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残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记] 如佛菊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5:50 | 只看该作者
随想莲花山
  家乡的莲花山,坐落于英山县城东侧,东西分别与英山古八景之九峰晴岚、鸡鸣效灵隔河相望,背依古八景之悬崖风雨。登顶四望,远近层峦叠嶂,百里山河尽收眼底,风景秀丽。
  莲花山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叫做白莲花的农家女与丈夫住在山里,一起采草药,依靠祖传秘方为附近山民治病解难,被远近山民誉为活华佗。不料一次白莲花在采药时坠崖身亡,山民为纪念她,在山上搭建草庵,香火供奉,这座山也被称作莲花山。当年的草庵历经劫难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莲花寺。
  岁月经年,山还是那座山。偶有闲暇,钻树林,越山岗,站到山顶俯瞰,总能浮想联翩。
  山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散落在山坳里,溪流边,红瓦白墙,松竹掩映,小河傍山走,瓜果满园,散落在山间河畔。早晚的炊烟总在山野迷漫,越过记忆的流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祖辈到父辈,莲花山与山下的家园,是守望的延续。茅草房里,爷爷见证了这里的时代变迁,逃过拉壮丁,出山挑过盐,雨季顺河放下成捆的大树直下长江赚取微薄的利润,牵着牛翻山越岭卖到山外···艰难的岁月里,这山是山民的依靠,是山民的守护神。到了父辈,在大跃进那个时代,山上的树进了炼钢炉,随后,山下的水田变成了菜园,茅草房也逐渐被土坯房、砖瓦房直到现在的洋楼别墅逐步替代。而山,依然安静地,顽强地披着厚重的绿装,宛若是小县城一道绿色的屏障。
  枕着美丽的传说,传承着祖辈的记忆,家乡的莲花山在岁月的沉淀里静默无言。漫山的苍松永远保持磁卡墨绿,曾是我们的乐园,也曾是我们的宝藏。春天,花开的季节里,松树下的草丛里会长出一丛丛枞菇,采集起来,拿到县城里,就能换来零花钱,买回心爱的连环画;夏天,把牛赶到山上,阴凉的树荫里,虫鸣伴着我们睡到日落西山;秋天,到山上捡拾松球拿回家当柴火的时候,还经常可以饱尝新鲜的野山楂,闲了挖点地藕去了皮也是一种美味,至于松林间随处可见的桐梓、油茶,能为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冬天,叔伯大哥会带我们到山上下套子,兴许能套上野兔什么的,而地上厚厚的松针是我们村民最好的柴火。
  陪着山上的丛林一起长大,专注地看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离家求学的两年里,山上的树,山下的河,山里的乡亲,被短暂的写成一种乡愁,直到背着行囊回来重新扎根这里,每天在它的注视下行走在山与城之间,延续着一种古老的岁月。
  每天看一眼,那山,春也苍翠,冬也苍茫。山上,躺着爷爷奶奶。时间的更迭里,山,日益厚重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6:27 | 只看该作者
盐之味
  腌菜炒鸡蛋---有盐(言)在先。在这个耳熟能详的歇后语里,盐,似隐似现,把控着话味儿。没有它的存在,也就没了这句歇后语。就好比我们谁都离不开盐。
  爷爷高寿,一直活到了九十三岁。很小的时候,作为最小的孙子,我享受了爷爷最多的故事。挑盐,是他给我讲得最多的年轻的记忆。
  三块雨布,一个干粮布袋,一条粗长的桑木扁担,扛在肩上,另一只手牵着一头或者两头牛。沿着白莲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过查儿山,直下兰溪白莲河长江入水口,一般三五个日夜才能到达那个当时鄂东物流集散地。江对面,是古城黄石。
  在交易的集市,爷爷卖掉这些攒了不知多少时日的大洋买来的牛,获取微薄的利润。然后从江边那些货船上换回一担盐。甩开脚丫就往回挑。运气好的话,能换回百来斤。但回家的路不能走官道了,得捡那些偏僻小路,逃避盐丁或者白兵。若被撞上,被指贩卖私盐,那就只能两手空空回家了,或许还会被抓壮丁。下雨的时候,雨布盖着盐筐,也不能停留。那时的爷爷正值壮年,顺利的话,两个日夜就能赶回家。然后,偷偷把食盐卖些乡邻赚回本钱,一家人一年半载的食盐就解决了。+
  在爷爷苍老的记忆里,抗战期间吧,曾有一次,家里闯进两个日本鬼子,抢走灶台上半罐食盐。爷爷心疼想去夺回来,被那穿着黄呢大衣挎着东洋刀的日本鬼子一脚踹到,扬长而去。爷爷眼巴巴地看着,抱头痛哭。后来得知,那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满洲的“二鬼子”。
  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盐,这个每天都离不开的东西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打小,凡是与盐相关的东西都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农村娃儿,小时候生活条件艰难,油星味儿稀罕,家里无论炒菜还是腌菜,都会多放点盐,用奶奶的话说,多吃点盐,腿杆儿硬朗。那时候,走在乡下,经常可以看到脖子上长个大大气球状肿瘤的人,最夸张而又最真实的一例那瘤子吊得老长,用手一拨弄,就能甩到肩膀上放着。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因为那个年代吃的食盐缺碘,全是那种冰糖状的大粒盐惹的祸。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爷爷老了。到了我们都能吃上精致碘盐的年代,爷爷在世纪之末离开了我们。晚年的那些日子,我们去看望他的时候,偶尔他还会遥指门前那条河,给我们讲述那些关于盐的往事,回忆自己一辈子走过的那些路。然后,在他离去的若干年,海对面那个国家发生核事故,爷爷没有经历这个年代滑稽的“盐荒事件”,但村里,一个上辈乡邻因为五十斤食盐丢了命。
  
  偶尔,我总会想起,盐,这个百味之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让雷峰塔倒掉
  金山寺,雷峰塔。白蛇,许仙,法海。人,妖,佛。爱情。
  断桥一场雨,千年白蛇恋上了凡夫许仙。于是,一场千古爱情传说成就了千年的雷峰塔,历经着千年夕照,沧桑于西湖之畔。那塔下,白蛇可还在?这是一场佛的功德还是孽债?且来再次叩问雷峰塔吧。
  佛家以为,众生分三界而居:欲界、色界、无色界。然,佛家亦有云:众生无相,普度众生,佛法无边。由是,以佛家之言推断雷锋塔下佛家之行。法海错了。
  以佛家众生无相来看,白蛇纵然为妖,许仙是个凡夫俗子,但在佛眼,既为生,被上天赋予行为感知和思想能力,无相之眼就不该有人妖之分。法海,也就不该生生拆散白蛇许仙之恋。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常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但在白蛇许仙身上,强加了佛门无色界给白蛇,以人妖殊途为籍口,错施无边佛法,镇压白蛇千年,断送许仙情缘。若,佛法果然无边,何不以慈悲情怀,度化白蛇入色界或者让许仙跨入无色界门槛?岂不再无这段让人嗟叹的孽缘?
  佛门持色戒,由是不容三界有色有欲,越界而爱更是乱了佛门清修之性,实则扰了佛门人心。于是,佛法,在天、人、地三界之中取居高临下之势,强行制造了一段冤案。
  雷锋塔,佛门禁爱之塔。不可思议,无爱如何会有普度众生情怀;无爱,何来无相之说。原来,爱情魅力,更超然于三界之外,三界雷池在爱情面前形同虚设,颠覆了壁垒森严的界别,制约了三界和谐的步伐。
  猜想,佛门可以悟透一切,悟不透爱情。
  雷峰塔,倒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7:42 | 只看该作者
茶之思
  临山的小村子,入夜总是很安静。偶尔几声犬吠,透着灯光的窗户前,总会有人静坐窗前,一杯香茗相伴。
  已然习惯了,闲下来的时候,泡一杯香茶,悠然地嗅那杯口淡淡的香味儿,啜一口,让甘醇的汁液挑逗我的味蕾,沁入心扉。此时,翠绿尚润的茶汤里,一片片泡开的茶叶被薄雾轻笼,如绿衣仙子般的茶叶轻舞在杯里,状若精灵。于是,神思也在跟着袅袅的氤氲淡淡散开。
  “一早能摘一斤油”,“一天能摘一身绸”。生在茶乡,类似的谚语男女老少耳熟能详。每年春到茶园开采时,从山岗到山坳,连天碧绿的茶园经过春雨的滋润,齐刷刷地长出一茬又一茬鲜嫩的芽头,翠滴滴地沾染着昨夜的露珠,或如丛笋刚刚破土,或如少女飘逸青衫,阳光下把新绿染遍大地。漫山遍野,勃勃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我家住在大山岩,小小茶树排挨排,春风吹过千重绿,采茶姑娘进山来。”“采茶姑娘进山来,摘了一排又一排,你追我赶搞得快,好听歌儿唱起来。”清脆的歌声里,早起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身背茶篓,双手灵巧地在茶树上翻飞,采下片片鲜叶。隔着田垄,隔着山丘,邻家大哥扯开了嗓子开始逗她们,惹得另一处采茶的婆婆们笑歪了嘴,几个小娃娃也乘着上学前的空隙忙着采茶。几只早来的燕子掠过绵延的茶园,留下一地的春意。
  歌声回荡在云天外,茶叶香浓飘四海。自盛唐朝贡“团黄”茗茶,家乡的茶叶几经沧桑,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重新开始缓慢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到了九十年代末,已然跻身全国产茶大县行列,荣膺“中国绿茶(名茶)之乡”。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成了家乡最亮的名片。古老的茶树,开始承担起全新的责任,托起了大别山下一方美丽的家园。
  然而,我依然习惯并喜欢喝母亲采制的老茶。父母不是茶农,但家在城郊,依山而建。屋后,四处散乱着一些古老的茶树,淹没在茂密的茅草或者丛林里。母亲也习惯了每年自己采制茶叶家里人喝,或者招待客人。
  每年,那些茶树开始冒出芽头的时候,母亲就会在某个上午,艰难地拿一把柴刀砍开厚厚的荆棘、茅草,在山上寻那一棵棵野生的茶树。把一枚枚鲜嫩的芽头采摘下来。因为采摘困难,母亲每年只挑选前两茬鲜叶采摘回来。数量极为有限。
  采回鲜叶,放在簸箕里摊晾。到了晚饭后,洗干净做饭的铁锅,父亲在灶膛里点燃松针火焰。等到母亲粗糙的手感觉到锅底烫人的时候,抓一把鲜叶,均匀地洒进锅里,快速地翻动起来。嫩嫩的茶叶与滚烫的铁锅接触时发出滋滋的声音,雾气开始升腾。几分钟后,等到一股青气弥漫,锅里的茶叶开始变软和,母亲就会捞起来,放到另外一个竹编的平底容器里面,把那些柔软的鲜叶使劲顺着一个方向搓揉。揉成一团,再抖开,继续揉。那些茶叶里青色的汁液也在搓揉中渗入母亲手上皮肤的裂缝里。等到那些被搓成了均匀的条索状,母亲就会把他们摊开。再继续在锅里洒上第二批鲜叶。这样的过程每锅鲜叶都要经历两次。快到夜深的时候,鲜叶炒制搓揉好了,父亲就会烧起一盆文炭火,火盆上罩起类似鸡笼那样的竹编罩子,然后母亲把做好的茶叶均匀地洒在上面,慢慢完成最后一道烘干工序。
  劲道,甘醇,绝对绿色。这是我对母亲自制茶叶的评价。看上去,母亲炒制的茶叶没有市面上那些标价几千几百一斤的茶叶好看,条索会有些粗,也没有机械制作的那样标准匀称。但泡出一杯来,一股浓浓的自然山野清香却是那些市场茶叶所没有的,入口的味苦,随之一股生津的香醇,让人回味无穷。更何况,这些茶叶绝对纯天然野生,是母亲那双布满皱纹和裂缝的手炒制出来的。多少年来,我就喝着这样的茶叶,品味着它特有的风韵。纵是“素瓷雪色漂沫香”又如何?“一芽一叶总关情”啊。
  每年,有朋自远方来,都会按照习俗一杯香茶待客,几盒佳茗相赠。但母亲每年采制的茶叶,只与造访佳客共品,不赠。
  习惯了,茶余饭后,一杯香茗相伴,任神游茶香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8:12 | 只看该作者
再看刘备伐吴
  傲关羽兵败麦城,显灵玉泉山;莽张飞醉失头颅,惹刘备兴兵。
  从涿郡桃园三结义,到刘备白帝城托孤,直至天下三分归一统。再三翻读《三国演义》,不由不让人慨叹:血肉的人心,终究没有大道至公,纵有隆中之策,奈何君臣大义抵不上兄弟情义。满腔豪情在人生终极之处仍是展现着人性本劣。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给人际关系画了由一个点无限外延的圈圈,用以剖析并阐明任何一个人在自己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亲疏轻重之分。面临抉择的时候,靠得最近的才是最亲最重的。这是人性根源处自私的源泉。由这个源泉引发的决策也就决定着事情的走向和结果。
  回头再看,关羽归神,张飞断首。从大处看,胜败乃兵家常事,在那个靠权谋实力说话的年代,对于一方霸主,损一臣一将,丢一城一地,应该司空见惯。刘备以君子形象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取荆州,得川蜀,横跨荆益,先是进位汉中王,然后继承大统。这些成就的取得,诚然关张二人功不可没,但若无孔明,只怕演义也无法把他变成主角。诸侯争霸,谋臣比武将更重要。但刘皇叔为了面子,祭出兄弟情义大旗,刚愎自用,把肱骨之臣的金玉良言视为粪土。曾经救过太子性命的赵子龙也不放在眼里,起倾国之兵伐吴,落得个血本无归,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堪叹,君臣大义挡不住桃园那一柱清香,鲜艳的龙袍遮不住顽固草根的狭隘。难怪,李宗吾点评刘备说他脸皮够厚但心不够黑,所以功亏一篑。
  诚然,刘备是有私心的。登基大统,内心深处也就开始了帝王难以避免的威权思想和猜忌心里。诸葛亮太强了,他害怕自己没了两位忠心耿耿兄弟护驾,自己的江山和地位也不过是虚设。他要证明,他是一个雄主,一个可以独立实现理想的帝王。可惜,他终究是错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曾为爱将掷阿斗,弃美艳孙小妹顺大义的刘玄德不恋私情,不恋美人的英雄形象毁了,毁在了人生圆圈的那个起点--自私,短视。其实他的人生轨迹也就是四百年大汉兴亡的浓缩--从万般艰辛到祸起自身。他想颠覆可以共甘苦不能同富贵的魔咒,却把几十年奋斗的基业导向了衰亡。做一个帝王,原来是需要承担牺牲的,哪怕是至亲骨肉。
  古有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只不见有兄为弟纲。网无纲,必定鱼死网破。
  古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原来,刘备对于“以”的理解很狭隘,天下大义、君臣大义抵不上金兰结义。
  回看刘备之前四百年,他祖宗刘邦跟项羽争霸天下,项羽欲烹其父,刘邦居然让项羽分他杯羹。怎么着,亲生老子总比结义兄弟更亲吧?刘皇叔他祖宗若是泉下有知,怕要把他骂个狗血淋头:难怪四百年大汉走向衰亡,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好哭的刘备哭来了天下,哭乱了心智,哭丢了江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9:06 | 只看该作者
周瑜--人中之龙,英雄气短
  在三国那片群星璀璨的天空,赤壁周郎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流星。华丽地滑过,留给后人无尽的嗟叹。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大概是对周瑜最为高度的形象概括。一部《三国演义》,周瑜的戏份在篇幅上应该算是除刘备、曹操、诸葛亮之外最为浓墨重彩的,超过了东吴两代主公孙策、孙权。当然这与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有莫大的关系,时势的巧合把他推上南北对话的舞台,这位三国时代江南才俊最为杰出的代表,比诸葛亮真实,比司马懿男人。
  赤壁鏖兵,三足鼎立。此一役,名垂青史。触摸赤壁火样的泥土,越过长江点点轻帆,遥望江南,宛若见:白衣儒将豪气冲天,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一张琴,小乔伴舞,轻音里,万里山河失色,金戈铁马下,江南还是那个江南。
  再翻那副画卷:曹操百万大军挥师南下,称与孙权会猎于吴。吓得孙权帐下尽皆失色,降声一片。直到周瑜列出曹操四忌,孙权才定下决心,联刘抗曹。周瑜也就成为孙刘联盟实际上的运作者。凭着自身超人的谋略和胆识,展现了一个男人的谋略和智慧。
  顺着演义的脉络,看三国赤壁之战:儒雅周郎中军帐里服程普,三江口上拔头筹,一艘楼船窥曹寨,群英会上戏蒋干,将计就计困二蔡,假戏真做打黄盖,借力凤雏计连环,驱龙借风行兵略,运筹帷幄气如虹,一火烧开长江水,兵不在多在人谋,直叹天下多俊杰,谋勇并存人中龙。这一战中,尽管演义中神化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但丝毫掩盖不了周瑜作为一方主帅真实鲜活的面孔。周瑜不是完人,他在没有诸葛亮那样处处被神秘光环笼罩下行走在演义舞台,个人形象比诸葛亮更真实。
  继续往后,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赤壁完胜之后,无论他之前之后如何容不下诸葛亮落得个气量狭小的身后评价,但若放在真实的人性分析上,他更是一个性情中人。战南郡、取荆州、招刘备入赘东吴,直到被诸葛亮气死柴桑。周瑜,一心为主,自他出场到三十六岁身亡,战场上亲冒锋镝,大帐里指挥若定,主公面前恩信有加,三军部下莫不服从。能文善武,倜傥风流。被气死也缘于个人于国家的追求,在那个时代,无可厚非。与同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相比,窃以为,周瑜无私心,更坦荡,更像个男人。在血与火的交锋里,在刀与枪的碰撞中,敢于担当。于公,光明磊落;于私,问心无愧。
  只可惜,一代人中之龙,终究英雄气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09:37 | 只看该作者
从《隆中对》《出师表》看孔明六出祁山之败
  人非圣贤,诸葛亮也不过半道半妖。
  刘备潦倒之际,思贤若渴,得人指点,南阳求得当世英才诸葛亮。隆冬时节,草堂之上,卧龙一道隆重之策,系牢雄主贤臣,并肩争霸天下,自此导致东汉末年天下三分。
  不能不说,诸葛孔明的《隆中对》确实非凡。未出仕林,隐居山野,却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治国安邦平天下之策有理有据,环环相扣,无论现实性、可操作性还是前瞻性,放在当时恐怕无出其右。刘备也正是在孔明鞠躬尽瘁的辅佐下,按照这一既定战略,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
  然,纷争的年代总有太多未可预知的因素左右着事物的进程。刘备既得荆州,再下益州,降服马超北拒西凉,实现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形势一片大好。可惜,关羽丢了荆州刘备一怒直致兵败夷陵,托孤白帝城,桃园三兄弟地府相会。偌大蜀国只剩一个英明盖世的贤相辅佐一个貌似傀儡的阿斗。愚忠之下,孔明依然坚定地按照既定战略前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以不负先帝知遇之恩。凭着超人的谋略,他成功了。
  可惜,川蜀虽据天府之国,毕竟人力财力有限。诸葛亮后面的棋走得让人嗟叹。此时的蜀汉,不复有横跨荆益的战略优势,兴汉大业在战场上没有了“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钳形战术支撑。同时在道义上,刘备这面大旗没了,连年的征伐,国力疲惫,天下人心被割裂,对大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念想。而阿斗的声望远不足以让“百姓箪食壶浆以迎”。诸葛亮所能凭籍的只是他个人无人能够超越的声望和热情。他那名垂青史的《出师表》也在悄然背离自己出山时的《隆中对》:只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却避过了内修政理,上将出荆州。提蜀中精锐越千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征伐中原,当真有点勉力而为。
  诚然,从“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上来讲,诸葛亮为报先帝之恩,施展个人抱负和才能,尝试出出祁山未尝不可。毕竟当时他最强劲的对手司马懿还未走上前台,放眼天下,军事谋略上能与之抗衡的还真没有。但他该适可而止,凡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啊。
  再从《出师表》来看,诸葛亮一表动天下传千古,其实已经暴露了他信心不足,并为伐魏不成留下硬伤。兵者,伐谋也。孔明统兵出祁山,只管一心统兵就是,却一再交代阿斗该怎么处理朝政、怎么用人,好像准备马革裹尸,交待后事了。难怪,社会的进步让后来的统治阶层选择了军政分离。诸葛亮终究是人,人家出师征伐豪情满怀,他却偏要“临表涕零”,不败那才怪。
  表也准了,兵也出了。诸葛亮不遵天道,晚年的刚愎最终伤了蜀国元气,自己也魂飘五丈原。只剩下一道《隆中对》,一道《出师表》在演义的长河里让人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10:08 | 只看该作者
刘备
  三分天下,贩履织席的刘备也独霸一方,是机缘,是天命,还是其他?诚然,成王败寇的冷兵器时代,刘备的成功了,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
  落魄的刘皇叔志大才庸
  不过中山靖王之后,在以血统论贵贱却又取决于祖宗荫庇的封建王朝,一代代君主个个三宫六院,子嗣多的连自己都认不过来的年头,刘备得益于黄巾起义榨取关张的勇力露个脸,庙堂之上认祖归宗,混了件皇叔的外套。
  然而,盛名之下,庸才外露。尽管关张勇冠天下,但皇叔这个名头终究只能给刘备当人附庸提供一点可怜的资本:自刘焉、卢植、刘恢、曹操、陶谦、袁绍甚至吕布直到刘表,最鼎盛时期的徐州近十万兵马都给他玩儿丢了。不能不说,这位刘皇叔有点儿让曹操高看了,居然被曹操感叹:“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试想其谋略若当真过人,凭籍陶谦留给他的徐州和兵马,起码自保是不成问题的。更何况,携关张勇力还被莽夫吕布所玩弄折腾。落得个仓惶依附刘表。
  人之志,须有才相辅。刘备不过一套件皇室后裔外套的庸才耳。
  矫情的汉中王虚伪君子
  取荆州,夺益州,在弱肉强食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冷兵器时代,本是正常不过的事。何况梦想恢复大汉基业就得靠实力说话。可刘备不,总在最关键的时候表现出假惺惺的嘴脸。仁义只在那个时代蒙蔽着目不识丁就想安居乐业的劳苦大众。最后,该取想取的取了,该夺想夺的夺了。把手下谋臣武将的血汗智谋成就了自己的君子形象。
  荆州一事。赤壁大败曹操,诸葛巧取荆州,刘备入赘东吴,气死周瑜,再取益州,却把归还荆州一事赖给了至傲的关羽。男子汉大丈夫,一方霸主,雄兵险地在手,给便给,不给便不给。即使用谋略为托词,也不该把自己的道德仁义建立在牺牲兄弟臣下的基础之上。看似成功的计谋出自孔明,实施在关羽,实质上,刘备才是决策者,他该了解自己的兄弟,他的虚伪害了关羽,丢了荆州。
  益州一事。内有内应,身边有庞统,手下有猛将精兵。暗弱的刘璋既然不足以高举兴汉大旗,涪城相会就该取了再说。却非要念及骨肉同宗。最终庞统丧命落凤坡,孔明入川才取得。是所谓大礼不拘小节,欲图天下心里痒痒的却非要装出君子样儿。把所有的恶事都让手下去做了成全自身的美名。
  至于进位汉中王直到称帝,其间的虚伪更是多了就不一一列举。试想,刘备果然爱民如子,仁德为本的话,为何败走新野拖带十数万群众让曹军尽情杀戮?又为何为关羽张飞一己私仇视蜀中数十万儿郎性命为儿戏?宁可征伐不断为何不息兵养民?退一步,隐居山野不争天下又将少死多少无辜性命?是所谓:欲盖弥彰,私欲而已!
  刚愎短视的蜀帝无能
  桃园一炷香,结义三兄弟。鏊兵伐东吴,阴魂聚白帝。
  踉踉跄跄,一波三折,好不容易继承了个汉位大统,蜀中称帝。兴许,帝王这个位子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欲念,也能让人健忘过去。于是总会做出一些极度失败的决策,来彰显一种权威,满足一种内心的需求。但刘备终究是个好哭的常败将军,巧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庸主而已。
  三分天下,全赖诸葛亮运筹帷幄,众多谋臣武将倾力相助。刘备得据一方并非来自关张二兄弟。起码赵云还两次救了太子刘禅啊。可刘备为了证明自己,他无法摆脱所有帝王树立自己至高无上威信的欲望,也暴露出他的刚愎自用和短视,拼弃一切良言,孤注一掷全力伐吴,他其实要证明的是:自己的江山不是依靠诸葛亮或者谁拿下来的,而是他自己。情义,那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他不想当了皇帝,没了兄弟制程,被诸葛亮功高震主,做了傀儡。
  兵败夷陵,托孤白帝城。刘备为自己的刚愎短视付出了代价。也再次证明了其实在领兵打仗这件事上很无能。他看马谡很准,但对诸葛亮却貌似看错了。孔明是个忠臣。
  不知道,白帝城里那几株黄角树制作的梳子能否梳清人心里的丝丝缕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10:39 | 只看该作者
刘禅,果然虎父犬子
  人常道:虎父无犬子。但这个说法放在后主刘禅身上也太不相称了。细看蜀国灭亡阿斗乐不思蜀几节,只能说:刘禅,果然虎父犬子。
  诚然,老孟宣扬仁道治天下,代表了社会进化史上一部分人的观点。把“无为”作为“有法”治天下上升到一个治国施政的理念高度。趋合了那些没有追求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之流避世、厌世人群的心理。却忽视了人类本身就是生活在群体、活在有限生命的现实,社会永远是在争论中进步并前行着。刘禅所代表的不是进步的需求,而是软弱无能、愧对先祖。倘人人皆如刘禅,那么,从直立行走茹毛饮血时候起,人类就永远没有争斗,没有血腥、[违规内容,不予显示.]和死亡,也就永远没有进步。
  大凡一种思想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和偶然因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横贯几千年中国封建王朝进化史,我们在慨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同时,也该看到,永不缺乏的奋起而争才是推动发展和进步的催化剂。黄帝战蚩尤尽管有传说成分,但若黄帝彼时有了老孟无为思想的主导,可曾想到后来的华夏走向何方?商周的更替,武王伐纣但一样血染千里;战国争雄秦统天下后修万里长城也是为了中原安宁,能说始皇帝没有“大仁”之心?诸如此类,央央史册,不胜枚举。
  再回到《三国演义》看看咱们这位阿斗。当然了,阿斗归降的时候天下大势所趋,人心不再思汉。可阿斗,愧对先人,愧对臣下,愧对川蜀百姓,愧对子孙。是为“四不仁”。
  首先,其祖创下大汉基业,其父为兴汉算是死不瞑目。在汉儒思想的侵染下长大的刘禅,血脉里留着先祖的血,这血却完全没了鲜活的动力。
  其次,为兴汉。自刘备起兵起,文臣武将前赴后继,血染疆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满朝文武莫不倾心竭力。更何况为保这份基业,赵子龙长板坡上血染征袍,长江之上只身斗东吴。阿斗啊,为王之道,莫负臣心。
  第三,为兴汉,川蜀百姓爷送儿郎妻送夫君前前后后数十万川中子弟战死沙场,愚昧的人心被利用完了,再去考虑所谓的“大仁”,阿斗,你对得起天国那片土地,那里的子民吗?
  第四,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诸葛世家尽忠于国,刘禅降魏,可见为其子北地王刘谌血祭先祖叹过一声气,流过一滴泪?不谈为君,为人父尚且如此,怎配谈仁?
  我们继续看,后主降魏时:姜维拒钟会于剑阁,钟会无计可施;邓艾仅率五千精兵偷越阴平,但中途在绵竹遭遇诸葛瞻父子死战,损失万余人马,算起来若要攻打成都只剩两万五千左右人马。而此时,成都尚有数万军兵,钱粮充足,孙吴联盟犹在,邓艾实质上处于孤注一掷,腹背受敌状态。刘禅今如此不堪,纳玺出降。反被后人为他翻案,说他大智若愚,大仁无疆。不知道,为一己安乐而被称为大仁。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他本就虎父犬子的形象?
  时下流行治庸问责,刘禅若被问上一把,真想知道,他还担得起这个“仁”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1:11:13 | 只看该作者
刘备集团败于五常不全
  五常:仁、义、礼、智、信。
  闲看《三国》,常能感受到刘备集团:仁播四方,义重如山,礼贤下士,智勇无敌,信义卓著。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体现在一些个体事件上面,有始而无终,有点而无面,泛个人英雄主义而缺全局思想,繁星点点最后只是米粒光华,兴汉大业终是昙花一现。细细品来,只因五常不全。
  翻开《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分析刘备集团核心成员的几件事,让我们看到五常对于一个集团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先是关云长,身为皇叔二弟,五虎上将之首,然却少智乏义,眼界如井底之蛙,虚名重过事业,第一误事之人,枉读《春秋》百遍。这位关二爷能忍辱负重屈身曹营,面对盟友求亲却称吴侯之女为犬女,刚愎自用视江东英豪为草芥,华容道上全个人名节而罔顾集团大义。其庸智误了他大哥,丢了自家性命;其小义成全了曹操枭雄之名,其实不过沽名学霸王江湖道义而已。无论历史还是演义都在他的青龙偃月刀下改写。说穿了,他把自己以及自己和刘备张飞这个私人小团队看得比什么都中。只是老罗妙笔生花,把他捧上了偶像神坛。
  再看刘备。身为集团首领,虚仁致命。三十万曹军犯新野,他却拖带十万群众逃亡,大错特错之举。明为仁,实是残忍。关羽身首异处,张飞被害,这位仁兄倾举国之兵伐吴,为一己私义致天下苍生于不顾,因小义而失仁。但历史总是如此捉弄,让我们只看到磅礴的大气,却忽视了内在的关联。
  之三是孔明。这位被神化的智慧人物隐藏得最深,当然因为他不是刘备集团的原始股东,自保而已。诸葛亮之智独步天下,但是受到“君为臣纲”的制约,他的整个谋篇布局无可厚非,但子力不济,缺少司马懿的隐忍,鲁肃的敦厚,智中乏仁少信。荆州一事,何不托付赵云?魏延智勇双全,何不重用?天下智者,非止孔明一人。前期当赵云为私己,后期视姜维为己出,人才难继的局面皆因孔明私智。
  演义或许就是一种捉弄,历史或许就是一种遗憾。五常之为儒家精髓,拥五常则拥天下。五常一体,天下无敌。刘备集团在玄机无限的历史长河走向没落,用唯心的眼光捧茶闲品,或许,该是另外一种风景。
  洋洋《三国》,尽是三纲五常;堪叹蜀国,终归五常不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28 22:31 , Processed in 0.0383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