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干仕钓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文化] 论考余玠故里(挑战百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08:25:57 | 只看该作者

        余介,载《宋史》列传第175;四川社科院研究所历史学家陈世松先生著有《余介传》;台湾大学教授、著名史学专家姚从吾(1894—1970)写有《余介评传》;武穴市工商联老干部、市内知名学者史纪先生写有许多关于余介考证文章,都对南宋民族英雄余蚧作了极高的评价。姚从吾称“余介”是“一位卓越有远见的战略家兼政治家”,又是“一位超时代的天才军事家”。余介被奸臣所害,在四川巴中县逝世,当地人给他立墓,墓前跪着奸臣谢方叔和败将余晦两个石头人。余介去世的恶耗传到家乡,余凹人在祖坟山(青蒿铺余公林),仿造其当年为龙图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的“官服”一套,立“衣冠冢”一座,至今尚存

      青蒿铺余公林,是我家祖坟山,我爷爷奶奶皆葬于此。余介我先祖。斌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08:30:48 | 只看该作者
斌哥         贾似道到黄州府还真派人挖了我家祖坟山,取走皇帝赐的玉带,我余姓后代代相传,痛恨贾贼,不想贾似道.
谢谢。斌哥
斌哥         贾似道到黄州府还真派人挖了我家祖坟山,取走皇帝赐的玉带,我余姓后代代相传,痛恨贾贼,不想贾似道死于龙海,天道也。——我一定带你去木棉庵的,再九龙岭下,九龙岭这一端是木棉村,那一端是我下乡的浮山农场。
453木棉庵·龙海论坛·目镜伯烧烤拍摄

451木棉庵·龙海论坛·目镜伯烧烤拍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8-15 09:57:44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很详细,值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3:20:23 | 只看该作者



如下是我六年前在秦淮河畔应湖北省武穴市政协邀请写的《闲说余玠》,以正视听。
闲说余玠 (海峡博客斌哥)
名将余玠因一琐事殴人犯命案,出逃家乡武穴后从军;转战南北,抭蒙治蜀;功勋卓著,官至兵部尚书及宋龙图阁大学士;深为人妒,旋遭陷害,忧愤尽忠。平反后魂归故里,己是很多年后的事了。玠公先遭陷害,家人后遭迫害,一代名将一塚荒草淹没了,惜哉!
余玠的出生、出走,衣冠塚都在武穴,说武穴余姓都是余玠的后人,是不科学的。
因武穴余姓是一小姓,分居在武穴城区余祥垸、四望镇余家湾、余川镇的下余川、莲花塘余八角、青蒿村;自古不同谱。
世居余川镇青蒿村的一支余姓族人(我的家族),至今只有三十来户,二、三百余口人;青蒿村是余玠衣冠塚所在地,余玠的出生、出走也在这里,因而被人们认为是余玠后人,虽然我们余氏祖谱上有余玠的记载(但我未看过祖谱),我的太祖父、母、祖父、母也葬在余玠墓旁,却是后来迁入的。我们也认为余公山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山,至于余玠与我们有多大的联系,未经考证,所以,我们也没有认为我们就是余玠的后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余姓族人缄口不谈玠公事,玠公的后裔无人考证,玠公生平秩闻也鲜有流传。
但我的叔祖父(享年93岁),曾对我讲过我们与余玠一些有关的事,记述如下:
一、“后人要勤耕读,不要为官
纵观我们这支余姓族人,自余玠后,再无人当过七品以上的官,也没有人中过举人或秀才,大多是手艺人或以耕种为生。
从改革开放以后,余氏子孙才不断有人考入大专院校,但仍是从政的少,多数从事教育或医务工作。是否是受到这一训诫影响,则不得知。但一点,我们从小常常听族中老人讲述大人的故事(余姓族人称余玠为大人),最后往往有“功高震主、忠臣不得好死”的结论。余玠忠心保国被奸臣陷害的故事,自小我们就熟知,倒是很自然的事。
二、苏、余祖坟山的官司
据祖叔父所言,余公山原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丘,因与苏姓族人为山权的官司,经官判名为余公山。
大约在宋末元初(具体已无从考),据闻,当年苏轼孙子因避战乱,一路风尘来到青蒿村,又偶患小疾,见青蒿铺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便决定客住此地,不想不久便在此病逝。
苏家人将其葬与余玠坟同一山上,后由此致使苏、余二姓为山权而打官司(此时余玠已平反)。
广济县令因苏、余二人皆是一代名人,双方都不便得罪,难以裁判。便与苏、余二姓商议,到实地察看,再行判决。据传,余姓族人从县城梅川开始派人沿途分发发饼(武穴的一种糕点),并让人说,“今天去余公山看热闹”,县令坐轿自梅川前往青蒿铺(距梅川10余华里),沿途见百姓纷纷朝青蒿铺方向湧去,甚为奇怪,便问路人,“你们做什么去?”路人皆答“到余公山看热闹去”。县令心中想:“世人皆知此山名为余公山,那必定是余家的山”。
但当时,苏东坡的后人,在黄州府势力颇大,他不敢得罪上司,到了现场,便心生一计,令苏、余两姓人,各选派一名代表,分乘两匹马,余姓从东往西、苏姓从西往东纵马,以碰头处为界。从山界的现状看,从东往西山势平缓,从西往东山势陡峭,因而使余姓占了大半山权,由此,此山定名为余公山。苏、余两姓也自此不睦,双方不结亲不通婚。
文革时破四旧,反封资修,这一戒律才打破。但我一姑姑与苏姓一青年恋爱结婚,因叔祖父的反对,结婚没多久就离婚了。这是我所经历的一件事实。
三、毁于文革的御碑、余玠墓
我小时常在余公山下玩耍,山下大路旁,有巨大一青石御碑,高两米余,宽一米五许,厚约二十厘米。碑文上有 “文官见此碑下轿,武官见此碑下马”。文革开始,此碑被造反派作为是“四旧和”封、资、修的东西,命人抬到青蒿铺背后的水塘,被人们用作洗衣之用。文革中期,可能是年久风化的原因,一日,此碑突然变得粉碎,我也到现场看过。我儿时曾在此碑上坐着戏水。
余玠墓被掘于1968前后,因青蒿修粮站,在余公山脚打地基,掘了余玠墓,时值文革期间,余姓族人皆不敢出面阻止。我去看过掘后的余玠墓,见有雕花青砖,四处散落,圆拱型的墓室内空无一物。因是衣冠塚,所以无赅骨。传说皇帝所赐的蟒袍、玉带,也早已不见踪影。估计,墓早已被盗过。掘时,也有一些陪葬品、如玉一类被掘墓者拿走。现今所见的余玠墓,是族人后迁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回青蒿铺,从本家的一个叔父处了解到,余玠墓碑在文革时已被族人藏了起来,后我从本家叔父家的柴堆里找到此碑。是一块汉白玉,上书“宋大学士余玠之墓”。现仍藏于族人家中。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于秦淮河畔
后记:事隔二年后,我查阅了余氏宗谱,我们还真是余玠后人。而且余氏门弟显赫,有一门三宰相四太守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8-15 20:25:57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21:50:21 | 只看该作者
苏伟峰 发表于 2012-8-15 20:25
精彩!有趣!


           之所以写此文稿,实为武穴鸣不平。
           宣传武穴历史上最大的名人,是武穴人的义务和责任。本来余公与岳飞齐名,论贡献余公还要大,他不仅维持了南宋半壁江山,还改写了世界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8-15 22:20:51 | 只看该作者
干仕钓叟 发表于 2012-8-15 21:50
之所以写此文稿,实为武穴鸣不平。
           宣传武穴历史上最大的名人,是武穴人的义务 ...

得想个法子,让国内学术界引起争论才好!争论不休,我们目的就达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8-16 23:16:51 | 只看该作者
岳飞为什么能够家喻户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09:01:02 | 只看该作者
长江浪人 发表于 2012-8-16 23:16
岳飞为什么能够家喻户晓呢

岳飞和余介是同时代人,同样具有影响、同样命运的忠将。因为岳飞比余公早,同一个时期宣传同样的人只取早出名的人,这是很正常的?
谢谢你的关注:{: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8-17 11:48:55 | 只看该作者
那个什么北纬30度应该提他一笔

不知道相关部门干什么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7 19:05 , Processed in 0.0370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