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邵卫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禅宗文化] 武穴民歌文化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2:10:34 | 只看该作者
晕,原来你知道我是谁啊,可我不知道你是谁,郁闷。
刚离开武穴,下次回家得五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3-1 12:27:32 | 只看该作者
如能有幸听楼主哼一小曲儿,甚是荣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2:31:27 | 只看该作者
如能有幸听楼主哼一小曲儿,甚是荣幸!
月落疏影 发表于 2007-3-1 12:27


嘿嘿,论坛里的村长听过,其他人还没有听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3-1 12:46:11 | 只看该作者
嘿嘿,论坛里的村长听过,其他人还没有听到呢
邵卫斌 发表于 2007-3-1 12:31


我是否有幸听到哩,,嘻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4:10:4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否有幸听到哩,,嘻嘻
月落疏影 发表于 2007-3-1 12:46


难说,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6-26 08:57:0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武穴民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6-26 10:2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29 22: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31 18:00:44 | 只看该作者
武穴民歌,因地处长江中游,吸收了下江吴歌,上江荆巴歌乐与 北方人口南迁所带来的歌乐文化。因此与北方民歌相比,特别繁复多彩,特别古雅质朴,特别婉转柔美。形成了民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武穴民歌,同湖北各市县民歌相比,也有其特色。在此分述如下:

   (一)风俗民歌很古老,如“盘五金魁”,楚文化专家认为是“九歌”的遗留。这种古老的风俗民歌全国罕见,很有研究价值。

   (二)“薅秧鼓”在此地区名叫“畈腔”,反映长江流域水稻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八千年至一万年前已有水稻种植)。宋代苏东坡的《笔记志林》载有描写“畈腔”歌唱的情况。

   (三)武穴庙会灯歌盛行。如《广济县志丁未志》载,康熙六年(1667)“上元作灯市,采松柏叶树架通衢,缀花灯,禇帛灯,彩绘人物,或为花、果、虫、鱼字行。。。。。。其夕,男女往来,行游三日罢。乡村有龙灯、花灯及狮子火流星之戏。”这说明在三百多年前,武穴地区的龙灯、花灯、狮子灯、杂耍等民间文艺活动就非常活跃。灯歌演唱活动已很频繁,历史由来已久。

   (四)武穴镇在民清时期曾称“青林口”。清人舒峻极在“青林行”写有“青衣携琴擎 至,先生长啸高台“的诗句。这说明小调座唱活动,在清代已有。小曲(小调)近百首。

   (五)武穴的婚丧嫁娶,建房造屋乃至求雨驱旱,常举行相应的仪式,几百年前《广济县志》中就有”鼓乐娱尸“(类似跳丧歌)的记载。婚事歌中歌仪式多种,姑娘出嫁就有十多种歌仪。

   (六)元宵风俗歌,《广济县志》载:“农历正月十五男青年玩‘请天枯牛’,‘板凳神’,女青年爱玩‘剪刀姑’,‘宵萁姑’等游戏”。《广济县志》丁未志记载:上元。。。。。。妇女请紫姑神,问老寿蚕桑“。这方面的 风俗歌有多种,以“请神歌”最为突出。

  (七)武穴佛教盛行。“黄梅广济四五祖,离了菩萨不开口”。广济过去有“佛国”之称,佛教盛行时分布在武穴各地的寺庙殿庵达540余座,僧尼居士1200余人。不出家的吃斋人不计其数。“斋集”善歌就是这些吃斋人唱的。

  (八)黄梅戏、采茶戏、文曲戏、楚剧等戏曲音乐都吸收了民歌。甚至可以说这些戏曲音乐就是本地民歌发展而形成的。本卷收集到灯歌采茶灯34首,都是玩灯时手拿花巾、花扇、花伞或用推车等道具进行歌唱。这些歌曲就是本地采茶戏中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叉子戏”的基本唱腔。田歌“畈腔”的《三按龙》的歌曲又近以本地采茶戏音乐的主要唱腔《男三眼》。这些民歌对繁荣戏曲音乐创作和研究戏曲音乐的发展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武穴民歌体裁分为:号子、山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六大类。



   【号子】

   武穴滨江带湖,水运条件优越,外江内湖交汇,素有三省七县通衢之说,上连武汉下接江西九江。从明代起,即已形成田家镇、盘塘、武穴、龙坪等港阜码头,常有卾、皖、赣、湘、苏等省船只云集武穴港口,运载盐、棉、粮、蚕丝、杂货及麻、烟叶、鲜鱼等土特产品,港口货物装卸搬运全靠人工挑驼,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他们的 呼喊着,逐渐形成乐搬运号子。

   早在宋代,武穴沿江一带居民大兴于田,围筑民湾、民堤。明永乐年间,民堤民湾连并,兴筑沿江地段“皇堤”。连年不断培厚,时逢大水,护堤抢险,堤坝决,修复加固,人们在劳动中产生了打哦号子。

   人们在江河中打捞沉船沉物,劳动中产生了打捞号子;在开山钻石劳动中产生了钻石号子、抬石号子;在榨油打榨劳动呼喊中产生了榨油号子。

   号子与人民劳动生活紧相伴随,号子的作用一是为了鼓劲,二是为了统一劳动步伐,正如一首号子唱道:“号子本来是令旗,不喊号子打不齐。”



   【山田歌】

    山田歌是劳动人民在山中或田地里唱的歌。农民体力劳动繁重,劳动生活单调,为了驱赶疲劳,消除寂寞,焕发精神,他们往往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山田歌也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 ,栽秧歌“乐儿嗬”有着悠久的历史。“乐儿嗬”乐曲由山下句形成乐段结构组成,旋律流畅、婉转、优美动听。演唱形式一领众和,领唱者唱一定内容的唱词,众和乐儿嗬衬字句,由此人们习惯称歌名为“乐儿嗬”,如《乐儿嗬喂唱起来》这种边唱边劳动的场面相当热闹。

    山田歌种类除了“乐儿嗬”还有“三叠楼”、“三接龙”及“平腔山歌”

    “三叠楼”、“三接龙”在演唱上有一领二接三和的特点;“平腔山歌”按曲体结构可分五句子和四句子两种,五句子每句子为七字,四句子为五五七五,按演唱内容分“山伯歌”和“白水畈”两种。平腔山歌不仅可以演唱字句结构相同的多种歌词,而且还可以用来演唱长篇叙事歌,如“山伯歌”、“借依记”“风筝记”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2-1 07:38:21 | 只看该作者
浏览了一遍。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武穴信息网 ( 鄂ICP备2021017331号-1 )

鄂公网安备 42118202000100号

GMT+8, 2024-6-8 00:01 , Processed in 0.06104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