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19|回复: 15

[公告]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第二十二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11: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望与传奇

——读陈楫宝长篇小说《纸金时代》



文、叶桂杰







那天从大观园里出来,凉风习习,走在北京宽阔的大街上,我们不知不觉聊到了中国当代文学。陈楫宝是经济专业出身,毕业后近二十年,从事的要么是财经记者,要么是金融投资,要么是财经小说家,总之是“有钱”的干活,而与“没钱”的纯文学差着十万八千里。然而自从2017年在鲁迅文学院深造后,陈楫宝似乎对“你们的”文学圈也有了些“我”的观察。这种观察并不很准确,甚至表述和措辞时常有些偏差,但每每能引起“你们”的反思。这次趁着北京夏日傍晚的凉风,陈楫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又似经过深思熟虑地说道:“你们的‘纯文学’,就是写底层人物。”“对,写底层人物,就是你们的‘纯文学’。”穿过十字路口的时候,陈楫宝又像给自己打气似的,以一种更加肯定的语气补充了一句。随后又说了一串作家的名字,以资证明。但我都听不见。

图片

这种说法,我肯定是不认同的。什么叫做“写底层人物,就是‘纯文学’”?本来,给文学加一个“纯”字前缀,我已经够反感的了;现在又把“纯文学”跟“底层人物”划上等号,简直是莫名其妙。莎士比亚写的是底层人物?托尔斯泰写的是底层人物?罗贯中写的是底层人物?曹雪芹写的是底层人物?马尔克斯写的是底层人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上流社会、皇室贵胄、王侯将相、新晋资本家、奇人异士,无不在作家笔下栩栩如生地展现。怎么底层人物的书写,倒成了“纯文学”的标志了?然而,当我想罗列一串作家作品来驳倒他的时候,我却一时语塞。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语境是中国当代文学。而在当代文学的图景里,你不得不承认,陈楫宝的判断确乎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正确。
“底层”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签,容易引起误会;实际上,我明白陈楫宝真正想说的是“庸常”。这种“庸常”,不仅表现在作品角色的普通,而且还表现在角色生活的普通。确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寻常人生的一地鸡毛,以及琐碎烦恼,成了作家写作的正义。而那些偏离所谓寻常人物、寻常人生的“志怪”和“传奇”写作,则正日渐沦落为“旁门左道”。“志怪”和“传奇”在古典文学里,虽属末流,但好歹根系繁茂,异常发达,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到了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和武侠小说,仍以“传奇”为根底,但却时常遭到所谓正统文学的攻讦。到了当下,“传奇”的写作,干脆被赶进了“网络文学”的“美丽新世界”而自成一统,几不在正统文学的评价系统之内。
所谓“传奇”,本义是指“传写新奇的故事”。而“新奇的故事”,其发生的根源要么是巧合的,要么是必然的。古典的“传奇”,往往引入“巧合”的元素,造成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突变,给人带来阅读的“震惊”感。这种“震惊”感,是肉体和感官层面的,它停留在神经末梢的时间着实有限,事后回味起来,也不过如此,因而被认为是比较拙劣和毛糙的。真正具有灵魂震撼力的“传奇”,始终笼罩着挥之不去的“宿命”氛围,是人性弱点造成的“必然”结果。



《纸金时代》是一部财经小说,更是一部都市传奇。“财经”指的是故事的题材,“传奇”指的是艺术的风貌。就中国当下的文学而言,财经领域的写作委实少见。即便有,也多以之为背景,而很少深入金融、资本、创业、股市的深层肌理,将之视为直面处理的对象。所谓“术业有专攻”,这种现象与当代中国作家的专业出身和职业身份有关。因此,仅以故事的题材而论,《纸金时代》就足以构成“传奇”。

图片


但《纸金时代》的“传奇”显然不止于此,它的“传奇”之处,主要在于人物的命运遭际。《纸金时代》,共29个章节,近44万字的篇幅,主要讲述的是一起彪悍的并购故事,展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金融界里的“传奇”人物。从故事的脉络来看,小说主要由两个历史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张茂雨和贾阿毛的故事。张茂雨是贾阿毛的副手,素以阴狠贪婪著称。在对老板贾阿毛百亿资产近于“豪夺”的“巧取”过程中,张茂雨可谓毫不手软。但这种“巧取豪夺”的手段在金融资本界尚属低幼。小说通过慌不择路的贾阿毛的“紧急求援”,带出了另一条“资本大鳄”——邬之畏。这个邬之畏,不只是“资本的大鳄”,更是“资本家的大鳄”。他的阴鸷与冷酷,远在张茂雨之上;他的冒险与激进,更是无人企及。他是一个时刻在刀锋上行走,但又同时从不忘将人置于刀锋之下以实现其目的的人。就这样,从张茂雨到邬之畏,小说绕了两圈匝道,正式汇入了高速公路。
对于邬之畏的身世和背景,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只知道,这个在中学时代就有“恶霸少年”之称,人见人厌、臭名昭著、未及毕业就已被驱逐出校的人,曾在创业阶段有过一段非常狼狈的人生经历。但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蓬勃的野心,以及常人所不及的狠辣手段,邬之畏从低谷中站了起来,从西南边陲之地一路杀进首善之区。这个资本界里的“混世魔王”,怀有一颗日夜跳荡不已的心脏,鲜红浓稠的血液在他那粗细不等、密密麻麻的血管里叫嚣奔突。这样一个人,即使杀进了帝都的房产圈后,也注定不会就此罢休,安享岁月静好。果然,他在京城金融界再次掀起一场海啸。这场海啸波及面广大,直接把另一个商业帝国云集团卷了进来。所谓“乱世出英雄”,邬之畏深知,形势越乱,时间越紧,可供他发挥才华的空间就越大。在金融的大海啸里,邬之畏通过威逼利诱、腐蚀曝光、跟踪封锁、栽赃陷害等等卑劣的手段,大踏步朝着他的目标靠拢——同时也朝着他命运的深渊逼近。
符浩,作为一个出身寒门的名校高材生,有着令邬之畏和黎朋都刮目相看的才华。毕业后短短数年,符浩凭着对资本市场异于常人的灵敏嗅觉,以及过人的胆略,一跃而成为投资达人。然而,他毕竟还是年轻,因而难免有栽跟头的时候——他终于陷入了困境,从此不得不与“混世魔王”捆绑在一起。在“纸金时代”里,符浩一切行动的动机,都是企图解除这道紧箍咒。然而,随着与邬之畏的接触愈深,他发现这只“紧箍儿”缠得愈紧。他在邬之畏制造的资本和人性的黑洞里,是唯一一个厌倦了一切并对抽身做过认真思考的人。而这个人,又何尝不是邬之畏的另一种镜像呢?
张茂雨、贾阿毛、邬之畏、符浩、戴志高、黎朋、王国栋、牛老师、干振民……作为一部都市传奇,《纸金时代》以迅捷的叙事速度,跳荡的叙事节奏,把金融界里一个个“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席卷进来,却并不给人以凌乱和呆板之感;这是因为,《纸金时代》看似写了很多人,其实只写了一个人;看似只围绕着一个人来写,其实写的是一个人在不同欲望场域下的不同面孔。是的,“纸金时代”就是一只万花筒,借助资本和欲望的强光,折射出人性的繁复与迷离。



桌上有一只玻璃杯子,摔在地上,其结局大抵是破碎。这是可预见的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我们从未见过,地上的几片玻璃碎片,以及无数细碎的玻璃渣子,在某一个时刻忽然往一个点上攒拢、收缩、合并,然后拼接成一只完整的玻璃杯子,逆向升空,安然回到桌面。这样的画面也有,但只在梦境、电影和文学中出现,现实中并不存在。但现实中能否出现呢?按照霍金《时间简史》的理论,是有可能的。玻璃杯子之所以会摔碎,乃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宇宙爆炸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事物朝着“无序”状态发展。也即是说,整全严密的玻璃杯子始终有破碎的冲动。设若宇宙进入“坍缩”的阶段呢?则地上的碎片和玻璃渣子都会一心想着怎么愈合,好恢复成一个光滑严密的杯子了。

图片


宇宙不言,一切皆有秩序。在幽暗、窄小、平和的环境下,人类往往只关注到“渺小”的事物。进城的艰难,工作的苦闷,租房的压力,失眠的痛苦,深刻的孤独在夜幕降临后悄然袭上心头……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主题。从世界的广大和时间的深远来看,这些烦恼都太过于琐碎了,几乎不足挂齿;但从整个生存环境的疲软和人性的脆弱来说,这些烦恼又太过于沉重,几乎是人类生存永恒的困局。我们知道,乡村是抒情的,城市则是叙事的。在密集的城市叙事节奏里,在城里讨口饭吃的社畜们,偶尔停下来喘口气,抒个情,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那种庸常无聊、一地鸡毛式的写作,之成为当下文学写作的主流,也确乎是普世的社会心态在文学生态上的折射。
不过,《纸金时代》的运行逻辑和宇宙秩序,并不是这样的。《纸金时代》是一部都市传奇,而推动这个传奇得以运行的马达则是“强烈的欲望”。宇宙是永恒运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巨大的欲望面前,人类被煎熬着,痛不欲生。这种色彩浓烈的欲望叙事,在以低欲望社会为基本逻辑前提的当代文学叙事里,显得格格不入。它仿佛逸出了常规,是“变态”的,“逾矩”的,甚至是暴力的。这种叙事对庸常人生的启迪意义来得并不那么直截了当——但,谁又能说它没有意义呢?
欲望是人的本性,本无所谓善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欲望”这一人类的原始动力。浮士德皓首穷经,满腹经纶,成为大学问家后,仍不餍足。“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纯粹知识理性的快感渐次黯淡,感性的需求趁虚而入。浮士德从潮湿阴暗的实验室里走了出来,在大街上追逐爱情,到宫廷里参与政治,在海边围海造田,这些都受到了欲望的驱使。但与浮士德不同,《纸金时代》的欲望是在金融和资本的酒缸里浸泡过的。“金融和资本”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欲望叙事;对“金融和资本”的叙事,当然是一场双倍盛大的欲望叙事。在“纸金时代”里,资本和金融是星辰大海得以运行不悖的最高法则。凌厉、冷酷、刚毅、投机、赌博,人类品格的原始幽灵,在现代、后现代的资本大楼里复现。感伤抒情,哭哭啼啼,在这个世界是行不通的;每个人都要绷紧肌肉,咬紧牙关,噙住一不小心就会夺眶而出的眼泪。从张茂雨对贾阿毛的掠夺,到邬之畏对张茂雨的追杀,到符浩与张茂雨的秘密联手,到黎朋对邬之畏的反制,忠诚与背叛,悔恨与迷失,幸运与落魄,挣扎与逃离……这场双倍盛大的欲望叙事,是土著的、原始的、泥泞的,毛茸茸的。这场欲望叙事,像风暴一样,从庸常疲态的当代文学的“小时代”叙事里突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楫宝把厚厚的《纸金时代》递给我时,戏谑却又不无感慨地跟我说:“这里有我太多的人生感悟。”又说:“它浓缩了我的人生精华,关于职场,关于投资,关于经营企业。”那是今年北京暮春时节的一个下午,明媚的阳光从四合院的屋顶上照射进来,木地板上一片金碧辉煌。我望着陈楫宝,想起他曾经多次跟我说起因为创业而失眠十几年的故事。我知道,但凡是文学创作,无论其初衷是游戏的,市场的,还是严肃的,都会留下灵魂的痕迹。因为没有一个人,在空白的文档面前能够骗过自己。

图片


《纸金时代》当然是一部都市传奇:什么动辄上百亿的资产,什么月租金15万的公寓,什么一餐就是上百万,什么张口一借就是直升机。这些叙述,显然超出了绝大多数平民的经验。超出经验的语言,自然会给人造成不确定的印象。《纸金时代》的叙事氛围,因为这些元素的存在,而有些轻浮和缥缈起来,这是作者财经小说写作遗留下来的迷彩痕迹。戳破这些随风飘摇的叙事肥皂泡后,当我们细读小说的文理,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的心境,还是能够感受到“传奇”背后的写实主义质地。
张爱玲创作的秘诀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陈楫宝对“纸金时代”这个亦真亦幻的资本世界的设定是“传奇”的,但“纸金时代”只是一个叙事装置,里面装满了他对资本、对欲望、对代际区隔、对人生何为的深透思考。“其实人活到这把岁数,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充足的睡眠和幸福的家庭。”(黎朋)“不敢想的人,前怕狼后怕虎的,瞻前顾后的这类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会有出息。”(邬之畏)“我那时候无论如何都拿不出相机来。只要一拿出来,我就置身在你的生活之外了,而你,你就真的变成一个人了。孤零零的一个人。”(艾米莉)……若说小说的语言,实在平实无奇;其中的道理,也并非警世恒言;但反复咂摸这些语句,然后想见文字背后作者在深夜的喟叹,我们竟会产生深刻的共鸣,同时感受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战栗。
“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心很软很软,有要哭的冲动。当我回到城市,心就一下子变得很硬。”——这是符浩陪同戴志高回到他那落后贫瘠的故乡时听到的。戴志高是邬之畏的副手,曾在邬之畏陷入绝境的时候,仅仅因为递了一个苹果而被重用,从此飞上枝头变凤凰。相比于贾阿毛的副手张茂雨,戴志高实在是一个有着柔软心地的人。这也完全符合他曾经作为一个小物流公司司机的出身。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在邬之畏身边看似“很硬很硬”的人,在那次“衣锦还乡”的过程中,终于忍不住变得“很软很软”。某种意义上,戴志高的抒情和感怀,是作者陈楫宝这么多年来在紧锣密鼓的商业竞技场中被压抑的那部分柔软情感的象征,是陈楫宝B面的不慎曝光。这句抒情在《纸金时代》这部像大型气垫蹦床的都市传奇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来得那么令人猝不及防。它那异常鲜明的感伤基调,让我们想到“纸金时代”也并非从来都是鼓鼓囊囊、乒乒乓乓的;在某些我们看不到的深夜里,只要主人将空气压缩机的电源一拔,它就会耷拉下来,匍匐在地上,把无数个岁月的褶皱暴露在清冷的月光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大代表胡贝军:当好绿色农牧业发展的引领者
文、吴天楚







在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吕兴祖村九龙城山下,有一群喝“果汁”长大的猪,2021年,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谁知盘中餐》节目用时二十分钟介绍了这些猪的饲养过程、果汁饲料、果汁成分等内容,以及生猪养殖企业——它山农牧科技(武穴)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胡贝军是武穴市人大代表。

2017年,胡贝军积极响应武穴市委市政府能人回乡创业的号召,饮水思源,回报家乡,创办种养一体化生态养猪基地。他是一位用心经营企业、积极回馈群众的优秀代表,他创立的公司占地约350亩,以养猪为核心,自繁自养,年出栏无抗生态育肥商品猪约4600头,并带动周边20余人就业增收。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健康又味美的猪肉,公司依据猪群品种、性别和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定制专门饲料,配以从地下160多米深抽取的“矿泉水”,搅拌成液态饲料全自动喂饲,故这些猪被称为“喝果汁长大的猪”。

同时,公司采用独有的无抗养殖技术,饲养全过程禁用抗生素;并使用移动互联网全程全天候监控猪群健康,实现透明养殖,使用户吃上全程看得见的健康生态猪肉及相关生态农产品。

胡贝军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追求猪场生态环境美丽与猪肉健康味美的统一,在发展畜牧产业的同时,认真做好养殖粪污处理。公司按照科学的种养配比,将无抗养殖的粪污经过发酵、养蚯蚓等无害化处理,转化成农家肥,种植蛋白桑、甜象草、南瓜、红薯、萝卜白菜等猪用绿色饲料,实现养殖粪污零排放,种养一体化良性循环发展,确保对环境零污染。

作为人大代表,胡贝军也不忘履职尽责,他积极参与培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服务中心大局。在“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活动中,他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心声,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助力农业企业发展,努力当好选民代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雀



文、郝宗苏



我第一次接触麻雀,是与邻居小胖哥一块掏麻雀窠。记得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我们生产队一排牛栏是茅草屋,屋檐下有几个麻雀窠。一天,小胖哥拉我去掏麻雀窠,他蹲下来,让我踩在他肩膀上,我随着他慢慢伸直而升高,当手刚要伸到雀窠时,一只麻雀惊吓窜出来,我双手连忙抓住茅草下的竹桁条,屏住呼吸,慢慢抽出一只手伸进窠巢,感觉窠内有一坨热乎乎肉肉的东西,心中窃喜,只敢掏出两只雏鸟,快速交给小胖哥。他小心翼翼地捧着小鸟,两人来到树下,盘开双脚坐下来,细细观看雀儿:翅膀上刚刚长了几根周边还带有毛套的翅膀粗毛,肚子下面光溜溜的,两只眼睛闭着,镶着黄边的尖嘴不时地张开,“唧唧,唧唧”的不停叫着。“肯定是饿了,放在我家那小纸箱中,给点东西它吃”。胖哥边说,边手捧着小雀往家里跑。“你看着雀儿,不要让花猫来,我去捉几条虫给它吃”。一小会儿工夫,胖哥将几条小虫塞到雀儿嘴里。第二天早上,胖哥操着棍子追着他家那花猫打,说雀儿昨晚被花猫偷吃了。
十来天后的一个上午,花猫蹲在牛栏前的荆条下面,两眼盯着上面枝条上的三只麻雀。翅膀上还有小绒毛没有兑去的麻雀,时而扑打着翅膀,似乎要飞;时而又互相啄着嘴边的黄边,一幅嬉闹场面;两只大麻雀在枝条上跳来跳去,嘴里发出了“喳喳…喳喳”的急促叫声,而那天真无邪的小雀,完全不知道花猫随时准备逮捕它。麻雀一般一窝有五六只雏鸟,而那枝条上只有三只,猜想那天掏来的两只麻雀一定是它们的兄弟姐妹,而且晚上被那花猫偷吃了,现在又企图偷袭另外三只幼雀。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捡起地上石头朝花猫掷去,似乎要打死花猫,以解心头之恨。

图片


麻雀的窠,通常是搭在树枝的杈丛中,一天,我发现一草丛中有很多鸟粪,顺着向上看,树枝杈丛中有一团细枝茅草,那一定是雀窠,好奇心驱使我爬上树枝,摘下雀窠想看过究竟。原来它外面是一层草根草茎,往内是茅草叶,再往内是羽毛、柳絮等围成的窝。看来麻雀筑巢很有讲究,懂得将内面用羽毛柳絮粘结在一起,给幼雏营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环境。麻雀春天就筑巢或修巢,四月开始孵蛋,雌雄雀轮流孵窝,不到两周时间便可以全部出壳,再过十来天,雏鸟就可以离巢。而此时的雏鸟也撒撒娇,还赖在巢里,张口等着父母喂食。但父母也不惯着它,用嘴啄雏鸟,催它们离巢。麻雀的第一窝雏鸟在四月底或五月初都已离巢觅食,而此时正是当地小麦成熟季节,难道麻雀也能推算计划安排下蛋孵蛋时间,保证孵出的幼雏不愁食物?那时麻雀特别多,当小麦黄熟时,它们成群结队扑向麦田,抢食小麦。生产队安排专人,分田块敲锣驱赶麻雀。农民十分讨厌这些小小麻雀:布谷鸣叫,小麦黄熟。麻雀横扫,田畴皆厨。偷我新麦,操刀欲屠。
历史上文人墨客对麻雀也印象不好,赞美词语不多,贬损成语不少。如“门可罗雀”,本来是表示门前麻雀很多,初看起来是赞美麻雀,而成语的要表达的意思,由曾经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无人登门,才导致麻雀聚集于门前,可以支起网罗捕雀,用麻雀众多来反衬人间的冷落。还有“鼠雀之辈”,直接把麻雀与令人讨厌的老鼠归为一类,明显是蔑视麻雀。综合麻雀的历史问题和现实表现,难怪上级部门专门发文,将它与老鼠,苍蝇,蚊子划为一类,定性“四害”。动员号召人们起来除“四害”,一时杀声震天,可怜的麻雀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各地麻雀种群数量锐减。随着麻雀的越来越少,而害虫越来越多,后经专家调查研究,发现麻雀只是在五月青黄不接时,才偷吃小麦,其余时间都是以昆虫草籽为食,由于减少了害虫,有利于农作物丰收。总的看起来,其功大于过,此时才给予平反昭雪,将它由害虫平反定性为益鸟,后来被确定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图片


其实,麻雀在飞禽界,也算是一个弱势群体。体型微小:长不足半尺,高不满二寸。把“雀”字拆开来看,下面的“隹”就是指短尾巴鸟,而上面那“小”字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楚了,“小”加“隹”就是雀。仔细观察,发现麻雀脚矮步幅小,它从不两脚先后走路,而是双脚齐跳,所以它在地面上总是跳跳蹦蹦。翅膀短小:麻雀在飞行时,两个翅膀不停扇动,不善于长途飞翔和滑翔,只在林间飞来飞去,地面上也只能短距离飞行,它的觅食活动范围较小。羽无艳色:它有自知之明,从不招摇过市,只在林间草丛寻欢。麻雀之所以称麻雀,是因为其身上有黑褐色的斑点,这本来是麻雀低调,不与它鸟争艳,而人类却认为它丑陋。把美女脸上长有小斑点,说成是“雀斑”,进而否定美女的美丽。那时男女相亲回来,男方大人问,那女伢长得好吗?男伢会说,人的身材好,可惜脸上有麻雀斑。大人会说,麻雀斑遗传,不能要。小时候,大人们不要小孩掏麻雀窠,玩麻雀蛋,不然会长麻雀斑。这明显是对麻雀的贬损。

图片


麻雀也有很多强项:一是食性杂,食材广,通常情况下饿不死;二是生育力强,幼雀一岁后就可以繁殖,每年可孵四窝,每窝孵五六枚蛋,一对夫妻一年可繁殖二十多只幼雀;三是群居生活。麻雀除在孵蛋繁殖期,过着一夫一妻生活外,其余时间都是群居生活,夜不归巢,而是选择村周围的竹林、树丛的枝条上夜宿。大集体时期,生产队有一片竹林,那是全垸麻雀夜宿集会的地方。每天傍晚天刚擦黑时分,麻雀先后归林,叽叽喳喳地交流各自一天来吃食及所见所闻,约三更鸡鸣,竹林又是叽叽喳喳喧闹起来,应该是邀伴而行,开始一天的寻欢觅食。群居生活增强了它们抵御有害动物伤害能力,麻雀虽然个体势弱,但它群体庞大,且分布广泛,麻雀的身影遍布东西南北,平原高山,沙漠绿地。
麻雀,这种勇敢机灵的小鸟,不需要有太多的人为保护,只要人类善待它,不特意捕杀它,给它一个蓝蓝的天,清新的空气,麻雀家族自然会繁衍生息。它们要求不高,随遇而安,很容易满足。有一首类似于《小草》的歌词,很贴切地表达了它们的心声:
不比鹏飞高,没有鸳鸯俏,
我是体小貌丑的麻雀鸟。
不嫌方园地盘小,林间寻欢无烦恼;
昆虫草籽能管饱,窝巢简陋多生宝;
岁月千载人为伴,生生不息永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三首

文、张肇彭



甲辰中秋前夕

满圆或许是应该,却与云团挤一堆。
由说空中过仙女,已明地上站楼台。
谁忧节庆光分减,自幸居闲气沓来。
瑶兔皎蟾知贯俗,老家守望待翻回。


甲辰中秋夜新加坡风狂雨暴

烈阳半日共中秋,只道星洲不九州。
急雨才知人窘急,悠凉未识季遐悠。
且观乙夜光如幕,能待下弦形似钩。
可是风云明白事,此时故意逆苛求。



甲辰寒露夜
张肇彭
微信群多说薄寒,我猜露水夜中干。
风形昨日差收窄,月色今宵欲放宽。
池上青云藏列岸,花间绿叶傍虬栏。
时宜计算难成梦,不问更阑岁亦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广州(三章)
文/李国胜


我在广州有位好大哥:周东



在广州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会上班期间,我认识了一位好大哥,名叫周东,福建省长乐人,他与我哥同年。周东大哥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乐于助人。他身家过亿,却从不恃强凌弱,高高在上,而象邻家大哥一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人生路上,我能有一段时光与周东大哥同行,非常之幸。


周东大哥,人生充满了传奇。他出生在60年代,国贫家穷。他兄弟好几个,到了上学时,家里穷得连一个书包都买不起,听周东大哥讲,是他母亲用破衣服缝制了一个书包,开学第一天,背着去上学,遭到了同学们的讥讽嘲笑,周东大哥一气之下,把书包丢进塘里,母亲的眼泪换不回他心中的耻辱,就此告别了学堂。堂堂大富豪,至今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周东大哥小小年纪,在家乡贫脊的土地上,摸爬滚打,一天天长大。家乡狭窄的天空,他无法展翅翱翔。16岁一天夜里,他怀揣16元钱,偷偷离家出走,只有他弟弟一人知道,他对弟弟立下誓言:在外面混不出人样来,永远不回家乡。

周东大哥第一站来到福州,他大字不认识一个,刚开始做些零工艰难度日,晚上无钱住宿,他就栖身在福州广场一个大广告牌底下,天当被、地当床,与星星、月亮为伴。生活的艰辛击不垮他奋起的雄心,他咬紧牙关,不向命运低头。周东大哥省吃俭用,一分钱当作两分钱花,从不敢大吃大喝,口袋里渐渐有了些积蓄。



福州是福建省会,经济活跃,每天人流如织,周东大哥望着车水马龙,心思活动开来,不能再做苦力了,做苦力收入少,只能保温饱,永无出头之日。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费。周东大哥毅然决然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在水果批发市场批来水果,每天走街串巷以卖水果为生。周东大哥心地善良、童叟无欺,从不在秤上做手脚,缺斤少两,在街坊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周东大哥的水果生意,帮衬的顾客越来越多,收入也是水涨船高,周东大哥一步一步在福州站稳了脚跟。他租了摊位,当起了小老板,再不用每天踩着三轮,风吹日晒雨淋在外面吆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在周东大哥的努力拚搏下,终于露出了笑脸。

在福州奋斗的岁月里,周东大哥遇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与周东大哥是同乡,她善解人意,漂亮大方。周东大哥一见倾心,深深着迷。在相处的日子里,姑娘也被周东大哥身上那种自强不息、敢打敢拚的英雄气概所吸引,两人情投意合,有意结成秦晋之好,但遭到了姑娘家人的强烈反对。周东大哥永远记得,第一次上姑娘家的大门,被她妈挡在门外。是呀,自家女儿是家中长女,长得如花似玉、门槛快被上门求亲的踩破了,怎么会看得上只上过一天学的大老粗,随便找一个都比周东大哥强。周东大哥并不气馁,站在门外四五个小时,腰酸背痛腿胀没打退堂鼓,姑娘在家里寻死觅活,声称非周东大哥不嫁。女大不由娘,到了这份上,姑娘她妈也无可奈何,微有摇头叹气,任由姑娘打开了大门,把周东大哥接进屋里。周东大哥如愿抱得美人归。

周东大哥不负姑娘所爱,他发家后,在姑娘村里为她娘家盖了一栋豪华别墅,金银首饰姑娘她妈都戴不完,村人羡慕不已。周东大哥结婚这些年来,与夫人外出旅游都带上外母,不知道去了多少个国家,多少个地方。外母逢人就夸,女儿有眼光,找了一个好女婿。

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祖国大地。服装业随着人们的经济条件日益改善蓬勃兴起。广州是南风窗,广州火车站白马服装商业圈驰名中外,中山大学布匹市场人满为患。周东大哥夫人是学服装出身,他们敏锐的捕捉到这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大好商机和大好年代。周东大哥果断把水果店出手转让,带着夫人来到广州海珠区鹭江闯天下,它紧邻中大布匹市场,是人人争抢的服装宝地,寸土寸金。周东大哥高价租下两间作坊,从此开启了服装事业。

周东大哥有勇有谋有义,他夫人有才有识有慧。夫妻俩珠联璧合,比翼双飞,两年时间在鹭江服装圈创造了一个神话,两年纯赚1.2亿。在鹭江,服装大佬不计其数,他们都为周东大哥夫妻俩取得的骄人业绩而叹服。周东大哥秉承“服美价廉质优”,严把质量关。有一次服装质量出了问题,周东大哥自降三级,由总经理降到主管作为惩罚,与工人们工作在第一线,极大的鼓舞了工人们的斗志和对质量的高度重视。
     

               
在鹭江服装圈,周东大哥对待工人如兄弟,在工价上从不扣克,相反比其他服装老板出价高。在生活上,有夫妻房、配有空调,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伙食有自己的厨师。周东大哥有一副菩萨心肠,他觉得都是苦日子出身,在外打工不容易,保证打工兄弟睡好、吃好,才有精力把服装做好,跟着自己多赚钱,心里才舒坦。

周东大哥不但关心工人兄弟工作和生活,还把他们的家务事挂在心上。记得有一次,有一对夫妻吵架,周东大哥了解清楚后狠狠的批评了女人老公:你老婆为你生儿育女,出来打工,容易吗,你有什么理由骂她。女人老公慢慢的低下了头,向老婆赔不是。

周东大哥有情有义,把工人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不管接到多大服装订单,工人们心甘情愿与周东大哥一起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按时交货。许多客商幕名而来,主动与周东大哥合作。做服装都面临接单难,找工人难,但在周东大哥公司,一点都不难。工人们深以为周东大哥打工为福,每天上门求职者骆驿不绝,服装订单堆积如山。

江河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周东大哥夫妻俩在广州打拚多年,早就过上了富裕生活,周东大哥再也不是当年蜷缩在福州广告牌下面的穷小子。时光不负少年志,不负韶华不负梦,周东大哥可以昂首阔步衣锦还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周东大哥致富不忘帮贫扶困。周东大哥在鹭江功成名就后,老家许多亲朋好友都投奔他而来,周东大哥毫无怨言,笑脸想迎。帮他们找门面,买设备。没有启动资金,周东大哥主动把钱先垫上。在周东大哥的热心帮扶下,都在鹭江服装圈有了一席之地,都在广州安家置业。



我在广州促进会任专职秘书长工作日子里,主要负责协会宣传、组织活动、团队建设等。我在部队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对于撰写并编辑协会工作简报,可谓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开展活动在常务副会长李桂凤女士的带领下,也是有声有色。在广州几千家协会中,享有很度的知名度和美誊度。但发展会员,我感到非常吃力,也是众多商协会面临的共同困难。周东大哥是促进会执行会长,他见我每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便挺身而出,鼎力支持。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周东大哥在广州鹭江服装圈象神一般存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几百名服装老板纷纷加入促进会,任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理事、会员不同职务,对促进会的发展壮大立下了大功。

周东大哥夫人巾帼不让须眉,她利用自己的广泛人脉,成立太太团,与太太们一起帮助协会做公益,活跃在广州贫困小区,访贫问苦送温暖,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周东大哥在工作中为我排忧解难,还对我的家庭关爱有加。有一年我老婆生病住院,他送上慰问金,嘘寒问暖,还帮助我家庭投资理财。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虽然他不求报答,但周东大哥这份恩情我永藏心底,永世不忘。

周东大哥,好人有好报。借此短文一角,衷心的感谢您对我的暖心关怀,也诚挚祝福您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广州,我有一对好邻居



在鲜花遍地盛开、四季如春的广州,我有一对好邻居,周衍荣、刘惠薇伉俪(年龄比我大,下文简称老周、刘嫂)。他们心地善良,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在街坊心中,是学习的好榜样。

认识刘嫂,是2012年的某一天,刘嫂来到她的新房,与我家隔壁。她看到我:以后我们是邻居了。齐耳的短发,甜甜的笑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嫂的老公老周是退伍兵出身,我也穿过海魂衫,虽然不是一条战壕的战友,但感觉亲近了许多。老周在部队练就了一身电工手艺,回到广州,在保利公司从事电工工作,精湛的技艺,周到的服务,获得公司上下、住宅居民一致赞誉,年年评为优秀员工。我家在顶楼,楼顶上有一个小花园,种了一些花花䓍䓍,为了方便浇水,从家里接一根水管,刘嫂看到我笨手笨脚,连忙叫来老周帮忙。当水管的水在花丛中扬扬洒洒,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夫妻俩鼎力相助。

我家不锈钢门脱胶、厨房安装冷暖水龙头、厕所马桶水管漏水、客厅灯掉壳等,都是在刘嫂的操心下,老周帮我一一搞定,为我排忧解难,分文未收,这份情义,永藏心底。

在广州,我家亲戚、战友多,经常有客人来,看到老周、刘嫂热情大方,夸我有一对好邻居。

患难见真情。在广州前年十二月,疫情肆虐,人人自危。我老婆困在单位宿舍,我和女儿在家里相继感染,这段时间生活垃圾,都是刘嫂不顾安危,从我家门口取走,丢到小区垃圾桶里。每天核酸检测(一管五人),我老婆已从单位回来,与刘嫂,她儿子五人一起下楼(她老公在单位坚守岗位值班)。在危难日子里,我们相依为命,共度难关。

刘嫂是老党员,在居委工作多年,退休后,没有任何报酬,一如既往为本楼街坊们忙里忙外。我居住的楼宇电梯年久老化,经常出现故障,停止运营,严重影响了街坊们出行。刘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等不靠,主动配合物业公司做好电梯维修预算,分摊给街坊们。刘嫂与几位热心街坊一道挨家挨户上门收取,工作量很大,刘嫂经常累得腰酸背痛。身体累点,不算什么,休息几天,体力就可以恢复了。怕的就是心累。收取费用时,刘嫂遇到有个别街坊不但不给钱,还没有好言语、好脸色,刘嫂委屈得直掉眼泪,我宽慰她:人在做,天在看,好人有好报。当电梯恢复正常运行,看到年纪大的街坊不再从人行楼梯艰难费力上上下下,她感到非常欣慰,受点委屈也值了。

刘嫂非常热爱自己居住的家园,有大爱,有担当。她见到本楼大堂墙面年久变黑,很不美观,召集街坊们合计筹措资金,购买磁砖,把大堂装饰一新。工程完工后,资金有缺口,刘嫂自掏腰包,垫了2000元。顶层大堂,如法炮制,赢得街坊们众口称赞。明亮舒适的大堂环境,不但提振了街坊们的精气神,还吸引了左邻右舍羡慕赞赏的目光。隔壁楼街坊看到本楼大堂亮堂堂,也在该楼大堂贴上了磁砖。逢年过节,在刘嫂带动下,对大堂卫生进行大清洁,被辖区居委被评为最美家园。居委领导对刘嫂热心、热情、无私奉献光和热,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在广州疫情期间,刘嫂义不容辞,协助居委与街坊之间架起一道沟通桥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刘嫂老公老周,把本楼的一切挂在心上。本楼门禁,经常损坏,老周劳心劳力,及时修复,没有任何怨言,保证了本楼安全。谁家水电有问题,只要找到他,从不推辞,帮忙解决。是街坊们的及时雨,活雷锋。

老周,刘嫂夫妻俩在本楼是一面旗帜,熠熠生辉!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本楼街坊在他们光辉照耀下,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亲如家人。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乡。我从鄂东一个小山村来到大广州,工作生活了30多年,熟悉这里的一江一水、大街小巷。反而每次回到老家武穴小城,经常迷路。在刘嫂这样的本地好邻居关爱下,渐渐与街坊们打成一片,从心底里认同广州是自己第二个家乡,产生了很深的依恋。现在是回了家乡想广州,到了广州念家乡,两地情感深深在我血液里流淌。有人问我,退休了在哪里生活,我笑道,两边住,两边都有我的亲朋好友和留恋的土地。

老周,刘嫂,在广州,感恩有你们,我无比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经历

文图丨李国胜

人生一路走来,留下一串串脚印,每串脚印都印着一段经历,有悲、有喜、有苦、有甜。每当夜静人深或闲来无事,忆起过往,有一段真实的经历,尽管过去了很多年,但让我终身难忘,心酸不已。

记得1987年夏天,某天早上垸里来了一位中年客人姓田,他是四望镇田北海人,与我叔伯大父李裕海是同年。这次到垸里来,称隔江阳新县木港镇一个山旮旯里有座砖窑招工人。当时我青春年少,因家贫辍学在家,窝在山沟沟里,家徒四壁,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外出闯荡,是我的梦想,正好有这样的机会,我没有丝毫犹豫。蛇皮袋里装上几件换洗衣服,满怀憧憬与垸里伙伴李必春、堂弟李梯红,跟着老田叔当天中午踏上了追求梦想的征程,从没想过征程中有多少风险潜伏在前头。




从武穴坐上”小划子“过江再坐客车一路风尘仆仆到达目的地已是傍晚。呈现在眼前的是用破砖垒起来的两间小屋,四面透风,屋项盖的是牛皮毡,如果下大雨,根本不管用。进屋看到床铺是几根树棍搭在几个砖墩上,铺上木板,坐上去摇摇晃晃。

在屋里见到了比我们先来的李垸阁垸的李必胜,孤儿李三,在外地见到同一个大队的同龄人,很是开心。另外还有两个年长的,大约30多岁。一个是田镇的姓马,负责带班,一个是四望的姓张,兼顾做饭,加上老田叔,一共八人,开启了“做窑”的艰苦岁月。

做窑第一道程序是先做砖坯,等砖坯晒干后再运进窑洞烧制。每天我们象一台机器一样,机械的运土到搅拌机边,体力消耗非常大,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我们从不叫苦,都是从穷日子里长大,晚上睡一觉,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

做窑的生活极其单调,山旮旯周边有几个小村庄。每天傍晚吃完饭后,我们几个伙伴就在村庄里蹓跶,看能不能遇上美丽的姑娘,即便不敢上去搭话,看上几眼也是心潮澎湃。很遗憾,在那段做窑的日子里,就是没有这样的眼福。我们感到纳闷,姐尔(家乡姑娘称呼)都跑到哪里去了。

每天晚上下工后,躺在灌溉庄稼的浅水港里泡澡,让水从身上流过,看天上星星、月亮、听蛙鸣虫叫,也是快乐的时光。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每天的伙食清汤寡水,难得见荤。从家里出来一晃快到农历七月十五了。七月十四晚上,由于停电,我们不用加班。难得有空闲时间,为了省几角钱,我叫老田叔用剃胡刀帮我剃头,一边剃一边咵方(家乡土话):“老田叔(负责管伙食费),明天是七月十五,鬼过节,俺人也过节,要不明天买点猪肉,加个菜”,一句无心的闲聊,殊不知一语成谶。

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电来了,我们出工。我发现搅拌机传送砖坯的轨道上有血印,堂弟梯红说可能是老鼠血,但是左找右看,没有发现有死老鼠,我提心吊胆。

考虑到老田叔40多岁,年纪比较大,照顾他每天在搅拌机边往机抖里入土,出力不大。田叔象往常一样劳动,被一个伙伴不小心往搅拌机丢费砖坯(重新加工),打在他脑门上,两眼一黑,右脚滑到搅拌机里,我们赶紧关了电闸,急忙帮他右脚从搅拌机里扯出来,由于陷得太深,怎么用力,无济于事。附近村庄好多村民,还有一个赤脚医生,闻讯赶来帮忙,也徒劳无功。老田叔刚开始呻吟声音还比较洪亮:我完了啊,我完了啊…时间长了,慢慢变得越来越微弱。我们一边拆搅拌机,一边安慰他:老田叔,你放心,没事的,即使有事,我们哥几个会养你(从平常咵方中得知,老田叔一生没有结婚,无儿无女),到下午四点钟左右,铁锈斑斑的搅拌机终于拆开,老田叔右脚已搅碎三节。其实我在搅拌机出口扒土,已发现老田叔右脚已搅烂,流了很多血,不敢出声,怕老田叔接受不了打击。

我们把老田叔抬上板车已奄奄一息。担心路上颠簸,怕老田叔受不了,我们卸掉板车车轮,四人肩扛,急于星火往木港镇医院赶。带班的老马,年轻力壮,曾经在干活中批评过老田叔,他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怀疑老田叔在死前故意压他,老马边赶路边道歉:老田叔,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很奇怪,老马感觉肩上轻了很多。

木港镇医院建在山坡上,等我们把老田叔抬到医院,太阳已落了山。老田叔已昏迷不醒,医生给他打了两针强心针,没有任何效果,老田叔就这样客死他乡。七月十五,老田叔与鬼做伴过节。

医生叫我们把老田叔抬到医院走廊,黑灯瞎火。老马联系砖窑承包老板,抓紧时间送棺材过来。老张到镇上买了一身新衣服,为老田叔换一套新的,权当是寿衣,到了阴间也体面些。换衣时,老田叔四肢僵硬,穿不进去。老张世事见得多些:老田叔,你放心吧,我们会把你送回老家…老田叔四肢慢慢柔软了许多,终于穿上了。

随后老板也送来了棺材,马上又去找车送老田叔回老家。我们把老田叔入材后,抬到马路边,坐在棺材边上等车过来。当年我们都还小,家乡迷信说法,如果死人在棺材里被猫接了气,活过来,抱到谁,谁就替他死,他可以还阳。我们害怕是真的,买来铁丝,把棺材捆了几圈,生怕猫钻进了棺材,为老田叔接了气。

凌晨三点左右,老板好不容易找来了一辆“解放牌”(许多司机不愿意送死人),几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棺材抬上车。我胆子小,坐在车厢棺材边上,尽管哈欠连天,但不敢合眼,生怕老田叔从棺材里爬出来。

天亮“解放牌”开到江边汽渡口放下棺材,我们又用了吃奶的力气,把棺材抬到船上过江,上岸是田镇老渡口,派人到老田叔老家安排车来。

夏天天热,不一会,从棺材里飘出异味,我们从商店里买来几支花露水,往棺材上喷洒。

“小拖”中午两点左右来到,我们再次把棺材抬上车,已精疲力尽。

“小拖”突突往老田叔家乡开去。路过大法寺街时,遇上垸里裕华叔(遇难)、梯华哥(病逝),他们看到我理着光头和堂弟梯红坐在“小拖”棺材两边,误认为棺材里躺着的是一起外出打工的李必春(必春没有随车回来)。

下午五点钟左右,我们护着棺材到了老田叔老家田北海,他家人看到老田叔活人出去,棺材回来,哭天喊地。

天黑了,我和梯红步行回家,途经离垸三里地牛头角山洼时,前不见村,后不见店,四周阴森森的,我害怕极了,总感觉背后有脚步声,是不是老田叔跟来,但转头望,什么都没看见,毛骨悚然。

我一路跑回家里,看到母亲,扑在她怀里,嚎啕大哭。这两天的经历,让一个初出远门17岁的少年如何承受。




当年九月,我参军入伍,来到祖国的南疆上川岛守卫边防。头几年每到七月十五,我心神不宁,半夜里常常从恶梦中醒来。

时光象一条小河,唱着歌谣潺潺流淌。笑是歌,哭也是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2: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遥隔百年,我写《回乡记》
文、邓安庆

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湖北省武穴市一个叫“邓垸”的江边小村落,他们都靠种地为生。



到我这一辈,倘若没有什么变故,我应该也会接过他们的农具继续种下去,可是巨变发生了:



我的同辈无人留下来种地,有一部分年轻人纷纷出去打工和做生意;另外一部分人,比如像我这样的,考上大学并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再也不会返回乡村生活了。



不过因为父母亲还在老家,所以每一年我都会在过年时回乡,跟父母待上了几天,然后又匆匆返回城市,所以每一次的告别都是一次暂别。



可以说,“暂别”就是我与亲人的一种持续的状态:我们每隔一段时间相逢,相逢再别离,别离再相逢,不断地重复,直到父母亲,终有一天起身离去。



近些年来,每一次过年回去我都会有意识地写《回乡记》,详细记录我在乡村老家的所见所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意识到乡村在这些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身处其中的父母辈正切身地感受到时代的洪流从自己的生活中淌过。



我想要记录下这其中的变与不变,多年后再回头看,也会是一份对我而言珍贵的时代记录。



这正是我想写《暂别》一书的原因。这本书中收录了我从2020年到2024年《回乡记》系列。



此书出版上市后,得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其中有一位读者认为:



“邓安庆所要展示的绝非一个抽象的乡村或概念上的乡愁,而是希望通过如实、细致地反映真实生活,反映他在城乡之间奔波的切身感受,来达到纪录片一般的乡土写作。”



他准确地道出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要用“纪录片”一样的方式来呈现我眼中的乡村。



之所以起心动念要写回乡的记录,要追溯的话,其源头便是鲁迅的《故乡》。这虽然是一篇小说,但不妨碍我把它看成是鲁迅回乡的真实记录。



《故乡》里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闰土的出现。老实讲,我对鲁迅是敬,对闰土是亲。



闰土所经历的,也必然是我的祖辈所经历的。鲁迅写闰土,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来写他的童年伙伴。可是他自己跟这片土地是没有那么密切联系的。



一个一辈子生活一个地方的农民,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熟悉土地的一切事物,何时播种,何时插秧,何时开花,何时结果,何时收割,都是熟稔的。气温、光线、气味、声响,环绕在他周遭,也沁入他的意识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4 15:43 , Processed in 0.0405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