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蔡凤燕 引 子 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这份工作不但不讨好,也没有“倒吃甘蔗”的感觉。当你静下心来回想过去种种,会发现不如意的事总是比较多。无论你的信念是什么,在你对一个孩子伸出援手的同时,总是有好几十个孩子让你想就此放弃。 有的孩子能给你少许安慰,但是让你灰心的也不在少数。在一个孩子愿意努力、准备付出的同时,更多的孩子早已在那些迫使我们屈服的力量下宣告放弃。 当以前犯过的种种错误涌入脑海,令我辗转难眠时,我会拿出珍妮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她在圣母大学写的。她13岁的时候我带她到那儿去。我告诉她,她有潜力进大学。今天,她是该校的高材生。我追寻信念的理由,就在这儿找到了答案。 但是,这就是我的工作。每一个关心孩子的老师和父母都会这么做。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引自《56号教室的奇迹》 雷夫的感受与我等草根教师何其相似。从教经年,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常常有类似雷夫的感受——“在你对一个孩子伸出援手的同时,总是有好几十个孩子让你想就此放弃”。但,是什么使我没有放弃,选择了坚持?是对童心的无限期待?是童心的无限可能?是对教育的信仰和坚持?我想更是因为——我相信,所以我守望。 理 解 需 要 刚上一年级的小悠,上学刚两三周就不肯上学。爸爸妈妈一起把她送到教室门口,她也不肯进教室。爸爸妈妈好容易把她拖进教室,前脚走,后脚她就跑出来。一开始,我以为小女孩是在跟家长撒娇,所以,很严肃的批评她不像话。但是,接连几天,她都是这样。看来不是家长的原因,那么,是不是我这做老师的对她太严厉呢?回想近段时间,除了因为两次听写她错的特别多点名说了她之外,没有特别批评她的地方呀。于是,我只好问家长。家长也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一到教室门口就这样,在家里出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到底什么原因呢?我仔细回忆,发现她哭闹的这几天中,她来的时候恰巧都是我在教室里上课,中间没有哭闹的两天,又恰好是她进教室时我不在场。莫非真的是因为听写受批评的事?很有可能。因为她在班上年龄偏小,又没有上过学前班,几乎没有拼音基础,所以,学习拼音,特别是听写,对她来说比较难。于是,在当天公布听写结果时,我没有念她的名字(20个词,她只对5个),第二天她到了教室门口,我特意在她妈妈面前表扬她听写对了5个呢。然后,私下里要求家长加强对她的听写辅导,然后,每天只说她的进步,并在听写时特意强调听的方法。就这样,她一点一点进步,最后她在学校拼音过关测试中考了满分。 我常常看到因为学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或者一个问题老师反复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老师们大发雷霆、火冒三丈地责怪学生不听讲,批评学生的愚笨,有时甚至地对学生一顿好骂。我想到了一个叫小伟的学生,每节课上课,他都端正的坐着,瞪着眼睛看着黑板,看上去听讲那么认真。可是每次做练习,错的多,对的少。于是老师专门请他演板,错了又讲给他听,好容易把这一题搞懂,同样的题换一个数字,让他再做,又错。老师受不了了,一边骂他不听讲、不用心,一边再讲给他听。小伟被骂的低着头,红着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小手颤抖着、犹豫着在黑板上演算着……于是,渐渐地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倦学习,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老师推着往前走。 我很庆幸,我看到了小悠哭闹的背后是对学习不足的恐惧,她需要的是老师的信任与等待——相信她能好好学习,等待她跟上其他同学的节拍。我庆幸自己看到了这种需要,给予了她信任与等待。直到现在,小悠遇到了问题都会主动来找我探讨。 雷夫说:“我有问必答。你提出的问题以前有没有问过不重要,我是否觉得疲惫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见我热切地希望他们理解,就算他们听不懂,我也不以为意。”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不懂,即使讲了500遍,学生仍然不懂,那么,就像雷夫一样,我们何妨讲上501遍。因为,有的孩子就是需要讲上501遍才会懂啊。在一所教室里,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需要,班主任只有理解孩子的需要,承认孩子的需要,才能给孩子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走的更远。 走 近 童 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守望童心,必要走进童心。 我班上的小顾是个典型的独生子女,从小被长辈们宠坏了,习惯了人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在班级里,他我行我素,没有一点纪律性,上课时想出去就出去,没有跟老师报告的意识。几任班主任都说这孩子简直就是泼皮无赖,无可救药。 的确如此,每次其他孩子来向我告状他欺负人家以后,我只是看一下他,他就会反应很大地开始大叫:“我没有,我没有,不是我的错!”每次写作业都要一边做,一边玩,做2分钟要玩5分钟,等到收作业的时候,他就扯着嗓子喊:“我还没做完。”有时还会赖在地上哭闹。 一开始遇到他的撒泼行为,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跟他来硬的吧,他会闹得更厉害;跟他来软的吧,他会继续变本加厉,为所欲为。因此我就先给他时间冷静下来,等他哭闹得累了,再拉着他的手和他谈心。让他自己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怎么处理的,与他一起分析他的做法。在多次小心试探他的内心后,我发现其实他懂的道理也不少,说话一套一套的,可是他就是觉得自己做不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说到容易做到难”。慢慢地,我开始从他的角度去看,甚至学着他的样子在课间与他嬉闹,努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突然有一天上完体育课后,小顾拽着小沈又哭又叫,其他孩子怎么劝也没用。我了解清楚情况后才知道,原来小沈几个孩子不愿和他玩,他很想和他们一起玩,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只能想到通过哭闹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就去对他说:“他们愿意和你玩的。”他不相信,说我骗他。“那你到了班级就知道老师有没有骗你啦,不过你得不哭才行。”他哽咽着走进班级,小沈等好多孩子都一拥而上抱住他,我顺势抱住了他们这些孩子,小顾不哭了,孩子们的关系也在那一瞬间好了许多。 之后我还告诉他说:“小沈他们希望和努力学习的你玩,他们每天都会监督你哦,如果你得到老师表扬了,他们就会和你玩;如果你被老师提醒了,他们可能又不愿和你玩了。”孩子的心可单纯了,他真的开始想要表现得好,得到老师的表扬,然后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我也是不是加入其中,于是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后来我又通过与小顾拉钩约定的方式,用无声的眼神提醒小顾上课遵守纪律;给他小队长当,激励他不断上进。小顾现在再也不在学校里撒泼、胡闹了。 在教育中,面对顽固的不肯改变的孩子时,我们要改变的始终是自己,改变权威式的高高在上地训导,改变自以为是的淳淳教导,一点点靠近,一点点触碰,于是,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心灵的深处。把自己变成了儿童,去照亮那个和我们一样的童心。 无 限 期 待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就是心理学上最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它告诉我们: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我们教学生数理化,引领学生认识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教学生文史哲,导引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我们教学生十八般武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能力;我们研究教法、我们改革课程、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不过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诚然,还有许多学生不能对我们的努力予以回应,即使千呼万唤、殚精竭力,他们依然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程度,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他们知道人生最美的风景在哪里,任何时候他们都能拔脚启程,向着最美的那方出发。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学生如我辈所愿,获得了有意义的人生。 想起和学生们一起阅读金波先生的童话《乌丢丢的奇遇》的经历:在布置读课外书的任务后,一检查,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在读,或者对于整本书,读不进去。于是,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开始阅读,从《乌丢丢的奇遇》开始。一开始,我每天到班上跟学生交流读了多少章,学生们有的一天比我读得多,有的比我读的少,但通过几天的交流,我发现他们都读起来了,连最不爱阅读的小浩也读起来了。我又与他们交流我最喜欢的语段,并朗读给学生听,于是很多学生证这要在班上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我把值得记下的语段背给学生听,学生们也纷纷开始背诵有感受的语段;我又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把自己的读书笔记给学生看,学生们又开始做读书笔记……小静在笔记中写道:“爱,能让生命丰富多彩,让生命变得有意义。乌丢丢因为拥有珍儿、吟痴老人、布袋爷爷的爱,所以拥有了生命和不平凡的人生。我的生命因为有老师、同学、亲人的爱,也充满意义。”小博说:“乌丢丢为了珍儿,不惜牺牲自己,他虽然最后没有了生命,但他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爱就是付出、爱就是给予,爱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是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这样深刻的感悟,但是,老师的正向影响,学生之间的正向影响不正是在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 我想我没有理由不守望,我没有不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