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hl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土人情] 在武穴很难见到的传统手工艺店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4-25 20:14:21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小时候在上庙口有好几个这种画像摊,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副做样品的齐白石画像,当时还不知道那是齐白石老人的画像,只是觉得很有意思。想不到现在还有人在坚守这门手艺,在数码影像普及的年代,靠这种手艺生存真是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4-25 23:21:4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及艺人


民间工艺美术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用来美化人民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民间工艺美术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历史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包含地方文化的内涵,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旅游纪念和收藏价值。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人有崇风的习俗,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品中,不论是木雕石刻,还是刺绣剪纸,表现凤凰的题材十分普遍。其表现方法有的若锦鸡,有的似山雀,有的如雄鹰,有的像孔雀,一尾、二尾、三尾、五尾,甚至无尾,怎么好看怎么面,姿态满洒活泼。湖北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偏爱红、黑两色,如刺绣枕片、鞋帽等多用红布作底片;挑花等则以黑色为衬。红色喜庆洋溢,鲜亮明快,充满活力;黑色深沉、玄奥,具有神秘感,这与楚人尚赤、喜巫的喜好十分相似。
   
湖北民间美术品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内容广泛,无论是天上的、地下的、水里的,还是历史传说,风俗民情,神话故事,无所不包。在生产工艺、材料图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多表现与古云梦泽国有关的鸟纹、水纹、云纹,藕鱼莲等,造型生动奇特,线条流畅,细致精巧。民间工艺美术品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玩等各方面,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无论是房屋建筑、室内陈设、服装款式、食品造型、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等,还是婚丧嫁娶、传统节庆,都有民间工艺美术的明显痕迹。
   
一、刺绣工艺品
   
[汉绣]     汉绣是湖北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上湖北先后形成了百首的绣林镇、洪湖市峰口镇一带的绣花堤和汉口的绣花街等刺绣的传统产区。汉绣是在继承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融各地各派之长,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针法与国内《四大名绣"相异而富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新绣法。1958年。洪湖市建立洪湖新堤镇刺绣厂,恢复与发展汉绣生产。1981年,湖北省将洪湖汉绣列入全省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挖掘整理出铺、平、织、间、压揽。掺、套、垫、扣等30多种汉绣传统针法和30余例传统图案纹样。在用色上,汉绣采取块面式分层破色,对比强烈,"层次分明。多用掺针,使绣品浑厚,色泽鲜艳,图案性强,富于装饰性。产品有绣屏、绣衣、绣床单、绣枕套、缎子绣花被面和机绣品等20多个品种。
     
[披肩]      在鄂东称为云后,为罩在新娘礼服上的装饰品。披肩为一块块的绣片用珠线联结而成,玉面或者反面开口,绣片下接彩带,带端系铃。新娘穿戴起来极显华丽,走动摇摆,彩带抖动,铃声清脆,结婚礼增添热闹气氛。
     
[布贴]     布贴亦称补花,是刺绣的一种形式。它利用做衣时剩下的边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种图案,先用浆糊贴牢,再用针线沿着图案纹样的边绣锁,将其固定。鄂东南阳新一带农村姑娘出嫁时,大都随身携带一个别致的"布角包"。内装缝制嫁 衣嫁妆时余下的各种布头。过门后,利用空闲时间为未出世的小宝宝缝制布贴衣物、抱裙、涎兜、鞋帽等,不用花多少钱,而且做出的东西漂亮结实耐磨。布贴是一种独特的刺绣制作方式。
   
[挑花]     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花,多在自织的藏青色土布上挑绣白花和点缀五彩丝彩线的彩色挑花,其品种有头巾、围裙、抹腰、兜肚、被面、挑花鞋垫与袜底等。在针法上以十字针法为主,又常配以直针、空针、牵针、双面针法。湖北挑花分素挑、彩挑两种。素挑为白底黑线或黑底白线。彩挑以黄梅彩色挑花最为著名。黄梅彩挑,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20世纪50年代,湖北美术家将之用于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突出了地方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土锦]      即土家族织锦,又名 "西兰卡普"。土锦以"通经断纬"为编制手段,在图案造型与色彩运用等方面,与苗锦、傣锦、壮锦、瑶锦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苗、傣、壮、瑶族织锦,纹饰更显抽象原始;土锦则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在各方面更趋成熟。纹饰既抽象又有形,不论是对动物或用具,还是对天象星座,都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达到抽象装饰美的效果,色彩上注重原色与复色的互补,对称结构贯穿整个画面。为了追求完整性,在结构中,突出中间主体,多以四方连续展开,上下又以二方连续性组成边框线面或城墙垛式的边框,上下左右都严谨对称,达到平衡协调的效果。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遍布湖北省,尤以天门市的最负盛名。天门系全国著名的棉乡,为蓝印花布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蓝印花布的特点是,蓝与自的选择,虚与实的结合,满与全的运用。蓝印花布系漏版制作,艺人们变点不能相连的劣势为特点,以点组成线,以线组成面,若合若离,似为一体,实又分离。蓝印花布来自民间,民间崇尚美满,因此在形式上采用流畅灵活的曲线,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由曲线组成圆,象征十全十美,团团圆圆。有的方中套圆,圆中套方,圆中套圆,达到求满求全的画面整体效果。  

湖北竹藤草柳资源丰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己有竹藤器生产。在大冶铜绿山春秋战国时期古矿井遗址中,出土文物有竹筐、竹篓、藤篓等。唐代靳州的出品以做工精美,质软如绵,折叠似布,卷收似筒,色净藏节,结实凝滑,清凉吸汗而闻名,成为贡品。污阳草编、枝江草帽、咸宁竹绵,嘉鱼、监利的柳编,来凤、京山的藤编,大冶金牛的水竹篮及郧县龙须草席等产品,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竹器]     章水泉竹器,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由于选料讲究,并经烤、煮、烟熏处理,采用独特倒钩竹钉锁节,工艺要求严格,具有不变形、不开裂、久用不松等特点。产品有椅、桌、床、屏风、梳妆台、博古架等100余种。尤其烙花靠背竹椅,竹节对称,结构严谨,精巧美观,自成一绝,民间誉为"竹器之圣"。
     武穴市竹器厂在继承和发扬章水泉竹器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木、贝、玉雕技艺之长,设计制造出竹绵、竹雕等50余种新产品。他们精心创作的竹雕 "漓江秀色"和 "竹根龙舟”,于1978年在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9个国家展出,受到观众称赞。
   
[草编]     湖北省草类资源比较丰富,但以前多系野生,主要是就地收集,就地编制蓑衣、草帽、篓、篮、箕等日用品,沔阳草帽,悟草席,枝江草帽和郧县龙须草编发展较快。产品有地席、门坎席、枕、垫、帽等5大类1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湖草地席、纱经席、"塔塔米"、花席等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柳编]     柳编制品是用细柳编制的工艺品,主要分布在监利、洪湖、嘉鱼、云梦、仙桃、枣阳、谷城等市县。柳绵工艺在湖北民间流传已久,但过去只能编制安全帽、簇箩、笆篓等日用杂品。现在编制的花色鲜艳,品种接多,产品畅销海内外。
   
[藤编]     藤编所用原料分藤皮、藤芯两种。藤皮全靠进口或外省调人,藤芯 (俗称土藤)则盛产于鄂西和鄂西北山区及京山一带。清末武汉、沙市开始有藤器生产。民国时期,江陵、恩施等地均有生产。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菇条编制工艺品出口。来风县藤竹工艺厂生产的藤编工艺品,编工精细,美观大方,尤以青藤漂白工艺独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4-25 23:25:19 | 只看该作者
手工艺糖不知道还有谁会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4-25 23:29:29 | 只看该作者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4-25 23:31:53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皮影戏

沔阳皮影
  湖北皮影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天门、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江汉平原属于荆楚腹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门神谱”
(一)简概
  沔阳皮影
  身高72厘米左右的江汉平原“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江汉平原属于荆楚腹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流行于江汉平原的皮影戏最初从北方传入,其皮影比北方的稍长一些。曲目多来自文学创作,小说、文学诗集、各朝代的民间故事。脚本一般很简短,都是表演者根据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即兴作词。语言艺术,方言道白,夹杂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方言土语等,幽默风趣诙谐,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使听众极具亲切感。   民谣这么说:“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足见沔阳皮影的魅力。   云梦旧时也有26台皮影戏。生于皮影世家的老艺人陆春元能雕会唱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历史故事。潜江汤玉堂、郭大彪等名艺人,分别创立江汉平原皮影的"汤格" 和"郭格",使这两派皮影在江汉平原一带拥有不少传人和弟子。   汉口皮影融黄陂西乡影戏、孝感东乡影戏和沔阳渔鼓皮影于一炉。艺人周忠全祖籍沔阳,师傅刘修保系沔阳渔鼓皮影直系传人。周忠全制作皮影50多年,制成皮影不下800个。表演时无固定本子凭韵册随口编唱,"出口是才"。   在孝感,也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涣散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胜利的故事。民间文学在流传的过程中固然有夸饰的成分,但皮影在这一带影响从中可见一斑。
(二)史料记载
  沔阳皮影
  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沔阳一带凡办会事、酬神就有唱皮影的习俗。清嘉庆年间,沔南绣花堤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因家乡十年九水、流落他乡,沿门卖唱乞讨不得温饱。用布鞋壳仿外地皮影以沔阳渔鼓腔伴奏做皮影表演,初步形成了沔阳皮影的地方特色。后日渐盛行,于清同治年间成立了皮影行会,继而又发展到应城一带。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同时也和民间戏班一样,尊崇"老郎王戏神",设牌位祭拜。   沔阳渔鼓皮影制作经过了鞋壳、纸壳、牛皮与驴皮几个演变阶段。在形制上,沔阳皮影约两尺左右,造型较为写实。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100多个剧 目。   解放前皮影戏还是人们过年、庆丰收、谢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演《大回窑》;二月二是土地菩萨生日,演《土地会》;三月三是寒食节,演《火焚绵山》;四月八祭神演《箍箍阵》;五月端午节演《泪罗江》;六月六祭杨泗将军演《哪吒闹海》;七月七日演《鹊桥渡》;八月十五演《唐明皇游月宫》。娱神又娱人,皮影戏增添了节日气氛。
(三)代表剧目
  剧目十分丰富,据老艺人讲,“三根半筒子”之一的张洪显一人就能唱三百余本皮影案卷戏。旧社会,皮影戏得不到统治者与文人的重视,艺人传徒全凭口传心授,因而多数剧目失传。按湖北省曲协统计,取材于传奇、演义小说的皮影剧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国》、《孙庞斗智》、《三国志》、《隋唐演义》、《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武松打店》、《英烈传》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皮影戏剧目有《昭君和番》、《岳飞传》、《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皮影剧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图》等;取材于戏曲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吴汉杀妻》、《吕蒙正赶斋》、《二度梅》、《孟丽君》、《瓦车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皮影剧目有《一家贤》、《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皮影剧目有《双头驴》、《三门街》、《十三款》等。
(四)皮影唱腔
  沔阳皮影
  歌腔、渔鼓腔是江汉平原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经过历代艺人们的吸收和演进,成为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两大唱腔。   “歌腔”是源于东周时期楚国之民歌“鸡鸣歌”,传到后来,鸡鸣歌与皮影戏相结合,演变为《鸡鸣腔》。江汉平原皮影艺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艺,不断地修改,后与《薅草歌》相融才变为歌腔,成为江汉皮影戏的主要唱腔,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它是江汉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   “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迨至清未(约1900年左右),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甚至取代了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   皮影戏演唱的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   其中,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特别是皮影戏的每段唱词尾句的“抖包袱”(艺人叫“扣子”),为一唱众和的“帮腔”(称为“甩腔”),以“哎、咳、呀、哟”等衬词,补充延伸词意和乐意,扩展曲式结构,在长达十多个音节或几十个音节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分外悦耳动听,使人久听不厌。   渔鼓皮影后来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亮亢、豪放等特点。它的伴奏采用渔鼓筒和简板,后来艺人们又增加了锣鼓和管弦乐。特别是简板和渔鼓筒两件乐器的声调轻重、节奏缓急,能烘托气氛。   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后来引进民族器乐伴奏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加上服装灯光面景、扩音设备,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五)歌词创作
  多来自文学创作,小说、文学诗集、各朝代的民间故事。脚本一般很简短,都是表演者根据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即兴作词。语言艺术,为方言道白,夹杂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方言土语等,幽默风趣诙谐,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使听众极具亲切感。   沔阳渔鼓皮影戏,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单口打溜”。“单口打溜”唱词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固定唱词,如《八仙词》、《两头忙》,艺人称之为“呆词”;一种是“浩水”,即即兴创作,见什么唱什么,灵活多变,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唱腔主要有[平腔]、[哭灵腔]、[道士腔]、[鱼尾腔]、[琵琶腔]、[观音腔]、[杂花腔]。唱词有“三、三、四”的十字句、“二、二、三”的七字句和“五、五、七、五”的长短句三种。 大段唱词有一韵到底和每段一韵两种。所用韵目分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亲、乖、为、克、四、中、福”。   沔阳渔鼓皮影唱词“十五韵”和诗词韵字“十三辙”相同。艺人演唱渔鼓皮影,必须通晓音韵,尤其是自编自唱“浩水词”时,一定要做到出口成章、压韵合辙。   晚清时期,灯影戏(皮影戏)艺人与渔鼓艺人合作,运用渔鼓给灯影戏伴唱。到了光绪年间,沔阳渔鼓艺人逐渐放弃了“单口打溜”的演唱形式,转向为灯影戏伴唱发展,形成了灯影、渔鼓合流。合流后的渔鼓由仙桃发展到天门、洪湖、潜江等县(市)。一场伴唱的演奏发展到一人拍筒打板扩展为“五件头”,即鼓、钹、大锣、小锣、马锣,唱腔由一人独唱变成了一唱众合,曲牌也增加了[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汉平腔]等,[杂花腔]中还吸收糅合了一些民歌、戏曲的腔调。   至于曲目方面,凡是有故事吸引人们兴趣的章回小说、传奇故事,都可以由艺人“浩水”(口头编唱)。因此,渔鼓唱本多得不胜统计。
(六)制作工艺
  仙桃皮影人头
  江汉平原北依汉水,南临长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皮影的关键之一是形象造型,特别是人物形象的雕镂粉饰。皮影艺人从民间剪纸中得到启发,最先用牛、猪、羊等动物皮革作造型材料,精雕细刻,制成影人影物。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一担皮影箱子,一般要求有男粉脸头子15—20个,有男帅、帝王、鱼尾粉脸,束发粉脸等;女粉脸头子10—15个,有花旦、正旦、女帅、凤冠、道姑等;花脸头子15—20个,有红花脸、黑花脸、杂花脸、女花脸等;老纵头子男女各4个,有男纵、女纵、道公、道婆等;奸白脸头子6—8个,有老、小奸相、奸王等;丑白脸头子10—15个,有老、中、小、女摇旦、站堂等;各类专门头子20—30个。共需120多个头子(人物头像)才能应付各种剧目。这些头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专用头像造型,如包公:额上雕绘有代表阴阳的日月图,象征包公善断人间地狱之冤。红、白、黑三色随花纹敷于额头之上,使包拯形象既威且善。江汉皮影的粉脸、女旦、须生头像清秀、干净、柔美;奸白脸、丑角夸张变形,有极好的戏剧效果。
编辑本段“魏谱”
  荆山山脉地区的保康、谷城、襄阳、随州一带的皮影,影偶比江汉平原的稍小,脸部造型棱角分明,以唱蛮腔花鼓为主。这一带的皮影来源,有两种可能:其一如顾颉刚先生所言,是宋元时“自西安由汉水流入”;其二也因毗邻豫地。豫在战国时为魏国所居,三国时又为曹魏的腹地,豫南“桐柏皮影”在这一带影响很大,“魏谱”或许由此而来。   此外,在鄂西的巴东一带也有皮影,系从四川沿江而下的一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4-25 23:40:09 | 只看该作者
彝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点击:115   日期:2008-11-16   字号:大 中 小
  
手工工业在彝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证了彝族居家方面的生活需求,而且由手工生产所衍生出来的工艺形式、美饰效果集中体现了彝族民间工艺的风格特点。

彝族民间工艺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有漆器、银器、纺织、擀毡、服饰艺术与刺绣、彩绘等。彝族的银制、木制器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富特色的工艺品。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了云南彝族精美的髹漆技艺;清代彝族漆器工艺已有了“嵌漆”、“描饰”、“罩明”、“金染”、“隐花”等,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皮胎漆葫芦是清代彝族漆器的代表作,其设计巧妙制帛精美,内装多套染术质盘、碗、杯、碟,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彝族的银器除器皿、兵器外,多为饰品。器皿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小巧的银碗和各种银质酒器,器表多采用阳刻、楼空、镶嵌等工艺。银质饰品有头饰、领饰、胸饰、背饰、手饰等。头饰主要有各种缀有银泡的红带和各式耳环;领布是各种银牌,胸饰长约1米,由7至9个独立的银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接;背饰是由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作底,上面镶以日月形银片,衬在红底上,显得鲜艳富丽。一般在女子结婚时佩用;手饰主要是银戒指和银手铺。

彝族的银器中佩饰占了相当部分。彝族以戴金佩银为贵。银亮闪光的银头饰、耳环、领牌、戒指、手镯等,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青年女子华美俊俏,中、老年妇女典雅庄重,男子佩银饰威武富贵。凉山彝族佩饰中最贵重的是女子结婚用的“扯扯火”(胸饰)和“窝嘎”(背饰)。胸饰长约二至三尺,重达五、六斤,由八件或六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结成环状。胸饰下正中有一半月形主体,上件挂于颈上,其他六件左右对称,形状相同,纹样异同皆有。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半月形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但构成图案的基本纹样却大致相同,由太阳、月亮、星星、蛇蛙、鸟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夸张,但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主体感。背饰由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作底,其上镶以饰花银片,银片外形是日、月,上面压制圆点纹和镂切其它纹样,衬现红底。红色辉映,艳色富丽。

彝族的纺织,擀毡工艺,服饰工艺,做花工艺,彩绘工艺也积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4-25 23:44:47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在那画像的老师傅店里订做个像框,价格相当的公道。我当时说,您老弄的这是艺术啊。可老人怎么说,我这是什么艺术,真正的艺术是毛阿敏,几首歌就是三十万。时值三运会召开期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4-26 08:15:38 | 只看该作者
我每年都咬去她那买豆腐吃,真好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4-26 09:03:51 | 只看该作者
那个豆腐的确是好吃,我也很喜欢,时间过的好快啊,一晃就出来十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4-26 09:30:4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那位买豆腐的老人,亦喜亦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2 06:55 , Processed in 0.11690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