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958|回复: 12

[转贴] 应当坚决制止中医在重大疫情事件中的添乱和捣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16: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应当坚决制止中医在重大疫情事件中的添乱和捣乱

  作者:张功耀

  中医由于其服务能力低下,从古到今单靠有意或无意的欺骗过日子,使得它
今天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可是,中医界的人士总是不敢面对现实,始终不甘寂寞,
挖空心思地继续行骗。他们一天到晚琢磨着,如何黑了南方骗北方,东方不亮西
方亮;这种疾病骗不了,骗另一种疾病;“治已病”骗不了就骗“治未病”。最
可恶的是,中医总是试图在重大疫情事件来临的时候,利用人们“病急乱投医”
的心理不择手段地添乱和捣乱。去年,他们趁汶川地震的机会跑去治疗子虚乌有
的“地震糖尿病”。最近,从墨西哥爆发的猪流感(Swine influenza)正在肆
虐全世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又急急忙忙地瞎编乱造了一个中医预防
猪流感方剂,阴谋趁机大捞一把。

  一般意义上的猪流感是猪的常见病。它极少传染人群。最近在墨西哥爆发的
猪流感则一反常态,不但能够感染人群,并在人群之间相互感染,而且其相互感
染的方式和速度都超过了SARS。

  这是一种容易失控的严重疫情!

  有疫情控制专家指出过,从墨西哥流感病人身上分离出来的病毒,具有北美
墨西哥病毒、北美禽流感病毒、人类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四种病毒的遗传元
素,它可能是A流感病毒的亚类型病毒H1N1的经过突变形成的。正是H1N1流感病
毒,在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中夺走了全世界至少5000万人的生命。

  面对当前如此严重的疫情,世界各国的元首们都非常重视。由于我国政府至
今还在“扶持中医”,它给中医在世界性的重大疫情来临的时候趁机捣乱和添乱
留下了广阔的余地。但是,疫情就是生命。不管中央政府以何种方式扶持中医,
在重大疫情面前决不能含糊。一定要以对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以科
学的精神,坚决制止中医的添乱和捣乱行为。

  中医的添乱和捣乱有可能淡化人们疫情的严重性的认识。如今,疫情控制专
家已经分离出了墨西哥猪流感病毒,中医生却还在那里“风”、“热”、“邪”、
“毒”、“清热凉血”、“解毒生津”地胡说八道。这样势必淡化人们对疫情的
判断,使人们对于如此严重的疫情麻痹大意。这是我呼吁政府坚决制止中医添乱
和捣乱的第一个理由。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列出的中草药中,葛根具有引起胃黏膜病变
的作用,甘草对于高血压病人无异于火上浇油,北杏仁容易导致心悸、头昏、呼
吸困难等急性中毒症状,枇杷叶可致咳嗽和喉咙水肿。这个方剂不是任何意义上
的预防汤,而是一剂杀人汤。这是我呼吁政府坚决制止中医添乱和捣乱的第二个
理由。

  防疫抗疫必须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中医在这样的疫情来临的时
候,以沽名钓誉和大肆敛财为目的,横插一杠子,容易搞乱人们的思想,搞乱防
疫抗疫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混乱。这是我们呼吁政府坚决制止中医添乱和捣乱
的第三个理由。

  中医对于猪流感没有可靠的诊断标准,容易流于听到风就是雨的胡乱猜测,
以至于谣言四起,无事生非,人为地制造社会混乱。这是我们呼吁政府坚决制止
中医添乱和捣乱的第四个理由。

  总之,当前的猪流感疫情事关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决不能容忍中医胡来添乱
和捣乱。建议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绝不要姑息迁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7: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7: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中医衰落

那也只能说

中医的衰落的崇洋媚外的结果

中医的衰落是后人无能的结果

手持宝剑却不能用,反怪剑之不利。整天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唱,还不知道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21: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功耀,一个跳梁小丑而已。又在炒作自己,跟那个什么方舟子和何作秀一丘之貉。
  亏他还提SARS,西医治疗SARS不是死掉就是半残废,而中医治疗好的,全部没有后遗症。
所以很多人说中医拯救了SARS,也拯救了自己,可惜官方都是西医者当权,直接或间接打压中医,致使中医专家像大熊猫一样稀罕,解放初有5000多名中医专家,现在不到500名,人口增加了2倍,中医专家减了9成,有人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21: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西医有西医的长处,不可相提并论,我就试过西医治不好,而中医真的很有用,所以我今天才说一句公道话,不要一棒打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2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结合

不管中医西医,能医好病的就是好医。对人的健康来说,我认为最好是中西医结合,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治外病、中医治内病,有效果就行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2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作者比较极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22: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不太相信中医,中医在给人的感觉是很抽象很玄乎,什么气啊、血啊,阴啊、阳啊,说不清个所以言,一头雾水。因为中医不是建立在生理解剖和生命机理研究上的,所以在科学性上确实有缺陷,这一点不能回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5 18: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啊、血啊,阴啊、阳啊"这就是中医的根本,不过听中医说起来,就是那么回事,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20: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CCTV.com  2009年05月07日 16:4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政府网  
>>>视频<<<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5-19 22:41 , Processed in 0.0388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