老是因为龙舟斗气打架,所以被政府停止了。因此虽则住在湖北,却从来没
见过书上所谓的往江里面丢粽子纪念三闾大夫的做法。
     
     两年前端午节,正是毕业前夕,和人在马蹄湖边饮黄酒数坛,老干妈蘸着白粽子,
用方言吟诵离骚,倒也自在。今年端午,亦是别离情绪。在图书馆抄一天大清历朝实
录,小楷,黄绢,倒也清凉无汗。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

荆楚岁时记(二)
今日和故人闲谈,倒另想起些关于故乡的风俗,记载下来。
     
      
    广济的乡下,很重宗族,风俗非常古朴,很多风俗都是宋明以来的旧俗。童年是所
见所闻,现在慢慢回忆起来,倒有些风俗是有些研究的价值。待姑妄言之。
      
    所谓楚人重巫,第一则是厚死。因此做法事在乡间是非常重要而频繁的。一般一年
年初旧历新年,为旧年的亡人烧馨香,这个大概和拜年一样,并不需请专门的道士和尚
来做法事。只故友亲朋来吊唁,对着灵位和灵屋三叩首。一般到清明,每年的法事变开
始了。乡人一般选择在清明前后为三年以上的新坟立碑。立碑的时候,都会请道士来念
经。然后就是七月半,是一年法事最多的时候,上堂,放焰口,水陆法会,都很热闹。
其余平时做七,劝亡,都会有专门法事。说来可笑,自小在乡间,对于葬仪这些东西十
分感兴趣,也算是这一辈人中对于传统的礼俗比较熟识的,因为我倒一直觉得这是一门
很好的学问。一九八八年,祖母过世,家里人说我那时候才两岁,就学着道士的样子鞠
躬,念经。因此对于这些民间的风俗记忆深刻。
     
    广济县花桥镇成户刘姓有一个公用的道士,叫刘堂灿,现在大概八十多岁了吧,乡
人尊称为刘先生,刘显明垸人。按辈分排,老先生得叫我叔。刘先生相貌清瘦,很有仙
风道骨,常穿着麻布对襟衫,白净,有点茅盾的样子。平日里在乡间做法事,因为成户
刘氏,加上他显户和曹塘附近,刘氏一起在一万人以上,乡间老人医疗条件不好,死亡
率高,每年总有七八十宗生意。这道士属于独家买卖,有时也有外姓的请他帮忙,尤其
七月半忙得是分身乏术,而且一般丧仪,前前后后要三年之久,先是做七七,再做中
元,属于业务持续时间长的生意,在乡间也算是个差事。因为本户垸人辈分大,刘先生
每次来,总有轻薄的君子取笑他,叫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叫孙子。刘先生倒也脾气
好,不恼。有一次,这刘先生毕恭毕敬的叫我叔,当时我才十四岁,很是诧异。
      
    刘先生做道士有很多的家业,大概都是前清传下来的。我记得小时候见过他很多的
木印,印的都是九曲回文,樟木印,用紫色做印泥。说是朱砂是官家的印色,紫色便是
阴曹地府的官家印色。九曲回文一直都没认出来。这些年,见到些【道藏】,怕是从里
面来的符文吧。刘先生还有一个惊堂木,做法事的时候经常用。一下惊堂木,一句孝子
磕头,孝子贤孙们便鸡啄米一样磕头,小时候见到倒也觉得好笑。刘先生还有一个很大
的神幡,或者叫做中堂,一丈多高,在布上绘的三清和众仙妖魔鬼魅,类似于永乐宫壁
画一样的道家风格。记得最上一层是三清,然后沿着往下就是祥云,隔着众神仙,再往
下便是一层比一层小的诸仙,再往下便是妖魔鬼魅。我见过这个神幡一两次,印象非常
深刻。因为这个只一般在做水陆法会的时候才拿出来用,用竹篙支起来,立在堂屋里。
而且这个时候刘先生是要穿道袍念经的,缟衣素净,念念有词,拨儿,铙儿,一句一
顿。后来我在天津古文化街见到有一家古董店专门收集这个神幡的。老板是江苏南通
人,似乎还是天津美术学院的教授,告诉我这些神幡都是在湖广地区收集来的,还神神
秘秘的告诉我,楚人重巫。我当时说鄂东乡间很多这样的神幡,他还专门要了我电话,
说以后去鄂东收集。刘先生的神幡应该是清朝的旧物,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刘先生念经是当地民间的一绝。方言里有谚曰:哦的几好个京腔儿,就是说的这个
老道士刘先生。我就听过几次刘先生念经,现在回想起来,和广济方言的土音还是有很
大区别的,大概类似于黄梅腔。后来日渐阅历丰富,再仔细回想,这个也就是所谓的
“读书腔”。和一些诗词大家们吟诵诗词的腔调无异,但是口音接近官话,大概就是明
朝所谓的“金陵雅音”。这个京腔的京指的是明朝的南京。乡间风俗古朴,向来如此。
记得小时候算命,算命先生还用过民国七十四年的算法,遗老得可爱。刘先生最经典的
一出经叫劝亡。在出殡前,道士在灵柩前,子时以后,开始劝亡,大意就是劝说亡者不
要在家逗留,赶紧去赶船。劝亡一唱要唱一个多小时,而且是必须在子时以后才开始,
因此把一帮孝子贤孙们唱的泣涕悲戚。劝亡应该有两个版本,丧妣时要唱怀胎十月,教
养子女的内容。丧考又是另外的唱法,久不在乡间,已经不记得具体内容了。刘先生之
所以有名,在于他那低沉悠远的嗓音和优雅的金陵雅音唱法,常常是把孝子贤孙们唱的
很是动情,连来围观刘先生唱经的村妇们也不禁抹泪,说几句“好造孽啵”。大概是〇
〇年前后吧,刘先生年岁已高,把道士的职业传袭给他儿子。可惜他儿子破锣嗓子,身
子胖,唱经和做法事,已经没有乃父的把式。
      
     刘先生失业以后在乡间摆个小店,经常有人找他开玩笑,刘先生那,尔唱了一生的
经,给人个劝亡,尔死了,看有么人给尔劝亡啵。不知道现在这位老道士还安在否。如
若安在,想来当地文化部门如能将其劝亡经录下来,倒也有趣。
      
     刘先生的字似乎写的还不错,也能给丧主家诌几句文辞清晰的挽联。比如安灵牌就
是道士很重要的工作。灵牌上只能写十一个字,这都是有规矩的,一个不能多,一个不
能少。比如格式男丧主则作“故显考某公某某大人灵位”,单名字的女丧主灵牌则写作
“故显妣某氏某孺人之灵位”。据说这是从佛家生老病死苦这一轮回来的。生老病死苦
生老病死苦生。两次轮回,从生字起,以生字结,丝毫不能马虎。除了这些,我记得还
有一个必须写出三族之内,和亡者有血亲的逝者的灵位,贴在西墙上,最后写着各就其
位。刘先生念经,先对亡者灵位鞠躬,再则对西墙的各就其位一拜。因此,道士也不算
是轻松的活,尤其对于七十岁的老者。乡间还有一个传说,说是这个写着“各就其位”
的灵位有特殊的神力,偷之藏在贴身处,则赌博的时候牌运甚好,只赢不输。因此,虽
则是丧期,大家还和丧主家开玩笑,要把这个收好,不能被赌徒们偷去。
     
    上面说到,劝亡的时候,劝亡者去赶船,我小时候经常听祖父说起。先祖父后来总
是担心死了以后赶不上船,要吃苦。因为那时候的老人相信,过世以后,要每年在七月
半的时候在黄泉路上赶去孟津渡口搭船去洛阳,或者是北邙山。说是要是当年七月半赶
不上船,得等下一趟。广济丧俗里,新亡故的人,穿好寿衣以后,要放在太师椅上坐起
来,左手拿饭团,右手拿人民币,脚踏青砖。说是饭团打狗,钱是拿来贿赂小鬼的,人
情味十足的。当夜酉时日落以后才得入殓。亡者下葬以后,初七的时候,刘先生得唱过
关经,大意是帮助亡主过关,本人没有亲见。说是刘先生会有很多假装和恶鬼搏斗的动
作,会拿着桃木剑,四处刺杀。想来应该和宋代的傩渊源相同吧,娱神娱鬼。
     
     广济丧俗还有一处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叫茶。说是亡故后三天,请亡者回家喝茶,
不要喝孟婆茶,不然连家里的故旧都忘记了。先拿三把高梯搭起来三丈的高台,上面绑
着簸箕,灯笼和镜子,类似于招魂幡,望乡台。然后由孝子贤孙们拿着灵位在方圆三里
内呼唤亡者回家喝茶,从正门出发,回来的时候似乎还要跨很多梯子,然后将灵位引至
亡者生前的床上。亡者生前的床必须得重新打扫一遍,换上亡者生前常用的衣被,床前
还放上鞋子,撒烟灰。然后众人散去,关门回避,恐惊吓了亡魂回家喝茶。半小时后,
众人打开房门,检查床前的香灰是否有脚迹。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罢了,后来
才知道,专门有人趁众人散去的时候,在香灰上做脚迹。只不过是美丽的愿望,希望亡
者再回家和家人团聚罢了。叫茶以后,亡者算是正式从阳间登了鬼簿。
     
     说起这个刘先生,倒还有另一个典故。广济民间宗族观念十分浓厚。比如广济县东
部的刘氏都是宋代元丰三年从江西德化迁入的,叫做彭城郡刘氏,传说是唐末镇压黄巢
叛乱的大将山南节度使刘巨容之后代。后来在本地逐渐分户头,到近代有所谓三十二
户,每户至少在五千左右。则广济一地,彭城郡刘氏就至少有十万之众,从宋代到现
在,传之三十一代,本人系第二十五代。本人属于成户,而刘先生属于显户,因为我这
一支分立门户的是七世祖刘道成公,而刘先生那一支是由刘显明公分立门户,所以分别
叫做成户,显户。小时候听老人讲显户是军户,我们是民户。军户民户之间不通婚,也
不同修家谱,后来才知道这是沿袭宋元以来的军户,民户分置。有一次清晰的记得,刘
先生来本村垸做法事,因为辈分低,被人戏谑。刘先生当时说他们刘显明是属于军户,
我们是属于民户。乡人问,是君臣的君么?刘先生说不是。我也隐约记得先祖父和我讲
过军户和民户之间的区别,只是年代久远,早就遗忘了。后来不断的看了很多人关于宋
明以来军户和民户的研究,才知晓一二。只是觉得这则乡间轶事遗老的可以,宋明的旧
俗,还保存着。这些都是先祖父小时候教我的,说是要晓得熟识家谱,不然以后出去,
人个问尔系出何方,尔答不出来,不辨昭穆,显得没有教养。十几年过去了,先祖父已
是一坯黄土,本人也出门出得好远,只是并没有人问我系出何方,府上何处。和人讲我
们家族在广济这个地方住了一千多年,三十多代,纷纷惊呼unbelievable。我的一切,
早已被这温软的乡间教养烙上深深的印迹。
     
    深夜里,突然回忆起故家的种种风土人情。乡间重巫,厚死,尚宗族,一切的风俗
都是如此的有人情味。瓜棚豆架雨如丝,聊以为记。

http://bbs.wuxue.cc/viewthread.php?tid=23027&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08: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高手如云,厉害厉害!佩服!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12 18:01 , Processed in 0.0586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