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96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文化] 梅川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7 17:0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浴佛井”与中国禅宗四祖



(2003-04-24 17:15:15)                             稿件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湖北频道4月24日电 (田建军 田序凯)“中国禅宗源道信”。在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的诞生地——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有一口距今1400多年的古井,井水冬暖夏凉,清冽甘甜,史称“浴佛井”。
  此井内圆外方,井口长0.6米,宽0.53米,一块正六边形的青石井圈覆盖其上,井壁上端由一圈花岗石镶嵌而成。井圈每个角和边都刻有一朵荷花瓣,雕刻精细,形态逼真,宛如12朵盛开的莲花。井口北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镌明代万历年间所书“浴佛井”三个大字,苍劲浑厚。
  人据地而名,地藉人而灵。“浴佛井”的得名,源于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历史上曾先后称为永宁县、广济县的湖北省武穴市,因佛事兴盛,素有“佛国”之称。据《广济县地名志》载:相传北周大象初年,东土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出生时,其父司马申为其沐浴,故称“浴佛井”。
  中国禅宗源于印度,始祖达摩。司马道信十四岁到安徽潜山县天柱山拜三祖僧灿为师,静修禅道,后遵师南访,在江西吉安祥符寺受戒,公元606年重返天柱山,禀承法嗣,为中国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力主禅医禅农并重,奉行“广施佛法,普济众生”哲学观,开中国一代佛史先河,终成东土化的禅宗奠基者。道信于公元651年9月4日坐化,享年72岁,死后被唐代宗李豫赐谥为“大医禅师”美誉。
  浴佛井千年流传,当地浴佛相因成俗,遂成佛节。今天的浴佛井,已成当地一景,吸引了海内外的信徒和旅游观光者前来探访,香火不断。1999年金秋时节,中国佛协咨议会副主席、中国十大名僧之一的广州光孝寺方丈本焕大师,以93岁的高龄,寻宗访祖,风尘仆仆来到这里,畅饮了浴佛井水,发出了“中国禅宗源道信,东方顿渐起黄梅”的感慨。
  作为中国禅宗发展和佛祖传灯的历史见证,浴佛井还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佛门弟子呤颂的对象。清人刘映丹有诗云:“半规古井净无埃,佛母临流浴佛胎。未许波旬藏芥子,好凭水月洗香孩。微官似凤曾栖棘,妙谛如花欲问梅。法眼传灯三十二,风云犹获论经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7:10:32 | 只看该作者
千年古镇———梅川镇

老街的拐弯处,青砖瓦砾间,一座刻有莲花图案的古井,幽幽泛着清泉。“浴佛涌泉试明月,空禅无泪托白云。”这就是浴佛井。
相传,隋末唐初年间(公元579年),河南人氏司马申来梅川任永宁县任第一任县令,次年得一子,孩儿出生三天,啼哭不止,有一跛腿和尚(传说是三祖僧璨)路过此地,点化束手无策的家人说,何不用门口的井水给孩儿洗澡。家人依从,舀水洗澡,孩儿果真不哭,这孩儿就是禅宗四祖———司马道信。于是,这井就叫浴佛井。
一代禅宗司马道信,已离我们远去,而今无缘见到,眼前,他的五根发祥地———浴佛井,依然缄默。
浴佛井。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名字!它用俗世的挚情,对佛祖生命有活力萌芽的救济;心随井转,随之卓然不群。
据广济县志记载:禅宗道信,7岁,从一僧师学经,14岁,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静修禅业,25岁,在黄梅破额山传法,有僧徒500多人,他主张禅农并重,让他的僧徒定居寺庙,过集体生活,实行自产自给。
佛也是平常人。以前膜拜金身佛像,原以为他们都是天上的圣人,但是,当我们看到浴佛井,油然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地怀念起佛陀,恋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四祖,但是却有这殊胜的因缘见到浴佛井,稍有悟性的人,无不畅意适怀。
泉水清彻甘甜,让我们顿生清凉与清净的心,使我们皆有成佛的希望!
佛教文化起源于印度,自汉末传入中国以来,它植根、繁衍、发展、演化、早已与中国文化结缘与一体。
唐代正是佛教鼎盛时期,鄂东地区名山僧占多。就武穴(广济)地区,当时大小庙宇300座,“多少楼台烟雨中”,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我们不难想象当年素有“佛国”之称的(广济县)香火昌盛景象!
岁月流转,繁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正如佛所尊崇的寂静一样,在这片热土上,虽然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却仍然默默不为人知,但道信对禅宗所创立的制度,对佛法在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奠定了后世的组织规模,果然是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风雨飘摇,沧海桑田。千年之后,只有浴佛井?这种理念化了的风物,难道我们只有在它身上印鉴当年四祖的身影?饮水思源,源从何来?
梅川,群山环绕,是一个山清水秀之地,向东北20余里的横岗山上,有大小庙宇20多座。我们一行乘的士顺山道而驰。此地山峦掩映,溪水萦绕,村墅相望,竹木泉水相连。春天真是来了!嫩绿的草儿从植被里钻出,“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像一幅长卷水墨画,依山势而造的村落,房前屋后,有簇簇朵朵的芙蓉花开,远远望去,不著水墨,尽得风流,确是一道独特的景致。同行的朋友介绍:此处地杰人灵,自古以来每户人家都有做沉木香的遗风,大自然赋予他们得天独厚条件,利用山涧水流落差,那种像风车似的木轮,带动木踶,把放在石臼的樟木头剁成木屑,掺进颜料,竹子制成沉木,劈丝做支杆,搓出来象插花一样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就是沉木香。难怪千年之前,对佛学造诣深厚的大诗人王维吟唱“木末芙蓉花,……”,原来是沉木香———如芙蓉花开!大凡进香的人都知道,一根沉木香值不了几分钱,纯良的乡民并不只是为了赚它几个钱吧?这种古老手工作坊式的香木制造是发不了财的。它纯粹是种山水化了的宗教!隔窗凝思,我们犹见佛祖的身影,在这山水之间,犹见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每当点起一炉沉木香,我们就能感知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部分,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东西———柔软的心,是我们在世俗中能够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浴佛井,千年不枯浴佛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7:13:20 | 只看该作者
梅川井文化

题记:一个来自湖北黄冈的千年小镇,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珍贵的文化遗产!她流传着千年古城的神秘故事,流芳万世的美丽佳话!她有着美丽如画的山水田园,气势恢弘的佛教寺院!这使得这个小镇产生了一种井文化,这里有神秘动人的浴佛井,有哺乳栋梁的古井,有缔造繁华的怪井……井的文化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井的资源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利用,来吧!在这里赏乡村美景,品百年美食,体会这千百年的文化内涵吧!



我来自湖北黄冈地区武穴市的一个山清水秀的静谧小镇,她的名字叫梅川。她有自己千年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有自己的个性。她的恬淡,她的灵秀,她的底蕴,她的隽永,集中在她星罗棋布的水井!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赞美水的澎湃、水的浩荡、水的涟漪、水的汹涌,激情有余,未免浮掠于表面。其实,水有不为人知的美:心灵的美、默默的美。那是地下的水、井里的水。

  记得上小学时,爷爷常给我讲“天下第一佛井——浴佛井”的故事。传说,相传南北朝时,有位叫司马申的官员,受朝廷调遣来广济任县令。勤政期间,他爱民如子,心善德厚,深受百姓爱戴。唯一遗憾的是他年过半百,膝下尚未有子。一天深夜,司马申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中有一个金黄色巨人站立于他床前说:“好事做了好事在,好事做不坏。”说完,就隐身而去,司马申被梦惊醒后,翻身起床说与夫人徐氏听。他的夫人徐氏听后也很奇怪地说,她也同时与司马申一样,做了同样的梦。一年后,年过四十的徐氏怀孕了,到了分娩那天,徐氏肚子痛得要命。别人生孩子是往下坠,她肚子中的胎儿却是往上拱,而且,一拱就是三天三夜,孩子还没生下来。第四天清早,有一个断了左臂的和尚来到县衙,施礼说:“阿弥陀佛!贫僧正是为此事而来。难产之事,实为不难,只请夫人站起身来,面朝北方,连喊三声:‘孽障为何不出来?’,保管夫人无事。”说完,转身就走。司马申整好衣服赶出门来送客,那见到和尚的人影子?司马申夫人徐氏依照和尚所说去做,不一会儿,胎儿果然又动了起来,还是一个劲地往上拱,一直拱到她的右肋下,猛咬一口,从右肋钻出一个胖胖的孩子来,模样十分可爱。

到了“洗三朝”那天,正是二月花朝节。(“洗三朝”,就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请接生婆用姜、葱、清艾烧的汤水给刚出生的孩子洗澡,请全垸的人吃喜面。)司马申的儿子在准备洗三朝时突然啼哭不止,因他出生与众不同,生得金贵,全家人慌了手脚,那断臂和尚又来了。可和尚并不进门,只是用手向西一指,说:“要治孩子哭,请用北山茶子浸这井水浴。”说完,转身悠然而去。取水人来到井旁边,只见井水水雾腾腾,热气袅袅,用手试温,冷热正好。孩子洗浴之后,果真立即不哭,还笑了起来。后来说听,那位断臂和尚就是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专门到广济来点化四祖降生,用茶香浴佛,净其慧根。

从此以后,这口井就取名为“浴佛井”;在今梅川镇西街杨家巷街对门,即老县衙广场西则内。此井内圆外方,井口长0.6米,宽0.53米,一块正六边形的青石井圈覆盖其上,井壁上端由一圈花岗石镶嵌而成。井圈每个角和边都刻有一朵荷花瓣,雕刻精细,形态逼真,宛如12朵盛开的莲花。井口北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镌明代万历年间所书“浴佛井”三个大字,苍劲浑厚。清代进士刘映丹有诗云:半规古井净无埃,佛母临流浴佛胎。未许波旬藏芥子,好凭水月洗香孩。微官似凤曾栖棘,妙谛如花欲问梅。法眼传灯三十二,风云犹获论经台。如今,谁家生了小孩家人也从浴佛井里打来水给孩子洗澡。孩子在水中嬉戏,水花四溅。欢笑声,溅水声,一家人欢天喜地的甚是高兴。这浴佛井的水给梅川人留下了神奇的传说也被寄托了美好的追求。

人是水做的骨肉,井质决定人品。福寿井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相传,南山脚下有一对以养蚕为生的夫妇,男的名叫秦坤福,女的叫杨霞寿,两人为人正直、勤劳,方圆上十里的人都很器重他们。当时,南山脚下并没有一口井,只靠一口泉眼作为饮用水而这泉眼每天只见泉水从泉眼中喷出,又从原眼流失。故而,人畜用水非常困难。于是小夫妻商量,将这口泉井掏出一口大井来。不少居民听说要打井,都前来帮忙,掘井速度非常快,不几天的工夫,一口井就完工了。

可是井水聚不住,流出的水又从另一个泉眼淌走了,这下急坏了这对年轻的人,办法用尽了还是聚不住水。这天夜里,夫妇俩儿准备睡觉,突然有一个白发童颜的仙翁站在床前对他俩儿说:“你们要想堵住泉眼,必须身着红衣舍身下井,切记切记。”说完就不见了。夫妻俩儿从床上爬起来商量了好一阵子决定舍身堵泉眼。

临下井前,秦坤福写下一份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众人,每年七月间作为掏井的费用。写完遗嘱之后,二人身穿红衣来到井前。秦坤福先下井,杨霞寿紧跟在后,只听见一声巨响,惊动了周围的居民,他们都以为井垮了,跑去一看:啊,井水涨到井圈上来了。于是,居民互相奔走相告,可是来到秦坤福家不见踪影,到房中一找看见一张遗书便明白了真相。天亮后,方圆几十里地方的居民都带着祭礼来到井前祭奠夫妻二人。说来也怪,只见井里有一对鲫鱼在自由自在地游着,人们都说是这对儿夫妻变的。一位秀才站出来说:“乡亲们,秦氏夫妇品德高尚,舍身为仁,此井就把他夫妻二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提出来,叫‘福寿井’吧!”

从此,这口井的周围筑起了高墙,门头上书写“福寿井”三个字,每年七月掏井一次,把红鲫鱼捞上来放在盆中饲养,祭祀之后再放入井中。

当年就读梅川高中的校友们一生也不会忘记福寿井那甘甜的井水。因为福寿井给他们带来的是一泓清甜爽口的泉水,是师生们一起在井边打水洗衣的情趣。福寿井也用她甘甜的乳汁造就了栋梁之材,辛亥革命元老居正,著名林学家干铎,一代名记者、第一任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共和国将军郭锡章……吃诧风云,何等荣光!我的祖父当年是梅川高中的总务主任,为了解决旱天用水难的问题还在井边修了水塔,更好的是爷爷还利用水塔建起了澡堂使得学校学生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高寿的爷爷偶尔不爽,一喝福寿井的井水,就眉开眼笑。

井有德情。日寇占领梅川期间,水乡梅川的水井居然半数枯竭,光复后喷涌如旧!文革浩劫,天怨人怒,梅川井水泛红如血!

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掘井人。梅川人挖井、护井、爱井、敬井。值得一提的是军民联心打造的思源井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它是军爱民、民拥军所凝结的精神结晶。井的魅力不仅在于清凉可口的井水,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科学的进步为梅川现代井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知道如何探明地下水情、水文专家考证梅川浴佛井真正的龙脉就发源于横岗山脚下神秘的绿林村。人们开始在其周围采取环保措施。社会在发展,人们对水井的利用也不断出新出奇。梅川啤酒厂原来就以福寿井为背景打造了一个精品的啤酒品牌。在横岗绿林村有经国家批准的标准化武穴国源矿泉水厂。绿林人利用这天然的泉水给他们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也给家乡人的饮用水带来了方便,如今在家里就能喝到那清爽甘甜的泉水了。

我爱梅川,尤其她的井!



后记:《梅川井文化》讲坛先后两次在美丽的长江大学南校区开讲,讲坛稿件受到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何茂春教授的亲自指导,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文武教授,长江大学教务科科长康建虎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在讲坛中有荆州各大高校的学生代表前来捧场。在此对所有支持讲坛的各位专家学者、仁人志士表示衷心地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7:16:33 | 只看该作者
梅川高中魁星阁重放异彩来源:湖北省武穴市市委宣传部 作者:fuxu 时间:2006-09-17 点击: 126 本网讯  梅川高中魁星阁经过两年的重建,于12月26日重放异彩,再展新姿。市领导周秋英、胡启江、王斌、何松涛等前来庆贺。据了解,魁星阁供奉魁星,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把魁星当作主管之运的神仙,历代读书人礼拜魁星,祈求金榜题名。
  魁星福荫书生,所以历代魁星阁旁边都建有学府,自明嘉清年间以来,无论是过去的封建书院、新式学堂,还是现在的梅川高中,魁星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广济读书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7:20:03 | 只看该作者
湖北武穴魁星阁:云霄占斗极; 都会控江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7:24:46 | 只看该作者
走在时间前面的天才军事家余 玠(武穴)



在进入本文所介绍的历史人物之前,请听我讲一古一今两位作者提及到本文主人翁的故事梗概。古书作者为冯梦龙,今书作者为金庸,本文主人翁为余玠。两位作者虽然一古一今,而两书故事的时间都在本文主人翁逝世之后不久。两书故事内容不同,却同样将余 玠定位为忠诚的爱国伟人,为余 玠的不公正遭遇鸣不平,且请出余玠来为故事张目。本文要先说冯梦龙和金庸小说书中提到的,与余玠有相关内容的故事,当然是为本文主人翁的出场“鸣锣开道”,先借”名人效应”,炒热一下本文,提高对人物余 玠的关心程度。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白玉娘忍苦成夫》

两眼乾坤旧恨,一腔今古闲愁。隋宫吴苑旧风流,寂寞斜阳渡口。

兴到豪吟百首,醉余凭吊千秋。神仙迂怪总虚浮,只有纲常不朽。

故事说,南宋彭城人程文业官至尚书之位的儿子程万里,因为向当权者呈献“战、和、守”三策文章,触忤了“时宰”,弃家出逃,却被蒙军所掳,被送往兴元府,成了蒙古将军兴元人张万户的奴隶。一年之后,张万户趁蒙宋“罢兵”,回家将掳得的奴隶大多数卖了换成金银,只留下他看中的程万里等几名作为家奴,服侍张万户夫妇。俗话说,“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程万里虽然天天想跑,却还不得不假装乐意服侍“主人”。一日,张万户对程万里说:“我俩虽为主仆,实是一家亲人,只要不生异心,日后还有好处哩”。为了收买人心,还将夫人房里一名十六岁的,也是掳来的女奴配与程万里,撮合成一对奴隶夫妻。这与程万里撮合成夫妻的女人是谁?重庆人,是四川余玠镇蜀时,嘉定府统制白忠的小女儿白玉娘。程万里患难之中,早见过这名美女,只是同命相怜,并无儿女私情。今日凭着主人命令,得为夫妻,心中高兴。成婚之夜,相互自我介绍身世时,玉娘说:“不意余制置(使)身亡,元将兀良哈歹乘虚来攻(嘉定)。(城中)食尽兵疲,力不能支。破城之日,父亲被擒,不屈而死。兀良元帅怒我父守城抗拒,将妾一门抄戮。张万户怜妾幼小,幸得免诛,带归家中为婢,伏侍夫人,不意今日得配君子。”作者冯梦龙录下这个故事的立意是“夫妻本是鸳鸯鸟,一对栖时一对飞”,与现代眼光里的思路,不能同日而语。故事的过程繁复,六天新婚后,两口子即被迫“劳燕分飞”。白玉娘贞烈,经过两位善良女主人安排,出家空门为尼姑。程万里一年后,则利用机会从鄂州逃出,回到临安,得到父亲旧日下属的照应,进了官场。又十年后,改朝换代。再经过十年辗转,陈万里成了元朝的陕西行省参政大员。兴元府属于陕西治下,陈参政不忘旧人玉娘,命人寻着了苦守二十年空门的白玉娘,两人团圆。作者最后写:“程参政连得二子,自己直加衔平章,封唐国公,白氏封一品夫人,二子亦为显官。后人有诗为证:六日夫妻廿载别,刚肠一样坚如铁;分鞋今日再成双,留与千秋作话说”。录毕本篇后,顺便为各位君子再加一小段余音:蒙元时,蒙古话称中国少数民族党项人和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为“唐兀”(蒙语音:唐兀特),陈万里封“唐国公”,估计在该地区。元季后期,唐兀有位名人余阙(1303-1358)者,元统进士,娶妻耶律氏。随父官庐州(合肥),因记得其先祖原系中原人,遂再称自己是“庐州”人。余阙官安庆太守六年,还兼着“都元帅”之职。这时己到了元庭统治后期,罗田人徐寿辉(?-1360年)在蕲水(浠水)首先打出红巾军义旗兴兵造反。1358年正月,红巾军大将湖北沔阳人陈友谅(1320-1363年)率兵东下攻陷安庆时,余阙徒步提戈与陈友谅军血战不胜,尽忠自颈,夫人耶律氏及小儿德生、小女福童三人投井自殂,被元庭封为豳国公。明太祖朱元璋念及各为其主,这余阙虽是敌人,值得钦敬,还为之立庙致祭。你说巧么,查起根来,这余阙却是本文所要说的余玠的六世后嗣。

金庸:《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风陵夜话》
时间是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接位的第九年。

金庸的故事说:桃花岛主黄蓉与其丈夫郭靖,命大女儿郭芙,带着妹妹郭襄,和郭襄的双胞胎弟弟郭破虏三人,北上晋阳邀请全真教长春子丘处机到襄阳主持英雄大会。三姊弟从晋阳南归,遇上大风雪,受阻于黄河边上的风陵渡口,挤进镇上最大的一家叫作“安渡老店”的客栈。因天气所阻,客店早满,连“统铺”都住光了,店老板请这新来的三位,只能挤在生了火的大堂里,让大家挪出一片地方,“烤烤火,胡乱将就一晚,明儿冰结得实了,就不定就能过河。”三姊弟虽然不高兴,也只好听店老板吩咐坐了下来,与众人围炉飨火,夜话通宵了。

旅途中相遇,人多嘴杂,百无禁忌,原本就是小道消息的“传播中心”,安渡老店里也不例外。可是这一夜,众人说来说去,无形中辐辏集中到一个话题上来:众人纷纷问答着襄阳守城的情形,有位湖北人说得有声有色,把郭靖、黄蓉夫妇夸得便如天神一般,引众人赞声不绝,郭芙三姊弟也听的津津有味。

金庸先生由襄阳抗蒙入话,突然笔锋一转,说到郭襄最为关心,也是读者关心的“神雕大侠”杨过,正在为蒙冤遭害的四川抗蒙将领王惟忠复仇的故事上来。只听得:
  一个四川口音的客人忽然叹道:“其实守城的好官各地都有,只是朝廷忠奸不分,往往奸臣享尽荣华富贵,忠臣却含冤而死。前朝的岳爷爷不必说了,比如我们四川,朝廷就屈杀了好几位守土的大忠臣。”那湖北人道:“那是谁啊?倒要请教。”那四川人道:“蒙古鞑子攻打四川十多年,全赖余玠余大帅守御,全川百姓都当他万家生佛一般。那知皇上听信了奸臣丁大全的话,说余大帅甚么擅权,又是甚么跋扈,赐下药酒,逼得他自杀了,换了一个懦弱无能的奸党来做元帅。后来鞑子一攻,川北当场便守不住。阵前兵将是余大帅的旧部,大家一样拼命死战。但那元帅只会奉承上司,一到打仗,调兵遣将甚么都不在行,自然抵挡不住了。丁大全、陈大方这伙奸党庇护那狗屁元帅,反冤枉力战不屈的王惟忠将军通敌,竟将他全家逮进京城,把王将军斩首了。”他说到这里,声音竟有些呜咽,众人同声叹息。…。

故事里蒙冤被害的王惟忠被害于余 玠死后一年。这王惟忠是四明(宁波)人,接余 玠任的也是四明人余晦,是前参政知事兼知枢密院事余天赐的侄儿。任命余晦接职四川时,连参加迫害余玠的大臣徐清叟都说,如以“素无行俭,轻儇浮薄,不堪重任如晦者当之,臣恐五十四州军民不特望而轻鄙之,夷狄闻之,亦且窃笑中国之无人矣”!因为王惟忠是余晦的小同乡,当王惟忠听说余晦要来作他的上司时,王惟忠觉得好笑,叫着余晦的小名儿说:“余五儿来了也”。为此种下了遭到报复的祸根。宝祐二年(1254年)五月,余晦带着数万人马,在四川盐亭遭蒙军袭击,士兵溺死“不计其数”;接着又激发矛盾,苦竹隘守军、守隆庆的南永、沔州守将甘润忠叛敌,王惟忠失阆州。十月,由勘官陈大方,就是金庸笔下形容为“陈犬方”的,煅织王惟忠“丧师庇叛,遣援迟缓”的罪名,杀王惟忠于安东市,接着又进一步削去了余玠“资政殿学士”职名。
  金庸先生借着四川“客人”之口“话说” 余 玠的。余 玠得“暴下”(大泻不止)病十多天去世后,《宋史·余 玠传》载“蜀人闻信,无不如悲失父母”,与那四川人说的“ 余大帅守御,全川百姓都当他万家生佛一般”一致。那四川人比照着岳飞的被奸臣杀害,往下说:“说余大帅甚么擅权,又是甚么跋扈,赐下药酒,逼得他自杀了,换了一个懦弱无能的奸党来做元帅。后来鞑子一攻,川北当场便守不住。”这也与民心愤懑不平,各种余玠死因的猜测便怀迳而走相恰合。

余 玠真正死因,至今众说纷纭,成了一庄疑案。典藉类多将《宋史》记的“暴下卒”三字省文为“暴卒”。连《中国历史大辞典》及1984年出的《辞海》于余玠条也是如此。一字之差,失之千里。从史记说,最早断定余玠死于“钦药而死”的是成书于南宋末年的野史性质的著作《宋季三朝政要》。正史《宋史·余玠传》:于“暴下卒”下加了一句“或谓仰药死”,不妨说那是引据于《宋季三朝政要》。1982年四川历史研究所陈世松以四川史学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专门研究,成十三万余字的《余玠传》,据他推理,也倾向于“饮药”说。于是,1994年出的《广济县志·余玠》据陈世松说,直接书写成“理宗听信谗言,召余 玠还朝。余玠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七月服毒自尽”。不过最了不起的算是登在1981年《西南师院学报》的一份文章《余玠治蜀刍论》。因为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以今度古,竟说是“余玠被暗杀的可能性最大”。 余 玠一生功业伟大,自不必在死因上纠缠不休。不过,能借史料日多,找到能还原历史真貌的资信,使余玠伟大的形象,更加光辉夺目,应是本文下笔的宗旨。

余 玠的籍贯成份与个人出身
余 玠(1197-1253)南宋蕲州广济县(今武穴市)城关镇北郊白免山庄(今横岗山吴大村余家垸)人。父亲余加胜,母亲罗氏。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正月十一日乙酉(1月30日)上午巳时降生。因于其时曾祖父余槐堂有举人功名,在州城连城街佃屋作寓翁,故亦可说是出生于蕲州州城。

余 玠接受曾祖父的启蒙教育,其时启蒙教育的课本为《杂字》、《百家姓》类。至曾祖父去世后,全家人搬回乡下,于是在县城北郊的层峰山青著寺寺学里上“经馆”,课程内容有:《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等五经。(其时朱熹修《四书》,尚未普及入课本。)清康熙二十一年进士邑人金德嘉(1633—1710年)有诗《层峰山青著寺》就题名为“宋学士余玠读书处”。清副贡库世膺留《过余玠墓》诗一首:“听说余公墓,停车百感生。读书青著寺,筹策合州城。冉琎真名士,王夔只老兵。十年如可惜,全蜀等闲平。”点到了余玠的功业,也提到他读书的地方在青著寺。余玠少年生活在农家,但他的八世祖为宋仁宗时与欧阳修、王素、蔡襄齐名的四谏士之一的余靖(1000-1064年),至曾祖父余槐堂仍有举人功名,故余玠仍属于生在国难离乱时期的末落士族中的书香子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肓,诗词、书法都有较好的功底。《辞海》余玠条称其为“寒士出身”措辞准确。

余玠成年后,进对江的江西庐山南麓白鹿洞书院读经,是军事统帅级人物中止于当时惟一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班”人才。1994年版《广济县志》从陈世松《余玠传》说:“幼时家贫,(就近)就读于白麓洞书院”,欠斟酌。余玠幼年时,“庆元党禁”正严,相似于“文革时期”,白麓洞书院停办了,这书院也不是一般的“蒙馆”, 余 玠怎么能“幼时”就上了“大学”?直到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时,“独相”史弥远(1164—1233)掌权开始。这年与金人议和成功,所以改元“嘉定”,时局相对稳定,加上史弥远出身于出了“三相加上一个王,十二公侯十个男,七十进士百多官”的四明(宁波)史家望族,一改其前任当权者韩侂胄(1152—1207年)当权十三年(1194-1207)间排斥大臣,反对理学,贬逐朱熹等因所兴的“庆元党禁”,学术禁区锢空气为之一舒,是庐山南麓白鹿洞书院得以恢复的时间,与余玠得以上白鹿洞书院的时机和年令相符合。

余 玠研究的方向白鹿洞书院教育宗旨有悖,故明朝人张博也《宋余玠守蜀论》认为余玠在白洞书院“道德君子”方面学力造诣不深,没有达到儒家成熟大度的水平,谈吐行事不免流露出行伍莽夫的气质,容易为老谋深算的当权者所不容。余玠本来就没有造就自己成为“儒将”的目标,而是将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用于造就成统帅型的人物。他在此期间潜心于兵法方面的学习,与对当时战局形势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有远见的战略家”,一位“超时代的天才军事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顷,余玠娶邻村苏氏女为发妻。苏余二姓,村相连,共祖坟山,苏氏始祖苏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的孙儿,官湖广观察使。苏氏生长子,余玠为之取名“如孙”,(如孙仲谋)可表明余玠对自已人生价值所定的取向。

余玠由白鹿洞书院学成归家后,过着“躬耕田亩”生活。1221年春,左军元帅,人称“四附马”的金将仆散安贞(?-1223年)领兵侵宋。二月十八(3月13日)到了余玠的家乡,占了州城,毁了县署。后为南宋三代皆名将的衡山人赵范、赵葵(1186-1266年)兄弟俩所败。这次有名的战役,老县志载:“二月二十四日(3月19日)200名广济民壮突破金兵重围,冲进州城,分担北隅防守重任,英勇作战,直至三月十六日(4月10日)破城,大部殉难”云云。此年余玠二十四岁,作为研究军事“以身报国”为志的青年人来说,“见猎心喜”,正是观摩实践战争的大好机会,若说余玠亲历了此战,没有根据。若说事不关己,一无所得,未免不近余玠性格,也将使他一生军事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是说余 玠少年时就“杀人忘命,浪迹江湖”了吗。这时机正是他表现自己的大好机遇呀。当然,我们只从上述的叙说作想见:正是观摩了这次金兵的入侵,检验成熟了余玠所学,也使他对赵氏兄弟俩的为人品性作了充份的肯定,才为十年后以淮东为“出山从戎”目的地,而与“明敏达练受知于制阃”的赵葵,结就了相知的因缘。

余 玠发妻早逝。继配黄氏,民间称作“黄婆”,是一位帼国英雄。其后人聚居村子称为黄婆寨,墓称为黄婆庙,“庙”中黄氏墓、碑完好俱全,在广济县余埙镇莲花塘附近。《余氏谱谍》记载,黄婆是处理余玠身后及对余 玠后人惟一实施保护的人。民间流传黄婆率领村民建山寨设伪装抵抗蒙军的故事很多,这村子简直就是《水浒传》“祝家庄”里的式样规模,黄婆则是一位女“寨主”。此口碑传说,流传广,可以辅证:黄氏是余玠后来经营四蜀山城防御体系的初师,或者这黄婆寨就是余 玠夫妻两人共同设计经营的耕战合一的“抗蒙堡垒”的试验地。

余 玠(余姓姓氏)的世系源流
————兼请“寻一”先生不咎指正

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们都很重视出身。各姓世系谱谍作为门第推究出身的文书档案,也自然受到重视。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史记“取之谱谍”。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云:“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讲究从姓氏谱谍中寻找史料。尚可喜(1640-1676年)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04年)首次尚氏《重修家谱序》云:“谱谍之兴,前代最重,凡名公巨卿,世家大族,莫不有谱。非徒以叙昭穆,别亲疏,实以见创业之艰难,成功之不易,而祖宗之德流衍绵长。此家谱所以同乎国之史也。”就是不要数典忘祖的意思。这一论断是出了名的。

宋真宗咸平二年(1999年)正月十八日(2月6日),皇帝下《命文武群臣修谱诏》文武群臣各述身世,“既称世系,必究血源”。追祖宗呢。时礼部尚书余奭这年正月二十干支甲戌日(2月8日)进了一份《呈谱表》说:余家系承黄帝,传脉于叔虞,在唐州受食邑算起,到了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由余以伐戎之策《兵法六篇》献秦穆公。“秦穆公则用由余之谋,伐戎王,益国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赐姓为“余”算第35代,名余辅。由余用于秦穆公事见《史记·秦本纪》。止于唐玄宗工部侍郎“十载翰林”的余钦,说了八十一世,与据《风俗通》所载为秦季由余之后相通。又过了五代,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陷长安,波及东南各省。世居新安江畔休宁县的良、从、衮余氏三兄弟,因为逃避战乱分别徙居于分宁(江西修水)、韶州曲江(广东韶关)、杭州之钱塘(浙江杭州)。926年,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勋死于兵变,余良的曾孙余烈,时为长公主附马,挈妇将雏,避走湖北广济双城铎白免山“隐居野处,繁衍生息”,为广济始祖。从余烈到1197年余玠降生,其间相距271年。南宋时,广济余氏至少也重修过一次族谱,谱谍中夹着一张岳飞任职于蕲州时为余氏修谱写的“余氏谱谍,子孙保之”手迹一帧,可视为证明。

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用书的功夫在于辨识。

修纂族谱,必追究血源,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上古无文字记载,文字记载之始于口口相传,很难说不出错;次说修谱的目的在于叙忠臣、孝子、名宿、武将,列长幼尊卑之序,免不了把旁宗支系入正统上归纳,美其名曰“归宗”;再次,为了功利目的,抬高门第,少不了有意“找祖宗”,把假话编为真话来说者也有之;另外因外因也会造成缺失,后来重修时,又不得不将几条断线接续成长线。以余玠世系说,其第七世祖为余靖(1000-1064年)。历史明载,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就世系说,是休宁余氏第三房人,余 玠一支于战乱中由三房投奔进入长房的可能也有,原住广济的长房人不发达移就入嗣三房的可能也有。清乾隆《浙江通志》引开化县志说:余玠先祖于宋高宗南迁时“渡江后,住开化县之金水乡”;清雍正时《江西通志》也说余 玠“分宁(修水)人,侨寓蕲州”。今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名人大字典·宋史卷》余玠条采用的就是《江西通志》的说法。不同说法出现的原因,当是因为宋元之际改朝换代,战乱频仍,余氏处于战乱徙流之中,相互投奔,比如余 玠的先人从临安而开化而分宁而蕲州州城到广济定居下来,甚至定居到了广济又走过回头路都有可能;还因为余玠去世后,受贾似道迫害,家人四散磔离,远的竟逃到宁夏甘肃,其后人娶的是西辽耶律氏为妻,融合成少数民族唐兀族的一员的也有了。

上述《余氏谱谍》中提到,由余《兵法六篇》,不见其它史载。要是真有,可比《孙子》兵法早出多年了!据说,余玠用兵手中握有先秦旧族贡献给他的余家兵法《由余兵法六篇》,那才是真有家学渊源的兵家了?

余玠钓鱼城

余玠(?-1252年)南宋末期名将,字义夫,号樵隐。生年不祥。出生于蕲州广济县太平乡。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失学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以安。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进宫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同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以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次年12月,宋理宗因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表示“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余抵重庆后,广纳贤才,修筑工事,恢复经济,安抚民心,统率十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三江沿岸山险处筑10余城。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入蜀当年,便在资州、嘉定、沪州等地,赢得了与蒙古军大小36战的初步胜利。1246年春,蒙古军大将塔塔歹贴赤分兵四路入侵四川,余玠率军抗战。以新筑之山城为屏障,重创蒙古军。1252年10月,蒙古军汪德臣、火鲁赤部大规模入侵,进抵嘉定,余调集蜀中精锐部队,组织大规模会战,将蒙古军击退。余玠因抗蒙治蜀有功,于1252年晋升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

  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王还朝。余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7月服毒自尽。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

  余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南宋王朝为维系蜀中军民之心,于1258年追复余官职。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

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蒷由此命名。现在英雄的故乡人,正准备兴建余玠钓鱼城景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7:33:52 | 只看该作者
七秩龄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5-7 18:23:43 | 只看该作者
德军的爱乡情结值得推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7 19:53:42 | 只看该作者
可惜现如今梅川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镇区的房产开发己被破坏殆尽,有了新意却没有了古韵!作为梅川人很是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5-7 22:34:5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梅川人我对家乡的变化还是很欣慰,路变好了,房子多了,更多的乡亲在街上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5 09:44 , Processed in 0.0368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