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谨以此文献给逝世的张贤亮先生 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领军性人物,有两位作家不得不提,一位是贾平凹,著有《废都》世称现代金瓶梅,一位是张贤亮先生,著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二位是伴随80后成长起来的作家。昨日,惊闻噩耗,张先生重病缠身,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心如刀绞。 青少时期,刚刚踏入文学世界,由于所受世界均是中国式传统教育、政治化倾向较多。当文学世界向我展示斑斓一面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认识,个人于世界是存在的意识。早前的世界中,没有肉体世界,精神世界对人与物个体的认知。 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中了解到个体需要中最高境界是“爱的需要”。当时认知仅局限于学生。后来在长期查阅相关资料及阅读文学作品时,我才真正懂得人类个体真正的情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爱情类作品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延绵不绝的话题。 2003年,我在梅川新华书店购得一本性与爱的文献资料,书中向我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世界,而这本书让我看懂了人性,也看懂了自己,更学会了宽容与理解。 长期以来的中国的个体生命,被封建道德束缚,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被剥削了部分人性。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更多的是政治样板戏。人们泯灭了个体需求,或者是个体需求被政治化考量。改革开放后,压抑的人性被放大与歌颂,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 米歇尔·福柯说过“当今时代也许是一个空间的时代,我们都处在一个同时性的时代,一个并列的时代,一个远近的时代,一个共存的时代,一个散播的时代。”如出一辙,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曾经指出过这们的一个事实;“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观念为了唤醒人们隐藏的肾脏线激素的审美需求,从而转向文学的自身价值。自五四以来受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影响的许多作家,为了摆脱意义,从逼窄的文学政治模式中拒绝“存天道,灭人性”的主体思想。在国际化写作的今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第二次学说如潮般涌起的到来,中国文学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当代青年身上沉淀着深广的文化内涵,而又是一个血肉丰满的社会情感载体。武穴籍写手古河就是一类。张贤亮就是人性复苏的作家之一。那本文献资料着重介绍了张贤亮小说中几位主人翁的性、爱心理,将性心理学展现较为详尽,后来成为我阅读此类书籍的重要参考依据。它让我从文本走向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会思考鲜活生命作为社会人、独立人的丰富性,有了更多“人”的认识。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走近其心灵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善良、天真的一面。长期以来,我们被伪道德、伪伦理束缚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忽略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难以启齿的性问题。 我一直都想阅读张先生的纯文本。贾先生的《废都》(现已在博客里收藏了其未删减原文版。)只能略感遗憾。2010年,是我研究人性及下半身写作,追求人性解放的极度时期,相关文学作品也阅读了不少。其实我一直对纸质书籍情有独钟,特希望能找到张先生的书,可惜一直都无机缘。偶尔一次出差,我在深圳购得一部汽车导航仪。仪器有一个语音软件系统,可将文字转换成语音。我为了丰富文字、情感生活,特在网上搜出《男人一半是女人》。那年家女刚念一年级,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坚持开夜车回家辅导其学习。 回去的路上,开着导航仪听着电子书,长夜寂寥。那部小说陪了我一年时光,但可惜在某日充电时将仪器损坏,直至今日,我也未能读完这本书,但这本书让我全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和我自己。 当年,因为对先生作品研究入谜,我在网上搜出其博客,加为好友。后来,一直关注其发展,每有动态必去瞻观。静静的躲在远处欣赏那位站在人群中谈笑风声的他。 昨日,突然听到先生逝世,心力憔悴,存留此文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