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75|回复: 5

[风土人情] 乡音的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3 08: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乡音的秘密
前言
生于六十年代,那年代上小学时并不专门教普通话,虽然语文老师也教一些汉语拼音,但聊胜于无,以至于15岁时走出家乡外出读书后,自己感觉土得掉渣儿,不会说普通话,但听普通话没问题,同时当时的同学们也大多数不会普通话,只有一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会普通话,因而显得高大上一些。那时就对家乡话生出一些埋怨来,感觉它就是毫无规律,读音土气,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然后暗自努力了几个月,期间成天翻字典、读自典,然后就很得意的在同学面前说上了自我感觉标准的普通话,毕竟读的是师范学校,普通话要求也是一门硬指标。
走上工作岗位,先是阳新工作,阳新那地方,不同乡镇的方言互相之间的分别与不同的外语也差不了多少,我每天在讲台上听着那五花八门的方言,听着孩子们快活熟练地运用方言相互交流,而上课时让他们用普通话就显得十分的拘谨,这让我有了苦恼,也引发了思考:方言存在的意义与道理。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必有其根源,它能长久的传承下来一定有其道理。那么,我的家乡:广济,它的方言有什么特点?
由此的几十年里,我不断思考并记录,并与相邻区域方言进行比较,寻找她的特点,这才有了下文。
许多年来,读过许多老师关于武穴方言的各方面论述,多有教益,不过我对于武穴方言的感受与那些老师有些不同,一不是分析武穴方言与其它方言的关系,二不是一个个的去深究武穴方言的一些字的出处,三不是收集武穴方言的词语与俗语。我思考的是武穴方言的语音发音特征。不过还要表明一个观点,我看到一些朋友用别字来替代武穴方言,就如同当年一些小朋友用汉字来标识英语那样,个人以为这是歧途。因为我们方言以及全国所有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在于读音而不在于文字。
一、总概
我中华自秦始皇一统江山,自此以后,华夏除开一些少数民族保留了自己的文字与语言外,我华人无论天南地北,语言虽有南腔北调,语音不同,但文字却一致。也就是说,所谓方言,只是在漫长的岁月的行进中,不同地域人民在表达时有不同的偏好、演化的进度不一,从而产生的语音差别。
因之而言,对方言的传承自然是不能偏离语言的本来文字,只是研究其语音与构词法的不同。
我广济县(武穴市)地理位置颇为特别,北倚大别山,南临幕阜山,中间大江东西穿过,江北岸仅一狭长通道连接华东与华中,成了华中与华东的交通咽喉,也因而成为了吴楚边界,兵家争斗之地,这样的通道造就了我广济成为了中华各地域文化的汇融之地。细论起来,我广济之地如今几乎无土著氏族,多数都说是明朝或清朝迁来,只有少数说是自宋朝就来到此地。有说来自江西“瓦砾(广济读‘雀’)坝”,或说来自山西“大槐树”。县志中说的“黎骆简”各姓早己少有听闻。这样一个不同文华的熔炉造就了她语言的“怪异”之处:它包含了北方、下江、南方、安徽各种方言的元素,又保留了一些古音,加上几百年的自身发展中演变、异化而来的各种读音,让外人听来如同天书。据语言学家们说,这是一个语言的古“化石区”。实际上方言中特异的字是极少的,更多是古语字词的继承上不同与读音不同。
有前人著述《广济方言》论过广济方言的来龙去脉,俺拜读后也无法评判,只能学习。只是从小生长于农村,耳濡目染之中,那些乡音早己深入灵魂,随着时代前进,那些乡音却又渐行渐远,心中莫名失落,那些乡音承载着我辈爹嫲、爷娘、乡亲的所有记忆,不甘那些远去,就平时小心整理记忆中的各种方言。无意研究广济方言的根源,只想记下那方言本身与它的特点。
如同刚才所述,见过不少人在表达方言时肆意用别字、谐音代替方言中的不同于普通话的读音,对此深为忧虑。这样做,会失去方言传承的依据与原貌,真的会置方言于消失的窘地。我们武穴话中的特异之处在于读音,而不是特异的文字,所以,我们只要弄清读音,字还是还是用原字比较好,不要用别字代替,从而失了原意。
二、下面我侃一侃广济方言的几个显著特点
曾接触是过不少人认为广济方言复杂,规律性不强。然而你细听下面所述就会发现,广济方言读音是有规律,也就是说它的产生与传承中是由一些文化大家有意识的把握着方向的,并不是人们随意的变化读音导至目前的状况。并且许多特点并非广济方言独有,而是在鄂东多县域相同或相似,而有些更是周边几省如江西、湖南都是类似发音。
特点一:广济方言完全排斥翘舌音,一般来说,就是将普通话中的Zhi,Chi,Shi翘舌音直接换成对应的平舌音z,c,s,而r,直接换成y。只有在很少的几个字中保留了弱化的Zhi,Chi,Shir翘舌音,如:准、软、船、川……
关于Zhi,Chi,Shi的读音变化大家已经见惯了,但外人对我们广济人的声母“r”的读音会感到很奇怪,武穴人一律用声母 y”替换“r”,甚至其中有些字的韵母部分也有改变。
例:日、燃、人、如、柔、任、扔、冉、忍,软、乳、辱、濡、蠕、茹、入、认、刃……
人:读普通话的“银”。貌似东北也是这个发音。
日:读普通话的“一”(二声)。例如:“过日子”,“日本“,“日头”,“日的”(白天,对应“夜的”)
柔:读“油”音。
乳:读“雨”音。
另外,在z ,c s的声母拼读中与普通话的规则上有几个关键的不同,普通话中zcsi相拼时,i并不发音,它只是一个辅助元素,但在广济方言中,izcs相拼时,许多是需要明确发音的,这是广济方言中的一个关键特点。例如:济、最、催、取、洗、西……这些字的发音都是由zcsi相拼得到,这种发音在普通话中根本没有对应的发音,其中一些是因为去掉了介韵“u”导至这种情况,下面会详细说明。

(因为论坛字数的限制,后面部分以回复形式续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08: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点二:对介韵u的处理非常特别。
笼统的说,是广济方言对介韵u比较排斥,排斥的方法简单而粗暴,主要是针对普通话中的与zhchsh相拼而又有介韵u的直接去掉。然而对于另一些字它又特的加上这个介韵,让人莫明其妙。
例如:双、床、装、庄、爽、霜……
床:读 cang
双:读sang
庄:读zang
这其中有些字去掉了中间的“u”音,读起来就特别人意思了:
àka(四声),胯à也读 ka
可是对另外一些字却又平白加上介韵“u”:
1.由“干”字演化来的所有字:干、肝、旱、赶、汗、秆、杆…………
干:读guan(音:官)
汗:读huan(音:患)
2.一些由“甘”构成的字,以及“汉”“寒”“侃”皆加上介韵“u”。
汉:读huan(音:唤)
寒:读 huan(音:换)
侃:读 kuan(音:款)
3.坎(或墈)读 kuen
特点三:对于无声母【就是在拼音中,无声母即以不发音的y为假声母的情况】后面以aoeu打头的韵母:ao  an  ang ong  ou  u  ue e构成的字,极其残酷。一律用国际音标中的浊音η为声母(就是普通话中n音的前部)。η并不在普通话的声母表中,它是“n”发单中的一个音素,这种发音普通话中没有。
这样的读音在广济方言中数量极为庞大,在日常用语中又极为常见,这使得这个读音成为外乡人听懂广济话的最大障碍。
这些字有(只列几个代表):
鱼、呕、藕、恩、昂、盎、咬、傲、语、我、鹅……
特点四:.对于后鼻韵母eng的后鼻音异常的排斥(不是完全不用),对后鼻韵母ongang却没有这个现象。
例于普通话中的:冷,棱,衡,哼,能,腾,疼,彭,灯,登,坑,征…....等字读音时皆将eng读作en
例如:
冷:读len(普通话中无此发音)
能:读nen (音:嫩)
腾:读ren (普通话中无此发音)
灯:读den(音:扽)
特点五:是广济方言中儿化极其严重,与东北方言不相上下,或有胜出。
并且这些儿化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规则
特点六:广济方言中保留许多古音、古字的使用:
这一点在其它方言中也较为突出,这可能清朝侵入后北方语言受影响很大,而后国家又以北方方言为普通话的其准有关。
例如:斜、爷、呆、耜、街…….
其中有字让人想不到,武穴人说“蹲”着为:ku,实际上是:屈,你想想“窟”读音就明白了,或者你让刚学说话的孩子按普通话读“屈”字试试。
到于武穴人常常问人家住在哪里:你在哪里ku
这个“ku”,却是“窟”字,这就是窟的的本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08: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点七:是词语读音的合并与简化、倒装:
结合前面的各种变化,如果再对一些词进行合并读音,就会使外人措不着头脑。
如我们广济人津津乐道的:
老人家-->朗伽,往日-->崴一,公鸡-->鸡公,母鸡-->鸡婆,应该-->该应,月亮-->亮月,司机-->机司  
漆黑-->黑漆,适合-->合适,热闹-->闹热  光亮-->亮光,末尾梢-->梢末尾(同时把三个字音合并起来,结果读音就成了:烧米),
特点八:是有几对声母的变化规则:
1.jg读音
部分声母“j”的文字声母“j”换“g”。
如:
gai
  gan
  gai
  gai
(以及由此演化来的字)   gai
间(房间有间,非间谍的间) gan
所有由“介”字演化而来的都读  gai,如:阶、玠、芥、疥、蚧……
“家”及由家演化的所有字:稼、嫁等都   ga
例如:家公、家婆
“监”字平时用得不多,比如家长让老师对孩子要严加看管:老师,你把我伢儿好好儿监着点儿。
2.xh读音
例如:咸、陷、馅、鞋、解(姓)、“下”以及由下演化的所有字如“吓”“虾”等、瞎……
例如:“下、瞎”以及由“下”演化而来的字都读:ha,例如:
小龙虾儿
一个瞎子
发的就是普通话中的:“哈”音,音调有不同。甚至连上乡许多地方连“夏”也读:ha音。
苋 xian-->han
憨 han-->xing【有点儿傻】
例如:“陷、馅”比读han
例句:
你这饺子包的么事馅儿?
他陷到泥巴田地了。
我是陷了渊了。(深陷不好的事中,无法脱身之意)
3.xs读音
如:“徐、洗、随、虽、遂、碎、穗、髓、隋、岁”等字以及由这些字演化而来的字,皆发音:sii发音,就是s…i直接发音组合,只是音调各有不同),这些发音可以看着是变化声母,同时去掉介韵“u”的结果。
4.z j音:
广济方言中的“猪、朱、主、煮、诸、铸、著……”以及它们演化来的字都读ju,但这里的ju中的“j”读音与广济方言中其它的字中的“j”读音又有些差别,似乎介于“j”与“z”之间。并非所有普通话中的zhu相拼的字都变声母,像“竹、祝、助、逐、筑”等字就不变。
特点九:是对汉字语音规则的简化:
汉字大部分是由偏旁部首与一些基本字根组合而成,有些偏旁或部首示形,有的示意,有的定声。而汉语中为了减小同音字,所以许多汉字中许多相同字根组成的汉字故意用上不同的读音,而我们广济方言会尽量采用同一读音:
例如:根、艰、跟等一律读 jian,但:“很、狠、恨”等读音为:hen的一系列字的读音不变。
例如:
我屋跟下
树根
艰心
莫跑远了,就在这跟下玩
又例如:“寺、痔、峙”一律读 zi
“呙”字演化来的字:涡、蜗、莴、窝的读音。一律读  o,读音同“哦”,不同于普通话中加声母“w”,广济方言中一律不加。
同时,与这个规则相关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字“我”字,不但要去普通话中的声母“w”,并且加上浊音声母“η”,从各种影视上看,这个发音在许多地方与广济相同。
特点十:是ü韵母尽量不用,换成”i”或“u”:
如:吕、旅、屡、律、徐、绿、驴
这导至一些读音让人感觉十分的怪异,至于“绿”一律只读“陆”音这倒没什么,只是把“玉”读成“y---u”,这个发音在普通话中不存在,普通话中没有“yu”,接近的是you。我们武穴在“大陈文玉”和“小陈文玉”塆,在这里“玉”就读“y--u”,武穴还有“宋煜”“周煜”,“夹(读ga)马屿”,均同此读音。同样的“肉”读yu(u一定要读“乌”音),但是“雨、与、余….”不受影响。
而“吕、旅、律、率、屡………..”皆读:li(音:李,声调各有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08: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点十一:是排斥韵“ei”,一律用韵母“i”或“e”代替(个人猜测,在此e有前面所讲的介韵u的类似地位,而武穴人是排斥介韵的):
例如:黑、梅、每、美、没、嘿、煤、为、委、味、背、飞、肥、非、得、内、馁……等等
附:广济方言中,对普通话中的“e”读音有很大的不同,一律读英文中的“a”音。
黑:读he
每、美:读mi(米音)
委:读wi(普通话中无此发音)
非、肥、飞……:读fi(普通话中无此拼法)
陈宇航 202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08: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点十二:特点十二是一些特别的字个体读音与普通话存在极大的差别,但它又不是系列性的规则:
1. hu(普通话“虎”音)
2.常常   cang zang,第二个“常”变音
3.刚刚    kan jiang   ka  jiang
4.    下乡读:gang,上乡还是读jiang
这个读音导至“横岗山”到底是“横江山”还是“横岗山”也纠缠不清。
5.开始    ga si,但其中的开字在别的地方读音却是正常的。
6.“薯、以、锤、捶、槌、吹都读音介于chü与qü之间。
7.    hue(中间介音读u不读ü)
另有几个字普通话中用得不多,但广济方言中用得多,如
8.盎:苦盎了,臭盎了
9.滂:滂香的,滂臭的(滂,武穴人发音完全与普通话相同,带后鼻音,并且还会着意强调这个后鼻音)
10.豢:读 “宽”音,并且不只是表达养育之意还表示生育之意:豢儿,平时在语言中表示赡养。
11.弄:这个字如果表示做事情,读:li(李音,或第四声)。例如:
莫弄,弄饭
而表示建筑上的小巷子,就读:long(普通话“龙”音,一般都是儿化的)
其中有另一个读音也表老示这个意思:lang(浪音)儿,我不确定是这个字的读音变化或是指的“廊”字,但意思与“廊”有出入,表示的是“弄”。
12.有个词我曾好多年不理解其读音来历,这就是武穴人为表达一个事物的完整,用一个:“kun”表示,我一直不理解是什么,直到在阳新工作时,听阳新人表达这个意思时说的却是: ku lun,当时我没什么反应,后来突然转过弯来了,这是:“囫囵”两个字,我们这儿的人都把第一个字的声母读成了“k”,再加上广济方言的合并读音,就是这个:kun
例:
一个人kun吃了。
你把个鸡蛋kun的吃了
Kun裆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08: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3.为表示给婴幼儿喂饭时的“喂”字,广济方言中读:ü(二声,在此我不加声母y是因为,广济方言中,发音时嘴不会比y发音品形,单纯是ü)。但“喂”字作叹词用时与普通话相同。
14.口:广济方言中读 qiao(音“巧”)
15.横:读 hun(音“魂”),并且有个变音:huan(四声),与“寰”音相同,平时多读变音,只在严肃场合才读hun
16.还有个字让人莫明其妙,这就是形容无懒之人涎皮赖脸的状态“惫懒”中的“懒”读“獭”音,这个词在广济方言中用得颇多,有时还叠用:pi pi ta ta 的。
17
.堪堪:汉语中表示“渐渐或刚好”,广济方言中读:ka ka,并且时常儿化,就成了 kakar,例如:我今天带的钱堪堪买个冰箱。
18.在:读 da(a 要用英语的发音,因为普通话中无此音)
19.这:读 da与上行字发音几乎相同,只是用第二声。
“那”读:la   或者  da,其实是“在那”两个字合并的读音导至。
20.就:读qiu二声。在用法上有与普通话略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表达两人靠得很近时:“两人就到一起。”,再如喂孩子吃饭,孩子嘴离得远了:“你就差点儿诶。”
21.着:这个字读音在广济方言中变化颇多。与普通话中的字义上没有并别。但读音差异大。平常读zo(就是z---o 相拼),这也是去平舌、去介韵“u”的结果。但如果放在一句话的末尾(有时并不是最后一个字,只是在一句话的尾部),那就可能要读成 de甚至是读dao。例如:人家吩咐你把一根杆子竖在门角,会这么说:你把杆子放门角落竖de(或dao)。
22.圈:这个字也颇有意思,广济方言中读kuan(音“框”),平时多儿化。(与“口”的读音变化有类似的原因,就是kq读音的互变),并且在做动词或量词用时又变音为:kua(二声),如:你把那堆绳儿圏成一圈挂墙上。
23.另有一个字一直不解,就是广济方言中对小孩儿与小家畜都称之为:“伢‘泼’儿,猪‘泼’儿,狗‘泼’儿,牛‘泼’儿”,对其它的东西一概不用这个称呼,那这个“泼”到底是何字,一直不解,有一次与杨行澜老师同行,就请教他,他认为,这个字只是个语音助词,将单字词变为双字或多字词的一个虚词,我细想觉得有理。
24.苞:现在的普通话中,苞字指的是未开的花朵,虽然本义是指花外包着的叶片。我本来以为广济方言将这个字发扬光大了,引申为各种植物的嫩芽,并读音为:pao,平时多半儿化。后来我在网上细细一查,原来这才是这个字的本义,古代这个字的本义就是指各种植物的嫩芽,我们武穴人只不过是一直保持着这个本义只是不知道古代读音是不是也读:pao?
陈宇航 202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5-7-31 11:30 , Processed in 0.0691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