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713|回复: 17

[周边县市] 【头条】市委书记刘雪荣批示:罗田县燕窝垸村是乡村振兴的样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9 13: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日前,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对黄冈市委政研室、黄冈市扶贫办提交的《乡村振兴的样板——罗田县燕窝垸村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调研报告》作出批示:燕窝垸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振兴样板。


乡村振兴的样板

——罗田县燕窝垸村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调研报告

黄冈市委政研室、黄冈市扶贫办

燕窝垸村是罗田县的一个偏远山村,9年前村级负债近百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里干部无人当、驻点干部不愿来,是大别山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如今的燕窝垸村,花木成荫,诗情画意,百姓安居乐业,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满村庄。面对今昔两重天的巨大变化,让人情不自禁地问:燕窝垸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深入实地调研,形成专题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燕窝垸村的变化


燕窝垸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南麓,因三面环山、形似燕窝而得名。过去因为穷、乱、差,被戴上了一顶“厌人垸”的帽子;现在风光秀美、生机盎然,不仅出去的人又回来了,外面的人也争相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成了一片承载梦想的“燕儿谷”。从“厌人垸”到“燕儿谷”,地名之变,名副其实、令人信服;变大之大,翻天覆地、令人羡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活了

曾经单靠种田,如今三产融合


过去的燕窝垸村人在泥土里扒食、汗水里挣钱,种粮卖钱是主要生产方式,经济效益低,遇上旱涝灾害,收入就没保障。如今的燕窝垸村,不仅有了中国最大的茶梅基地,还建成了燕归园、茶梅小镇、茶梅园、苗圃基地、梅岭、玉兰园、桂花冲、樱花园等一大批特色苗木基地,配套新建了农家旅馆12家、农家乐45家、旅游观光服务站点10处,观光旅游风生水起,以休闲养老观光研学教育为方向的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旅”“农文”“农养”“农教”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互促互进、全面开花。有了旅游的带动,村民说同样是种地,过去种的是口粮,现在种的是商品。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900万元,2019年上半年旅游营收达到1100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美了

曾经满眼脏乱,如今四季有景


过去的燕窝垸村,山上茅草丛生、荆棘密布,出门道路坎坷不平,采石场养鸡场乱挖乱建,猪圈厕所杂乱无章,河塘沟渠污水横流,一到夏天蚊蝇乱飞。如今,道路平整宽敞,房屋修葺一新,路灯古色明亮,5000亩山水田林错落有致,260万株花卉草木掩映村中,草如茵、树成行、花争艳、蝶恋舞,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飘香,冬有茶梅傲雪,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到处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人的笑容,成为了燕子、大雁等候鸟的栖息地,有1万多只喜鹊在这里搭了安乐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乡风好了

曾经美德淡化,如今向上向善


过去,燕窝垸村是个矛盾多、难管理的“问题村”,村民思想道德滑坡,邻里之间、亲朋之间时有纠纷,纯朴的人情味儿淡了,串门拜年的少了。如今的燕窝垸村,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建立孝德文化基地,乡贤榜、能人榜、学子榜成为弘扬孝德文化的“加油站”,群众见贤思齐,争当先进,向上向善、互助互爱、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回来了,比文明、比友善、比贡献成了新风尚。村民的公共意识、诚信意识更强了,路边的花草无人随意践踏,树上的鲜果无人私自采摘,来村的游客不担心被任意欺诈。徜徉在燕儿谷,仿佛进入一座文化大观园,“樊登读书会·星空下的演讲”让静谧的乡村充满文化气息,一年一度的花朝节,吃软萩粑、赏民俗、赶庙会,为人们留住了乡愁,为村民找回了乡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理强了

曾经软弱涣散,如今和谐有序


过去的燕窝垸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党员、群众之间隔阂多,一些村干部不理公事,一些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村民“平时没事不找干部、有事办不成骂干部、办事不顺心告干部”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如今,以村党委为核心的村级治理体系扎实有力,党员干部个个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干劲,老百姓办事有人管,村干部说话有人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之间和谐相处,9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进京赴省非访事件。他们把法治文化植入小山村,成立巡回法庭,打造“燕儿谷乡村振兴法治论坛”,为“法治乡村”提供鲜活样本。在有效治理的催生下,村里火了,人气旺了,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选择“燕儿归巢”,147名返乡农民在家门口就业,7名大学生回家创业,今年还引来了金凤凰,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新越、西安交大的马鹏飞、贾小博三位80后硕士研究生加入燕儿谷团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富了

曾经一穷二白,如今村强民康

过去的燕窝垸村债务缠身,村集体积贫积弱,村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的35%。为了过日子,年轻力壮者外出打工谋生,留守的老人妇女守着“一亩三分田”,因为穷找媳妇也成了难题。如今,村“两委”通过与燕儿谷公司联合开发打造燕儿谷景区,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来源,群众致富有了宽广路子,全村2016年脱贫出列,村集体的腰杆挺起来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2018年,村民通过出租土地、在村内务工获得收入403万元,通过销售竹笋、软萩粑、甜柿、腊肉、油面等特色农副产品增收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630元,是9年前的10倍。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燕窝垸村由过去的软弱村、涣散村、贫困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网络知名、人才慕名的生态花园、幸福家园、梦想乐园,先后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名村、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湖北“十大示范农庄”、湖北省宜居村庄、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实现了从“天赐燕窝垸”到“人造燕儿谷”的深刻转变。燕窝垸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振兴样板,完全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仔细端详燕窝垸方方面面、由外到内的变化,我们有一个共同感觉:燕窝垸村好比一个生命体,经过脱贫攻坚的洗礼,这片土地脱胎换骨,穷山窝变成了聚宝谷,这里每天都在生长,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变化,一幅具有鄂东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燕窝垸村的路径


我们在调研走访中感到,燕窝垸村这9年的蜕变不是等政策等来的,不是“堆盆景”堆出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回乡能人的带动下,燕窝垸村民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的成果。总结燕窝垸村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探索实践,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进一名回乡能人

带来理念,带领发展


燕窝垸村的变化、燕儿谷的发展,离不开回乡能人徐志新的扎根乡村、精耕细作。9年前,他响应市委市政府“一派两聘”号召,回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一个京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转身为山区小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他认为脱贫攻坚需要一个市场载体,就用自己的半生积蓄创立了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燕儿谷是一条长12公里的山谷,没有工业只有青山绿水,绿色发展最适合,他带领群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环境、修复生态。公司成立之初,他坚持村企共建,将公司发展和集体建设、村民获益高度融合起来,村委会以荒废的橘子园、村小学荒地入股公司持股10%,鼓励村民通过各种形式就业、入股。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燕儿谷,去澳门参加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带了篾匠师傅创作的“爱我中华”和“福”字的竹编赠送给参会嘉宾。在徐志新的带动下,小山村有了旅游公司、法治论坛、工匠学校、森林康养公寓,还与华中农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艺术学校等院校结上了“亲戚”,燕儿谷成了群众眼里的百宝箱;村民的市场意识有了,生意头脑也有了,仿佛换了脑筋、换了活法,越来越多的人把心思用在发展生产、改善环境、乡风文明上,手里都是劲,眼里都有活。用徐志新自己的话说,“离开故乡是为了改变自己,回到故乡是为了改变父老乡亲贫困的生活。村里变美、农民变富,让我特别有成就感。虽然这几年带领乡亲们脱贫办企业,工作强度大,青丝变白发,但我甘之如饴!”他的远见、情怀、担当、实力,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群众的感情,赢得了老老少少的真心点赞。村干部何从志说:“跟徐志新干,心里踏实,干得有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一张生态名片

外树颜值,内提气质


生态美是乡村的最亮底色,也是振兴的最大本钱。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他们把整治村容村貌作为第一道工序,痛下决心关养鸡场、停采石场、拆猪圈,一鼓作气改旱厕、改管网、建沼气,系统推进垸落整治,建成了人工湖、外婆桥、徐家老屋、燕归园等特色人文景点,河道治理、湿地改造、安全饮水等一批工程筑牢了生态环保基础,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的现象不见了。他们坚持不规划不建设,请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编制《罗田县燕窝垸村旅游扶贫规划》,把景区规划、村庄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按照武汉设计院专家的设计,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占地600多亩桂花冲、500余亩采摘园、650余亩茶梅园、100余亩盆景园,1200亩坡地退耕还林,所有通村通组的路旁种上行道树,实现了村在景中、景在身边。他们因地制宜、道法自然,沿着将军寨下的“一河两岸”种树植绿、栽花铺草,做到“绿化景观化、景观特色化、特色产业化”,改造出了燕儿谷3A级景区。在燕窝垸村党员干部看来,环境美人人美、生态好事事好,搞环境治理好比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一个外树颜值、内提气质的好办法。群众算了一笔账,抓生态保护至少有四重功效:一是改善村容村貌得人心,二是创造生态公益岗位暖人心,三是增加人气流量聚人心,四是拉近党群干群距离稳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11-26 01:55 , Processed in 0.0459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