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碧海星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请珍惜属龙的人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20:25:49 | 只看该作者
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去.....................

点评

一个女人,爱把宽衣解带挂在嘴上,是很可怜的。  发表于 2012-6-24 23: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2-6-24 22:03:20 | 只看该作者
76年的龙女,有些多愁善感,有些傻,有些痴,但生活得很满足。
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

点评

你是优雅成熟的。  发表于 2012-6-25 0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07:21:24 | 只看该作者
回狗先生:咱俩那个境界,那个层次不同,你高我低,你自然我做作,我说东你扯西,我吃饭你喝粥,所以让我见鬼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07:25:55 | 只看该作者
再回狗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猴哥指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07:32:12 | 只看该作者
三回三声:今天大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熙熙攘攘,行人无数,让我沏一壶香喷喷的龙井,阅一阅狗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三声,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2-6-25 11:04:55 | 只看该作者
碧海星天 发表于 2012-6-25 07:25
再回狗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猴哥指路。

猴哥指的路就是:向古今中外的一切反动派(尤其是那些割过你卵或打算割你卵的人)学习,但必要时要敢于挑战他们权威,甚至割他们的卵。

当今中国之艺术越来越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智能化烤箱预设程序烤出来的香喷喷的点心和垃圾食品,卖得很好,但害人不浅!流水线上的生产者们几乎个个技术精湛、无中生有、假话说绝、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把坏事、丑事无限放送,把美事、好事无限扭曲,把真理、尊严、正义和公平丢到脑后,只要能弄出一些快餐食品卖些好价钱,他们就打算一辈子乐此不疲,并且不愿意别人割自己缺点的卵,始终执迷不悟,绝不反悔,甚至结成联盟,抵抗割卵。

本贴主认为,我武穴文学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割卵,从今日起,倘若我武穴人民能够耐得住寂寞100年、耐得住割卵100年,耐得住治小学100年,300年后,我武穴不大师辈出,欢迎你们的后人用最严厉的方式找本贴主算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1:16:58 | 只看该作者
猴哥杀牛的心。萝卜炖肉,香飘万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1:40:56 | 只看该作者
在谈到文学创作的得失时,袁宏道曾这样评论其弟袁中道的诗: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以前,编辑语文课本的教育专家与诗人、文学家就曾在这个问题上发生过争执,诗人作家认为自己作品中的最“佳处”,语文教育家反而认为是“疵处”,要删,要改。而我们的语文教师、语言专家历来最得手的就是从别人的文章中挑“别字”,挑“病句”,即挑尽“疵处”。看看袁宏道的议论,岂不知“疵处”还往往有胜过“佳处”之处!记得以前有一位先生讲课时总是精力充沛甚至过剩,言之不足,便忘情地手舞足蹈起来,一到这时,讲课就会出纰漏。比如,讲毛泽东主席的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老先生竟会脱口说出“那金猴挥舞起金箍狼牙棒”的话,孙悟空的金箍棒上加了“狼牙”,遂留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笑话。然而,瑕不掩瑜,这位老师的语文课依然最受学生欢迎,因为他讲得有情绪,有性情,有神采,不似那些四平八稳的冬烘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1:42:01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或文学教师,固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对于文学教育来说,我们现在最欠缺的是什么?似乎不是教学大楼,因为我们的教学大楼修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排场;似乎也不是关于文学的知识和理论,因为关于文学教学的工具书、参考书、教学辅导材料已经泛滥成灾;似乎也不是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因为“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在配套推广;似乎也不是教师的资格、学历,因为“博士”、“硕士”都已经在中小学的讲台上出现……我们欠缺的似乎是一种无法计算、难以考量、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那就是对于文学的爱,发自内心的爱,欠缺的是对于美的敏锐感受,对于善的由衷同情,对于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崇拜,对于自己的精神与性灵的涵泳与守护……这实际上已经酿成了文学的危机与文学教育的危机。

点评

没有思想可激发,没有性灵来抒发,只有房屋贷款把你压,你的文学能够乐哈哈?没办法,只有吃快餐了。  发表于 2012-6-25 12:58
要文学还是要大学录取通知书,自己看着办。到18岁或大学毕业时时,你还想多识字儿来激发思想来抒发性灵吗?  发表于 2012-6-25 12:55
教学辅导材料铺天盖地,孩子们书卷等身,几乎有没顶之灾,岂止只看起来就会烦?莫谈”爱“字吧! 不把”兴趣盎然“培养和教育得”索然无味“,就很谢天谢地了。教育已经成了文学的死敌。  发表于 2012-6-25 12:53
文学的知识和理论——大多数大风灌牛耳...  发表于 2012-6-25 1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1:43:01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些具体的、固定的字词章句之外,还有一些无定形的、形而上的东西,对于文学来说即那些属于氛围、情趣、格调、气韵、神采一类的因素,那些属于性灵与精神的因素。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有一条忌讳叫“谨毛失貌”,“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过于拘泥于实在的细节,反而会失去事物的整体,失去事物的精微处。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谓“九方皋相马,不辨玄黄”。九方皋是一位“伯乐级”的相马专家,百步之外就能判定一匹马是不是千里马,但却往往连那马是黑是黄还没有看清楚。九方皋关注的是马的精气神,而马的颜色与是否良驷神骏毕竟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的文学教育(尤其是各类考试)是否过于看重马的“毛”和“色”,反而丢弃了马的整体的形貌与内在的精神了呢?

点评

“马蹄香”是用”花瓣“来画,还是用一只“蝴蝶飞”来画呢? 其自有高下之分...  发表于 2012-6-25 12:45
氛围、情趣、格调、气韵、神采.... 描绘不出来,你还得描...  发表于 2012-6-25 12:42
再好的精气神,还得落实到你的词汇量上来。 所谓“下笔千言”,面对某一对象,你的词汇量多,你肯定会像自来水龙头拧开了一样,你没有词汇量,就像龙头里没有水,你的精气神哪儿来呢?恐怕都是茶壶里的饺子吧?  发表于 2012-6-25 12:40
字、词、句是构筑语言思维的大厦。词汇量不够,人的思维怎么也打不开,怎么也活跃不起来。英文GRE考试,有一项内容就是专门考“偏字儿”。偏字儿不大实用,但它能点燃思想的火花。  发表于 2012-6-25 1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9 20:48 , Processed in 0.0420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