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602|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文化] 常见的佛家基本戒律、名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8 22:0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三宝:佛、法、僧。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荤。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十善:放生、施舍、修行、直语、劝化、柔顺、不贪、慈悲、因果、
另外,早晚功课(上殿)、过堂(吃饭)不得迟到早退缺席,上至方丈,下至僧众,未经请假,不得出寺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4-25 12:58:25 | 只看该作者
善知识

善知识,梵语 kalya^N!amitra,巴利语 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胪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三)教授,指善巧说法。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辨等三种善知识。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五、中阿含卷十即为比丘说经、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卷九十六)((参见:知识)3466)p4884

来源:【佛光大辞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4-25 12:52:28 | 只看该作者
恶知识

佛学术语。为‘善知识’之对称。又作恶友、恶师、恶师友。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法华经卷二譬喻品载,对舍离恶知识而亲近善友之人,方可为其说法。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记载,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其心并无怖惧,于恶知识则生畏惧之心。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六恶友,即方便生欺(说种种欺诈)、好喜屏处(喜好隐秘之处所)、诱他家人(诱拐他家之人)、图谋他物(谋取他人之财产)、财利自向(图利自己)、好发他过(好指摘他人缺点)等;又举出亲恶友之四事,即饮酒时友、博戏时友、淫逸时友、歌舞时友。此外,日僧亲鸾在愚秃钞卷下,解释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所举二河譬喻中所说之恶友,谓恶友指杂毒虚假之人,即指妨害往生净土门旨趣之异学、异见、别解、别行等之人。[维摩诘经卷上、尸迦罗越六方礼经][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4-16 11:46:51 | 只看该作者
借助上人版主这个帖子,做点小小的“布施”工作。也是施无净也....若能遇到受无净善知识,功莫大焉,福莫大焉......

打造“中国广济佛文化论坛”,从学习佛家名词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4-15 17:59:05 | 只看该作者
顿悟

佛教术语。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
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
与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阳明的龙场顿悟。
关于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4-15 17:58:01 | 只看该作者
渐悟

佛教语。谓渐次修行,心明累尽,方能达到无我正觉境界。与“顿悟”相对。南朝宋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释氏之论,圣道虽远,积学能至,累尽鉴生,不应渐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昙斌》:“﹝昙斌﹞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并申顿悟、渐悟之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顿悟、渐悟之争,在宋初称甚盛。”[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4-15 17:26:09 | 只看该作者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来源:《佛说四十二章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4-15 17:21:58 | 只看该作者
忍辱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术语

△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忍辱的五种层次


[1]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但是心里感到烦恼,难以忍受,很是痛苦。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下去。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心念佛名号,借佛号的威力,把忿恨之心缓解、安定下来,犹如以石压草。日常最好佛号不断,因佛号若断则嗔心易起。
第三,缘忍。当辱境现前,以智慧回光返照,修因缘观。回想为什么自己无故受辱、挨打、挨骂,必有前因方生今日之果。若无缘无故受侮辱,大都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随业受报。若能作受报想,作还债想,心中自然就将难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了、心甘情愿不生嗔恨心了。
第四,观忍。当辱境发生,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无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所以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的。这样观空,万恶的嗔恚心就无处发生了。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能忍受以德报怨。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定受果报,种下被人毁辱的恶因。更严重的甚至发生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因果报应。”因此菩萨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悟过来,知过必改,断恶修善重新作人。
缘忍、观忍和慈忍又统称为理忍。

用意

△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前提

△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作用

△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岂不可怕!
△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4-15 10:48:52 | 只看该作者
十二因缘

梵语 dva^das/a^v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 avidya^)、行(梵 sajska^ra)、识(梵 vijn~a^na)、名色(梵 na^ma-ru^pa)、六处(梵 sad-a^yatana)、触(梵 spars/a)、受(梵 vedana^)、爱(梵 trsna^)、取(梵 upa^da^na)、有(梵bhava)、生(梵 ja^ti)、老死(梵 jara^-marana)。

佛说摘录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摘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我当为汝说一实道,汝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谓菩提心,菩提心者,名曰大乘。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别说三。汝当念念常勤守护是菩提心,勿令忘失。纵有五阴四蛇,三毒六贼,一切诸魔,来所侵娆,终不能变是菩提心。因获如是菩提心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难可沮坏,因不坏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能远离此无常杀鬼,生老病死诸地狱苦。

经论开示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处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故。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广。是以大圣教门。别开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称因缘者。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教门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者约果报二世辩十二因缘。三者约一念一世辩十二因缘。今无明三世十二因缘者。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在世摄。是中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为展转。更互为因缘故。云三世十二因缘也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次明从果报。约二世观十二因缘相。具出大集经。今略出经文。是十二因缘。从歌罗逻而辩无明。故云果报也。约二世明者。前十因缘属现在。后二因缘属未来。二世合为十二也
一无明 大集经言。云何名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燸。过去世中。业缘果报。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者。有二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燸。是中心意。名之为识。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当观如是十二因缘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心于念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中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焦。有风能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是名口行
三识 以如是三行因缘故。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因缘故。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乃至法是名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是名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故名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为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有老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此并是略出经文辩。从初受报来。约二世明十二因缘相。孱然无一句私语。读者善寻。自知与前来约三世明十二因缘有异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缘。但约一世中。随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中。今略出经文明一念十二因缘相
一无明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 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 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 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 贪著心者。名之为受
八爱 经中脱落。不释爱相。今私作义释云。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断。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所逼。名之为恼。乃至意法因缘生贪。亦复如是
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皆悉具足。并出大集经文。未有一句私语。读者善寻。此与常所说三世因缘迥异。若有欲学因缘佛道者。上来至此三种辩因缘。相随用一门修学。即证缘觉智也
来源:【《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4-14 17:55:50 | 只看该作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
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
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
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
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
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
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一切群汇(音谓),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音骨)没苦海。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kuì)(求位切)。崇德广业,不倦终之(余昔住大觉时,有王仁林垂访,
问曰:佛道若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翻译名义集 - 宋·普润法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维摩诘所说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佛学大词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3 21:17 , Processed in 0.0668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