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13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历史] 武穴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是来自江西“瓦屑坝”的移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3 11:3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武穴的郭姓,胡姓等等都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呢?请看下面这段介绍。

瓦屑坝  瓦屑坝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组织的从江南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事件,是“洪武赶散”的一部分。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安庆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瓦屑坝。
  瓦屑坝,今属江西省波阳县莲湖乡,地处鄱阳湖畔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饶州(鄱阳)地区的外埠,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这一地区赤地千里,这对新兴的明朝政权防守不利。另外,江西的袁州(宜春)、饶州、江州(九江),淮西的安庆、湖广的蕲州这一大片地区都是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活动的地区,而苏南则是张士诚的根据地。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交战时险些丢了性命。大明初立,虑大族相聚为逆,为巩固政权,朝庭在政治上采取一项重要措施,从洪武三年起,以垦荒为由,下令将这些地区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彭莹玉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将饶州、江州大户赶往江北,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移民,谓之“洪武赶散”。他们当时迁出时,都集中在瓦屑坝登记造册,其中大部分就近落户在安庆一带,还有一部分流向麻城。为了禁止这些人返回原籍,还责令移民只能说自己是瓦屑坝的,朝庭只对瓦屑坝移民发放川资救济,减免赋税;而对逆向移民却给予严惩。
  这次移民,是明朝庭的专制措施,与以往的历次移民都不同,它发生在战后,是从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并且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过去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建炎南渡都是发生在战争中。明朝庭于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讳言。这些移民迁到安庆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迁。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厝柩”两步习俗,沿习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间编修谱牒时,这些移民就只知道瓦屑坝了。江西的赣语流向这里形成了赣语怀岳片,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江西瓦屑坝简介
江西瓦屑坝位于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据考证,这里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加上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埸规模宏大。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作营造之用。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古陶被列为首位,瓦屑坝古陶是祖辈创造出来的灿烂之花,是鄱阳湖地区古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带着远古的印记,泥土的鲜腥,传导出历史脚步的轰鸣,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从鄱阳湖的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唐朝末年,经兵燹之灾,这一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变成了废墟。鄱阳县志在“文物遗址”中载:“瓦屑泠,莲湖乡一村名,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陶片自双港河起,迤逦二十多华里至莲湖止,河中陶片虽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至今仍有如此之多,诚为罕见。”
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是码头,是豪门望族居住的地方。这时的扁子港上曾经帆樯林立,这时的筷子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这里的“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足见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历史进入“五代”以后,瓦屑坝的“坝”字渐隐,而以‘瓦屑泠’独传。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一跃而成为全国首富,人口之众也是首屈一指。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成了百里无人烟的“宽乡”,江西因为吴宏、于光等饶州守将把住了鄱阳湖的咽喉,罹难稍浅,地方相对安宁,成了地少人多的“窄乡”。为了发展经济,明清两代统治者开始从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坝这个壮阔汗漫的古老渡口,自然成了江西官方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黎民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哪未知的远方……因而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
据文献载;移民的祖先荜路蓝缕,以处草莽,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繁衍至今已近两亿人。他们对“宽乡”的经济发展有再造成之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移民后裔中举人、进士、宰相、将军、民族英雄、文学家、科学家、银行家、企业家……如群星璀璨。然而,这些名人志士并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宗曾经付出的代价。在众多的史料、名人笔记、谱牒中都记载了祖宗来自江西瓦屑坝。是当年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斩断了移民回迁的念想。如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大移民,为了国富民强,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哀,他们的精神创伤许久难以平复。”年长月久,与故乡失去联系的移民渐渐忘记了祖籍的具体地点,但“瓦屑坝”却千百次在记忆中出现,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有的言之凿凿记载在族谱中。瓦屑坝就是江西移民的“根”,是他们灵魂的归宿、夙愿的寄托、也是他们千百年守望的精神故园。
近年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仅‘互联网’上发布的有关“瓦屑坝”的信息就达5000多条。瓦屑坝是江西移民的历史情结,它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移民后裔前来寻找先辈的足迹,寻找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瓦屑坝在移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移民后裔同时‘回归’的还有“天外来客”。许多很久不见或从来未见过的候鸟,如世界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成了成了格外引人注目的湖中“天使”。据央视2009320日的“新闻联播”中说,目前,鄱阳湖生物达6000多种,作为世界闻名的湿地公园和候鸟保护区,中国唯一一盆“清水”的“天鹅湖”,以及荡荡饶河派生出来的溪湾港汊,不仅是移民心中最温暖的角落和梦想的故乡,也是百鸟来仪的福地洞天,这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语:好事成双!
   现在江西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前奏曲已经鸣响,千湖大县——鄱阳也以“湖城”品牌向世人展示鄱阳湖的风采。恢复具有古陶和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瓦屑坝遗址,再现人类生存景观中这幅独特的迁徙图景,不仅是对江西移民历史情结的传承,也是开发“湖城”旅游的亮点。加上与瓦屑坝近在咫尺的莲华山古寺,曾经是沿湖十几个县市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佛门净土,还有两朝皇帝巡幸过的朱家“环楼”一并向游客展示,瓦屑坝历史文化放射出来的光辉和移民“血浓于水”的乡情,必将成为鄱阳湖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9-7-11 15:56:50 | 只看该作者
从武穴专门骑单车到过这里。

QQ图片20190711155133.jpg (538.88 KB, 下载次数: 0)

QQ图片201907111551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9-7-10 22:17:23 | 只看该作者
武穴董氏是江西不错,但不是瓦屑坝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1-19 10:48:14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我村是从江西那边过来的!靠近南昌的地方!我村族谱上有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0-30 23:18:31 | 只看该作者
我只听家里人说,我家九代前是江西打渔的``但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0-9 16:12:51 | 只看该作者
我吗姓余的也是那边来的 长毛造反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0-7 15:40:06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就听家人说起,周围的人都是从瓦屑坝搬过来的。
对江西也比较亲切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0-6 21:52:38 | 只看该作者
武穴刘姓是从那边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0-6 20:11:34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饶姓也是江西瓦屑坝过来的, 非常想了解那段历史,苦于没有线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0-3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那我还是江西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15 16:34 , Processed in 0.0439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